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讓孩子形成好品德
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穩定、繁榮和發展憑借什麼?就是憑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而這種凝聚力又來自愛國主義教育。那麼,外國人是怎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呢?讓我們先聽聽一個中國軍人在美國的見聞吧。
“一天,我和家人、朋友到西點軍校遊覽。黃昏,西點軍校的學員組織了一場露天演奏會,遊客們一起坐在舞台前碧綠的草地上,靜待晚會開場。正在這時,突然傳來一陣嘹亮的軍號。降國旗的時候到了,幾乎與此同時,一個使我十分難忘的場麵出現了,在場的所有美國人,不管男女老幼一齊站起來,麵向國旗,肅然而立。整個院內鴉雀無聲。頓時我感到非常激動。盡管我是外國人,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景,使我不由地也站起來,沉浸在一種沸騰的情緒中。沒有講解,沒有宣傳,可是人人都感到了這個民族的力量,這是精神的力量。當時我很尷尬,是站著,還是坐著?後來想,我不是美國人,又坐了下來。雖然坐下了,但還是想著再站起來,不是為星條旗,而是為了這個民族,這樣的民族是優秀的民族,我應該站起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我們不能不問,這種強烈的愛國心來自何方?
首先,愛國心的培養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然而學校卻扮演著重要角色。美國人的這種由衷的愛國主義精神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點一滴、持續不斷的培養和熏陶分不開的。美國盡管僅有200年的曆史,但美國的學校卻十分注重挖掘自己國家獨特文化傳統,並把這種傳統教育滲透到全部學校教育活動當中。使學生從小就意識到作為一個美國人的自豪。美國學校還善於創造和利用獨特的精神氛圍來感化學生,參觀曆史遺跡,博物館和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形式,而且他們的曆史遺跡、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對公眾是免費開放的。相比之下,我國的某些愛國主義場所卻肆無忌憚的收取高價,實在讓人育心與不可思議,我們不禁,這些收取費用的人們,不覺得感到羞愧嗎?
其次,愛國心的培養教育除了一些必備常識教給孩子外,還應讓下一代有所承繼地接受傳統民族風貌,完成性格塑造這一艱巨任務。例如在法國,學校的老師往往用拉封丹的寓言教育孩子。他們認為拉封丹的寓言中流露的機智、幽默最能代表法蘭西民族麵貌,那些屬於法蘭西民族的人,幾乎個個了解拉封丹,在每個大的智慧中,都含有拉封丹的機智。拉封丹的寓言常常通過一些會說話的動物告誡法國人應當避免荒唐之舉。所以,其實法國人是比較嚴謹小心,對孩子教育也是一樣。
愛國心的培養與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孩子的幼年時,他們會從父母身邊體會這種感情。而社會公眾又通過傳媒學校來加強這一意識。總之愛國的培養,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自然融合。這就需要社會、學校、家長有機地為孩子營造這樣一種氣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素質教育培養孩子的好品格
自信心對一個人所起的作用,是我們一般人所難以想象的,它在智力、體力,或者交際能力上,都起著一種基礎性的支柱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記憶功能隻利用了我們記憶潛力的千萬分之一,而大多數人卻認為我們的記憶水平已經發揮到頭了,自己對自己就沒有信心,這種消極的觀念使得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們的記憶能力。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就更明顯地說明了自信心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來到一個學校,對其中的一個班級說,這個班級的同學都很聰明,很有發展潛力,其實這個班級和其他的班級沒什麼兩樣。但是,幾個月後,奇跡發生了,老師們驚奇地發現,這個班級的同學成績跟其他班級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他們都很看重自己。究其原因,隻不過是因為同學們聽了羅森塔爾的話後,自信心大大提高的緣故。
歌德曾經說過:“人類最大的災難就是瞧不起自己。”如果您的孩子缺乏自信,整天膽小如鼠,縮頭縮腦,做起事來總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作為媽媽,您是否心急如焚服不得拔苗助長,一下子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勇猛無畏呢?可是,反過來想一想,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樣,為什麼有的孩子自信十足,而有的孩子卻萎靡低落呢?
