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應變之術
每個人都直接或間接地愛聽一些讚美的語言,如果一開始便針鋒相對地指責對方的弱處,絕不會有好的結果,此術適用於辯論場合,也有其類似的合理性,這便是先承接後轉移,撫中藏刺之道。本章能領略眾多應變術,以指導我們的實踐辯論。辯論應變之術本章向朋友介紹辯論應變之術,才領略應變之術之智的同時,更多地以指導我們的實踐。
一先承後轉 撫中藏刺
誰都渴望被讚美,無論他是一個堂堂的公司總裁,還是一個隊伍默默無聞的弱者,假如開口便指出它的弱錯之處,是很難令其心悅誠服地接受的。如果采用先肯定對方成績,冉指出成績中的不足之處,料想誰也好受得多。將這種道理用在辯論場合,也有類似的合理性。為此,我們將此稱作先承後轉,撫中藏刺。
所謂先承後轉,就是先把對方的話題承接下來,表示一定程度的讚同,以緩解對方的強硬態度,然後再進行轉折,指出對方的謬誤。
隻要是以辯論為前提的對話,先承後轉無論是上級對下級還是下級對上級都能適用。如果你是下級或晚輩,當你麵對既頑固又保守的上級、長輩時,這種辦法一定比什麼都好用。合理使用先承後轉法既尊重了對方,使對方心情有所平和,又能使對方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見。
在辯場,當雙方觀點碰撞形成難以調和的餘地時,為避其銳利,采用假承對方的手段正是一種機智的表現。這種假承從兵法意義上說可理解為“緩兵之計”。亦即拖緩對方的火力,使對方自覺或不自覺間放鬆對你的攻擊,當你認為時機成熟,形勢出現利己的轉機時,突轉詞鋒,直指對手要害之處,必能得到奇效。至此,亢承後轉用於辯論中時也堪稱撫中藏刺。
“轉”字,是先承後轉的關鍵。用其轉,能變被動為主動,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在轉中見智,從轉中取勝,這就是雄辯家們製敵的一種思辨手法。
舉一個發生在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欄目裏的辯例,請大家品一品:
主持人:周先生抽煙要躲到什麼地方去抽呢?
周孝正:我從來不抽煙。
主持人:根本不抽煙?
周孝正:對,根本不抽煙。
主持人:您看剛才這三位談了抽煙,饑餓的時候可以抽煙,經不住引誘就抽了煙。您看,我覺得您跟他們是同齡,為什麼您就可以出“煙泥”而不染?
周孝正:我反潮流。
主持人:因為反潮流,所以不抽煙?
周孝正:對。周圍的同學都抽煙了,我覺得我應該反潮流,我說,你們都抽,我就不抽。而且我看不起抽煙的人,都同化了,沒有個性。
主持人:您意思是說抽煙就沒有個性。
周孝正:對,抽煙沒有個性。如果人家都不抽煙了,就他抽煙,我認為他有發明創造精神;人都抽煙了,他再抽煙,這就是一種人雲亦雲,沒什麼個性。而且明明知道壞,還要抽,這就讓人不能容忍的了。
主持人:就是您為了保持個性所以就不抽煙?
周孝正:對,最開始就是這樣。
主持人:嗯,喝酒嗎?
