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你是否擔心孩子的體重

三年級開學的第一天,安妮的老師想統計一下全班每個學生的身高與體重。班上大多數學生的體重都在60磅至70磅之間。然而,當安妮站在體重計上時,老師叫道:“165磅!”在場的所有同學都不禁哈哈大笑。

然而,這次慘痛的經曆,並沒有改變安妮的飲食習慣。等她進入紐約市的布魯克林中學時,她的體重已經超過200磅。

令人遺憾的是,像安妮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了。據美國疾病控製中心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稱,在美國每5個12至17歲的青少年中,就有1個超重。如果將所有的美國兒童都算在內的話,身體過重的兒童人數接近1千萬。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超重兒童及青少年的總數翻了一番。美國營養協會會長朱迪斯·S·斯泰恩頗為感慨地說:“在我們的孩子們中,肥胖症可是流行起來了。”

由於50%的超重兒童將來都可能會成為超重成年人,許許多多的醫生都對這個健康問題憂心忡忡。根據一些專家的估算,肥胖症導致美國每年30萬人過早死亡;肥胖症可以引發心髒病、癌症、糖尿病及關節炎。身體過重的孩子們中,15%的人已經出現較高的血壓、胰島素、脂質,以及較糟的膽固醇水準,所有這些將使他們更容易患病。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孩子超重問題呢?專家們提出了建議:

●要盡早解決

埃迪斯·阿基納家住伊利諾斯州的巴特利特市,當她的女兒克裏斯蒂長到2歲的時候,她便把女兒帶到兒科醫師那兒進行檢查。阿基納驚訝地發現,她女兒的體重比95%的同齡孩子都要重。

阿基納不久就了解到:在自己上班期間,一直負責照顧女兒的奶奶,大多數時候總是給她吃些巧克力、餅幹,並且不斷地讓她喝牛奶。阿基納讓母親停止給克裏斯蒂提供高熱量的食品,隻提供一些健康食品,如水果、蔬菜及低蛋白製品。到如今,克裏斯蒂已經長到5歲了,身體非常健康,而且體重也接近平均水平。

對孩子的飲食習慣及早給予積極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或她在吃飯時接觸到水果或蔬菜,那麼他或她在今後的日子裏很可能就會喜歡上它們,”邁阿密大學兒童發育研究中心主任西斯·羅貝卡說。

然而,羅貝卡告誡說,在孩子出生之後的頭十二個月,家長是沒必要擔憂的。“比較肥胖的嬰兒與超重的兒童或青少年之間沒有邏輯聯係,”羅貝卡說。除此以外,在嬰兒頭兩年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大腦發育需要飲食裏含有脂肪成分。

那麼,你什麼時候才應該關注肥胖的前兆呢?他們可能在嬰兒長到兩歲之後出現。當然了,如果你的小孩長到四歲的時候出現肥胖跡象,你也應當予以高度重視。

孩子何時才算太重呢?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體重與高度相差多於20個百分位時,孩子就算是超重了。例如,如果一個孩子的高度處在第50個百分位,而他的體重處在第70個百分位,這就說明孩子有體重問題了。不妨請你的兒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做一次最終評。

美國飲食協會的前任會長多麗斯·迪特尼也鼓勵家長及早著手,幫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當孩子表現比較好時,不應該把好吃的食物作為對他的獎賞;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也不應該用禁止他吃最喜愛的食物來作為對他的懲罰。“如果把食物與孩子的表現聯係起來,”“在孩子的心目中,食物的意義就遠遠超出了它的實際意義。孩子的飲食問題也就因此而慢慢出現了。”

●不要嚴格

“孩子在長身體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卡路裏及營養,”多麗斯說,如果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超重,硬是去嚴格限製孩子的飲食,那麼他們就是冒著損害孩子的健康成長及智力發育的危險。”

家長所要注意的不是孩子吃多少,而是孩子吃些什麼。在家盡量少放高熱量的快餐食品,而應給孩子提供種類豐富的水果、蔬菜,以及其他低熱量、低蛋白、高營養的食物。關鍵在於提供給孩子的各種食物,能夠為孩子樂意接受。例如,放在冰箱裏的胡蘿卜可能會被孩子忽視。但是,倘若你把胡蘿卜削好皮,切成絲,並拌成好吃的涼盤,孩子們就很可能會喜歡吃它們。