孩子的自信心就像是一棵小小的樹苗,稚嫩柔弱,需要媽媽的細心嗬護,不斷地澆水,施肥,才會健康、茁壯地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戴爾認為:孩子們需要一定的空間去成長,去試驗自己的能力,學會如何對付危險的局勢。“不要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們過多地做,就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剝奪了他的自立及信心。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做媽媽的究竟應該如何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呢?請看以下的建議:
①鼓勵孩子勇於冒險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們進行鼓勵而促使他們產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長內容。一般來說,不敢冒險的孩子他的自信心總是比較低的,雖然表麵上看起來兩者毫不相幹。但是,當我們聽到孩子們說:“這件事我做不來”“我這方麵很差”“這件事我不敢做”等等之類的話語時,都表明了孩子們害怕嚐試新事物和害怕失敗的心理。這時候的媽媽,就應該及時地鼓勵孩子,並提醒他們,做錯了沒什麼,失敗是正常的,有媽媽在旁邊,別怕。有一回我帶孩子去遊樂園玩,在蕩秋千的時候,孩子不敢坐上去,生怕摔下來,這時我就對孩子說:“別怕,媽媽在旁邊呢,你要是摔下來媽媽會接住的。”結果那天孩子玩得特別高興,以後做別的事膽子也就大了。孩子在小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多肯定他們,要鼓勵他們不斷地擴充自己的生活和嚐試新的事物,並且經常告訴他們,在您眼中他是多麼的了不起。這樣,孩子長大以後,心中充滿自信,做事就會富有闖勁,而不會到處畏畏縮縮。
②鼓勵孩子享受人生樂趣
如果您的孩子經常感到無聊,那麼他的自信心肯定不高。當然,有時候孩子說“無聊”時,是在提醒爸爸或者媽媽,“我很孤單,我要你們陪我做點兒事情”。但是,孩子若真的感到無聊時,我們就應該注意了,提醒孩子,我們可以讀書,跑步,散步,思考,把那個舊收音機拿出來看看有什麼毛病沒有,新的動畫片又要開始上演了……總之,我們要告訴孩子,生活中充滿了樂趣,我們應該美好地享受人生。
③鼓勵孩子追求健康
健康是孩子快樂的第一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孩子照顧自己,祛除疾病的能力。我們不要老是對孩子嘮叨:“多穿點兒衣服,要不然會感冒的”“寶貝,覺得今天不舒服嗎?”之類的話,因為這會引導孩子往“生病”方麵想而常有“生病”想法的孩子對自己身體的健康和能力是沒有信心的。相反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對身體健康深具信心,要他明白自己的身體是抵禦疾病的最佳屏障,而不是去看病吃藥。我的孩子有一次身體稍微有點兒不舒服,這時的我不是像別的媽媽那樣,心急火燎地送孩子去醫院,而是鼓勵孩子,你的身體很棒,這點兒小事根本不算什麼,然後我帶著孩子去戶外做了一些運動,孩子出了點兒汗後,一點兒事兒都沒有了,而且還非常的愉快。
④經常擁抱、親吻孩子
孩子子是需要愛撫的。美國心理學家哈羅曾經和同事以幼猴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出生不久的幼猴與母猴隔開,在幼猴的籠子裏裝上兩個人造母猴,其中一個“母親”的軀體是裸露的金屬絲做的,另一個是用泡沫橡膠做成並包裹著毛絨衣服,使它可以接觸和偎依。兩個“母親”胸前都裝有一個奶瓶,用以供奶。研究發現,無論由哪個“母親”提供奶汁,幼猴都偎依在有毛絨衣服的“母親”旁邊;當有某種侵害時,幼猴也跳到有毛絨衣服的“母親”身邊。可見,柔軟溫暖的“母親”是幼猴安全感的源泉。孩子也一樣,他們隻有在媽媽的懷抱裏才會覺得舒適,我們每天不管多忙,都得抽出點兒時間來親吻孩子,天天告訴孩子,您愛他們,讓他們覺得他在您眼裏非常的重要。這樣孩子才會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是媽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之,如果媽媽每天回來,理都不理孩子,讓他自己玩耍,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愛他,自己在媽媽眼裏一點兒都不重要,從而對自己也就喪失了信心。
⑤仔細傾聽孩子說話
不管什麼時候,孩子在說話時我們都應注意傾聽,並且要非常的認真。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經常會在一個人跟洋娃娃或玩具玩時自言自語,或者告訴媽媽他玩時的一些奇妙體驗,這時的我們不要煩孩子,而是要做出非常感興趣的樣子,鼓勵他們把話講下去,讓他們知道您對他們非常的關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有意義的人,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當我的孩子來跟我說他怎麼玩時,有時盡管我並不想聽,但還是裝出饒有興趣的樣子,讓他知道媽媽聽他說話很快樂,這樣,以後孩子不管有什麼事情都會跟我說,而不會悶在心裏。現在有的媽媽經常抱怨,說孩子有事藏在心裏,不願跟媽媽說,其實,這是因為他們想說的時候而您卻不聽,久而久之就給他一種這樣的印象,媽媽不喜歡聽我說話,對自己也就沒有什麼信心,以後有什麼事也就不願跟媽媽說了。
