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人甲亢可早防
鄰居老鄒近幾個月來,身體漸瘦,但食量不減;不時感到有心慌,且容易出汗……曾去了幾次醫院,除了心電圖提示稍有“心動過速”外,其他似乎沒有啥“器質性病變”的提示。不久前,我從外地剛回,叫他去試查一下碘——果如其然,他屬“甲亢”早期。“甲亢”即甲狀腺機能亢進,多見於青年女性,但60歲以上的老人也可發生,約占全部甲亢病人的10%-17%,一般認為與更年期內分泌失調有關。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體,位於頸部氣管的兩側。它能夠攝取碘,合成甲狀腺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新陳代謝活動發揮著調節作用。甲亢是起因於甲狀腺素過度分泌而引起的一種病症,通過發病或緩或急,多在數周至數月內甲狀腺逐漸腫大。一般病人常有低熱、心慌、乏力、多食易饑、煩燥易怒、消瘦、容易出汗、眼球突出、大便次數增多等症候。由於老年人的甲狀腺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萎縮,其功能也有所降低。患甲亢後,雖然甲狀腺素的分泌增加,但血液對甲狀腺素的結合力下降,機體組織對甲狀腺素的反應能力減弱。因此,老年人“甲亢”與青年患者在臨床表現上有所區別。通常,上述多食善饑、神經緊張興奮及甲狀腺明顯腫大等特征的症候多不明顯,往往被忽視,還易於造成誤診。一般來說,老年人甲亢通常有如下三種臨床表現特點:一、以心髒症狀為主。不少老年人常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在大量的甲狀腺激素作用下,心髒的負擔加重,導致病情惡化,可以出現房性心動過速、心房纖維性顫動、心動過速、心絞痛、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甚或出現心力衰竭。據統計,在40歲以上的甲亢病人中,有1/3左右伴有甲亢性心髒病,5%的病人伴有心房顫動。平時隻注意病人心髒方麵的症狀,而忽視了“甲亢”的存在,耽誤了治療。二、以消化係統的表現為主,病人通常感到食欲不振、納差、厭食、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有人認為這與老人常合並有慢性胃炎、胃酸缺乏有關。由於進食少,消耗多,一般體重都有明顯的下降,有的病人短時間內可下降10-20公斤,常被懷疑患了惡性腫瘤。三、以精神症狀為主。病人多表現為神誌淡漠,反應遲鈍,精神抑鬱不歡,嗜睡,寡言少語,處事待人冷漠等等。這種情況稱為隱蔽型或淡漠型甲亢,幾乎僅見於高齡的老年甲亢病人。這類病人容易出現甲狀腺危象,應當特別警惕。因此,當老年人出現心動過速、心房顫動、體重急劇下降,極度厭食或精神抑鬱等情況時,要想到甲亢的可能,盡快地到醫院做甲狀腺功能檢查。
腿痛莫忘查心髒
退休幹部老王近來時感右腿後方針刺樣疼痛,起始未予重視,可疼痛發作越來越頻繁,且伴有胸部疼痛,方在家人的催促下去看醫生。在核磁共振等檢查排除了腰腿部疾病後,醫生又分別在疼痛發作時和緩解時作了心電圖檢查,證實在發生疼痛的同時確實存在心髒的缺血性改變,結合病情,初步診斷為心絞痛,放射引起腿痛。試給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數分鍾後,腿痛與胸痛同時緩解,這又進一步證實老王的腿痛是從心髒放射而來的。老王很驚訝,隻聽說過心絞痛發作可引起左肩、右肩或左前臂的放射性疼痛,但沒有聽說過還能放射到腿部。心絞痛為何能放射到遠離心髒的腿部?一般說來,心髒的感覺神經纖維是分布在頸和胸交感神經節,因而心絞痛放射到上半身肩臂部位較常見,但有的心髒病不僅僅局限於此,其感覺神經纖維還延伸到腰交感神經節,這樣,心絞痛就會放射到腿部,與心髒感覺神經在腰交感神經節的分布恰好一致。當腿痛的患者排除了脈管炎、靜脈炎、神經痛等其它疾患造成腿痛的可能時,應注意考慮心絞痛發作會引起腿痛這一事,防止延誤了對冠心病的診斷和治療。