安妮到了上高中的時候,體重已經超過230磅。這時,有人開始幫她了。在一位強調營養的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安妮開始吃新鮮水果及蔬菜,瘦肉,以及其他低脂肪食品。到安妮高中畢業的時候,她的體重令人不可思議地減到140磅;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她的體重都沒再增加。

●鼓勵孩子鍛煉

導致兒童肥胖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身體鍛煉。調查表明,在過去的12年中,兒童們所消耗的卡路裏總量實際上有所下降,然而,他們的身體活動量下降更大。電視機、遊戲機及電腦吸引了孩子們大量的注意力,他們留給自己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少之又少。結果便是許多孩子都不像以前那樣消耗較多的熱量,而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多長了不少肉。

五年級的學生斯坦塔·奈特家住佛羅裏達州的蓋恩斯維爾市,他對此深有感觸。多年以來,奈特一直保持著三大愛好:看電視、玩遊戲及吃點心。“我放學回到家中,坐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可口的點心,”他說道,“在接下的晚餐上,我常常飽餐一頓,然後便上床睡覺。”到9歲那年,奈特的體重已經達到142磅。

然而,當這位小男孩開始每天早晨與他的媽媽一塊跑步,下午放學之後還常常與他的爸爸一起騎車外出時,一切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他的身體素質提高了,困擾他的體重也降下來了。他把這樣成效的取得歸功於他的爸爸媽媽,他十分感謝爸爸媽媽幫助自己認識到了體育鍛煉的價值,感受到了體育鍛煉中的無窮樂趣。

專家指出,孩子每次鍛煉10分鍾,每天鍛煉4到5次,其成效和每天鍛煉一次,一次鍛煉40到50分鍾是一樣的。因此,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長時間地參加體育活動,可以鼓勵他或她一天多進行幾次短時間的身體鍛煉活動。即使像每天溜幾次狗那樣簡單易行的活動,也同樣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注意要與學校合作

在每個學習日,位於路易斯安娜州新奧爾良市的馬丁·路模·金小學都要給學生們提供一頓低鹽分、低脂肪、高營養的午餐。它包括普通麵包、低脂肪牛奶、色拉、蔬菜及新鮮水果。

新奧爾良市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新近開始了一項名為“行動起來、強身健體”的活動,該活動在新奧爾良市得到了包括馬丁·路德·金小學在內的20多所學校的積極響應。通過參加這個活動,學生們學到不少預防疾病的知識。比如,在講授醫學知識的課堂上,他們了解到脂肪是如何去影響動脈血管的暢通的。在數學課堂上,老師教學生們學會如何計算卡路裏。在室外活動方麵,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一些諸如跳繩、賽跑、打籃球之類的活動。

令人遺憾的是,近些年來有些學校大量減少了學生們的體育課時。在如今的美國,隻有伊利諾斯州要求從小學生到高中生,每天都要參加體育活動。

為了讓學校能夠在其所規定的必修課程上做些合理調整,家長應把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反映給家長協會、學校領導及相關的地方部門,隨後大家共同努力,讓孩子們在學校既能鍛煉出好的身體,又能在學業上取得好的成績。“如果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能夠為此大聲疾呼的話,我們就能夠改變我們學校在學生健康生活方麵的教學方式。”專門講述實驗營養學的紐特曼學校的校長斯泰恩說。

●注意情感因素對孩子的影響

凱倫·弗裏曼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目前主持著體重控製項目的研究工作。她一針見血地指出:“遇到情感問題的孩子們,可能會認為自己被人忽視了,心中常常感到十分孤獨,他們中許多人吃過多的食物隻是為滿足情感上的需求。”

兒科副教授洛瑞爾·米勒在位於舊金山的家庭與社區醫療中心工作,他指出:“解決孩子肥胖問題的力量,存在於孩子生活的家庭。”為把兒童肥胖問題作為家庭事務來對待,洛瑞爾專門提出了一個“恢複健康”方案,如今他的這一方案在全國範圍內已經被450位保健醫生采納。這一方案的精華,就是平息導致孩子過量飲食及不愛運動的情感衝動。“家長通過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孩子能夠保持愉快的心情,”洛瑞爾說道,“孩子便積極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其飲食也會日趨合理。可以想像,用不了多久,他或她的體重就會下降到正常水平。”

