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告訴你的孩子社會交往的禮儀和規範
由於社會交往都是在公共場所進行的,因此,孩子社會交往的禮儀規範先要講究公共場所的公德。所謂社會公德,指的是社會生活中的公共道德準則。
這些道德準則,是每個人應當具有的道德水平,是維護公共場所正常秩序,完成社會交往的必備條件。當前,有些孩子在公共場所僅僅因為人多擁擠被別人碰了一下,便大發雷霆,以惡語傷人,甚至拳腳相加,“得勝”之後便以“英雄”自詡。殊不知,這正是在公眾麵前徹底暴露了他的自私、狹隘和粗野。說明他內心的道德感、榮辱感尚處於蒙昧狀態,因而他的行為隻是受本能的驅使,根本談不上社會公德,這必然造成他在社會交往的失敗。那麼,孩子在社會交往中應當遵循那些禮儀規範呢?
觀看體育表演或各種體育競賽,應當提前幾分鍾入場,盡快坐到觀眾席上靜候比賽開始,不要大聲喧嘩或高聲呼三叫四。觀看比賽應對比賽雙方一視同仁,持公正態度。國際比賽,更要注意國際影響和民族尊嚴,要為雙方運動員鼓掌助興,不做有損於國格、人格的事情。
應當禮貌地對待比賽或表演,對偶爾失誤的運動員要諒解,要鼓勵,不可出口不遜、打口哨、出怪聲或拋擲物品,以免損傷共自尊心、自信心。
要尊重裁判員,瞬息萬變的體育競技,難免出現漏判誤判,不應對裁判呼叫起哄。
對取得成績的運動員或勝利一方,既要熱情鼓勵,又要注重表達方式,不可大呼小叫,飛吻頻頻,忘乎所以。
要維護場館內的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亂扔果核或包裝袋。
退場時不要擁擠,出場後自動疏散,不要圍堵運動員或運動員車輛。
看戲或看電影時,應提前到場對號入座。如果遲到,看戲應在幕間入場,看電影則應隨服務員悄悄入座。穿行時姿式要低,腳步要輕,盡力不要影響別人。對起身為你讓路的同排觀眾要小聲致謝、致歉。
觀看影劇時應脫帽,以免阻擋後排觀眾視線。坐姿要穩,不要時常左右晃動。不要把腳蹬在前排觀眾的椅背上,以免弄髒別人的衣裳。
戲劇演出、電影放映當中,要保持安靜,不大聲談笑,不隨聲哼唱,不用手擊拍或大聲評論。遇咳嗽或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防唾沫星子濺他人身上。
應尊重演員的藝術勞動。每個節目演完,應鼓掌。節目終了應向演員熱烈鼓掌致謝,待演員謝幕後再退場。謝幕時,不要擁到台前圍觀。但散場前提前退場也是對演員的不尊重,也會影響其他觀眾的情緒,是不禮貌的行為。
演員表演失誤,要予以諒解,不應喝倒彩、起哄、吹口哨做出其他有損於演員人格的舉動。
圖書館、閱覽室是公共學習場所,在那裏應特別注意禮儀規範。首先,要衣著整潔,不要穿拖鞋背心進入。就座時,移動椅子要不出聲,不要為朋友、同學占座。走路要輕,閱讀時不出聲,也不要和熟人交談,更不能大聲喧嘩、吃零食、扔廢紙。也不能利用閱覽室休息睡覺。
查閱圖書目錄卡片時,不要把卡片翻、撕壞,也不能在卡片上塗畫。要愛惜圖書,輕拿、輕翻、輕放。不能因自己需要某種資料而損壞圖書,私自剪裁圖書是極不道德的行為。
對開架圖書應逐冊取閱,不要同時占有多份。閱後立即放回原處,以免影響他人閱讀。借書應按期歸還,“熱門書”應速看速還。
到櫃台前購物時,應語調和氣地招呼營業員,說明購物要求。當營業員正為別的顧客服務時,應在旁稍候,不要高聲喊叫,更不要敲擊櫃台。顧客眾多時,要排隊按順序購買,並主動照顧老弱病殘者,對外賓也要禮讓。
營業員服務出現差錯時,顧客應給予諒解、善意提示、切勿爭吵。若遇個別態度不好的營業員,可找商店領導解決,不要當場大吵大鬧,出言不遜。
要退商品時,需耐心向營業員說明原因,若按規定屬於不能退換的商品,則應在購買前考慮仔細,一旦買下,不再退換。
購完物品,應向營業員道謝。
禮儀是人類社會為維係社會正常生活秩序而共同遵循的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行為規範。對個人來講,禮儀是一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藝術修養的外在表現;對社會而言,禮儀是社會公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的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俗的反映。
