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第四章

預防“信息消化不良”症

在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位位忙碌的父母,今天送孩子去學鋼琴,明天又送去跳芭蕾舞,再後來去上書法班……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喘不過氣來。

有一位母親埋怨道:“我的女兒最近不知怎麼搞的,做事學習總是提不起勁,心不在焉。”這位七歲的小女孩之所以精神不集中,皆因受不了媽媽為她安排的“節目”所致。她每周除了上學外,還要學畫畫、彈琴、跳芭蕾舞,及要補習英語會話,身心的疲憊超過了小女孩身體的承受能力。甚至玩遊戲的興致也喪失了。

大腦是人體處理信息的器官,但信息要經過大腦我綜合——分析、判斷、歸納、記憶等消化過程,才能被吸收及利用。由於兒童的大腦發育還不健全,信息超過了大腦的吸收能力,猶如孩子稚嫩的腸胃接受不了大量的食物而產生食物消化不良一樣,會發生“信息消化不良”。

兒童得了“信息消化不良”,首先出現的是心理症狀,則煩躁不安。失眠多夢、憂慮恍惚、夜驚、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思維及判斷能力障礙、成績下降等,有的孩子則怠課、逃學。長時間的“信息消化不民”,會導致胸悶氣短。頭暈腦脹、消瘦盜汗、心悸心慌、腹脹及腸胃功能紊亂,甚至發生血壓升高、心律加快、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等,嚴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怎樣預防“信息消化不良”呢?

兒童大腦發育尚不成熟,對信息的吸收遠不及成人,所以對兒童知識的灌輸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按學校的教育計劃施教是比較適宜的。一般采說,要增加孩子課外的知識吸收,7——8歲隻能選擇一種,每月累計增加學習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9—10歲選擇1一2種,累計不超過6小時。對學習基礎較差的,不能要求短時間內趕上去而增加過多的知識信息。

要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方法,並結合兒童對音樂、繪畫、書法及其他技能的不同愛好,並以不影響基礎知識學習和保證正常休息為原則,適當增加一點課外知識信息,且要將知識信息條理化、有序化、興趣化,提高學習興趣和接受能力。

大腦細胞和高級神經中樞對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磷脂、維生素B族、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的需要遠比其他器宮多,因而要合理安排兒童的飲食,多吃瘦肉、魚、雞蛋、豆類、乳製品和新鮮蔬菜、水果,以保持對大腦的營養供應,促進大腦的發育。

合理安排兒童的生活,做到起居有時,保證每天有10個小時的睡眠,以保證孩子有充沛的精力去投入第二天的學習生活;有了充分的睡眠,才能有聰明的頭腦。讓孩子有一定時間參加體自鍛煉和遊戲也很重要,這可提高兒童大腦中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加氧氣供給,使疲勞的神經細胞得到充分的調整和休息,有利於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如何對待孩子的反叛

孩子行為偏激,個性反叛,不願與父母合作,屢勸無效,這的確令父母心灰意冷。有些人甚至消極的認為要孩子聽從父母的話,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孩子這些抗拒、叛逆的行為,正顯示了對父母的強烈反抗。

父母固然可用強者的姿態,對孩子采取高壓手段,威嚇他們服從,也可以用體罰的方式對付違抗命令的孩子。然而,父母真的希望子女就此成為盲從附和、沒有自己思想的孩子嗎?父母的高壓真的能製服孩子嗎?顯然不。那麼,應該怎樣告訴孩子,父母定下的規範是為孩子好的呢?怎樣才能令孩子了解父母的苦心,進而遵從合作呢?以下幾點,不妨參考一下:

其一,家庭會議是孩子學習尊重別人權利,了解自己責任的最好機會。一家人坐下來一起討論問題,各抒己見,了解各個人不同的立場,然後商議出大家接受的方法,或定下必須遵守的規則,此時,要鄭重提醒孩子是否覺得自己有能力遵守。孩子從小得以學習遵守家庭紀律,長大後踏足社會才能遵守工作紀律,遵守工作規範,而不是無章法地我行我素。

