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預防老年肺炎有竅門
預防老年性肺炎很關鍵。洪昭光教授特別提醒,冬季是老年性肺炎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預防受涼感冒。如患了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時徹底地進行抗感染治療,以防發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合並呼吸道疾病的老人,要積極治療,還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應適量、合理地鍛煉身體,使機體逐漸適應天氣冷熱變化。居室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日多吃一些營養高、易於消化的食物,多飲水,以利痰液稀釋排出,不吸煙、不酗酒,盡量少去人聲嘈雜、空氣汙濁的公共場所。洪昭光教授還講了一個護肺養生的小竅門,簡單有效,老年朋友們不妨一試:晚上睡覺前,用熱水充分泡泡手和腳,使之溫熱充血,約10分鍾左右,這樣能通過神經反射使上呼吸道、鼻咽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增加,局部抵抗力增強。
老人乘車莫倚窗
陽春三月,許多老年朋友要乘車旅遊。在此我要提醒老年朋友,行車時千萬別將肩或臂倚靠在車窗玻璃上,以免受寒。您不妨做個試驗:車子在郊外公路疾駛,您將手貼在窗玻璃上,會覺得特別涼,呆不了兩分鍾就受不了。再說現在多數公交車玻璃窗是推拉式的,有的密封不嚴,行車時還會因震動出現縫隙。坐在靠玻璃一側,有種涼風吹過的感覺。所以,若是長時間將肩、臂部靠在玻璃上,會因此而受風著涼。尤其是患有頸椎病或類似疾病的老年朋友更得注意。在乍暖還寒的季節,坐車時一定要注意盡量別靠窗子。若隻有臨窗的座位,也要與窗子保持一定距離,並保護好肩、臂部,以防風寒。
老年人怎樣防血栓
健康人體內生成兩種物質,一種是凝血物質如二磷酸腺苷和凝血黃素a2、纖維蛋白及鈣等,能使血小板凝集成塊,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另一種是抗凝血物質,如纖維蛋白溶酶和前列腺環素等,有抗凝和防止血栓形成作用。平時人體血液中的凝血和抗凝血物質兩者處於動態平衡,既不易形成血栓,在血管發生意外時,又有止血作用,保持人體健康狀態。老年人血管老化,血管壁受損,易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後,產生的凝血激酶增多,促進凝血酶形成,凝血黃素a2也增多,同時製造抗凝血物質前列環素減少,易誘發血栓形成。如血糖增高時,糖與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糖血紅蛋白,前者增多時與氧結合,使全身組織缺氧。這時血小板凝集性增強,粘度增大,容易促進血栓形成。那麼,老年人怎樣才能預防血栓的發生呢?1、晚睡前和晨起後喝杯白開水,可防止血栓形成。平時養成飲水習慣,每日飲水1000—2000毫升,降低血液粘稠度,對預防血栓很有好處。2、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它不僅沉積在血管壁上,還能促進已沉積在血管壁上的極低密度脂蛋白溶解,使血流通暢,防止動脈硬化。運動和飲食調節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還可經常吃些洋蔥、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芹菜、黃瓜、胡蘿卜、蘋果、葡萄、黑木耳等。3、參加體育運動。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血液稀薄,粘滯性下降。如做體操、打太極拳、跳老年迪斯科、騎自行車、散步、慢跑、遊泳、舞劍等。
調整生活方式防失聰
