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說,司馬懿還引導他的子孫們和他一樣維護和平,條件不成熟,就不去伐蜀或伐吳,以完成國家的統一,條件不成熟就不用兵,就耐心地等,一輩一輩地等,等什麼呢?等的是一次伐蜀一次成功,一次伐吳一次成功,等的是能以最佳的時機,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最少的傷亡,最低的代價統一蜀、吳,滅蜀所用的時間隻有兩個多月,滅吳的所用的時間也隻有三四個月,把傷亡和損失降到最低標準,這不正是全國人民所希望的嗎?

我們隻就這兩個方麵足以看出司馬懿的偉大,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可以說,司馬懿不但功德無量,而且是一位古代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然而陳壽居然不在《三國誌》裏為他立傳,隻此一點,就可以看出《三國誌》的可信度是要大打折扣了。

我們再來看一看劉備和諸葛亮的所作所為。

劉備在建安元年,被袁紹攻擊,寡不敵眾的劉備得到了曹操的幫助,後又被呂布擊敗,又得到了曹操的救援,曹操把劉備帶到許都,又待他甚厚,還引他見到了獻帝,獻帝很器重他,封他為左將軍,然而劉備不但不和曹操一道輔佐皇上,為完國家統一,救人民出水火而出力獻策,反而恩將仇報,和董承勾結在一起,欲謀反,欲謀害曹操,欲離間曹操與皇上的關係,把水攪渾,達到他破壞統一,圓上皇帝夢的目的。他自知賊心已被曹操看破,帶領關張二將,乘機騙得朝廷人馬,溜出許都,便招兵買馬,擴大隊伍,反抗朝廷,以達到其另起爐灶、稱霸一方的目的,總之,劉備極力阻撓曹操輔佐獻帝興複漢室,極力破壞曹操統一天下的行為,便成了朝廷輯拿歸案的罪臣!

劉備沒有地盤,今天依附這個軍閥去打那個軍閥,明天又投靠這個王候,去打那個王候,成了殺人民不眨眼的戰爭狂。在他皇帝夢即將破滅的時候,跑到隆中,向諸葛亮問計,兩位野心家終過密談,一拍即合,諸葛亮為劉備作出了東聯孫權,北抗漢獻帝,鼎足天下的謀劃。還願意為劉備而出山相助。諸葛亮奉劉備之命與東吳魯肅勾結起來,為劉備西蜀稱帝,孫權東吳稱孤奔走效勞。諸葛亮、魯肅和周瑜一起說服了孫權,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軍事同盟,在分裂與統一的曆史緊要關頭,孫劉聯軍發動了破壞統一赤壁之戰。打敗了朝廷的軍隊,達到了他們鼎足天下的勃勃野心。

劉備為了擴大地盤,在赤壁之戰後,與孫權方麵內戰不休,後有了兩川之地,建立了西蜀政權,自立漢中王。

偉大的列寧曾經強調,一個政權建立之後,首要的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那麼劉備是怎麼做的呢?

劉備自立漢中王後,立即授權關羽發動攻打襄樊的戰爭,戰爭中,關羽是全軍覆沒,死亡的將士八萬之眾,荊州和襄樊地區成了拉鋸式的主戰場,大大地破壞了生產力,給那裏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劉備稱帝後,應該積極發展生產力,醫冶戰爭的創傷,讓蜀民過上安穩的日子,而劉備不給人民喘息之機,為報關羽之仇,發傾國之兵大舉伐吳,三丁抽一,四六征稅,百姓苦不堪言。為了三軍帶孝伐吳,張飛因白旗、白甲、白綢等物資不備,便鞭打士卒。想想,老百姓都衣不遮體,哪有那麼多白稠等物資送往軍營?

