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藥粥的源流(1 / 3)

第一章 藥粥的源流

粥,俗稱稀飯。古時以稠厚叫饘,稀薄者叫酏,也稱作“糜”,它是我國人民的傳統飲食之一。

粥食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曆史了。《周書》有“黃帝始烹穀為粥”之說,算是最早的曆史記載。古時凡粳、粟、黍秫、麥等都可以煮粥,現在一般是以粳米、粟米(小米)、糯米熬粥。

粥是我們日常最普遍的飲食之一,人們都知道它能果腹充饑,但未必能一步了解它原來也是養生之妙品。宋代著名愛國詩人陸遊寫過一首七絕,題為《食粥》:

世人個個學長年,

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隻將食粥致神仙。

這首詩,洋溢著陸遊對粥的讚美之情,同時也是這位活了85歲的詩人長壽的經驗之談。

詩中的“宛丘平易法”,即北宋文人張文潛寫的《粥記》中所闡述記》中所闡述的食粥養生法:“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腔腑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中醫曆來對脾胃功能十分重視,認為“脾胃屬土,土生萬物”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食用藥粥,正是以補益胃氣、健補脾胃為原則,作為藥粥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粟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本草經蔬》說粳米是“五穀之長,人相須以為命者也。”《隨息居飲食譜》謂:“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參湯,每收奇績。”無怪乎《醫藥六書。藥性總義》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食粥可以養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粥有兩種類型,一是單純用米煮的粥,另一種是用中藥和米煮的粥。這兩種基本上都是營養粥,後者因為加進中藥,所以又叫藥粥。

藥粥,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一部分。

藥粥養生,具有其他進補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由於藥食同源,諸如山藥、芡實、綠豆、芝麻、胡桃、桂圓、栗子等本身既是藥物,又是食物,與米煮強,香甜可口,無論男女老幼皆樂於服食;再如人參、黃茂、枸杞、熟地、茯苓、山藥等補益之品,一旦入粥,其功尤勝。況且粥是日常之食,藥味加減靈活,長久服用亦天不良反應。

用藥粥治療疾病,最早見於漢代偉大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該傳雲:“齊王故為陽虛侯時,病甚,眾醫皆為蹶,臣意(指西漢醫學家淳於意)診脈,以為痹,根在右肋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另外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14種醫學方技書中,記載有服食高梁米粥治療蛇傷、用燒熱的石塊煮米湯來治療肛門癢痛等治病驗方。

據考證,這批出土的古醫書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就是說,“火齊粥”、“青梁米粥”等方,是我國記載最早食用的藥粥方。現存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說:“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穀肉果類,食養盡之”。藥粥正是以藥治病、以粥扶正的一種食療方法。《內經》的這一論述,是藥粥療法最早的理論基礎。

由此可見,藥粥這種古老療法,遠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把它用於防病治病了。

中醫之聖、漢代名醫張仲景,在用藥治病之外也很重視粥的運用,他的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匿要略》中就有很多粥藥同用或藥後食粥的論述。如《傷寒論》桂枝湯“服已須*,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金匱要略》用栝萎桂枝湯治*,“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這是用粥以助發汗的;又如以十棗湯逐水,“得以下利後,糜粥自養”,以白散治寒實結胸,“不利(指腹瀉)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這是用粥將養或控製藥性之發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