美國研究者的一項最新專題調查顯示,在60歲以上老人中,失聰者約占15%,此外聽力明顯減弱者更是高達50%左右。但專家們指出,如果在中年時就能及時對生活方式進行科學調整,老年失聰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專家們的建議如下:節食據研究,與對照組相比,長期堅持節食的老人失聰率要低30%左右。適度鍛煉經常適度鍛煉的老人不僅心血管病患病率較低,而且不易發生微循環障礙,由此失聰危險也隨之減少。減少脂肪攝入過多脂肪易阻塞包括耳部微細血管在內的血管,從而增大了因耳部血液供應不足造成的失聰。遠離噪音研究顯示,經常處於強噪音環境中的老人,其失聰危險比經常處於安靜環境中的同齡老人要高出許多。鑒於此,有條件的老人不妨將寓所遷徙至遠離鬧市的鄉間。此外,老人也切莫像年輕人那樣整日癡迷於“隨身聽”。調整食譜50歲後的老年人最好能多攝入含鐵、鋅和維生素d較多的食品,是因為鐵、鋅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d都有擴張耳部微細血管、促進耳蝸功能、保證耳部營養供應等功效。含鐵豐富的食品有黑木耳、菠菜、瘦肉、豆類、豬肝等,含鋅豐富的有海產品、蘿卜、大豆和魚類等,而含維生素d豐富的有蘑菇、銀耳、蛋類、乳類等。
四個信號發現老人精神異常
老年人精神異常或因精神抑鬱,或因環境影響,或因某種疾病而致,從露出精神異常的蛛絲馬跡到病情嚴重有一段過渡時間,但往往由於沒有及時發現症狀信號,使部分患者喪失了及早治療的良機。所以,要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精神異常的信號。1.怪:指行為、語言、生活習慣等明顯改變,出現一些怪異現象。一些患者由於精神因素影響,出現虛幻、怪異的聽覺。2.疑:即無中生有或認為同事、鄰居、親屬等對其迫害。有的病人認為他人嫉賢妒能,從而與別人結怨為仇。3.懶:是一種與其本人一貫表現不相符合、超乎常情的病態“懶”。表現為不願料理生活、不更換衣服、不打掃臥室、不願走親訪友、不喜歡與人交談,懶於參加一切社會活動。4.呆:表現為呆滯少動、反應遲鈍、動作緩慢、語言吞吐。有的病人生活起居被動,可較長時間坐著、站著或躺臥,常獨自閉門、足不出戶。上述幾種“信號”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並存,這類患者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教你幾招強腎運動
腎虛是一個中醫概念。腎虛者,包括腎氣虛、腎陰虛、腎陽虛等。通過下列運動來糾正腎虛狀態,是一種值得提倡而切實可行的措施。1、太極拳。太極拳是以腰部為樞紐的一項緩慢運動,非常適合體質有些虛弱的中老年人鍛煉。2、自我按摩腰部。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後,分別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熱感為止。3、刺激腳心。兩手對掌搓熱後,以左手擦右腳心,以右手擦左腳心。4、強腎操。①兩足平行,足距同肩寬。目視鼻端。兩臂自然下垂,兩掌貼於褲縫,手指自然張開。腳跟提起,連續呼吸9次不落地。②再吸氣,慢慢曲膝下蹲,兩手背逐漸轉前,虎口對腳踝。手接近地麵時,稍用力握成拳(有抓物之意),吸足氣。③憋氣,身體逐漸起立,兩手下垂,逐漸握緊。5呼氣,身體立正,兩臂外擰,拳心向前,兩肘從兩側擠壓軟肋,同時身體和腳跟部用力上提,並提肛,呼淨。以上程序可連續做多次。
老年癡呆年少憂鬱是主因
憂鬱通常是阿爾茨海默氏症(俗稱老年癡呆症)的一種症狀,但美國近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早年憂鬱可能是造成一些人老年患上該病的原因。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將近4000位老年人進行了調查,其中一半人是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結果表明,14%接受調查的患者在患病前25年內曾出現過長時間的憂鬱,而正常人中隻有7%曾在青年或中年時期有過憂鬱表現。先前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研究曾證明,它與腦部創傷、教育程度相關,但科學家目前尚未發現該病直接的病因。
不宜睡午覺的老人