周孝正:最開始也不喝酒。(笑聲)
主持人:那麼現在喝得還很厲害。
周孝正:現在喝,有的時候喝一點,但決不酗酒。
主持人:別人喝酒,我也喝酒,這對個性也是一種破壞啊。
上一段對話中的周孝正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學者,對抽煙的人看來有“刻骨銘心”的“仇恨”,所以言語間就流露了一些較極端的情緒。而主持人崔永元則抓住他說抽煙的人“沒個性”一說進行先承後轉,把他轉到喝酒話題上,再來看“同化”與“個性”是否有邏輯上的聯係。
可想而知,如果周先生真是“反潮流”的,他認為大家抽煙他才不抽是展示個性,那麼,大家喝酒,他也應該不喝才是,可是他卻又被崔永元的“先承”之下說自己“有時喝”,這就給崔永元“後轉”提供了絕妙的戰機,故一句“別人喝酒,我也喝酒,這對個性也是一種破壞”,將周先生回駁得啞口無言。
由此看來,用先承後轉法與人辯論,隻要把握了戰機,是能收到極好的雄辯效果的。
在使用先承後轉法時,辯論告訴你需注意如下要點:
1.承是為了轉。所以,在承中要時時把握好轉的戰機,在一定程度上以麻痹對方為佳,切不可承過了頭,讓人發現或警覺,那樣你的承就難以反轉了。
2.在轉的時候要注意突然性和簡練性。切不可拖泥帶水,以至給對方提供心理上的緩衝。要有一氣嗬成的氣度,直至對方氣餒為止。
二幽人一默 能補十過
辯論自然是一種邏輯思維。但作為一個出色的雄辯家,除了邏輯思維外,還應當掌握好用理性的語言邏輯進行演繹的辦法。演繹語言邏輯的辦法有很多。其中有一種就是合理利用幽默語言。
幽默辯論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製勝術。辯論中的幽默,直接體現了辯者的知識水平、思想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麵的高下。辯論中多采用幽默來闡述或批駁對方觀點,會產生極好的辯論效果。
辯論中的幽默戰術通常分造勢法和調侃法兩種。
造勢法
幽默感該怎樣恰到好處地運用呢?就像所有的表達一樣,了解基本規則並不保證就能說出精彩的話,寫出動人的文章。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好的表達,就是適合此時、此地、此景的話,換了別的話不行;適合此次條件的話,下次不一定行。
幽默也是如此,此時幽默,彼時會索然無味。貌似平淡的語言,用得適宜則妙不可言。怎樣運用幽默武器,即怎樣幽默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根本沒有統一模式;幽默語言能否可以通過語法、邏輯、修辭、語意表達等多種手段表現出來,能否像運用計算機一樣編出程序來,現在條件還不具備。目前人們更多以幽默的表達原則作為指導,去隨機運用。研究者認為:“利用人們熟知、因而在讀聽時思路必然循之發展的用語規則,既遵循而又時時有所偏離,可以說是幽默語言表達的一條總規律。”這樣就能創造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生活中每個人對不同的幽默會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嘲笑別人的錯誤,對方也能欣賞自己的可笑行為,結果令人分享笑;在生活中發掘幽默,猶如將幽默從特定的情境中擴展出來;嘲笑自己的愚昧、缺點,能增進幽默的感覺;用笑來應付生活中的煩惱,建立健康的生活觀念等。這幾種對幽默的反應,都是培養幽默感的標杆。
如果你是一個極具幽默感之人,別人也會樂於主動與你溝通。
一個辯手能不能運用幽默法充實辯詞,給觀眾及對方留下的感覺大不一樣。幽默一方麵既可以鮮明地表達觀點,又可使別人在舒暢的心情中接受辯者的觀點;另一方麵還可以營造辯論場上的氣氛,獲得優勢。更重要的是,可以給對方產生心理上的壓力,造成緊張,同時又可以鼓舞自己,使自己情緒高漲,越辯越有自信心,越戰越有激情。“幽默炸彈”在賽場上的轟炸,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造勢效果。請欣賞如下辯例——
正 方:對方辯友,今天討論的不隻是要女性就業,而是要使女性平等地就業。(掌聲)
反 方:要想使女性平等地就業,就必須要先解決女性的性別成本問題。
正 方:生育基金社會化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對方辯友是不是不知道呢?
反 方:這恰恰是社會保障,而不是對方所說的就業保護啊!
正 方:對方辯友為什麼總是要指著自己的媽媽說“這不是我的媽媽,這是我的母親”呢?
幽默辯論戰術要與一定的場景結合起來,要適時地了解對方的心態反應和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包括曆史、社會、文化、風土、時事等等各個方麵,有時可取材於熟悉的事情,如地名、歌名、人名或掌故、材料等等。
’93國際大專辯論會中,複旦大學隊(反方)在為論述《人性本惡》的己方觀點時就有一段很幽默的辯詞——我們多次問對方,善花裏如何結出惡果,對方說要澆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這個陽光雨露的話,為何有那麼多的罪行橫行這個世界呢?難道這個水、那個肥還情有獨鍾嗎?為何要跟惡的人做一個瀟灑的“吻別”呢?