凱蒂·辛格在爸爸媽媽離婚之後,一直跟著媽媽生活,她痛苦的根源所在就是整日得不到父親的關愛。“我試圖用食物來緩解自己感情上的傷痛,”凱蒂·辛格說道。後來,她的爸爸得知了這一情況,便時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之中。每逢周末,他就帶著女兒逛逛公園,看看馬戲團的演出,有時還和女兒一起去郊遊。“我和我爸爸又有機會相互溝通了,生活中有了父愛的陽光,我的心情比以前好多了。”凱蒂·辛格高興地說。

盡管更合理的飲食及積極的體育鍛煉,在凱蒂·辛格體重恢複正常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但她總是說,父女間的親情是關鍵所在。現在凱蒂·辛格是一位大一的學生,她的體重比以前已經減輕了60多磅,並且一直沒有出現反彈。

一般來講,超重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感,調查表明,孩子們由於超重而受到了許多人的羞辱,以至於他寧願成為一個聾子,而不願成為一個胖子。因此對家長們來說,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它比所有的健康食品及體育鍛煉,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及早日成才更有益處。

如何麵對孩子發脾氣亂砸東西

約翰發起脾氣來的時候,火氣很旺,見人就瞪眼,見東西就砸,破壞性很大。有次不知媽媽說了他一句什麼,他竟然把擺在桌子上的一隻很漂亮的花瓶摔碎在地板上。

孩子發脾氣、砸家具誰都知道不好,最起碼,砸壞了家具也是一種經濟上的損失,如果砸的家具名貴,財產損失就更大。然而更為嚴重的後果還不是經濟損失,而是孩子這種砸家具的行為帶來的整個家庭幸福與和諧氣氛的喪失,父母親與子女的情感對抗,以及砸完家具後,孩子那既憤怒、又痛苦,既滿足、又害怕的心理,如果家長對此類事情處理得不好,將會導致家庭更大的不幸。

那麼家長麵對孩子發脾氣亂砸東西該怎麼辦呢?

●預防

發脾氣,是人之常情,誰都難免會發脾氣,但發脾氣是不是一定要砸家具呢,這就不見得了。因此要預防孩子發脾氣時砸家具,就必須盡量減少孩子發脾氣的誘因,不讓孩子發脾氣。如果有脾氣了,則應引導孩子有一個恰當的發泄渠道,比如去打球,跑步等,通過一些有益的體育活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的脾氣有一個合理恰當的去處。

●檢討一下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行為。

有些孩子發脾氣砸家具是受別人影響而形成的。其中父母親則會成為孩子的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家庭成員中如果有此類行為,則會給孩子造成一個深刻的印象,一旦有恰當時機,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模仿這種砸家具的不良行為。因此杜絕家庭其他成員類似的不良行為就顯得十分必要。

●進行冷處理。

孩子發脾氣砸了家具,家長要冷靜,不要太感情衝動,千萬不要一時氣來,就把孩子大揍一頓,這樣隻會給你的孩子受傷的心靈再添上一把鹽,甚至讓孩子覺得父母親愛財物甚過愛自己。孩子發脾氣砸了家具之後,一般來說,都會較惶恐不知所措,甚至大聲啼哭。孩子砸了家具後,家長的打罵並無益於家具的複原,相反,隻會疏遠父母與孩子的感情。

●讓孩子承擔適當的後果。

孩子砸家具後,家長不打罵孩子並不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行為不理不睬。相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處理後,家長要積極與孩子溝通,教育孩子認識錯誤,並與孩子一起找出問題的所在,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家具被砸已成為事實,在孩子能正確認識錯誤時,讓孩子適當地承受一些他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有必要的。家長可以啟發教育孩子以後更愛惜家庭財產,積極地以自己的行為幫助父母,節約開支,以達到補救錯誤行為的目的。

這樣,經過家長的細心的引導教育,相信孩子會從一次錯誤的行為中吸取許多教訓,更健康地成長。

怎樣對待孩子的挑釁行為

在發生衝突時或即將被卷入衝突時,從中抽身退出往往幫助我們保持了與孩子良好的關係。

用戰爭來形容與孩子的衝突是不是太強烈了?但如果你想到這是每天甚至每時都爆發的事件,就不會認為用戰爭來形容太聳人聽聞了。

可愛的婉迪一向是比較好管教的孩子,但從去祖父母家度了一個暑假後,長了不少脾氣,常常為了一些小事與媽媽無止無休地闡,搞得媽媽很頭疼,小心翼翼地害怕違了她的意。但媽媽越是小心謹慎,婉迪越是難侍候,保是一隻小刺蝟,動輒發怒。一天媽媽要帶境迪去做客,讓她將身上搞髒的衣服換下,穿一件幹淨衣服,婉迪一口拒絕,媽媽將壁櫥裏所有的農民都拿出來吸引境迪,好讓她改變主意,婉迪又緊守一個字“不”。

“那麼你不想去往西家和過西玩嗎?”

