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對孩子獨立性的影響
每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早一天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但是,做為父母,你又是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你是否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東西,你給他(她)了嗎?在你教育孩子獨立地成長的過程中,你有沒有走進誤區呢?你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嗎?
父母要了解獨立成長及含義
在正確引導、教育自己孩子獨立成長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正確理解獨立成長的意義及孩子所需的愛。
1.了解什麼是獨立成長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項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還沒有成長,當然無法獨立生存,他必得靠著親職人員的照料,提供給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長大;而他向哪個目標長大呢?自然而然地朝向“獨立”,朝著成長前進的方向發展的。你看,他一步步地會爬、會走、會跳,渴望脫離大人的擺布,使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這世界;以自己的雙腳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這不僅是孩子天天心裏想把自己“變成”大人的一種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發展的內在力量。
所以我們說“獨立成長論”,實際上它包含著兩層意義:
(1)“獨立”是成長的主要目標──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就具有發展生命的能力。
(2)“獨立”是成長的必備條件──代表各項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舉個例子來說,小明是一個嬰兒,媽媽在他的嬰兒床上吊著一個彩色球,三個月的他,隻能睜著眼睛,隨著它繞呀繞,卻沒辦法把它拿到手上玩。五個月後,小明看見牆角有一個圓球,他想要,就會自己爬過去,得到那個球。
冥冥中小明自有一股力量驅使著他由“躺”到“爬”,能有力量自己完成願望,也就是說,“成長”就是要使自己更有能力(成長目標──獨立);為了要使自己更有能力,生理和心理就都必須要逐步發展成熟(所以,“功能獨立”,我們也可以說它是成長的“手段”)。
成長的路相當地漫長,也並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斷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獨立(成熟),才能成為所謂“獨立的人”,才有能力靠著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發展中需要的各種活動。
2.孩子需要獨立成長
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那天在菜市場買了一盆植物回家,每天一清早,你就會提著小澆壺,小心翼翼地將水灑向植物,說不定心裏還會對它說起話來,“快長大喲!”;可是,一星期後,它居然枯萎了!為什麼?您是否曾又為孩子吃飯問題傷腦筋,隻要一開飯您就得端著飯碗,滿屋子地追小孩,就為了要喂他幾口飯,甚至你氣不過,還揍了他一頓,可是孩子卻愈來愈不愛吃飯,為什麼?
前麵的例子說明了三件事情:
(1)你不曾了解這盆植物屬於幹燥型或者潮濕型;正如你不曾了解孩子為什麼會不愛吃飯。
(2)因為你的不了解,你隻好臆測──拚命地澆水、窮命地追孩子。
(3)長大的是植物,長大的是孩子。它自己能吸收就會自動長大,不能吸收,生命就會枯萎。
植物的成長也與人類一樣,除了外圍的環境因素(水、空氣之類)外,其餘的,就得靠它自己一步步紮根,一層層發芽了,澆花的人是無法替“它”長大的!孩子呢?大人除了能供給他成長的外圍環境外(食物、愛……等),將身子拔高拔壯的,其實還是孩子自己,大人是無法替他生活的呀!