其二,平時與孩子說話,多用誠懇的語氣、體貼的態度,以示對孩子的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得以滿足,對父母敬愛。這樣,他尚可以接受為數不多的命令,因他知道平日慈愛的父母之所以突然命令自己,必有充足的理由。例如突發的危險,父母厲聲喝止,也是為了孩子安全的緣故。因此,可能的話,父母盡量不要以命令的語氣去指使孩子做這做那,這種強使孩子服從的方式,十二歲以下的兒童尚可接受,到了青少年階段,命令就常常不能奏效,不僅不能,還會引致相反效果。

其三,孩子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富有冒險精神,喜歡左翻翻、右探探,這實際上是他學習的一種方式。正如小孩子很喜歡爬高爬低,父母看來是很危險的事,但就孩子的成長來看,是值得冒險的。因為攀爬時,小孩必須先判斷自己的能力,考慮正確的踏腳點,衡量自己的重量是否過重,有把握時,才會付儲行動。當然有從高處摔下的可能性,但這是疏忽或對自己的判斷力估計失誤所引起的,能成下次行動的前車之鑒。父母不能單以安全為理由,剝奪孩子探索的樂趣。父母應該做的是采取安全措施,如將一些貴重、富經念性或易碎的物品妥善放好;藥物、利器放在孩子取不到的地方,以避免發生危險的意外事件。孩子不可能一輩子活在父母的庇蔭之下,讓他在安全的情況下“冒險”,既滿足了孩子本身的好奇,亦能訓練他們隨時應變的能力。

其五,從小就要給孩子灌輸對事負責的觀念。像“自己做事,自己負責”,譬如說孩子喝果汁後不清洗杯子或不收拾書包就上學,父母看在眼裏,請按下心中要幫忙孩子的衝動,讓他體會自己不負責任的後果:不幹淨的杯子惹來一大群螞蟻,看得他毛骨悚然;不收拾書包,忘記帶課本,被老師罰站,在同學麵前出醜。其實孩子是最怕丟麵子的,有了教訓,孩子就會印象深刻,以後才會做得更好。

隻要父母與孩子之間能以坦誠的態度,一起製定家庭的規範,孩子便不會懷疑或誤解父母的苦心,也不會故意挑戰父母,或超出行為規範的限製。

留給孩子足夠的麵子

孩子是單純而敏感的,經常聽到父母的“謙虛話”很容易信以為真,久而久之,在外人麵前抬不起頭,而變得自卑怯弱,這是中國教育方式的重大失敗。

大人們做事常會顧全顏麵,小孩也會顧慮到麵子問題,如果自己的尊嚴遭受傷害,其“恥辱感”不比大人輕。

小孩進入小學後,就常想在朋友麵前表明自己的獨立。他們認為自己已有獨立人格,毋須再受雙親控製。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他們之間有一種不明文的“共識”,就是“遊戲比讀書重要“。這種看法在很多大人看來簡直是胡鬧,不應該,但對小孩子而言,是順理成章的——遊戲有趣、讀書苦悶。

所以,我們常會見到以下這種情形:當孩子的朋友、同學邀他去玩時,母親會替孩子說:“我家孩子要做作業,別來打攪!”代替孩子拒絕了邀請。這樣在孩子的朋友麵前代孩子作決定,等於向孩子朋友表示他還在父母的權威下生活,孩子會覺得大失麵子。而且,由於父母的看法,破壞了孩子之間的不成文規定,孩子不但覺得尊嚴受損。重擔心他的朋友從此看不起他,再也不願意接受他。

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要擴展孩子的知識麵,要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孩子多接觸外界、多參加群體活動,比死啃書更重要。滿足孩子玩的願望,不僅給足了孩子的麵子,更讓他去學習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當自己的孩子為別人稱讚時,中國的父母都會發揚謙虛的美德。揭穿孩子的“老底”:“別看他好像很能幹,不用爸媽操心,可這麼大了他晚上仍會尿床呢!”或“他這學期隻考了第三名,比起上次考第一是退步了!”父母毫不留情的說出孩子的缺點,以為是客套謙虛,殊不知這佯會傷及孩子的自卑。