“想去!”

“那就要換衣服。”

“不換星”

“你這件衣服大勝,一定要換了再去!”

“就不換!”

媽媽漸漸失去了耐心,抓住婉迪,開始給她脫身上的髒衣服,婉迪拚命掙紮,大喊大叫,將媽媽好不容易給她穿上去的衣服又脫了下來,幾個回合下來,媽媽已滿頭大汗,不由張開手在境迪身上打了幾下,境迪更加哭得厲害,轉身又將那件髒衣服穿上,看著媽媽。媽媽真不知如何是好,隻能蹲下來說:“親愛的,要不要吃冰激淋,我給你加上一些革每醬?”婉迪點點頭,“那把衣服穿上好嗎?”終於媽媽給婉迪穿上了幹淨衣服。媽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還是甘拜下風,親自為小公主買了冰淇淋。

婉迪在祖父母家受到了什麼特殊待遇,不得而知,但媽媽對她的發脾氣、處理不當卻是顯而易見的。婉迪不肯換上幹淨的衣服是不合情理的事,她已經5歲,該懂得什麼是幹淨什麼是漂亮,到別人家做客該穿得幹幹淨淨,而且她也表示喜歡到露西家去,為什麼還要鬧呢?她的目的是要好好展示自己的權威,她可以不聽媽媽的話,逼著媽媽與她“打仗’。而媽媽也正是像她所希望的那樣與女兒爭執不休,因為媽媽急著帶婉迪出門做客,因此無論如何要想辦法讓她換上衣服。媽媽的這種背水一戰的情景,婉迪也似乎有所察覺,因而更加有興趣地與媽媽周旋了一番。在這種情況下媽媽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她最終采用的“利誘”,這當然不是明智的辦法,隻能鼓勵婉迪下次如法炮製。再有一個方法就是向女兒說明,去做客一定要穿於淨衣服,身上的那件絕對不能為人接受,如果婉迪不肯換,隻好不去做客了,然後給她15分鍾時間做決定,若超過15分鍾,便給朋友打電話講明情況取消這次活動。說完,媽媽應回到自己房間或廚房,獨自安安靜靜地做事,擺出可走可不走的姿態,完全取決於女兒是否換衣服。這樣婉迪沒有必要再向母親示威了,再僵持下去,還會失去一個和朋友聚會的機會,除非婉迪根本不想去,媽媽的策略是有把握成功的。

當然這樣做媽媽也會付出一定的犧牲,一場計劃好的活動被迫取消,搞得朋友們也不開心,但這樣做不僅為這一次的事件找到出路,更為今年許許多多類似的事情避免了麻煩。從衝突中撤離出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對孩子的愛、感情和友誼。事實上在發生衝突時或即將被卷入衝突時,從中抽身退出往往幫助我們保持了與孩子良好的關係。設身處地的想,當孩子很有挑釁性時,我們做父母的也很難保持冷靜、友好的態度,我們大約很傾向於給他一個教訓,讓他嚐嚐我們的厲害。雙方的這種敵對性會對相互之間的關係造成損害。所以,假如在生活中,你真的遇到和以上事件相同的情況,最好從矛盾升級中退出,留下一個想鬧的孩子,他自知無趣,又沒對手,又不好玩,最終隻好放棄。

布魯斯4歲,在廚房裏同哥哥喬治一起在吃媽媽做的蘋果餅,一不小心把喝著的果汁碰整了,灑了自己一身。媽媽應聲趕到,看見這一桌一地的髒亂情景,不由火氣上升,但並未說什麼,隻是對布魯斯說:“來,親愛的,我們去洗一下,換件衣服”。布魯斯跟著媽媽到了洗手間,等媽媽放好水,給他準備好衣服後,布魯斯卻變了主意,開始躲來躲去,不洗不換。媽媽給他講了一會兒道理,仍不奏效,生氣中的媽媽當然按捺不住,上去緊緊地抱住布魯斯,放到澡盆裏,布魯斯仍在裏麵掙紮,媽媽隻好用力按住他,將他的胳膊抓出一條紅印。這個過程中,布魯斯當然是不停地哭鬧,媽媽則想盡一切辦法馴服他。待擦淨穿衣一切都弄好後,布魯斯抽泣著將自己關在房中,仿佛受了莫大的傷害。媽媽也回到自己屋裏,感到一陣陣內疚。本來是很輕鬆愉快的事,卻搞得兒子苦不堪言,母親氣喘籲籲。