3.在獨立成長中孩子所需要的愛
孩子降臨到家庭中,最先接觸到的是母親和父親。父母是孩子最最親近的人,家庭是孩子接受影響和教育最早的地方。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塊有待琢磨的璞玉,那麼父母將在其上留下第一批雕痕。然而,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卻不知道怎樣合理地去愛孩子,造成以下幾種不正確的教養態度。
(1)溺愛型
這類家長很愛孩子,但這種愛缺乏理智和分寸,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無理的要求。久而久之,父母的權威就喪失殆盡,教育便無從談起。這種教養形態下的孩子自然是任性、自私和懶惰的。在幼兒園中,他們是很難與同伴相處融洽的,對於老師的教育也是難以接受的。
(2)放任型
這種類型的家庭無論孩子想做什麼一點也不關心,也不責備,讓子女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放任兒童自行發展,對孩子的家教幾乎為零,對子女的行為沒有明確的或沒有什麼要求,對他們的獎懲往往是隨心所欲的。或者,這類父母本來就以自我為中心,業餘時間大多花在自身的娛樂或工作上。
(3)專橫型
與以上兩種方式截然相反的是,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意見和願望不容易表達,正當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們常常受到父母的斥責和禁止,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尊重,缺少參加社會交往的機會。家長和孩子之間缺少溝通。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易形成畏懼、利己、缺乏安全感、對人不能寬容等特點。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不多用語言去跟別人商量、交流,而多用的是一些粗暴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搶玩具、搶椅子等。
(4)不一致型
這一類型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依父母當時的情況而異,有時非常嚴厲,有時非常溺愛;或是父母雙方或家庭成員之間一方非常嚴厲,另一方非常溺愛,對子女的態度不一致。這一類型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意識的,但方法多變,配合不好,以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各種矛盾,對幼兒的成長形成許多不利的因素。
調查中發現,屬以上四種類型的家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很明顯,這幾種類型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個性培養及成長將造成很不利的影響。為了幫助家長轉變觀念,接受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使家長步調一致,配合和諧,我們采取了一係列基本而有效的形式開展家教工作。如:家長座談會、家訪、家園聯係欄、親子遊戲、與個別家長談話等等,旨在讓家長了解愛孩子的幾個基本要求:
第一、愛與教育必須結合
愛是孩子精神需要中最珍貴的部分,它是一種營養,是培育幼兒美好心靈、高尚品德的源泉。然而,如果隻有親子之愛,而沒有教育引導,容易演化成溺愛;隻有說服教育而缺少愛心,則易滑向刻板的說教。隻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會使孩子既能感受、沐浴父母溫馨的愛,又能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為。
我們請來了家長參加我們的親子活動,讓他們從觀看的小品中發現自己在家教方麵有何缺點,如通過觀看“客人來了”的小品,家長們認識到,當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爸爸及時引導,采取說悄悄話的形式進行教育;當孩子要吃客人帶來的點心時,爸爸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他為客人製作新疆帽;客人走後,爸爸針對實際情況,在表揚的同時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並滿足孩子吃點心的願望。這樣孩子懂得了家裏來了客人應該怎樣做。
第二、愛與嚴必須結合
愛是前提和出發點,但必須同時對孩子提出嚴格要求,促進他成才。孩子在幼兒園都能自覺遵守各項規定和製度,聽從老師的教導,但是,當他們回到家時,常常是另外一個樣子。這是因為幼兒園有較完善的適合幼兒生理特點的作息時間,很容易養成習慣。而在家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孩子知道大人都愛他,他的要求與愛他的程度成正比,他對愛他的人要求最多,也常會鬧小脾氣。所以,我們提醒家長也要訂一些簡單、必要的規矩,讓孩子從小在有規律的生活中自覺養成好的行為、習慣,並學會自我控製。如: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建立生活作息時間,並天天堅持;為孩子準備一個小角落或幾個大紙箱,讓他把自己的玩具、小書放在裏麵,懂得家裏的東西都有固定的地方;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提出不同的、切合實際的禮貌待人要求,並形成習慣;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等。