按生理特點看,老人白天想睡覺的較多,坐著都能打個盹,看電視也能小憩一會兒,但真正能在午間或夜晚熟睡的時間並非很長。午睡切忌在午餐後立刻躺下,應休息15分鍾至30分鍾後再睡。睡覺時間不要太長,以30分鍾至1小時為宜,否則可能導致夜晚難以入眠。無論春夏秋冬老人午睡都應在胸口蓋上毛巾被單,因為老人毛竅空虛,年老體弱,極易受寒著涼。每當醒後應先在床上伸伸懶腰,用手搓搓臉,神誌清醒後緩緩下床,這樣既有利血脈通暢,也能防止跌倒。並不是每個老人都適宜睡午覺,比如有的老人醒來常出現頭暈、頭痛、心累及疲乏等不舒服現象。德國精神病專家研究認為,有幾種人不宜睡午覺:年齡在64歲以上,且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的人,血壓過低的人,血液循環係統有嚴重障礙的人,特別是因腦血管變窄而常出現頭痛、頭暈的人。這是因為睡眠時,心率相對緩慢,腦血流量減少,容易使他們出現大腦暫時性供血不足,造成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而引發其他疾病。這些人隻要白天(特別是上午)注意不要過勞,適量做一些體育鍛煉,生活有規律,晚上按時就寢即能保證睡眠質量。
老年人聊天強腦健身
俗話說:“話是開腸散,笑是健身劑”。老人們能經常坐在一起無拘無束地自由聊天,拉家常,說古論今,不僅可消除孤獨煩悶,而且能夠強腦健身,延續衰老。在我們這一條街上,有十多戶都是兒女們長大成家分門另過,家裏隻剩老兩口,其中還有幾戶是喪偶單身老人,難免有些孤獨憂鬱之感,老人們就常常湊在一起說說知心話,這個說個俏皮話,那個道個幽默話嘰嘰嘎嘎笑一陣,不一會心中的積鬱疙瘩就煙消雲散了。今年春天,在我們鄰居魯家就發生了一件家事糾纏,引起了魯媽的三個孩子對魯媽都不滿,魯媽很煩惱,十多天都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整天在家悶悶不樂。魯媽的這種反常情緒被老友們發現後,他們其中幾個便有意識地到魯媽家逗魯媽樂。他們爽朗誠摯,談笑風生,引魯媽說出了煩悶的原因,有一位陳媽聽後哈哈大笑,幽默地說:“我隻說有多大事哩,與孩子們慪什麼氣?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裏能行船,你肚裏咋連自行車也不過去?另一位李媽又說:”你勸人時頭頭是道,輪著自己就鬼迷心竅,氣病了還得吃藥,真是大炮轟蚊子,小題大作”老人們你一句,我一句,一會兒便把魯媽說笑了。老人們常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聊天。一些有利於國家興旺,有利於人們健康的話題,會使人心情振奮,既清醒了腦子又能學到生活知識,的確是一件有益健康的活動。
鍛煉能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險
一項新的研究認為,患糖尿病的危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原因是細胞內線粒體的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線粒體是細胞內的“能量工廠”。讓人高興的是,鍛煉能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比了13名年齡在18到39歲之間的健康人與16名年齡在61到84歲之間的健康人,結果發現,老年人中對胰島素存在耐藥性的可能性更大,對胰島素存在耐藥性是ⅱ型糖尿病發生的病前狀態。但是這種差異的存在並不是由於老年人體內的脂肪組織含量較高的原因,因為在該研究中老年人與年輕人一樣瘦。胰島素是由胰腺產生的一種激素,它負責調節機體內的血糖水平,加快血糖進入細胞,並代謝產生能量。細胞質中的線粒體正是負責血糖和脂肪酸轉化為能量的過程。當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時,就會促使機體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來補償。耶魯大學howardhughe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指出,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老年人發生胰島素耐藥性和ⅱ型糖尿病的危險性較高。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ⅱ型糖尿病。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的這份研究報告稱,研究結果提示,在老年人的肌肉細胞中線粒體的代謝活性下降了大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