貧血不一定缺鐵
老年人經常出現貧血。據報道,北京的老年人貧血患病率是50%,廣州的老年人約有55%患有貧血。老年人患貧血的原因除了缺鐵之外還有以下幾種原因:1、造血功能低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髓內的造血組織逐漸為脂肪組織和結締組織代替。2、各種疾病影響各種癌症中晚期、慢性腎髒疾病、風濕病或類風濕性疾病、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病、急性或慢性失血性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大腸癌等,均可引發貧血。3、胃酸缺乏許多老年人胃酸分泌減少,或服用抗酸劑,不利鐵的吸收。4、蛋白質攝入不足老年人往往限製飲食,攝入蛋白質的數量和質量不高,亦會引起貧血。5、其它原因老年人貧血還與體內蛋白質合成率降低、維生素b12、b6及葉酸等營養素攝入量不足、飲茶過濃等因素有關。老年人發生了貧血,首先應查清造成貧血的原發疾病是什麼,然後對症施治,不可一味補鐵。最近眾多學者對鐵與早老性癡呆進行大量研究後認為,鐵的蓄積可加重早老性癡呆症的病情。正常濃度的鐵對大腦的發育和功能是必需的,但體內鐵負荷過多使機體的鐵貯存係統飽和,可對人體造成損傷。另外,應主要從食物中補鐵,特別是應注意給病人補充含有豐富造血原料即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等較多的食品。含蛋白質較多的食品如乳類、蛋類、魚類、瘦肉、豆製品等;含鐵較多的食物有動物肝髒、心、腎,大棗等。此外,應多吃些綠葉類蔬菜如菠菜、芹菜、油菜及西紅柿等。
咬牙切齒防中風
腦動脈硬化者,有時突然發生眩暈,尤其在快速扭轉頸部時出現眩暈。這是由腦動脈硬化彈性差所引起的一過性和異位性大腦組織供血不足或缺氧的症狀。也有可能是中風先兆,若這種症狀比較明顯者,思想不要麻痹,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防止中風的發生。平時如何防止發生“一過性腦缺血”症狀呢?這裏介紹一個簡便有效的辦法,那就是進行“閉天門”法鍛煉,即重咬牙關(咬牙切齒)。把上下牙齒整口緊緊合攏,且用力一緊一鬆地咬牙切齒,咬緊時加倍用力,放鬆時也互不離開,反複數十次緊緊鬆鬆地咬牙切齒,這樣可以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和肌肉、頭皮及麵部都有序地處於一收一舒的動態之中,加速腦血管血流循環,使趨於硬化腦血管逐漸恢複彈性,讓大腦組織血液和氧氣供應充足,這可以消除眩暈的發生,使腦中風減緩發作或消失。練習“閉天門”法要天天堅持,並結合其他活動如看電視、散步、做操、騎自行車等同時練習。實踐證明,效果顯著,有的患者隻經過二個月的“緊咬牙關”鍛煉後,“一過性腦缺血”現象就明顯減少,程度減輕,經過數月鍛煉後,症狀基本消失,若長期堅持,使腦動脈彈性得到很好的恢複,中風就不再光顧。此法對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都是適用的,隻要堅持鍛煉就會有收益的。鍛煉“閉天門”法,不僅對上述病症患者防治腦中風有效,還具有健齒和促排之功效。如經常在大小便時堅持上下牙齒緊緊咬合,使元氣不散,促進口腔的新陳代謝,活躍牙齦血液循環,有助於堅固牙齒。若步入中年練此法,老來會有一付好的牙齒和促進大小便順排。
越老越要挺起胸膛