劉備伐吳的結果是:幾十萬將士都被葬在三江口,死屍重疊,塞江而下,一應糧草等軍用物資,尺寸不存,真是駭人聽聞。劉備自知負不起這場非正義戰爭的責任,一病不起,亡於白帝城。劉備又一次大大地破壞了生產力,給蜀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戰後,無目不設伐魏之策的諸葛亮豈能不補充軍隊?還得向百姓那裏征兵、征糧、征錢。生產力還得繼續遭到破壞,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掙紮。

諸葛亮在西蜀元氣大傷時,冒天下之大不韙,六次大舉伐魏,每次起兵都是三十多萬。有耕種能力的男女,又都被迫離開土地,到軍隊裏去衝鋒陷陣,去千裏運糧,去加工糧草,去埋鍋造飯……。前方將士歸心似箭,但又有幾人生還?後方老幼病殘在饑餓中死去,在賦稅中掙紮,諸葛亮的無歲不征。折騰了十一年,,也自覺負罪非輕,一病不起,亡於五丈原。北伐嚴重破壞著生產力,給蜀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給北魏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害。劉備和諸葛亮打起內戰來,就是沒邊沒沿,沒完沒了,也都在戰爭中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總之劉備和諸葛亮在廣大人民渴望統一的曆史範圍內,不歸順漢獻帝,不歸順朝廷,不歸順統一。他們還偏要和漢獻帝鼎足天下,偏要反抗朝廷,偏要發動赤壁之戰,偏要破壞統一,在廣大人民渴望和平、渴望安居樂業的曆史範圍內,劉備和諸葛亮偏要打內戰,偏要東征,偏要北伐,偏要逆曆史朝流而動。偏要曆史繞一個大彎,偏要黎民百姓遭受幾十年的戰爭迫害。那麼劉備就是這樣的愛民英雄?諸葛亮就是這樣的賢相功臣?偉大的******在戰爭年代一再提出,戰爭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人民的利益”。

曹操滅了袁紹以後,下令免去河北人民一年的租賦,劉備取下益州,任將士搶掠府庫,揮動兵器掠奪百姓的農田和房屋等財產,害得人民百姓叫苦不迭!

曹操為了人民的利益統一天下,為了人民的利益治理國家,不但把生死置之度外,還能以身作則,主張節約,反對浪費,並把節約作為選撥官吏的條件,以及是否節約作為衡量一個官員品質好壞的標準,在朝野上下形成了廉政新風,而劉備奪了益州後,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各黃金五百斤,銀一千斤,錢五千萬,錦帛上千匹供他們揮霍,其他將士都得到了不同賞賜。

曹操在行軍作戰時,軍紀嚴明,注意保護農桑,例如,曹操有一次自己的坐騎受了驚,踏了百姓的麥田,還要自給其罪。這就是有名的“割發代首”。從此將士路過麥田,都下了馬,手扶著麥子而過,很得百姓稱讚,割發代首收到了保護百姓莊稼的最佳效果。而劉備、諸葛亮打起仗來從來就不擇手段,他們火燒博望城,火燒新野縣,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穀,炎燒陳倉城。燒得博望城、新野城和陳倉城沒剩下一間房屋。燒得藤甲軍三萬人死得慘不忍睹。火攻都是選擇在莊稼成熟、草木枯黃的時節,選擇在大風天,大火一起將蔓延幾百裏乃至上千裏,將燒毀多少村莊和莊稼,得有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得有多少人被火燒死!這是慘無人道的戰爭手段!,現代戰爭使用原子彈就是慘無人道的戰爭手段,所以原子彈等核武器是禁止使用的,諸葛亮在北伐時,還親自率領大軍搶割老百姓成熟的麥田,以充軍糧,害得多少百姓痛斷肝腸,拿什麼充饑活命!戰爭中唯有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正義之師,才能保護人民的利益,我人民解放軍在解放上海時禁止使用火炮和炸藥包,在解放北平時,以最大的耐心和努力,以爭取北就的和平解放,這樣的例子不勝例舉。

當官的不為人民謀利益,就是為了當官而當官,就是為了個人利益而當官,甚至是野心家,劉備三顧茅廬時,在隆中聽到了很多歌,很多詩,但是哪一句是反映人民疾苦和人民渴望統一的焦急心情呢?而曹操“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詩句,在《三國誌》、《三國演義》裏是找不到的。

曹操和皇上的目標一致,都是肩負著統一天下的曆史使命,曹操傾其全力讓天下人民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卻被視為奸臣“奸雄”而後主劉禪反對北伐的正義主張在諸葛亮那裏就是通不過,還遲遲不能親政,這位西蜀的太上皇,卻被視為忠臣功臣,真是黑白顛倒!