社會交往活動中,必須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尊重,是禮儀的感情基礎。隻有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才能保持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家長應當教育孩子們遵守禮儀規範,使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習慣。
幫助孩子爭取團體接受
孩子學會交友後,融入同性團體的能力便成為他構築良好社會關係的第二支柱。孩子到了3—4歲時,願意加入群體。剛開始時,對性別無所謂,但到四、五歲,便開始傾向於同性夥伴了。
到6—7歲,孩子們開始意識到,屬於某一群體使他有精神歸宿感,可以增強自信心。他們會忠誠於這些團體,如“我們班”、“我們足球隊”、“我們女童子軍”等,但此時的團體還是絕對由大人定義和組織的。由於孩子們從團體中主要是尋找玩伴,因而屬於團體的身份可以和家庭一樣具有社會意義。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搬到新地方,在這個完全由大人決定的群體中,他會經曆2—3個月的見習期,才能羽翼豐滿,得到新群體的完全接受,然後才能成為該群體中平等的一員。
孩子到7—8歲以後,便會自我定義自己的團體了,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是模仿(即使不是拙劣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成人世界。
剛開始,團體的結構比功能更為重要。他們會組成秘密俱樂部,誰能參加誰不能,都有嚴格的規定,是排他性的。成員們會一心一意地選出主席、副主席等官員,確定會議時間、規章製度等。然而等團體結構基本確定下來後(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孩子們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沒有什麼具體的事情可幹,隨即便把注意力轉向別處。
9—12歲時,孩子們對團體的興趣空前地高,並且幾乎全部是同性團體,當然團體內的談話主題,一概是異性。從這時直到少年時代,團體的特點便是強烈的要求服從,這種壓力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社會流放的最殘忍方式的幌子。
被同伴排斥在外會成為孩子的一種最痛苦的經曆。成人在被問及童年時代是“幸福”還是“不幸福”時,是否得到同伴接受便是最常引用的決定因素之一。如今的孩子,如果得不到“一般的兒童團體”的接受,會和你兒時經曆過的一樣,感到痛苦。幸運的是今天有更多類似的團體,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比爾·蓋茨等電腦奇才的成功也證明,即使是一度被看成“怪物”或“笨蛋”的人,也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一般來說,孩子在加入同伴團體時遇到的拒絕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因某種原因暫時被拒絕,一年內會被接受;另一類因為“性格不同”,而在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內被拒絕。
第一類的學生被視作“外人”,因為他們一般都是剛從外校轉來,或者因為身體疾病、文化背景不同而被暫時拒絕。一年以後,他們就會被同化,他們與同伴之間的區別甚至會被視為優點。第二類的孩子則是因為性格上的、不可改變的原因而被同伴拒之門外,所以他們會變得或者極端內向,“離群索居,極其害羞”,或者極端外向好勇鬥狠,極富侵略性,脾氣暴躁,好與人競爭,飛揚跋扈等。
如果沒有大人指導,第二類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走向極端。內向的女孩會幾天不出房門一步,在學校拒絕和任何人(包括老師)說話,少年期便會患上嚴重的憂鬱症,甚至走向自殺。侵略性、破壞性強的8—9歲男孩,到10—11歲時,會被看成是社會敗類,隨著身體走向成熟,其他孩子甚至包括成人會將他們視為威脅。他們會變得非常孤僻,鬱鬱寡歡,沉浸於暴力和報複性行為的幻想之中,也會與同類孩子結成一夥,成為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