⑥正確地評價孩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失敗,這時媽媽對他們的態度就非常的重要。不顧一切地追求分數、獎品、獎章、第一名等隻會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不利,因為孩子無法每次都表現最佳,他無法每次都得第一名,或每次都獲得獎章,上榮譽榜,贏得比賽。在孩子失意的時候,媽媽就應該給孩子具體地分析原因,肯定孩子任何值得肯定的地方,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是不錯的,至少在媽媽眼裏是如此。
當我們鼓勵孩子們去努力探究各種各樣的可能性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培養孩子們從失敗和教訓中學習經驗。
但是,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卻是不失時機地大加責備,也許他們認為這樣可以避免讓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這種想法是對的,但往往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們可能會因為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能、新方法的熱情和勇氣,或者會產生逆反心理,反其道而行之。相反的,如果父母處理得當,就可以將犯錯誤變成一次學習的機會,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並且告訴孩子,不要害怕犯錯誤,重要的是要從錯誤中學到東西。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
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過這樣的新聞,有一位學生,學習成績特別好,學校領導考慮派他出國深造,找人和他談這事的時候,本以為他會高興得不得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國的,可這位學生聽了這個消息之後卻是悉眉緊鎖,最後竟對領導說他不去了。領導感到非常的驚奇,經過調查才發現,原來這位學生雖然學習特別好,但其他的事情竟然一竅不通,以至於生活都不能自理。他媽媽在他小時候就把他的一切都包攬下來了,除了學習之外,不讓他做任何其他的事情,當他上了大學後,由於是在外地求學,要住在學校裏,媽媽沒辦法,隻好在學校旁邊租了一間小屋,以便像在家時一樣照料兒子的生活起居,要不然他非退學不可。
聽起來是奇聞是笑談,但生活中卻確實有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孩子,而且還不少,也許就在您身邊。很難想象,這樣的孩子到了社會上如何去生存,媽媽不能照料他一輩子,總有一天他要自己麵對生活,如果他連照顧自己都有問題,又怎麼談得上為社會做貢獻,為祖國添光彩呢?我們國家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獨生子女增多,這樣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如何讓這些孩子德、智、體全麵發展,成為跨世紀的有用人才,是教育界討論的一大熱點。在這裏,西方的父母根據他們的一些感性經驗,提出一些小建議。
(1)不要推卸責任
媽媽們要試著把孩子生活世界中的每一項責任都放在他的肩膀上。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不要對他們說:“你真的無能為力,是老師不好。”“這不怪你,都是別人不對。”而要試著對孩子們說:“是你自己選擇的。”“這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總會碰到一些你不喜歡的老師,就看你如何調整了。”這些聽起來好像都是小事,但若不這樣做,而反過來強化孩子的看法,認為別人應該為他們負責,就是在教導孩子推卸責任。生活中常會發生這樣的小事,小孩子被椅子碰了一下,媽媽立刻跑過來,把孩子抱起來,並且說:“這椅子真壞,把你碰疼了,咱們打它。”雖然這有點兒開玩笑的性質,但這其實是在幫孩子推卸責任。媽媽們應該提醒孩子,椅子一直就在它本來應該在的地方,“我想你下次應該注意椅子的位置。”這樣就可以把孩子自己碰疼的責任坦白地說出來,而讓他學會保護自己。
(2)不要鼓勵孩子告狀
孩子如果經常告訴父母別人如何如何,他就是在學會怪罪別人,而您要是聽從孩子的告狀,就等於是對他們說:“媽媽會幫你處理這些事情,媽媽知道你還太小,應付不了這個,所以隻要任何應該讓媽媽知道的事,就要告訴媽媽。”這種態度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好。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告狀,媽媽應該說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喜歡你打別人的小報告。如果別的小孩拿走你的鉛筆,要自己想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方法。”隻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告訴孩子,如何在大人不在的情況下玩耍,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自己的主人。當然,您必須考慮到安全的問題,如果別的小孩正在做比較危險的事情,孩子跑過來告訴您,您肯定要重視,但這種情況一般很少發生,孩子的大部分告狀行為是想引起媽媽的注意,您得想一想是否自己平時太忽略孩子了。
怎樣讓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
