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藻類食品與老年人保健

海洋藻類植物紫菜、龍須菜、裙帶菜、羊棲菜、馬尼藻、海帶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氨基酸、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磷、鎂、鈉、鉀、鈣、碘、鐵、矽、錳、鋅等礦物質,其中有些成分是陸生蔬菜所沒有的。近幾年,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對海藻的食用研究,發現經常吃海藻食物可使體液保持弱堿性,於健康有利,並對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多種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海藻中的活性多肽,其功能同胰島素相似,對糖尿病患者有較好的治療和保健功能,海藻中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正是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患者所需要的。海帶中的甘露醇有脫水利尿作用,可治腎功能衰竭、藥物中毒、老年性水腫。紫菜和中的牛磺酸對保護視力和老年人大腦起重要作用。海藻中的碘是甲狀腺功能低下者的最佳治療食物。海藻還能濾除鍶、鐳、鎘、鉛等致癌物質,有預防癌症的功效。

六成中國老人患骨質疏鬆

全球每年有640萬人因骨質疏鬆而骨折,其中51%在亞洲——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首席執行官丹尼爾·納維德

編者的話:10月下旬,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在香港舉行了首次全亞洲範圍的骨質疏鬆症宣傳活動。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首席執行官丹尼爾·納維德特別對中國讀者提出了他的建議。納維德博士是美國人,現定居瑞士,他從2002年起擔任擁有167個會員組織的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的首席執行官。

由於世界人口老齡化,骨質疏鬆症日益成為全球性的重要問題。特別是亞洲,除了人口老齡化,還有健康觀念的缺乏,這使得亞洲人普遍對這種可預防的疾病置之不理。我們這次在亞洲開展宣傳活動的目的就是喚起人們對骨質疏鬆的重視。

防治骨質疏鬆,重點在亞洲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使骨密度降低、骨量減少的疾病,它使骨骼變脆,骨折機會增加,這是全球最常見的致殘性疾病之一。骨質疏鬆症及相關骨折是導致死亡和某些疾病的重要原因,而患者在骨折前往往無明顯症狀,因此也被稱為“隱形流行病”。

全球50歲以上女性有1/3因骨質疏鬆而骨折,在男性中比例則為1/5。全球每年股骨骨折病例約有170萬,預計到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640萬人受到股骨頸骨折之苦,其中51%將發生在亞洲。在日本,目前約有1000萬名骨質疏鬆症患者;在韓國,約200萬人患骨質疏鬆症。在印度,骨質疏鬆者多達3億人。

骨質疏鬆症這顆“定時炸彈”已然滴答作響著向我們逼近,亞洲人必須立即行動。我們已經把亞洲作為防治骨質疏鬆症的重點,呼籲人們采用“骨質疏鬆一分鍾風險測試”來檢查自己的骨骼健康。相關的電視宣傳片“人體模特兒”已製成多種語言的版本,將在亞洲各地播出。

六成中國老人患骨質疏鬆

中國人的骨密度比西方人低約8%,這可能與人種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有關。因此,中國人也比較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隨著中國人生活和健康水平提高,人口壽命延長,骨質疏鬆症將成為中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據中國的統計,60歲以上老年人骨質疏鬆症發病率約為59.89%。每年因骨質疏鬆症而並發骨折的發病率約為9.6%,並有逐年增高的趨勢。2002年,中國中年及老年人口骨質疏鬆率為16.1%。在男性人口的總比率為11.5%;在女性人口則為19.9%。在中國,每6名男性中,就有1人會發生1次或1次以上的脊椎骨折。

骨質疏鬆要早預防

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患有骨量減少或骨質疏鬆,及早做科學的治療,約一半的股骨頸及脊椎骨折是可以避免的。

現在,我們認為預防骨質疏鬆要做到4點:一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二是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三是不吸煙,不大量飲酒;四是定期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跳繩、有氧運動、網球及快步走,這些都是有益骨骼的運動。

治療骨質疏鬆可以服用鈣質及維生素d補充劑。雙磷酸鹽類藥物是非激素類藥物,有助於維持骨密度和降低骨折幾率。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也有助於維持骨密度和降低骨折幾率,尤其是脊椎骨折。甲狀旁腺激素能夠直接刺激骨質生長,增加骨密度和減少骨折。此外,更年期婦女補充雌激素,雖然有助於維持骨密度和降低骨折幾率,但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冬泳為什麼能健身?

在寒冷的冬季露天遊泳,可不是一件容易讓人接受的事。國內外有許多研究者和冬泳愛好者都發表了很多有關冬泳方麵的論述。大量事實證明,冬泳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是集防病、治病、健身、抗衰為一體的冬季健身項目。參加冬泳者的共同體會是:吃得香,睡得好,精力充沛,身體素質增強,不易患感冒,有些慢性病自然消失。

關於冬泳對人體的作用機製,“應激”論是目前較為公認的一種說法。應激是人體對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一些相應反應的全過程。適度的應激量可激發體內產生適應力、抵抗力、免疫力,這就是應激的積極的一麵,相反則損害機體健康甚至甚至致病。冬泳就是利用個體可接受的冷刺激量來激發人體各係統功能向有利於自身健康生存方麵轉化。研究資料表明,冷應激可引發神經係統指揮一切生命係統活躍起來,可提高神經內分泌係統、免疫係統、能量轉化係統以及體內抗氧化的功能。人體的這幾大係統平衡與穩定是決定人體健康的根本要素。