不管出於何種原因,被同伴擯棄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輟學率高出2至8倍,更易走向少年犯罪,更易習慣性酗酒或吸毒。所以父母對這一問題應該高度重視。
如果你的孩子找不到朋友,不管是出於上述哪種原因,你都會和他一樣感到痛苦和無助。你甚至會過度認同孩子的孤立,把世界分為“我們”和“他們”兩極。這種“你和我一起對付這個世界”的想法,剛開始時會讓你們雙方得到一種安慰,孩子甚至會覺到解脫和輕鬆。但是,這些都是短暫的,如果他不能學會如何成功地進入同齡人的圈子,便不可避免地會一再遭到同伴的擯棄。所以這時候,你不應該強化孩子的失敗和無能感,而是應該幫助他掌握必要的情商技能,使他成功地被同伴接受。下麵便是幾條具體建議:
你永遠無法過高估計你作為榜樣的力量以及對孩子所能產生的影響。如果你自己消極對待各種成人活動,那麼就該好好考慮參加活動對你和孩子的好處。孩子會看出你的態度,而這點對他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父親喜歡壘球運動,經常穿著運動衫在屋子裏走來走去,並且帶著孩子一起參加,孩子肯定會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親勉強加入了“父母—老師協會”,每次開會都抱怨不停,並且嘲笑其他孩子的父母如何無知,那麼孩子不可避免地會對協會產生負麵印象。
當然,要想讓孩子充分了解團體的價值,最好的辦法便是帶孩子一起參加。費城保留了一個很好的傳統——鄰裏俱樂部,每年大家一起舉行化裝遊行。往往是一家幾代人同時參加,一起製作服裝、演奏音樂、排練小品等,從中享受無盡的快樂。對費城居民來說,俱樂部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社會網絡,幾乎和家庭一樣重要。
孩子參加的第一個團體便是家庭。盡管家庭與孩子的同伴團體不一樣,但可以為孩子學會社交技能鋪平道路,孩子還不必擔心會被拒絕。家庭會議就可以被視作是一個團體,能讓孩子有機會扮演不同角色。比如,會議主題是計劃旅行時,孩子就可以發表意見,你也應該加以考慮。當討論某個星期六下午幹什麼事時,孩子可以擔當主持人,集中其他人的意見,主持投票,宣布結果等。所以,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是很重要的,最好一周一次,以便讓孩子學習社交技能。如果隻在出現大事時才召開家庭會議,這時每個人都不冷靜,孩子就學不到正常的社交本領。
孩子7—8歲以後,應該鼓勵他們盡可能參加各種類型的團體。你也許希望他參加比較大的團體,但研究表明,那些在學校裏被同學拒絕的孩子在這些團體裏很少成功,仍然不能被同伴接受。但是,他們卻更容易與範圍比較窄的團體融為一體,如以某項技能、興趣愛好、交流指南、社會服務等為基礎的特定團體等。這些有主題的團體成員在個性、興趣和社會技能方麵更有可能處於同一水平,因而孩子們更容易相處。這些特定團體包括:
●以特定技能為特點的團體:
運動隊、樂團、弦樂隊、計算機俱樂部、圍棋俱樂部、喜劇俱樂部、舞蹈班、藝術俱樂部等。
●以興趣為特點的團體:
業餘愛好團體。
●以性格為基礎的團體:
非競爭性體育俱樂部(比如自行車俱樂部等)、宗教青年團、自然科學班、人文科學班等。
●社區服務團體:
鄰裏“大掃除”團、附屬於成人組織的團體(如美國獅子俱樂部等)等。
有嚴重問題、不能加入某一團體的孩子往往缺乏某種特定的社交技能,需要在特定的訓練團體中才能學會。許多學校都有培訓項目,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敏感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產生影響。這些團體都由訓練的老師或顧問領導,進行係統的技能訓練,然後應用於團體之外更廣的範圍中。
格利蒙特強調,正規訓練項目完成後,後續內容也是很重要的,即讓孩子們談談沒有解決的舊問題和出現的新問題。參加者們也願意再次相聚。
這種社交技能訓練項目隻對有嚴重社交問題的孩子適用。一般情況下,你可以幫助孩子們交友,隻有在數次努力均告失敗,你已經毫無辦法的情況下,再求助這些訓練項目。你可以和學校的心理學家和顧問談談,詢問有關具體情況。
如何消除孩子的攻擊性
