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時代的科學思想
17世紀後期,經典力學體係的建立,對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從那時起,自然科學各學科就紛紛從自然哲學中分化出來,開始走上獨立發展之路。18世紀的自然科學就像一個剛開工的大工地,到處堆著沙子、水泥、磚。很顯然,人們要構建的是一座宏偉的自然科學大廈。
由於當時經典力學已發展到相對完善的程度,而有些學科,如生物學,還處於認識自然界各種事物“是什麼”、“分幾種”這樣的階段。因而,整個自然科學對經典力學產生了某種崇拜,力學的思想就成為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科學思想。任何問題都試圖用力學的思想方法加以解釋。另外,從科學革命以來,特別是牛頓力學建立後,神學的地盤正在日益喪失。人們對宗教神學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普遍抱懷疑的態度。因為,歸根到底,那是一種信仰,並沒有給出解釋。而經典力學卻完全不同,它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計算出質點運動的過去和未來,隻要知道運動質點現在的情況,它的過去和未來就都是決定了的。科學的這種狀況,反映到思想領域,就形成了機械的自然觀和決定論。
機械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是沒有質的變化的,它隻有數量的增減和機械的運動,而運動的原因則是外力的推動。逆循著力學定律,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把整體分成部分,然後把各個部分孤立起來加以研究,分析之後的歸納,也隻是停留在機械地加和上。
這種機械自然觀是牛頓時代的標誌,它在17、18世紀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到了19世紀以後,它就無法進一步指導自然科學的發展而漸漸衰落。主要原因是人們把牛頓力學的這種機械概念對整個自然給予最後解釋的能力估計得過高,從而誇大了它的作用。因為牛頓力學在解釋天體運行機製方麵的成功實在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現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馬赫曾說:“十八世紀法國百科全書學派以為他們離用物理和機械的原理去給世界以最後解釋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拉普拉斯甚至以為心靈可以預測自然界的世世代代的進展,隻要有了質量和它們的速度就行了。”今天,已經沒有人敢說這樣的大話了,因為人們已認識到這種決定論是不可能的。
我們前麵已說到過,科學革命時期的科學思想以經驗論為主流,其大本營在英國。而牛頓時代的科學思想以機械唯物論為主導,其大本營在法國,代表人物是拉美特利和霍爾巴赫。
人是機器——拉美特利
1709年,拉美特利出生於法國西北部左馬洛城的一個富商家庭。青年時期,拉美特利曾一度學習神學,準備當一名教士,但不久因對神學產生厭惡而改學醫。1733年,他進了荷蘭萊頓大學跟隨著著名醫學家波爾哈維學習。波爾哈維不但醫術高明,而且在笛卡爾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想影響下,從生理學的角度提出了一係列唯物論和無神論觀點。拉美特利深受影響。回國後,他一麵行醫,一麵翻譯老師的主要著作,積極傳播他的學說。1743—1745年,他在法蘭西近衛團任軍醫,曾患熱病。他根據對自己病情的觀察,得出人的精神活動決定於人的機體組織的結構,並以此作為他的第一部哲學著作《心靈的自然史》的主題。這部書一出版就引起僧侶和當局的狂怒,被下令焚毀。他隻好流亡荷蘭。1747年,他在荷蘭匿名發表他最著名和影響最大的著作《人是機器》。書中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連當時較為開明的荷蘭人也激烈反對。他又不得不逃亡普魯士。在那裏,他先後發表了《人是植物》、《各派體係的提要》等著作。1751年,由於在自己身上試驗新的治療方法而在柏林去世。
“人是機器”這個著名的命題,是拉美特利的哲學的核心。他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中源出於笛卡爾一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人是機器”就是模仿笛卡爾的“動物是機器”寫成的。他利用機械力學解釋人體的行為,他認為,人不過是一架巨大的極為精細而巧妙的鍾表,是一架聰明的機器,隻不過比最完善的動物多幾個齒輪和彈簧。人體和心靈的一切活動都隻是機械運動的一種表現,人臨深淵時而縮身,受寒冷時而抖動,這都是機械的活動。
由於拉美特利是一名醫生,所以在闡述“人是機器”這個命題時他運用了大量當時醫學、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科學材料,論證人的心靈對人的機體組織特別是對人腦的依賴關係。他認為,人的身體狀況毫無例外地決定人的心靈狀況,人的機體組織則是類似鍾表那樣純粹由物質的機械規律支配的自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