人到老年,由於性激素水平降低,於是骨的生長減緩,鈣鹽沉積減少,骨質就變得疏鬆,骨質疏鬆就容易駝背縮胸。如遇上輕微扭挫、過度疲勞、感受風寒、內分泌失調等誘因。就可能出現脊椎關節錯位、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對神經根、椎動靜脈、脊髓或交感神經等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刺激或壓迫,甚至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的紊亂,而引起多種臨床綜合征。因此,老年人要養成“站如鬆、坐如鍾”的良好習慣,越老越要挺起你的胸膛。切莫高興了就趾高氣揚,稍一碰到了麻煩就垂頭喪氣、腰都直不起來,時間久了將會出現龜縮的體型、呆滯的眼神。科學家研究發現,挺起胸可以使肺活量增加20%左右。肺活量增加了身體的各部位獲得的氧氣也便增加了,這樣人就不容易疲勞。養成抬頭挺胸、直腰的良好姿勢還可減少腰背酸痛感和脊柱的彎曲。人體中的脊柱長約70厘米由24塊椎骨連接構成人體的支柱和中軸由四個生理性彎曲形成了人體美麗的曲線避免椎骨與椎骨“狹路相逢”。如果長期彎腰駝背,其椎骨向前邊的椎間盤組織就要萎縮消失,成了真正的駝背老人。堅持挺胸還能增強大腦的記憶力。人的大腦所需的氧是全身的40%,其血液的需要量是其他器官的30倍。供給大腦的血液越多,其思維記憶能力就發揮得越好。反之,人則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久而久之造成大腦萎縮甚至使人患上老年癡呆症,而挺起胸膛可使豐富的血液順利輸送到腦部,保證大腦所需的乙酰膽堿、卵磷脂等營養物質的供應,保持敏捷的思維、良好的記憶。
保腿養生八十不老
幹洗腳用雙手緊抱一側大腿根,稍用力從大腿根向下按摩直至足踝,再從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樣的方法再按摩另一條腿,重複10至20遍。這樣可使關節靈活,腿肌力增強,也可預防小腿靜脈曲張、下肢水腫及肌肉萎縮等。甩腿手扶樹或扶牆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腳尖向前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動,將腳尖用力向後,腳麵繃直,腿亦伸直,兩條腿輪換甩動,每次甩80至100下為宜,此法可防半身不遂、下肢萎縮、小腿抽筋等症。揉腿肚以兩手掌緊扶小腿,旋轉揉動,每次揉動20至30次,兩腿交換揉動6次。此法能疏通血脈、加強腿的力量,防止腿腳酸痛和乏力。扭膝兩足平行靠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順時針扭動數10次,然後再逆時針扭動。此法能疏通血脈,治下肢乏力、膝關節疼痛等症。搓腳將兩手掌搓熱,然後搓兩腳各100次。此法具有滋腎水、降虛火、舒肝明目等作用,還可防治高血壓、眩暈、耳鳴、失眠、足部萎縮酸疼、麻木浮腫等。暖足暖足就是每晚用熱水泡腳,可使全身血液流通,利於身心健康,同時還對心絞痛發作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蹬腿晚上入睡前,可平躺在床上,雙手緊抱後腦勺,由緩到急進行蹬腿運動,每次可達3分鍾,然後再換另一條腿,反複8次。這樣可使腿部血液暢通,盡快入夢。
五分鍾口腔保健法
人到老年後,由於口腔黏膜的萎縮,唾液分泌的減少,導致老年人口腔內自淨作用降低,使老年人發生牙周炎和齲齒的機會增多。另外,老年人的牙齒鬆動易脫落,亦影響了食物的咀嚼和吞咽功能,使老年人發生誤吸的現象也比較多。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減退,免疫功能下降,發生誤吸後可使口腔內細菌進入下氣道,發生肺炎和支氣管炎等感染性疾病。為此,做好老年人的口腔護理和預防口臭、齲齒或牙周炎的發生都成為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最近,日本醫學家推出了一種安全簡單、經濟有效的五分鍾係統化口腔護理法。經臨床驗證,采用該法後,口腔內的菌斑指數和牙齦炎指數都明顯下降,從效果上看,可以使舌苔、口臭、口腔出血、齦腫減輕,促進食欲、精神好轉,特別是該法可清潔口腔整體,易操作,在座位下就可以進行。具體步驟如下:1、用含漱藥液浸潤口腔,卷棉簽擦拭口腔黏膜(1分鍾)。2、用舌刷從舌的後方往前麵輕擦十次以擦去舌苔(30秒)。3、用圓形牙刷清潔牙麵,必要時對口腔黏膜也進行清潔(2.5分鍾)。4、自己用含漱藥液漱口(1分鍾)。此法十分適宜老年人的口腔保健。