父母經常意識不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因此當孩子表現出一些行為問題時,父母有必要首先對自己做一番檢討。
一天,當瑪莎進到幼兒園接兒子維克多時,老師很客氣地說:“維克多今天又抓人了,把麗麗的臉上都抓出了痕跡,我們告訴他不能這樣,他似乎明白了。不過維克多似乎有困難控製自己,在家裏也這樣嗎?”“他同其他小孩在一起時會發生這種情況,同我們倒還好。”這件事很使瑪莎困擾。維克多總是表現得比較有進攻性,稍有不合意的地方就付諸武力。這種行為方式使瑪莎很緊張,每當維克多與其他孩子玩時,都密切地注視著,生怕有什麼意外發生。後來瑪莎同一位很懂育兒之道的媽媽聊起這件事,聽她提到,父母處理困惑的態度與方法。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瑪莎檢查了自己,發現在處理與維克多衝突時,她往往不能控製自己,常常怒火中升,忍不住要對維克多大聲訓斥,表現得十分急躁,有時會狠狠地拍維克多幾下。在回憶中,瑪莎可以看見那驚恐、憤怒、不知所措的表情。這一切會不會是造成維克多進攻性行為的原因呢?
母親的行為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孩子的表現。他們模仿著成人,在成人的行為中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在維克多看來,對於衝突、不合意的反應方式似乎就是大發脾氣甚至打人,他在母親那裏承受的怒氣與狂暴轉變成了維克多行為的激發點,對成人他還不具備反抗或發泄的能力,但對同齡的甚至比他還小的孩子,卻可以加以施展。要想克服或改變維克多的動輒打人的毛病,瑪莎首先要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度。
瑪莎是一個事業心很強的女性,丈夫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在外,家務事和孩子都由瑪莎一人承擔。作為一個典型的有職業的媽媽,瑪莎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隨著維克多的“破壞”能力越來越強,瑪莎對他的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小,有時甚至小題大做,有些借題發揮的意味。
要去改變這種狀況,瑪莎應當將生活做一些調整,例如請鍾點工來幫助料理一些家務事,陪維克多玩,自己可以得到一些休閑的時間,不至於疲於奔命般地勞作。一周能夠有幾次這樣的小休息,人的精神會好得多,也就不會像燃料桶一樣一點就爆。
有些媽媽可能會想,我怎麼能將孩子甩給別人幾個小時,而自己無所事事地享受悠閑呢?這種高強度的責任心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這種高強度的責任心的驅使下,人的精神會陷入不良的疲憊階段,效率會降低,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使孩子染上不安的情緒,整日惶惶然不知火山何時會爆發。要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首先應保持自己有個好的心態。休息、娛樂是精神的潤滑劑,對此,父母不應感到內疚。
這種情況下,夫妻若能配合是最理想的解決方式。
海蒂太太在兩個孩子出生後辭退了工作,全心全意在家裏照顧孩子。但每天下班的時候,都看到丈夫彼特背上背著小女兒,帶著大女兒在門前玩。詢問他的太太是不是在做飯,回答是:沒有,她在房子裏休息。
他們的大女兒薩米從小就不愛睡覺,總是早晨4、5點鍾就起床中午也不午睡。彼特與海蒂便輪流起來照顧薩米。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一次周末時,彼特出差在外他的父母來訪,便在這裏用了晚餐。鄰居問海蒂帶著兩個孩子招待客人一定很累,還要準備晚餐,海蒂卻說彼特走前已準備好晚餐,隻要加熱一下就可以,令鄰居十分愕然而又羨慕。