孩子在做了一件錯事之後,如果他知道講了真話之後媽媽會對他不客氣,那麼他就很有可能說謊,或者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在生活中您的孩子坦白地向您承認:“媽媽,是我把杯子打碎的。”但結果卻是換來您的一頓責罵或痛打,一副不再疼他的樣子,那孩子就會從中得到這樣的信息:“講實話隻不過使我的日子更難過,並且好像媽媽不喜歡我了。”因此,當下次他又把杯子不小心掉到地上去的時候,您問他:“誰幹的?”他就有可能回答:“不是我,是小花貓碰倒的。”或者說:“我不知道。”媽媽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做個誠實的人,就應該正確地對待孩子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孩子做錯了事,應該教訓他,但要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地打罵。
真相沒有關係:“即使你犯了錯誤,我依然愛你,隻要你以後別這樣做了。”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犯錯誤,隻要是不撒謊,不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您就仍然非常地關心他們。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習場所,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的模仿學習能力很強。如果您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我依靠的人,而自身卻把自己的不幸歸於配偶,把不求長進歸於父母小時候沒教好,把窮困歸於經濟蕭條,或者怪罪其他任何可以讓您怪罪的事情,那麼,您的孩子不天天怨天尤人才怪,因為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大的。曾經有一則笑話,媽媽要兒子好好去做作業,自己卻在客廳和幾位太太擺起了“長城”,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又怎能安心做作業呢?他想看又怕媽媽責罵,隻好偷偷地打開門縫,關注戰局,直到有一次孩子的媽媽拿著牌猶豫不知出哪張好,孩子在後麵看得發急,不禁出聲提醒,媽媽才發現孩子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此中“高手”。
給孩子一個好榜樣,父母就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麵前的言行。有的父母總要孩子怎樣怎樣,自己卻從來做不到,孩子會按您所說的去做嗎?很值得懷疑。要想讓孩子依靠自己,父母給孩子提供一個不怪罪他人的榜樣很重要。在孩子麵前要誠實,讓他們看到您能夠自己負責。當孩子問您為何是現在這種生活處境時,不要說是您父母安排的,而應該回答:“現在的情況是我自己選擇的結果。”當生活中出現一些讓您忍不住要怪罪的情形時,要盡可能在孩子麵前改變自己:“這件事做得很糟,是我沒計劃好,不過我會盡力補救的。”做個榜樣給孩子看,您是一個能夠選擇以改變過去錯誤的人,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自然就能達到您所期望的目標。
如何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
孩子個性的發展和社會化過程的實現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如果我們要比較全麵地來評價一個孩子的話,他的社會能力、行為價值也離不開與別人的相互作用。當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主要是呆在家裏,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增長,活動範圍的擴大,與同伴相互作用的次數越來越多,所起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在孩子大約兩歲的時候,雖然他們主要是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但事實上他們已經和小夥伴們進行交往了。有人曾經注意過,當兩個半歲多的嬰兒在一塊時,他們就能夠互相接觸、互相注視。有趣的是,當我們弄哭了其中的一個嬰兒時,另外一個嬰兒也會哭起來,盡管我們並沒有去碰他,雖然這不能算他們之間的交往,但至少可以說明孩子之間是很容易互相影響的。也曾經有位研究員在托兒所裏觀察了10個月左右的嬰兒的相互作用情況,發現其中有個嬰兒,其他的夥伴總是回避他,而另外有一個嬰兒,卻很受大家的歡迎。經過仔細的觀察,他看到那個受歡迎的嬰兒與其他的嬰兒交往時,一般都是看看他們或者是摸摸他們,而那個不受歡迎的嬰兒在跟其他的嬰兒一塊時,總是去抓他們的身體或拿走他們的玩具。而且,當別的嬰兒跟那個受歡迎的嬰兒交往時,他總會積極地進行反應,而與那個不受歡迎的嬰兒交往時,他總是愛理不理的。所以,久而久之,就出現了以上的情況。
孩子在與大人的交往過程當中,他們越來越渴望能夠參加大人們的一些活動,可是一般來說,這都是得不到大人們的允許的,於是在這樣的矛盾中就產生了孩子特有的活動形式——遊戲。遊戲是孩子們玩耍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和夥伴們一起玩遊戲的情景嗎?那是多麼的快樂,多麼的興奮啊。有時,某一個小夥伴觸犯了眾怒,懲罰他的手段通常就是大家不再跟他玩遊戲了,把他孤立起來,而這個時候那個孩子會很快地向大家認錯,或者從家裏偷點好吃的東西出來討好大家,以求得再和大家玩的資格。可見,如果孩子一直沒有夥伴玩,那他是多麼的寂寞,多麼的孤單啊,而且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在與人交際上發生障礙,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