眼睛越用越好
我早已年過半百,但兩眼視力均為1.5,既不近視,也不遠視。我總結了一下原因,這恐怕得益於平時多用眼睛的緣故吧。說起對眼睛的特別保護來,我的答案是兩個字———“無解”,即我從來也沒有特別保護過眼睛。沒用過任何眼藥,沒用過任何食補。上小學和讀初中時,曾認真做過眼保健操,後來也就不再做了。要說好的習慣,那就是常用涼水洗臉,並且特別喜歡綠色。綠色是一種象征生命存在的顏色,我常看不厭。我有舞文弄墨、信手塗鴉的業餘愛好;我常看無字之書———觀察社會;睜大眼睛審視大自然這部傑作。我愛讀名著佳作,古今中外無不涉獵。愛訂選刊,什麼《雜文選刊》、《散文選刊》、《小小說選刊》等等,我都訂。我訂選刊不是為了收藏,而是為了看。我愛看各種報紙,尤其是喜歡報紙上的“副刊”版。像《人民日報》的“大地”、《大眾日報》的“豐收”、《聯合日報》的“聯合”、《齊魯晚報》的“青未了”、《棗莊日報》的“榴園”、《滕州日報》的“荊泉”,我都是期期看,篇篇看。對這些精神食糧占有不是目的,目的是賞心悅目,玩味不已,就像那品香茗咂美酒,自得其樂,陶醉其間。有美文在手能夠常看還不行,我還有一個抄寫美文的習慣,因為抄一遍勝過看三遍。在我看來,不擠時間多抄寫美文,實在是一種缺憾。我抄寫美文的過程也與人不一樣,人家是看一句或幾句抄一次,我恐怕出錯,卻是一次隻看一個字,看一個字抄一個字,這樣一來,回頭率就特別高。現在,盡管年紀大了,但我用眼的程度依然不減當年。平日裏,我堅持晚睡早起(為了彌補睡眠不足,我養成了午睡的習慣),每晚看好書、新報到10點才睡覺,睡到早晨不到5點,就又起來再看。早就聽說“腦子越用越靈”這句話,如此看來,萬物皆然,“用則利,不用則廢”。“眼睛越用越好”這個道理,不管別人怎麼想,反正我是深信不疑。
老人怎樣加餐
“人到老年,以少吃多餐為宜”。這意見是正確的。一來可以避免胃腸負擔驟增,二來還可以免得帶來其他原因的胃腸不適。少吃多餐,有利於保護老年人的消化係統,也有利於平衡營養。老人的少吃多餐可以有兩種安排。一是改一日三餐為一日五餐。老人多有早起的習慣,早晨加一餐,牛奶加少量饅頭或麵包,早餐比上班人晚一點兒,約在8時至8時30分,數量減少一些。午餐和晚餐大家一起。臨睡前再加牛奶和少量餅幹。個別老人睡得早,這一餐可有可無,以不增加胃腸負擔為前提。二是老人加餐采取隨意的做法。早晨、晚間和兩餐之間,按需要酌加小點心就可以。
老年人冬季謹防關節炎
隨著天氣日益變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麵臨關節炎的侵襲。那麼關節炎病有何特點,寒冷的冬天老年人應注意什麼呢?關節炎又稱增殖性關節炎,俗稱老年性關節炎,一般多發生在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本病特征為關節軟骨變性和唇樣骨質增生,常發病於某一關節,尤其是負重大、易於勞損的大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等。骨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發病緩慢,雖多發病於某一關節,但也有膝、腰、髖關節同時患病的可能。症狀為關節酸痛和關節動作僵硬感,尤其休息後開始活動時最為明顯,而適當活動後僵硬感便可減輕或消失,但天氣變冷或著涼、受潮濕、持物過多勞累時均可使關節酸痛症狀加重。加重時患者關節活動時常可聽到摩擦音,關節局部有輕度壓痛,但常無腫脹。x光片顯示關節腔隙變窄,骨質硬化及邊緣高低不平,唇樣改變。患有骨關節炎的老年人,應特別注意天氣變化,因冬季氣候寒冷可使關節疼痛症狀加重,使您活動困難。此時應避免關節的過分活動或持重物以免造成關節勞累再損傷。急性發作期劇烈疼痛時應限製活動,適量運動或臥床休息,局部熱敷、按摩、理療均可減輕症狀,再加上通絡片、活絡片(丸)等藥物治療,一定會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哮喘病人背不得