可見父母當眾訴說孩子的不是,比私下直接對孩子說要產生更大的不良影響。其實,父母可把握孩子這種心理,讓他們朝好的方向發展。和別人聊天時,對他們說:“我的孩子最近進步可大了!”孩子聽到後,其開心更勝過直接的被稱讚,於是便會加倍努力了。

如果孩子失手將家中的一件貴重的東西打破了,父母生氣地大罵道:“這麼貴重的東西,平時叫你留心別碰,別碰,你偏去玩,你十條小命搭進去也陪不起!”父母惡狠狠的模樣及嚴厲的責詞,隻會增加孩子恐懼而不知反省自己的過失。

如果對於孩子某些過錯不嚴加責備或追究,這樣更可使犯錯者心存歉疚,反省的效果會更好。犯錯後,當事人已知會挨罵,心裏總希望能“逃過一劫’,當真的遭到寬待時,內心的反應自然更加強烈了。

既不責難也不說教,原本預料會受痛罵的孩子會甚覺意外;其實,這些說法比任何叱責更能令孩子深感內疚,會促使他努力用功,改變現狀。

教育孩子時刻要牢記,要給孩子留足麵子。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當孩子遊戲或者學習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是應該鼓勵他們去單幹,還是合作?有人曾問日本的一位小學校方:“您辦學最注重什麼?”這位校長回答說:“教育孩子理解別人。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同上下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用。”也就是說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們知道,未來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需要的是一種“複合型”人才。不僅要求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還必須要有健全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具有獨立人格,自強自信,敢於拚搏,勇於創造,有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會團結他人。世界國民教育的主旋律也已經從培養兒童“學會生存”轉變成了培養兒童學會關心。所以我們用積極教導孩子學好各種本領,塑造多種能人的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引導孩子去積極競爭。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是未來社會的呼喚。

孩子麵臨的21世紀將是一個更加高速發展的時代,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生產過程日趨自動化,地球的人口會越來越多……這一切都要求人們在進行更加激烈競爭的同時,需要進行更為廣泛的多方麵的合作。因為廣泛意義上的競爭恰恰需要密切的合作做後盾。正因為競爭更多了,所以需要更多的合作。有人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工作態度與方式進行了全麵分析,發現在1901年到1972年期間286位獲獎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為與他人合作行工作而獲獎。相比之下,未獲獎的科學家當中,隻有很少的與別人進行積極的合作。這個結果顯示,與別人一道工作可以增加創造性。它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讓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在一生當中涉足科學技術的各個方麵。要想在現有的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就必須學會與別人進行“信息分享”。科學領域就是這樣。眾所周知,在生物學裏,單細胞的生存率是很低的,多種細胞在一起,才能進行營養的互相透,變得穩定、有規律地進行新陳代謝。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赫華斯博士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認為,事業的成敗在於人品的優劣,他把“與同事真誠合作”列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把“言行孤僻,不善與人合作’,列為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在現實社會,一個人若缺乏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與能力,那麼他不僅在事業上不會有所建樹,就連適應社會都會十分困難。而且,一個人建立和保持與他人合作關係的能力,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項基本的指標。心理學研究表明,合作對兒童的發展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如情緒的成熟,順應良好的社會關係,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對他人和社會基本信任的態度,樂觀主義的精神等。

因此,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從孩子懂事起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別人合作的能力,即孩子的團隊精神。您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一是教孩子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即悅納別人。也就是說,能夠真誠的欣賞他人的長處,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來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珠聯壁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遏製。隻有相互認識到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因此,家長要常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思想,任何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要學會真誠的欣賞。世上人無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切不可因為別人有這個缺點或那個毛病,就嫌棄他、疏遠他。要教育孩子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真誠地加以肯定與讚美。學會微笑與稱讚是悅納別人的捷徑,也是開啟對方心扉的金鑰匙。

二是教孩子學會關心,學會善解人意。讓孩子學會關心別人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人類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的聯係已成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任何個人對他人的關心都是形成其合作能力的前提,而合作能力則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與競爭能力的重要體現。讓孩子學會關心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責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因此,家長在給予孩子關心的同時,必須讓孩子也學會關心,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學會愛。