大家或許知道“狼孩”是脫離人類社會而僥幸能活下來的一種特殊的人,與“豹孩”和“熊孩”一樣,是由於在幼年時期因某種原因離開了人群而與野獸生活在一起,後來又被人們發現而回到了人類社會。但是,這些“孩子”沒有得到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經曆,包括與母親、家人的交往,與小夥伴的交往,也脫離了我們的典型社會實踐活動,錯過了心理發育的關鍵期,以後就很難產生人類的心理了。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報紙上揭露了一位殘忍的父親,他把自己的親生女兒關在地下室裏達13年之久,每天隻是給她最基本的維持生命的飲食,當人們發現她的時候,她的情況跟“狼孩”差不多,又瘦又小,不會說話,怕光,隻會躲在陰影裏。當然,這些“孩子”是沒有得到正常交往而出現的一個極端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碰到的機會畢竟不多。但有些孩子由於在小時候因種種原因,跟夥伴們來往不多,當他們稍大點的時候,也會出現很多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一些時期對他們的某些能力的發展是很敏感的,心理學家就把這段時期稱之為關鍵期。如果在某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內,孩子的能力卻因種種原因而沒有得到發展,那麼,要在以後再發展他們的能力,也就很困難了。比如說,在孩於兩三歲的時候,就是他們言語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我們沒有給孩子創造很好的語言學習環境,那孩子以後說話就會發生困難或者障礙。而孩子跟別人的交往能力的發展也是有關鍵期的,一般都是在學前期左右,孩子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天天呆在家裏,不跟人來往的話,長大後很容易出現交際上的問題,像“兒童孤獨症”、“社交退縮症”等等。小燕就是因為在關鍵期內沒有得到應有的交往適應,和外婆天天呆在家裏,突然到幼兒園那麼一個公共的場所裏去,麵對著那麼多的陌生人,出現了“兒童孤獨症”的一些症狀。
所以,親愛的媽媽們,千萬不要把您的孩子關在家裏這麼一個小小的籠子裏,孩子們需要夥伴,需要別人和他們一塊玩,讓他們和小朋友在一起自由地玩耍吧,不要怕這怕那,即使有什麼誤會,也會成為孩子們長大後美好的回憶。
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親和力
相反,在交際能力這方麵,西方素質教育的效果非常明顯。這是因為,西方的教育人士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謙讓、互助、協作和共享的有益行為。通俗地說就是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它並不企圖得到任何的報酬或獎賞,目的隻是在於為他人或大多數人謀利益,是一種高度社會化了的行為。我們的社會要發展和進步,就需要這些高度社會化了的人們來推動,成功的社會化可以使我們個人與我們所屬的群體之間協調一致,遵守社會規範,維持社會秩序,洛守道德標準,承擔公民義務,發揮社會積極性;反之,社會化有缺陷的人就難以自覺地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念,甚至會一味追求個人利益而違背道德、違反法律,出現反社會行為。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長們對孩子都是百般嗬護,生怕孩子吃虧,更別提去關心、幫助別人了,但這其實隻是讓孩子變得更自私,讓他們在以後的交往中發生困難,而絲毫不會有什麼好處的。因此,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對於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按照皮亞傑認知學派的觀點,幼兒是不可能有一心為公的親社會行為的,因為處在5~17歲之間的孩子,他們的認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隻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周圍的事物。
孩子在幼兒時期,沒有發展起來利他行為的觀念,他們看到什麼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所以有時候當小孩來您家玩的時候,他們會隨手拿東西玩,您別覺得他不懂禮貌。但當您從他手裏把東西拿掉的時候,他肯定會不依,因為他已經把這作為自己的東西了。我們上麵的兩個情景足以說明孩子小的時候確實是沒有親社會行為的,隻有在後天逐漸地加以培養。
兒童的個體社會化發展貫穿於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而今社會行為則是一種極其良好的品質,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孩子隻有經過逐漸地教育,才能真正獲得親社會行為。幼兒時期,孩子由家庭步人社會,與越來越多的人相接觸,所以,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也是孩子交往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麵。但是,如何來培養孩子的這一品質呢?下麵我給媽媽們提出一些方法,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參考。