這段辯詞多處運用了幽默的形象比喻,給人以快樂輕鬆感。比如取了香港歌星張學友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名《吻別》,使雙方的辯論以此開始打起“幽默”戰,煞是讓人回味無窮。我們再來欣賞接下來的台灣大學(正方)所做出的反應——
照對方辯友那樣說的話,人性本惡,我們要教育幹什麼?否則“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早就不成立了,應該是“師傅領進門,教鞭跟你一輩子”了。
不由分說,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在此處都運用了幽默戰術進一步為自己的觀點造勢,無論哪方造勢的效果更勝一籌。有一點必須肯定,那就是他們將觀眾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將評判團嘉賓逗樂了。於是,場上出現了兩波長時間的掌聲也就不足為怪了。
調侃法
恰當的幽默而發人深思的事例比比皆是,很多思想巨匠的幽默趣事之所以能成為文化遺產的——部分,就是因為它的內涵深刻。
在中央電視台東方日寸空的《實話實說》節目中,主持人崔永元和一位觀眾之間就曾有過一段十分風趣的調侃幽默——
崔永元:(對一觀眾)你是怎麼處理和她們(指保姆)的平等關係?
觀 眾:平等就是說,對她們的人格首先要尊重。剛才我已經說了。
崔永元:就是你家裏的事她是不是必須得完成?
觀眾:不見得。
崔永元:今天的事她可以推到明天,明天的事可以推到後天?
觀眾:也不見得。
崔永元:就是說你們可以不幹的事兒,她也可以不幹?
觀 眾:也不是。(笑聲)由於互相尊重的結果,她應該幹的,我也可以幹;我應該幹的,她也可以幫我幹。我們是互相幫助的,因此,這……(被打斷)
崔永元:我還是不明白你說的這個平等,請你具體地說這個平等和別人家有什麼不同?
觀 眾:和別人家不同首先有一個前提,我認為我們之間是雇傭關係,但是是平等的。
崔永元:平等的雇傭關係,她跟你的工資平分嗎?(笑聲)
觀 眾:那當然不能平分。我工資的一部分給她,是分了,是分了一部分工資給她,所以我們要共同去完成家庭的任務。
這段對話如果說是主持人在諷刺那位觀眾,那必是言過了。盡管話說得有些咄咄逼人,但整個是以調侃的語氣出現,這樣,非但不會讓對方緊張,而且還製造了場上活躍的氣氛。
綜上所述,合理利用幽默進行辯論是雄辯家們必不可少的製敵手段之一。
但在運用此術時,還需注意如下要點:
1.幽默是為論辯服務的,所以,在施以幽默時不能毫無目的,也不能嘩眾取寵,否則,則會適得其反。
2.運用幽默辯論戰術辯論時,要求雄辯者具備臨場的機智和應變能力,能在適當的時候用幽默的語言打動別人的心;或把鋒芒隱藏在幽默中,從而在笑聲中給對手以沉重打擊。
三反戈一擊 變守為攻
辯手們常說:“辯論好似打仗要講究攻防戰術,亦即根據敵我力量的分析對比、權衡利弊,該進攻時進攻,該退守時退守,不能一味地按自己的某一種意願盲目出擊,否則,出擊不到點子上就一發而不可收拾了。”
在辯論攻守戰術中,反戈一擊,變守為攻一計是常被雄辯家們借用的。
所謂反戈一擊,變守為攻,就是指在辯論中有目的地先退讓。或故意賣出破綻誘敵進攻。這種手法在程序上和先承後轉雖有不謀而合之處,所不同的是:先承後轉是以先讚成對方為先導的,而反戈一擊則是以退讓為先導的。退讓就是“敗”的表示。以“敗”作誘鉺,“敗”就是為了反攻的前奏曲。用戰爭規律說,就是指隻要是有預謀有目的的,退守也就意味孕育著越有力的進攻。對辯論來說,有備而守是駁斥對手、確立己方觀點立場的一種“非常”手段。
反守為攻的戰略一旦得逞,你就會變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變他控為控他。所以,巧妙運用反戈一擊戰術來指導辯論的思辨,是優秀的雄辯手必須具備的一種謀略。有了這種謀略的指導,無論你是在場上還是在場下,你都可以在危急的情況下找到退敵的信心。
辯論中,當自身力量不足時,為防止對手攻擊己方要害之處,故意將火力引開,致使對方用重火力攻你(故意賣出的)的輕微之處,又使其在攻擊時賣出真正的破綻,此時,就是你反戈一擊,變守為攻的契機了。有道是四兩可撥千斤,當對手悖謬暴露無遺時,何需你用重炮轟擊,隻要稍微一點(要點得準確),對手便一無是處啦!
