滋病

“艾滋病”是一個英文名詞的縮寫AIDS的音譯,其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獲得性”,是指該病與遺傳無關,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是指得病後免疫係統受到損害,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喪失,從而使病人失去對疾病的抵抗力。“綜合症”是指一些症狀的組合。1981年在美國首先發現並確診為一種新的傳染性疾病,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於1983至1984年先後由法國的L.Montagnier,美國的R.Gallo和J.A.Levy的實驗室從艾滋病人分離到一種新病毒,曾分別命名為淋巴腺病相關病毒(LAV),嗜人T細胞病毒III型(HTLV-III)和艾滋病相關病毒(ARV)。1986年6月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決定正式命名此病毒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每年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雖然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但由於傳播較快,而且迄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病死率極高,所以預防艾滋病,是至關重要的。

“艾滋病”是一種慢性致死性傳染病,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HIV病毒是一種殺細胞性病毒,此病毒主要在“輔助性T淋巴細胞”內大量增殖使細胞破壞,而“輔助性T淋巴細胞”是人體中極其重要的免疫細胞,它的破壞,逐漸導致免疫功能衰竭,從而發生機會性感染等一係列臨床綜合征,病死率幾乎為100%。HIV屬於反轉錄病毒科,慢病毒屬,靈長類免疫缺陷亞屬。現已證實HIV分為兩型:HIV-1型和HIV-2型,它們又有各自的亞型。不同地區流行的亞型不同,同一亞型在不同地區也存在一定差異。所謂機會感染,即條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襲力較低、致病力較弱的微生物,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不能致病,但當人體免疫功能減低時則為這類微生物造成一種感染的條件,乘機侵襲人體致病,故稱作機會性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機會感染的病原多達幾十種,而且常多種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蟲、病毒、真菌及細菌等的感染。

艾滋病患者的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反複出現的低熱,伴有寒戰、消瘦、疲乏無力,體重下降,繼之極度嗜睡無力,不能支持平常的體力活動。慢性腹瀉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顯的早期臨床表現。並且常找不到發熱、腹瀉和體重減輕的原因。

淋巴結腫大。發生率為55%至100%,當高危人群患者出現全身淋巴結腫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時,很可能與艾滋病毒感染有關。腫大的淋巴結雖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見於頸後、頜下或腋下淋巴結。腫大的淋巴結不融合,質硬,偶有壓痛,表麵皮膚無改變。淋巴結腫大的程度與血清內艾滋病抗體滴度高低相關。此外,艾滋病伴發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細胞淋巴瘤及何傑金氏病等亦可發生淋巴結腫大。

皮膚損害。皮膚粘膜是艾滋病侵襲的主要部位之一。許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膚損害為首發症狀的。長出現皮疹、全身瘙癢、尖銳濕疣,接觸性濕疣、蕁麻疹等。

中樞神經係統症狀。神經紊亂病症已被公認為兒童與成年人艾滋病患者發病與致死的常見原因。感染上艾滋病後,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常與各種機會感染引起的症狀並存,較常見的有亞急性腦炎。常為艾滋病的首發症狀,往往以疲倦、性欲減退等起病,後期發展為嚴重癡呆。

卡波濟氏肉瘤的臨床表現。卡波濟氏肉瘤並發於艾滋病者,艾滋病合並卡波濟氏肉瘤時,其病變迅速擴散,可侵犯全身多種髒器,尤其是肺、消化道和淋巴結等。引起胸腔積液、咳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

兒童艾滋病的臨床表現。兒童艾滋病的臨床表現,除無淋巴結病變、卡波濟氏肉瘤及機會性感染外,其他症狀與成人患者相似。臨床表現的特征出現在兒童組早期,通常在4至8月齡的兒童中出現包括卡氏肺囊蟲肺炎、消瘦綜合征和腦病等症狀。在表現較早及較遲的兒童中都會出現從持續性中耳炎直至重型細菌性腦膜炎或肺炎。在機會性感染中兒童艾滋病患者與成人患者不同之處是兒童艾滋病患者細菌性感染十分多見,而卡波濟氏肉瘤較成人少見。

艾滋病相關綜合征:表現為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伴有不規則的發熱、疲乏、夜間出汗、慢性腹瀉、厭食、體重減輕、舌尖毛狀白斑病,及各種神經症狀。也可出現輕度機會感染,如鵝口瘡,單純皰疹、帶狀皰疹、軟疣等,外周血白細胞及血小板均減少,貧血,T4細胞減少,T4/T8比值下降,變態反應性消失;細胞免疫指標和免疫功能低下,血清球蛋白增多,血清中可檢出艾滋病毒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