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人怨恨我們,與我們產生敵對的時候,要施以寬恕與諒解,不要太計較,不要太執著,尤其不能讓仇恨一直在心裏發酵,否則最終受害的是你自己。
2007年4月16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了令全世界震驚的校園槍擊事件。韓國移民學生趙承熙瘋狂槍殺了32人,隨後飲彈自盡。事後,這個學校舉行的悼念儀式也讓人吃驚:他們將趙承熙和32名遇難者一起進行悼念。喪鍾敲響了33聲,氣球放飛的是33個。其中一塊悼念碑上寫著“2007年4月16日趙承熙”,旁邊放著鮮花和蠟燭。還有一些人留下了紙條:“希望你知道我並沒有太生你的氣,也不憎恨你。你沒有得到任何幫助和安慰,對此我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愛都包含在這裏”,“趙,你大大低估了我們的力量、勇氣和關愛。你已經傷了我們的心,但你並未傷到我們的靈魂。我們會變得比從前更堅強更驕傲。最後,愛,是永遠流傳的。”
對凶手的寬容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中國留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薛宏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我們認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為他有心理疾病,可惜沒有及時得到社會、家庭的關心和救治,才導致悲劇的發生。所以在悼念活動中,我們也把他當做一個‘人’來看待,以體現人性關懷。”讓我們接著看看這件事情的後續報道。
在這次槍擊事件中死裏逃生的一名中國女留學生告訴記者說:“當牧師提議為33個遇難者和他們的家屬禱告時,我深有感觸。因為在美國人看來,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卻沒有被關懷和治療,社區是有責任的,同時凶手的家屬也是受害者。”
有一位旅美作家分析說:“這次槍擊事件的製造者,很早就被發現有極端的暴力幻想,但卻沒有引起學校和老師的足夠重視,沒有相應的治療和措施。社會應該從醫學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感受,以最大可能保護他們的安全,滿足他們的特殊要求。同時也注重有效預測他們的行為,盡量減少他們和社會的病態衝突。”
曾經一度被誤傳為是“涉案槍手”的某華人學生在澄清真相後,沒有糾纏於媒體的誤報,而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呼籲人們關心事件中的死難者和他們的家屬,並將他在線收到的一筆捐款轉交給了慈善機構。
“為凶手立一塊祭奠的石頭”,對校園槍擊案凶手及其家人的寬容,這樣的事情在美國已有先例。
幾年前,就讀於美國艾奧瓦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開槍殺死了包括自己導師在內的5名教師和同學,最後飲彈自盡。在槍擊事件發生後的第三天,受害人之一的副校長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過媒體發表了一封給盧剛家人的公開信,稱盧的家人同樣是受害者,希望以寬容的態度分擔彼此的哀傷。
美國是有死刑製度的,對罪大惡極者也會判處死刑,但從對校園槍擊案的處理上,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們的理性和寬容,看到了能夠包容世界的博大胸懷。
心靈鑰匙
沒有黑暗,就顯不出光明的可貴;沒有罪惡,就顯不出善美的價值;沒有作惡多端的人,就顯不出好人的偉大;沒有非道德的行為,就顯不出道德的崇高。有道德的人,不僅愛他親近的人,甚至對陷害他的人,他也一樣愛護。
善待他人,不要和他人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