“醫生,快救救我父親!”隨著喊聲,一位顏麵青紫,呼吸、心跳停止的老人被背進了急診室。當即心電圖顯示一條直線。此時再高明的醫生也回天無術了。原來這位老人患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已二十餘年。此次發作,呼吸困難加重,不能平臥,大汗淋漓,煩躁不安,口唇及指(趾)端發紺,兒子忙亂地找人將病人背送下樓。剛背上病人就發現患者咧嘴呼吸。當乘出租車到醫院時,開頭的一幕出現了。點評:背送哮喘發作病人這一不當的急救轉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病人的死亡。哮喘發作時,全身極度缺氧,呼吸肌最大限度地工作,吸入更多的氧氣和更多地排除肺內殘餘氣體,以緩解體內重要器官缺氧,這是一種代償方式。如果背送病人,正好壓迫胸腹部,限製了胸腹式呼吸,加重了全身缺氧,無疑雪上加霜,嚴重時可致使患者呼吸衰竭,呼吸心跳停止。哮喘發作時,應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取坐位或半臥位,解開領扣,鬆開褲帶,避免胸腹受壓和不必要的搬動。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老年患者或原有心髒病史,可能是心源性哮喘,應立即舌下含服消心痛或硝酸甘油片1-2片。如果是支氣管哮喘,應盡快脫離過敏原,有氣管擴張氣霧劑應立即讓患者吸入2-3次。一旦心跳呼吸停止,應盡早行人工心肺複蘇,為進一步治療爭取時間。哮喘嚴重時,需肌注或靜脈給藥,同時吸氧,多數經治療後病情均能緩解,或病情穩定後在醫務人員護送下,用擔架或靠背椅保持病人坐位,病人安全轉送醫院。
令老人苦惱的眩暈症
不少老年人因發作性眩暈而深感苦惱,尤其是當變換體位或頭頸無意識地左右旋轉時,眩暈感更為明顯。引起老年性眩暈症約90%是由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此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也很容易發生眩暈。對於老年性眩暈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到思想樂觀,保持心胸開闊,盡量避免焦躁、憂慮、緊張等。適當地開展一些體育鍛煉,但運動量不宜過大,可采取散步、慢跑、健身操等方式,改善血液循環,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隻要注意生活調理,可使症狀得以緩解。對於原有高血壓者應注意觀察和調整血壓。糾正血壓的具體數值要視原來血壓而定,設法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防止血管硬化的加重。老年性眩暈症患者要從各個方麵去解決,不要一暈就用藥。藥物不是萬能的,人的精神才是保持青春活力的源泉。每位老年人都應做到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常鍛煉、勤活動,這是中老年人長壽之良方。
老年人情緒要優化
一個人的情感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的是引人高興、欣慰和愉快,有的則是招惹煩惱、痛苦和失望。尤其步入被看成是灰色年代的老年,觸景生情的事更多,久而久之,會通過心理的中介作用影響到身心健康。因此,人到老年以扣,要注意不斷優化自己的情緒。多講點辯證法辯證地看問題,能防止一葉障目,正確地對待今與昔,他人與自己,自身與家庭,遇事就會想得開,就不容易變得沮喪和萎靡不振。其實,情緒與理智既對立而又互相包容。思想境界越高,心胸越開闊,就越容易克服外界不良刺激造成的心理障礙。要有一點幽默感高尚的幽默既可給生命帶來歡樂,又能淡化矛盾,舒展心緒,消除苦悶,使緊張的神經在幽默的話語中鬆弛,起到自我寬慰的作用,有利於維護良好的情緒。還應想到,幽默也是家庭生活中的和諧劑,一個得體的小幽默,往往化怒為喜使家庭情緒盎然。注意量力而行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優勢。在你成了時間富有者之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原來想幹而不能幹的事情;有事幹,刺激了器官機能,趕跑了孤寂,驅散了閑怨,優化了性情,帶來了健康,暮年進取,忘卻老之將至。