當然家庭對孩子建立的一些規矩,要符合年齡特點,力所能及,一下子不可太多,多了記不住。既有規定,就要堅持,習慣成自然,孩子樂於去做。不過,家長們製定的規矩也應瞄準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應該首先做到。父母的榜樣往往是一本活的教材。
第三、愛與理解、尊重結合
最早注意兒童教育的思想家盧梭,第一個提出“兒童有受教育的權利”。在兒童教育中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很重要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私有財產,也不是成人的玩物。孩子有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他們應該受到正確的教育,應該受到尊重。不少家長隻知道愛孩子,卻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從小受到尊重,才會產生自尊心,而且懂得尊重別人。
理解孩子的童心世界,尊重孩子好動、好奇、好玩的天性,為孩子創設這樣的氣氛和機會,遠比一套漂亮的衣服、一頓美味的晚餐、一件昂貴的禮物重要得多。尊重孩子與溺愛孩子不同,尊重孩子是滿足他們合理的要求,培養他們的自信和接受教育的自覺性。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民主氣氛;從小要和孩子講道理;父母要學會“安民告示”,當孩子有了心理準備後,就會愉快地接受成人的要求;不要在眾人麵前議論、指責孩子,這樣才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總之,情感的愛必須與理智的愛相結合,這才是您應該付出的愛,也是孩子所需要的愛。
父母教育孩子應注意的問題
父母在教育子女獨立的過程中不免會受一些因素的幹擾,從而走入誤區。這就要求父母們要注意一些問題,盡量避免出現不可挽回的錯誤。
1.孩子單獨居住不等於獨立
有些未成年人的家長,由於其子女就讀的學校距離家較遠,擬在學校附近給孩子租房居住就近上學;也有的家長出於鍛煉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考慮,錯誤地認為,讓孩子單獨生活一段時間是件好事。
獨立並不是讓孩子自己住、自己生活這是一種誤區,而且孩子單居也容易引出禍端,因為孩子小,思想尚未成熟,下麵的例子也許會給有這樣想法的家長一個啟示。
例如,被告人王明於1996年10月將一名女學生騙到他單獨居住的房間,將該女生強奸。第二天,當他到學校找該女生“交朋友”時,被女生家長扭送公安局。
先來聽聽王明怎麼說:“前幾天晚上,幾個同學到我單獨居住的房間玩,他們都說自己交了女朋友,一個同學還嘲笑我沒有女朋友,真笨。我當時吹牛說我剛認識一個女朋友,可漂亮了。他們都不相信,還讓我過幾天帶給大家看看。為了兌現我的話,在放學的路上,我就攔截了一個女孩,我說我想和她交朋友,我還嚇唬她說如果她不同意,我就打她,我用我帶的匕首脅迫她和我一道走進我單獨居住的房間裏,我看她挺老實,就把她……”
而王明父親的一番話揭示了王明小小年紀犯罪的原因:“不久前單位給我補了一間新房子,明明提出要自己單獨住在這間新房裏。剛開始我們也不同意,主要是怕他一個人不能照顧自己。可是,經不住他軟磨硬泡,就同意了。我們想,如果能讓孩子單獨生活一段時間也許是件好事,現在不是都提倡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我們心裏就怕他不安全,卻從沒想到他可能會犯罪……”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讓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監護單獨居住。
“監護”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由特定的成年公民或者特定的社會組織,對尚不具有行為能力或其不完全具備行為能力者的人身、財產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行為。承擔這種監督義務的人就是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是指未成年的父母,沒有父母監護時則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經確認的其他人或組織。
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脫離監護單獨居住,是由於他們正在成長過程中,尚不成熟,辨別是非能力弱,易於感情用事,在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的情況下,會帶來不良後果。
具體說來,有如下幾點:
第一,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生活、學習上具有很強的依附性,未成年人同父母或與其他監護人居住在一起有利於未成年人學會明辨是非,增強識別能力,並且可以得到更多的家庭關愛,有利於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康發展。
第二,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在民法上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製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許多民事行為的實施要由父母或與其他監護人來代理。