(1)移情訓練法
移情也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我們對另一個人所在某一種特殊情景中情緒體驗的理解和分享。通俗地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的感情並產生共鳴。我有一次帶孩子去公園玩,坐下來休息的時候,我給孩子買了一些果凍,這時,我注意到我們旁邊有一個小女孩,也坐在那裏休息,她媽媽可能有點兒事暫時離開了。我看到她用渴望的眼光看著我兒子在吃果凍,於是我就對孩子說:“莎莎,給這位小妹妹吃點兒果凍好嗎?”“不,我自己要吃。”莎莎不同意。我隻好繼續耐心地對他說:“莎莎,要是媽媽有事不在你身邊,而這位小妹妹在吃果凍,你想不想吃呢?”“想。”莎莎毫不猶豫地回答道。“這就對了,現在你把果凍給這位小妹妹吃,等到下次媽媽不在你身邊的時候,那位小妹妹也會把東西給你吃的。”莎莎看了看我,又望了望那位小女孩,終於拿了些果凍給那個小女孩吃。移情訓練,就是要培養孩子善於體察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情感,從而與之達到共鳴,這其實也是一種培養孩子愛心的訓練。平時在生活中,或者跟孩子在做遊戲時,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意識地讓孩子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體會別人的情感,這樣才可以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關心別人,發展自己的親社會行為。
(2)行為練習法
孩子有了移情之後,是否能夠產生真正的行動還不一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孩子移情能力提高後,他們的利他行為,如把自己的食物分給別的小朋友的謙讓行為卻沒有養成。這就提醒媽媽們,從有同情心到有社會行為,也就是從理解別人的困難,同情他人的處境,到幫助別人解脫困境的行為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飛躍,有一個轉化過程。有一個小孩,您給他講故事、做遊戲的時候,他能夠同情主人公的遭遇,願意把自己的玩具。食物分給他,但一旦回到真實情境中,別的小朋友要他的玩具玩、要他的食物吃時,他卻又不願給。所以,要真正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光在虛擬的情境中進行是不夠的,還應該在真實情境下,在孩子的利害得失能夠馬上實現的情況下,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訓練,才能取得真正的成績。
對孩子運用精神獎勵法
在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的過程中,作媽媽的要注意,就是不能用物質獎勵來強化孩子的結果。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這與親社會行為的定義有關,因為要做出來社會行為,必定是以厚人薄己的結果而告終。如果我們在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後麵,緊跟著進行物質獎勵,很容易使孩子來社會行為的動機變得不純正,其結果也不穩固。一旦沒有獎勵,他們的親社會行為也許就會馬上消失。但是,要孩子從隻想到自己,到完全為了別人,轉折度這麼大,沒有外力的推動也是難以做到的。所以媽媽們可以用精神獎勵法來鞏固孩子的親社會行為,給孩子一些口頭表揚,在幼兒園裏則可以獎勵孩子一朵大紅花,或者是在光榮榜上給孩子貼一顆紅星。每次在兒子做出親社會行為之後,都應該不忘讚揚孩子幾句,讓孩子心裏美滋滋的,下次就很容易主動地去做了。
上麵給媽媽們建議的這些方法,在對孩子親社會行為觀念和行為的發展上各有其獨特的作用。實際的行為練習,可以使孩子切身體會到利他行為的真諦,鞏固利他行為的動機,使行為成為習慣;精神獎勵法則使實際的行為練習有了明確的目標和積極性,從而使行為得到鞏固,積累起利他行為的經驗;移情訓練法則使親社會行為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從而使這種行為能夠永遠地保持下去。
在我們的社會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的時候,人們卻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有人在大街上被歹徒毆打,圍觀者數百人竟無一人去相救,去報警;有個小孩落水了,救人者竟然先要談好價錢才肯下去救人;小偷在車上偷錢包,有人看見了也是視若無睹……這樣的事實有很多,想想這些著實讓正直的人們寒心。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如果每個人都自私自利,隻為自己著想,那我們的社會還能進步嗎?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未來,為了讓我們的社會充滿愛心,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不再發生令人齒寒的事情,親愛的媽媽們,從小好好地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吧!
教育孩子與人為善
在糾正孩子的任性方麵,西方的素質教育有獨到之處。下麵,就是他們采取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