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勵誌智慧(1 / 3)

人生最高貴的品質就是堅韌不拔,百折不回。在逆境中積蓄力量,以待一搏;在失敗後擦幹淚水,繼續前行!隻要不沮喪、不氣餒、不認輸,隻要不屈不撓、意誌堅定地與命運進行堅決的抗爭,這本身就是成功!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英雄豪傑!誌向確立之後,立即采取行動。

原文:君子以致命遂誌。(《易經?困?象》)

句解:君子寧願犧牲生命,也要實現遠大的誌向。

原文: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易經?大畜?象》)

人生指南:《說文》:“行,人之不趨也。從彳,從亍。”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多多牢記前人的嘉言善行,用來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品行。

原文: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易經?係辭上》)

句解:勤勞而不自誇,有功德而不自以為有德,這是極其敦厚的品質啊!

原文: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易經?係辭上》)

句解:所謂謙遜,就是致力於恭謹而保全自身地位的準則。

原文:君子以反身修德。(《易經?蹇?象》)

句解:君子反於自身,自我觀照,修養品德。

原文:君子以正位凝命。(《易經?鼎?象》)

句解:君子遵守正道,嚴守使命。

原文:君子以恐懼修省。(《易經?震?象》)

句解:君子以驚惶恐懼的心情自我反省。

原文: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易經?艮?象》)

句解:君子的所思所慮,從來不超出自己的身份。

原文:君子以立不易方。(《易經?恒?象》)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立身於正道,堅守品行而不改變。

原文:君子以非禮弗履。(《易經?大壯?象》)

句解:品德高尚的人不做違背禮義的事。

原文:君子以自昭明德。(《易經?晉?象》)

句解:君子自我昭著美好的品德。

原文: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易經?大過?象》)

句解:君子特立獨行,無所畏懼,隱居避世而毫無苦悶。

原文:君子以虛受人。(《易經?鹹?象》)

句解:君子以虛懷若穀的態度,廣泛接受別人的教誨。

原文: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經?蠱?上九》)。

句解:不服侍王侯,把持守節操道義看成至高無上的事。

原文: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易經?大畜?彖》)

句解:剛勁強健,真誠充實,光輝煥發,每日都增進品德。

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幹?象》)

句解:天道的運行剛健有力,君子應該效法天道,終生不息地奮發圖強。

原文: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易經?幹?文言》)

句解:不被汙濁的社會風氣改變節操,不貪求虛名,隱居避世而毫無苦悶;願意的事就去做,不願意的事絕不做,意誌堅定且不可動搖。

原文: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經?幹?文言》)

句解:日常的言論講求誠信,日常的行為講求謹慎。避免邪念,保持誠信,做了有益於人的事而不炫耀,以廣博深厚的品德感化人心。

原文:我心非石,不可轉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詩經?邶風?柏舟》)

句解:

我的心不是石頭,不能任人隨意轉移;我的心不是草席,不能任人隨意卷起;雍容嫻雅威風凜凜,不能退讓受人欺辱。

原文: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詩經?邶風?雄雉》)

句解:天下眾多君子,不知道德和修養。如果不傷害人又不貪婪,走到哪裏不順利呢?

原文: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尚書?皋陶謨》)

句解:寬宏而莊重,溫柔而卓立,謹慎而謙恭,多才而敬業,和順而剛毅,耿直而溫和,簡易而廉潔,剛正而充實,堅強而正直。

原文:無起穢以自臭。(《尚書?盤庚中》)

句解:不要揚起汙穢之物用來搞臭自己。

原文: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尚書?洪範》)

句解:對普通民眾而言,要有智謀、有作為、有節操。

原文:夫敬,德之恪也。恪於德以臨事,其何不濟?(春秋?左丘明《國語?晉語》)

句解:恭敬是謹慎品德的表現,保持謹慎的德行來處理事務,有什麼事不能成功?

原文:剛而主能,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春秋?左丘明《國語?晉語》)

句解:性格剛烈又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才能,不根據道義行事而去觸犯他人,就會積聚怨恨。

原文: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大戴禮記?曾子製言中》)

句解:君子進取就能通達,退讓就能心平氣和。哪裏是看重能通達呢?是看有功績。哪裏是看重能心平氣和?是看重能夠保持誌向。

原文: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禮記?樂記》)

句解:創作的人叫做聖人,講述的人叫做明賢。明賢與聖人,是講述與創作的意思。

原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

句解:別人一次能做到的,我做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做到的,我做一千次。如果真能實行這個方法,即使愚蠢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軟弱的人也一定會剛強起來。

原文:小謹者,不大立。(春秋?管仲《管子?形勢》)

句解:小心謹慎的人不能成就大事業。

原文: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春秋?管仲《管子?形勢》)

句解:自誇而驕傲,剛愎自用,是行事的禍患。

原文: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不慮則不生,不務則不成,不傲則不失。(春秋?管仲《管子?乘馬》)

句解:所有事情都是產生於思慮,成功於努力,失敗於驕傲。不思慮就不會產生,不努力就不會成功,不驕傲就不會失敗。

原文: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春秋?晏嬰《晏子春秋?雜下》)

句解:隻要肯做就會取得成功,隻要肯走就能到達目的地。

原文:幾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鬼穀子?摩》)

句解:能夠發現和掌握細微征兆和發展趨勢,並采取果斷行動的人,不會坐失良機,成功之後,也不會居功自傲,持之以恒的實行這種辦法,就可以逐漸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原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

句解:富有和高貴,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貧困和卑賤,是每個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手段避開它,君子不拋棄。君子拋棄了仁義,怎能成就名聲呢!君子沒有在吃一頓飯的時間裏違背過仁德,急迫慌忙時一定和仁義在一起,顛沛流離時也一定和仁義在一起。

原文: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裏仁》)

句解:士君子有誌於真理,卻以粗衣淡飯為恥辱,不值得和他一起議論。

原文: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

句解:別人不了解我,我就不懷恨在心。

原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

句解:不培養品德,不講習學問,聽到道德的事不能做,有不好的行為不能改,這就是我的憂慮。

原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

句解:貧窮卻沒有怨恨很困難,富有卻不驕傲很容易。

原文: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句解:君子的錯誤,就像日食月食。有了錯誤,人們都看到了;當他改正時,人們都敬仰他。

原文: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句解:誌向在道義之內,根基在德行之中,依從於仁義,遊憩於六藝。

原文: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論語?述而》)

句解:如果財富可以求得,即使是卑賤的人,我也願意當;如果財富不可求得,就做我喜歡的事。

原文: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裏仁》)

句解:君子對於天下之事,沒有非得怎樣做的,也沒有非得不怎麼做的,怎樣做符合道義就怎樣做。

原文: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句解:君子不憂慮、不恐懼,自我反省毫無愧疚,有什麼可憂慮恐懼的呢?

原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