老年人忌六貪
一忌貪吃人到老年,由於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普遍衰退,對營養素的需求量相應減少,消化功能也有所降低,因此,老年人不宜吃得過多、過飽和過快,特別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晚餐更不宜吃得過飽,以免加重胃腸道和心血管的負擔。二忌貪活兒老年人過度勞累會導致機體的抗病力下降,使多種病原體乘虛而入,進而引起多種疾病。因此,老年人勞動必須輕一點,慢一點,時間短一點,休息次數多一點。腦力勞動者亦是如此。三忌貪杯老年人患心、腦血管疾病者甚多,長期或大量飲酒,可導致動脈硬化加重和血脂增高,對肝髒有損害,而且也是中風的重要誘因。四忌貪臥老年人久臥,肢體活動顯著減少,可導致機體功能衰退,體質和體力隨之下降,加速衰老。五忌貪財老年人不應把錢財看得過重或期求過高。貪求物質財富,不僅需要絞盡腦汁,東奔西忙,使年老力衰的軀體難以承受,極易罹患多種疾病,而且頭腦中總琢磨錢財,心裏得不到安寧,對身心健康有害。六忌貪藥老年慢性病人若一種病同服多種藥,會導致"不治病,倒添病"的惡果。
和氣養生助延年
養生之道,妙方萬千,當數和氣為先。現代疾病70%屬於身心疾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及癌症等都與心理情緒(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和所處環境有密切關係。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七情六欲”反複產生刺激,心理失去“和”的平衡,致使經絡不通、血瘀氣滯、陰陽失調,產生疾病,正所謂百病氣上得。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淌,恐則氣滯,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和則氣順。喜怒哀樂為人之常情,煩惱憂愁為人之伴侶,人生就是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要正確對待人生,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不斷修身養性,使自己內心平和,適應社會環境,使自己與自己“和”,與自然“和”,與社會“和”。如何利用“和”之境界?凡是要往好處想,往寬處想。佛教中有個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人稱“大肚能容,容天下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鄭板橋說得好:“難得糊塗”、“吃虧是福”。人與人之間應少一點私心,少一點計較,少一點嫉妒;多一點愛心,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人和家和保平安。古人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就會感到生活是美好的,自然是友好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是我們的朋友。這就是與自然“和”,與天地“和”。一個人隻有時時保持心平氣和,才能達到性命雙修、延年益壽。因此,和氣養生助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