三是教孩子學會分享。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慷慨大方的氣度,要經常提醒孩子想到別人。人若自私自利,凡事都隻想到自己,就會遇事斤斤計較,也就難於與別人友好相處,又怎麼談得上與別人合作呢。這裏給家長提供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則與技巧問題。比方說,要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一起來分享他所喜愛的玩具,切忌強迫,也不必講些空洞的大道理,你可以這麼說:“你玩一會兒,他玩一會兒,大家一起玩多好呀!都高興!……”適當地給孩子們以引導,讓孩子覺得分享對他來說不是一種剝奪,而是平添更多更新更好的樂趣機會。當孩子較小時,父母不妨就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分享訓練”:孩子手中拿著玩具,父母可以拿另外的東西,輕柔地、慢慢地遞給他,從他手中取走玩具。通過這樣反複訓練,孩子便學會了互惠與信任。

四是為孩子創造機會,多參加有利於產生合作關係的活動。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當一個活動的目標和手段是參與者積極地相互依賴時,最可能產生合作關係。為此他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學習心理學概念課程的孩子分為5人一組,共10組,給每個組提出兩個問題去解決。其中5個組是合作組,他們是作為一個組來評分的,即每人分數一樣,這樣一來,這個組的成員有著共同的目標;反之另外5個組是競爭組,他們每個人的分數是按個人的成績分別評分的。結果表明,合作組成員表現出更大的相互依賴感、更密切的合作關係和協調一致。為此,家長不妨讓孩子多玩一些諸如過家家、共同搭積木、拚板等需要彼此協作的活動。像許多體育和遊戲活動,如足球、籃球、跳皮筋跳繩等,既有兩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更有團隊內部的協調導一致,所以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與競爭能力。

五是讓孩子了解一些合作的規則與技巧。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對方,服從大局,講統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場。容忍和隨和是有尺度的,也就是說在合作過程中,不能唯我獨尊,隻想著自己,要充分顧及到他人的要求與需要,哪怕必要時做出一定的讓步與犧牲;與此同時,遷就與讓步是有限度的,不是放棄原則,在合作中要有自己的立場與個性,要知道取得同伴的信任與尊重是合作成功的前提。

在培養孩子團隊精神的同時,需要家長們注意解決好這樣兩個問題。一個是要注意孩子的平行交往狀況。所謂的平行交往是指孩子與自己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大體相同的人交朋友、結成夥伴關係的行為。它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專家雷特通過研究指出,父母一定要注意兒童的早期平行交往情況,因為從中可以預測兒童日後在人群中的適應情況,從而製定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假如孩子不合群,不能與其他小朋友好好合作做遊戲,那是因為孩子缺乏集體觀念,從小被溺愛而變得孤獨,占有欲過強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團隊精神,教育孩子理解他人、同情他人,明白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使之學會與其他小朋友合作。與此同時,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特別是在中學這段時間裏,父母還可以透過孩子的平行交往情況,幫助孩子明事非、辨美醜,關注孩子,隨時從學校老師那裏了解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況,出現不良現象立即加以製止和教育,做好孩子的思想疏通工作,向孩子講明交朋友的意義,在與別人相處合作之中,學會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增強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見賢思齊,修正自身。