在布魯斯拒絕換洗時,媽媽應平靜地對他講:“這樣髒e己身上很不舒眼,也會將其它東西搞髒。”如果布魯斯堅持不換,媽媽可以走開,繼續做自己的事,布魯斯身上的確不舒服會回來找媽媽的。

在大多數這類衝突中,我們應很熟練地馬上從衝突中撤退出來,孩子們的反應是可以預料的,也是很有趣的。孩子們十分依賴於與父母之間的聯係,隻此才能有安全與歸屬感。父母的撤離,留給他們一個孤獨的感覺,這樣的局勢是孩子們很不喜歡的。他們很快會意識到,隻有改善自己的行為才能避免這種局麵,不然的話爸爸媽媽都不理自己了,那是很難受的事。有時特別淘氣的孩子在被父母冷落後冷靜下來,會想到自己的錯誤,或者很沒理,或者很不好意思,他們會再找個機會悄悄跑到媽媽身邊,嘻嘻哈哈或磨磨蹭蹭,以表示目已現在很幸。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故意挑釁。孩子的挑釁行為是一種試探,看看自己究竟能將父母推到哪裏,界限是什麼;或者是想探知父母對自己怎麼樣,他們是不是有辦法對付自己,就像捉迷藏那樣。父母從他們的挑釁行為麵前即刻退出,等於告訴孩子“你走得太遠了,這裏就是界限。”孩子們快地領悟其中的道理,調整自己的行為,重新回到與父母合作的狀態。

改正孩子漫不經心的毛病

與其他的孩子們相較之下,這種具有注意力方麵及學習上之困難的孩子,需要有更多的練習及努力,來熟練各種基本的情結裏程碑與技能。這就像是在教導某位慣用右手的人以她的左手都投出一個變化球一樣,雖然是可以做到,但需要無比的耐心及無數的練習。這類孩子在學習如何運用她的各種長處,做為克服本身的各項弱點或短處時,也需要協助。

與一般的孩子相較之下,她更需要能夠反映出本身的各種產為、感覺,以及傾向。如果她能知道自己所麵臨的是何種挑朝時,她就更能夠對自己進行觀察,並發展出各種彌補的力量。此外,她也必須要能夠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與父母親及老師們合作;而不是一味地由她的注意力中逃避或退卻。這種漫不經心護孩子,對於她自己也要比大部分的孩子們有一種更高程度的自私接納及耐心;因為她和她的父母親會更容易遭遇到各種挫折。

身為一個漫不經心之孩子的家長,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在這個孩子的各項天生長處中,讓她發展出一種熟練的感覺。他們不應該將自己的所有時間,都用來試圖修正這個孩子的各項弱點反之,在他們可適用的時間裏,必須有至少一半的時間是花在加的各種長處之上。他們必須激發孩子學習的意願;因此,這些學習必須是有趣而讓人感到愉快的。

即使是在邂褓期的階段,我們都可以注意這方麵的挑戰,並且讓這個孩於的各種能力得以逐漸發展。在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中——也就是能夠將焦點置於外在的世界,並且在注視及聆聽的時候能夠處於安靜的狀態——,父母親或許就可以注意到某些特定種類的感知很容易讓孩子分心。舉例來說,對於一個在聽覺處理上有困難的孩子,當你對著她快速地講話或唱歌時,很可能讓她無法接受;如果你以一種較緩慢、較平靜以及內容較簡短的方式和她溝通,或許可以幫助她出現較佳的專注性。

對一個這類的嬰兒,當你使用簡單的旋律來對著她哼唱時,會比使用較為複雜的神態更能夠吸引,並維持她的注意力。對一個這類的學齡期幼兒,你應該讓自己的各種問題及指示保持簡單明了;例如在剛開始的時候,你可以說“請把你的卡車撿起來,”而不要使用“請把你的卡車和皮球撿起來,並把它們放回你的玩具箱裏。”等她到了幼兒園的年齡時,當你在問她各種與原因。方式、以及事物等有關的較為複雜問題之前(例如:“你為什麼要做那件事?”),應該將焦點放在各種簡單的問題上(例如:“你想吃什麼?”,或“待會兒你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