第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與其他監護人隻有同未成年人居住在一起,才容易發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並及時加以教育和矯治,才容易發現未成年人組織或參加實施不良行為的團夥,才容易發覺他人教唆、脅迫和引誘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才能及時采取措施預防未成年人走入歧途。
2.電腦有礙兒童心理健康
一位芬蘭心理學家指出:青春發育期前的兒童若長時間與電腦相處,對其思維和感情生活將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狀況是在環境與人相互影響中形成的,由於人的腦細胞適應能力特別強,人對自己所在的環境很快就會形成一種心理狀態。心理學家從這一原理出發研究,電腦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人的思維是一種內在的交談,人的經驗詞彙、語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邏輯思維方式。青春發育前的兒童長時間地與電腦打交道,他所形成的基本思維將與電腦的符號式思維相同,即零碎的符號式機械思維代替了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2)電腦正在成為人的記憶的替代物,若兒童一味地使用電腦來替代頭腦的記憶,那麼,人腦將降為智能機器。
(3)兒童若過早長時間與電腦相處,會在情感上對電腦的信息界產生一種眷戀和過分的依賴之情,他們不了解電腦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過分依賴電腦與過分依賴父母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
(4)人的道德觀念和處世準則是通過人與人的相處和交流形成的,電腦不能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不善於與人交流隻會與電腦相處的孩子,不僅在人際關係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利於良好道德觀念的形成。國際互聯網上色情內容對兒童的毒害尤為嚴重,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為此,芬蘭心理學家告誡人們:不要認為兒童長時間獨自遨遊電腦有益無害,家長應該和兒童一起使用電腦,給予一定的指導並與孩子交流。
3.講故事陶冶孩子情操
孩子是天真活潑的,家長應針對這一特點用故事的形式來教育他們獨立成長。
一些故事真實生動,溫馨優美,明快幽默。既是孩子們熟悉的,又是孩子們所向往的,彌漫著輕鬆溫馨的氛圍。敘事方式極具親和力與感染力,簡潔鮮明,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們的心態、情緒及生活,心存善意,天真爛漫。故事中沒有絲毫說教,卻教會了孩子們懂得珍惜友誼,尊重別人,誠摯地對待周圍的人與事,給了孩子一份真正屬於他們的快樂。同時,鼓勵孩子獨立、自信、聰穎、正直、富有創新精神。
每個為人父母者,都在心裏為孩子設定了理想的藍圖。但要實現,不是一件天上掉大餡餅的容易事。在兒童期,為孩子選擇品質優良的好書,培養閱讀習慣,就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妨仔細體會一下孩子聽父母讀書時的心情吧,肯定會發現,對於他們來說,恐怕是最幸福的時刻了。僅僅是爸爸或媽媽給自己讀書這件事本身,就夠孩子歡喜的了。如果所讀的書又很有趣,孩子的那份喜悅必定分外強烈。
一位母親曾說隻要時間允許,她每晚都在睡覺前給自己上幼兒園的女兒念書,而且,念書的時候要握著女兒的手。那女孩會非常非常高興,大概一生都不會忘記母親念給她聽的故事,不會忘記那美妙的念書時刻,更不會忘記握著她的手給她念書的母親和母親的手傳遞過來的溫暖。近幾個月,這個女孩聽的是冠冠圖書,“大頭兒子”媽媽講故事(4冊)。她還說女兒特別喜歡這套書,勝過安徒生童話。聽了一遍又一遍,在貝加的世界裏樂而忘返,幾乎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女孩都能倒背如流。尤其令她感動的是,有一天單位有事,女兒起床時,她已離開家了,習慣了睜開眼找媽媽的女兒自然有些不適應,哭哭啼啼,爸爸隻好拿出女兒的最愛—“貝加的故事”來打動女兒,聽著熟悉的故事與人物,女兒漸漸平靜了。故事中有一個珠珠,媽媽在日本,一直由爸爸帶大,愛說的一句話是:“爸爸,我要爸爸。”結果,那天講到此處,聰明的女兒情有所動,不由得抱住爸爸說:“爸爸,我要爸爸。”
孩子的長大,就是這麼一點兒一點兒的,由許多人微笑著精心地嗬護著。
也許,大多數父母依照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仍停留在認知方麵,過分強調識字、數數。殊不知,孩子的心靈塑造、性格培養才是第一位的。作為母親任何時候都尊重孩子的選擇,哪怕隻是一個小孩子。這使得他比其他孩子要快樂許多,這份快樂帶給了他相當的自信。對於小孩子來說,快樂與知識相比,前者更重要。隻是家長給孩子的知識太多,快樂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願所有的孩子們多讀好書,培養健康快樂的性格,成為新世紀的智慧一族,闖才能自立自強!
4.父母怎樣做好孩子獨立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