偉大的革命先驅李大釗在反動派法庭上受審時,對反動派的法官何林豐的審訓就有一段很精彩的反戈一擊的辯詞,現摘錄如下——
何林豐:李大釗你聽著,你自小缺少教育,青少年時期就不老實。天生一副反骨,處處與政府作對。
李大釗:你這些說得有部分對。
何林豐:我怎麼隻有一部分對?我更多對的還在後呢!你踏上社會之後,一天也沒有消停過反政府的演說……
李大釗:(打斷)法官大人,你說的都是些虛誇不實的詞兒。什麼反骨啦,消停啦,這算什麼犯罪事實?我要審問你們,可有根據?你,主審法官何豐林,曾夥同張作霖,一次就謀殺了376人,犯有十惡不赦的殺人罪……
何豐林:(氣急敗壞地)不準你胡說八道!你要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在軍法會審的法庭,哪有犯人反來問法官的道理……
從李大釗反擊審訊法官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條規律,那就是反守為攻戰術的轉折點在於時機的把握。時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李大釗——經察覺對方的審訊詞空洞無物,便認定這是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條件,立即列數主審法官何豐林鐵證如山的罪狀,作為反攻的炮彈,改變原來被審地位,並對何林豐進行反審訊。正由於此,李大釗的這段辯詞才會被人們傳誦至今。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當單純防守並不足以保存自己時,雄辯者能展示出雄辯風采的,正是在此類似的危急關頭做出更大的退讓,但此退讓是要對方的進攻付出慘痛代價的。其奧妙之處就在於他的退讓是一種假象,是一種陷阱。
運用變守為攻法進行辯論辯論認為需注意如下事項:
1.要變被動為主動,就要製造能棒喝對手的威懾力。如果此兩項缺一項,就仿佛那些氣急敗壞時總是用枕頭砸丈夫的女人一樣,隻見其威不見其力。
2.變守為攻的“守”有“退”的意味,反戈一擊的“反”有轉的意味。所以,在運用此法時切莫忘了時機的把握。
3.此法通常用於己方被動情勢下為轉移敵方的攻擊點而用,所以,當你已處於主動時,用此法就不是法,而是傻了。
四攻其一點 不及其餘
辯論要受時間的限定,因此需要在較短時間將自己的觀點闡發明了、到位。要做到這一點,辯手在參辯之前首先就要準確地破解辯題的兩麵性,充分利用利己的一麵製定己方的行辯主線;其次是要對對方的觀點做出充分的估測,針對你所估測的對方觀點,預備簡而有效的反擊詞,能做到這一點,再強大的對手你也就不懼怕了。
為此,應推崇的一種辯論手法叫“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概括起來說,就是看準出招,一擊致命,用《水滸傳》主題歌一演變,則為:該出口時就出口,風風火火退敵手。
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這條道理用於辯論也行得通。眾所周知,蛇的“七寸”如果受人所製,就不能再動彈。辯論能抓住對方的“七寸”(亦即要害),無疑是製服對手的絕妙方法。特別是當你的論點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趁對手忘乎所以之際攻擊對手要害之處,就如下圍棋“打劫”得手一樣奏效,使對手手忙腳亂,從而達到製勝的目的。這叫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在辯論中常會出現這種情況:雙方糾纏於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互不相讓,你來我往地爭論不休,結果看似辯得很緊湊,很激烈,也很熱鬧,實際上雙方都沒找得要領,其辯意已離題萬裏,這無疑是辯論之一大忌。
辯論,辯論,既辯也論,如果沒有要領,如果辯,如何論?而抓要領也就是要抓根本,抓根本就是要能擊中對方的要害。所以,辯與論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抓住對方立論中的要害問題,一攻到底,從一而終。要從理論上擊敗對手,從氣勢上壓倒對手,從精神上拖垮對手,隻要抓住了對手要命的弱點死死不放,直至對手氣餒為止,你便可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