彼特當然是一個少有的模範丈夫,但最使人感動的是他能夠體諒太太常帶小孩的辛苦。他們雇人來打掃衛生,但卻不願讓人來帶自己的孩子。然而當全職媽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毅力才能當好一個媽媽。這裏不僅僅是體力上的辛苦,更多的是情感與智力上的挑戰。許多丈夫可能會想:帶孩子麼,有什麼困難的,尤其是全職媽媽,照管家裏的事,還需要丈夫分擔什麼嗎?我在外麵做著那麼重要的工作,還要回來帶孩子,不是太不合理了嗎?其實他不了解撫育孩子是一件多麼需要花費精力的事情,不僅僅是給他們花錢,帶他們出去玩兒,更多的精力是花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丈夫回到家中,不僅僅是為了享受天倫之樂,還有幫助妻子教育孩子的任務。這樣的家庭才真正平衡。
仍回到上麵的例子,瑪莎應當給自己適當的放鬆時間,用策略的方法處理自己的急躁與困惑。例如,當維克多一再用無理要求來打擾媽媽,瑪莎感到自己正在失去耐心,在這種時刻,瑪莎應當向維克多聲明:“對不起,我現在很生氣,你最好到別的房間待一會兒,我們一會兒再談這件事,否則我會發脾氣的。”
另外一種方法便是用其他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從正在討論的問題中突然跳出來,仿佛以前的話題根本就不存在一樣:“喂,你想不想周末邀吉米來玩,是星期六還是星期日,要不要一起去探險園?”這件事幾乎是每周的例行公事,也許現在隻是周一,離事情還遠得很,根本沒有必要提起來。但媽媽很肯定,這是湯姆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可以達到轉移視線的效果。
孩子們也經常要有台階下,有時他們提出的要求是沒有什麼道理的,如果父母應對得好,不使他感到被駁麵子,他也不會發作。
當然孩子表現得很粗暴可能還有其他原因。有些孩子語言發展能力比較緩慢,與語言表達能力好的孩子在一起,可能會感到惱火,通常需要分辯的事情,被嘴巧的小朋友搶了先,就會引起他很激烈的舉動,尤其碰到別人說他:“你會不會講道理,講出來啊!”孩子張嘴結舌不知如何辯解,性急上來便不管不顧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應當有加倍的耐心,首先應當反複向他解釋:打人不好,會傷害別人;再者應當看到孩子不顧一切地撲打其他小孩時,不能高聲喝斥或反過來打孩子,這樣隻能使孩子得到錯誤的印象,認為隻能用武力對付武力。每次發生矛盾後,教給孩子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如果不能解決問題,說聲:“我現在不想同你玩了。”暫時離開一會兒。
告訴孩子怎樣與人合作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似乎很沒有耐心,隻要想到了或聽到了,便立刻要求“兌現”,否則便不停地糾纏,直到父母不耐煩了,滿足他們的要求或做出某種讓步為止。
媽媽在烤蛋糕,艾米利聞見香味跑進廚房。“媽咪,我要吃蛋糕。”“蛋糕還沒有好,再等15分鍾。”3歲的艾米利開始發難:“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吃。”“艾米利,蛋糕還沒有好,怎麼吃呢。要不要先吃些餅幹?或喝果汁?”“我就要吃那個!”如此糾纏著,直到聽見計時器“哢嗒”一聲響,媽媽才始釋重負。
這並不奇怪,因為耐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需要培養。當孩子還在繈褓之中時,他的哭聲就是命令,沒有哪位家長說:噢,他餓了,讓他哭一會兒再喂,訓練一下他的耐心。相反,我們都是以最快的速度送上奶瓶,如果不解決問題,便要費氣力,找出哭的原因,做所有能做的事去滿足他的需要。
但是當孩子漸漸長大後,尤其當他們學會利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時,我們應開始有意識地訓練他們具有耐性,懂得等待,懂得在適當的時刻做某件事,懂得與別人協調行事。這種訓練是有原因的。首先孩子們的要求越來越多:吃、穿、玩、出門、購物,父母若想滿足他們的每一個要求,會發現自己成為孩子的奴隸,忙得四腳朝天也不能達到十分之一的滿足。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讓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們為中心的,每一個人都有要求,都要滿足,他們的要求不是總排在第一位,等待是必不可少的,失望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