總而言之,劉備和諸葛亮在廣大人民渴望統一的曆史範圍內,他們分裂國家,對抗朝廷,破壞統一,達到了他們鼎足天下、稱霸西蜀的目的,形成了長期難以統一的三國鼎立格局,在人民渴望和平與修養生息的曆史範圍內,他們頻頻地發動內戰,內戰迫害著蜀、魏、吳三國人民,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力,給廣大人民造成巨大的災難,應該說,劉備和諸葛亮是逆曆史潮流而動的反運派,頻頻發動非正義戰爭的戰犯,是給人民造成巨大災難的********,如此而已,豈有它哉?

有人說:諸葛亮還是有點愛國主義精神吧?他的北伐不是為蜀國克複中原嗎?這我們就要說一說什麼是這國主義了。愛國主義的內容很豐富的,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長話短說,就是三條:一,為捍為國家主權,維護國家尊嚴,反對外來幹涉而奮不顧身;二,為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而堅持不懈的努力;三,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民主和文明而奮鬥終生。三國時期是國家內部問題,所以我們不說第一條,隻說後兩條。諸葛亮在人民渴望統一,國家應該由曹操輔佐皇上統一天下的時代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在人民渴望修養生息,渴望和平的時代,他把蜀國弄得民困國虛,那麼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何在?

“諸葛亮的北伐是以攻為守”。這話說得對嗎?誰都知道蜀國是重險之國,易守難攻,有四五萬軍隊,君臣自然無事,用得著以攻為守嗎?吳、魏不曾入寇,蜀國為什麼總是打人家呢。那麼以攻為守,到底守得怎樣呢?守的結果是國力空虛,民怒沸騰,司馬昭派兵伐蜀時,隻用兩個月的時間就拿下了蜀國。

諸葛亮的克服中原是為了興複漢室,這話說得也同樣不對,曹操輔佐漢獻帝建立了一個政通人和的朝廷,又統一了天下三分之二,建立起一個占有中原的北方大國,這才是興複漢室,而劉備和諸葛亮破壞統一,偏要和漢獻帝鼎足天下,偏要在西蜀稱王稱霸,何談是興複漢室,反而是阻撓興複漢室。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若站在三國時期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說話,那麼曹操、司馬懿的功德就表不盡,劉備、諸葛亮的罪惡就訴不完。

如果我們若站在三國時期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說話,就不能不得出曹操、司馬懿是功臣,劉備、諸葛亮是罪人的曆史結論。

如果我們要珍愛和平,遠離戰爭,珍惜統一,警惕分裂,就不能不把這顛倒了的曆史再顛倒過來。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是蜀國的官員,其父是蜀將,師友輩都是蜀國大臣。那他站在蜀國官方的立場上著書立說,也不奇怪,但令人費解的是,一些無名之輩都在《三國誌》中被立了傳,而曹魏的三代輔臣司馬懿,陳壽競不給他立傳,真乃咄咄怪事,究意為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陳壽能如實地為司馬懿立了傳,對諸葛亮的形象是不利的。

《三國誌》中,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什麼“****”、“奸臣”、“奸雄”等醜化曹操的關鍵詞,反複出現,那麼,哪一代君王能說曹操的好話呢?哪一代的文是墨客不看君王的臉色行事呢?

曹操能以身作則,樹立節儉的社會新風,曹操堅持唯才是舉的組織路線,曹操抑製土地兼並的命令,試問哪一代士族能喜歡曹操呢?

三國後,有曆代君王和士族本末倒置的愛憎,有站在官方士族立場上的文墨客及其作品,如《三國誌》等的不良導向,尊劉貶曹,褒諸葛反司馬的傾向,越走越偏,到《三國演放》的出籠,反曹貶司馬,尊劉褒諸葛亮傾向又甚囂塵上,欺騙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曹操、司馬懿的形象是麵目全非。而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卻深入人心,經久不衰,盡管如此,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讀者還是大有人在,如魯迅先生就說:曹操至少是個英雄。

他又說,羅貫中寫人“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同誌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就明確指出:“屬於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所以我們對《三國誌》,尤其是《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功罪倒置的觀點要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還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人民為中心,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憑心而論的態度去評價曆史人物。真善美就是真善美,假惡醜就是假惡醜,絕不允許顛倒黑白,顛倒曆史。

本文粗製濫造,未必都能說得恰如其分,但隻想成為一塊引玉之磚,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共同分清是非。

筆者:王廷書於德惠市岔路口鎮2016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