另一個方麵是要及時發現和解決好孩子的社交退縮問題。一些研究表明,社交性退縮多發生於獨生子女身上,其中家庭教養不當是造成兒童社交性退縮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是孩子平時表現正常,隻是在社交或集體生活中才出現異樣表現,如見生人害羞,不說話,回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交往,膽怯退縮,表情淡漠。社交性退縮給孩子帶來了許多心理障礙,它使兒童難於應付各種人際交往情境而導致自卑,不知如何與人交往,缺乏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在集體生活中不知所措,並直接影響到兒童的生活與學習。一些孩子因此而不願上幼兒園,不願上學。作為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兒童的社交能力與合作能力,及時預防並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性退縮。一方麵要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父母若能在孩子社會交際處於萌芽階段時,抓住機會為孩子提供多種社會生活和交往經驗的話,就可以預防和避免孩子出現社交性退縮。另外,讓孩子盡早參與集體生活。孩子在3歲之後開始產生交往的願望,如果隻和成人特別是父母交往,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交往心理的需要,他們更願意更希望與同齡人交流、溝通。這時候,若能將孩子及時送入幼兒園,在集體生活中滿足他們的要求,會使孩子的交際能力獲得良好發展。因此,即使家中有條件照顧孩子,也最好能在孩子2歲左右送入托兒所,使孩子能及早地過上集體生活。否則,孩子長期生活在長輩設置的保護圈中,長大後麵對陌生複雜的社會環境,就會顯得不知所措、膽怯退縮,無法適應集體生活,也就更難適應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除了善於合作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敢於競爭。在美國,也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叫得越多吃得越多。不開口,人家以為你不需要。電視主持人楊瀾在美國學習時就遇到這樣的事,課堂上大家都爭著當導演,她想我何必跟別人爭呢,幹點別的吧。後來她發現,人家並不是覺得她是在謙讓,而是認為她沒有這個能力。當然,下次她也是當仁不讓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有許多成功、許多機會是靠自己實力去爭取獲得的,這就是競爭。市場經濟離不開競爭,隨著我國社會主市場經濟的建立,競爭將更加激烈,為了使我們今天的孩子能在明天更好地適應這種競爭,並力求競爭的勝利,我們有必要從就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競爭美德和競爭能力。

培養孩子的競爭美德,首先要明確競爭美德的內容。主要有四點十分突出:公平(公平競爭、憑實力取勝)、公正(行為正當,切忌奸詐)、公開(光明正大,不搞陰謀)、公心(出於公心,共度發展)。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我們將這些競爭美德具體化,提出下列要求;初步懂得競爭的最終目的是大家都取得進步,促使社會的發展;初步懂得競爭的對象首先是自己,競爭就是要不斷超越自己;初步懂得要公平競爭,憑能力,憑智慧,爭取勝利;初步懂得要公正競爭,正直,誠實,守法;初步懂得要公開競爭,不能搞陰謀詭計;初步懂得競爭要揚己之長,但不能坑害他人。小學低年級兒童應能從具體的競爭事例中,判別出哪些競爭品德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小學中年級兒童不但能進行具體事例的判別,而且能分析簡單的事理。小學高年級兒童初步理解“四公”道德的內涵,而且能知道競爭中哪些是提倡的,哪些是允許的,哪些是不應該的。除此,初中學生還應知道哪些是違法的。

據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的孩子在競爭道德認識方麵常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認識上的盲目性。不懂得競爭還要講道德。二是認識上的片麵性。講到取勝,就認為要抑製他人,致使他人失敗;講到友誼,就認為不要競爭。三是認識上的絕對性。要麼好,就好到極點,不知在總體好中也可以有些不好的東西;要麼不好,就壞得一無是處,不知在總體壞中也可能有些積極的因素。四是認識上的膚淺性。隻看到表麵現象,難以理解競爭對手之間的微笑握手,難以理解耍手腕與講究技巧之間的區別。五是認識上的單一性。往往隻注意競爭中的某一個或某一部分信息,並以此進行判斷。一個人在競爭中取勝,總是認為勝者能力強,勝者了不起。常常會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針對孩子認識中出現的問題,許多老師和家長的做法是:正確示範。利用各種辦法,提供具有良好競爭美德的競爭者或竟爭活動的若幹榜樣,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隨機引導。利用與孩子接觸的一切機會,引導孩子思考競爭中的有關道德問題,並暗示其中正確的方向,係統傳知、由淺入深地、係統地、一點一滴地向孩子講解競爭美德的內容。開展討論。經常就一些競爭道德問題,與孩子平心靜氣討論。討論時,家長一般不要武斷下結論,而應多聽孩子的意見,適時地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踐行後思。和孩子一起或讓孩子自己去按照競爭美德的要求,進行一些競爭實踐。在其正確的行動之後,給以及時的強化,並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有哪些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