冬泳的冷應激可使人體血管先收縮後擴張,這一張一弛的血管運動保持了血管的彈性,被稱為“血管體操”,起到了防止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研究證明,凡冬泳者血中高密度脂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則有所降低,從而遏製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據觀測資料表明,冬泳對預防並緩解中老年人高粘滯血症效果明顯。以上事實說明冬泳對防治人類第一“殺手”心腦血管病具有重大價值。

冬泳的冷應激還可以調整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的平衡,有利於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改善。一些患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患者,通過冬泳而痊愈的事例不少。

自由基是人體代謝過程所產生的一種有害物質,稱為“人體垃圾”。sod(超氧化物岐化酶)是清除人體內自由基的克星。有人對冬泳者的sod含量進行檢測,發現冬泳者血中sod含量均高於正常人。因此,長期堅持冬泳耐寒鍛煉對防病、抗衰和延年益壽意義深遠。

看到冬泳有這麼多的好處,你是不是也想一試身手了?但是不要忘了,冬泳要遵循科學健身的方法原則,由夏季起步,循序漸進,逐漸增量,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經驗告訴我們,凡經過冷水浴鍛煉的人,投入冬泳健身活動是沒有問題的。

國外最新改善記憶策略

您最近會不會走到另外一個房間,卻突然發現忘記了本來要去做什麼?對以前發生的事情記憶猶新,卻怎麼也想不起1小時前遇見的朋友名字?您是不是常常嘀咕:“唉,年紀大了,不中用了……”

別著急,世界上的心理學家們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方麵的研究,看看他們給出的建議吧!

愛嘮叨助長記性

女人愛嘮叨,尤其老年女性,某種程度上幫助女性延長了記憶和壽命。

一項為期20年的美國心理學研究顯示,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標,男女有別,在平均值之上,女性竟占了90%。專家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善於適應老年生活,更樂於與人言語交流;男性進入老年期後,沉默寡言居多。而言語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宣泄方式,可防止記憶衰退。

多玩耍激發智力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的弗吉斯博士開展了一項75歲以上老年人失憶狀況的研究。結果提示,軀體活動能改善健康情況,而精神活動則能顯著降低記憶力衰退的風險。跳舞、演奏樂器、讀書、玩紙牌、填字遊戲、學外語,都能增加神經突觸的數目,增強神經細胞間的信號傳導,鞏固記憶。

吃東西頗有講究

美國夏威夷研究人員從1965年起開始對8006位日裔美國人進行飲食習慣研究,以了解飲食與疾病的關聯性。研究人員建議,攝取適量的“健康油脂”以減少血栓的發生,例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魚油)是維持血液正常循環的良好選擇;攝取抗氧化性成分高的食物也很重要,應多吃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的蔬菜水果也是保持健康的上佳選擇。

談談情愉悅身心

瑞典醫學科研人員對989名50~60歲的中老年人追蹤觀察9年,發現離婚者或鰥夫中患老年癡呆率為22%,而夫妻白頭偕老者中隻有14%。因此,科學家們認為老年人不應跟愛情絕緣。兩情相悅的幸福感受會使老年夫妻雙方體內分泌一些激素和乙酰膽堿等物質,有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延緩大腦衰老,並使老年人的思維處於活躍狀態。

老年人健康兩大法寶

老年人要讓自己的身體好,就必須飲食合理,而且有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

老年人飲食上一定要注意合理膳食。飯菜要清淡,老年人味覺差,鹽吃多了會給心髒、腎髒增加負擔,易引起血壓升高。多吃些雞肉、魚肉、兔肉、羊肉、牛肉、瘦豬肉以及豆類製品,這些食品所含蛋白質均屬優質蛋白,營養豐富,容易消化。要少食多餐,每餐應以八九分飽為宜,尤其是晚餐。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有較多的纖維素,對保護心血管和防癌防便秘有重要作用。飯菜要爛,老年人牙齒不好,胃腸消化功能降低,飯菜爛一些以利於消化。

老年人的飲食應稍熱一些,以適宜入口進食為準。

老年人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適當的運動可增加新陳代謝,從而延緩細胞結構和功能的老年性變化。老年人適合輕度活動,如太極拳、扭秧歌、慢遊泳、打保齡球、慢跑等。老年人在選擇一套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後,貴在堅持下去。運動時間每天可一次或相加在30分鍾以上,且鍛煉的時間盡量選擇在下午和晚上。

剛開始鍛煉的老人要注意循序漸進,有不同疾病的老年人在選擇運動的時候要向有運動素養的醫生進行谘詢,並定期到醫院檢查。

秋冬養生要“補”更要“通”

有關專家特別提示:許多老年人對秋冬季進補存在認識誤區,即隻重視進補而忽略了體內的循環流通。

醫學專家發現:很多老年人需要的不是“補”,而是“通”,隻要體內通暢,平時食物中的營養基本可以滿足身體的需要,不講科學地盲目進補,往往適得其反,損害健康。

人體內的各種管道,包括消化道、排泄管道、首尾相連大約有10萬公裏長。經過幾十年的使用,它們很可能變得流通不暢,從而導致老化、硬化,進而引發疾病。管道不通,醫學上稱為“流通障礙”,可以導致高血脂、代謝紊亂、便秘、胸悶等疾病。專家認為,循環流通、健康輕鬆。經常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同時服用一些促進流通的保健品,都是預防“流通障礙”的養生之道。

老年人鍛煉的五項指導原則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有關老人鍛煉的五項指導原則:

第一、應特別重視有助於心血管健康的運動。如遊泳、慢跑、散步、騎車等。專家們建議有條件的老人每周都應從事3-5次、每次30-60分鍾不同類型的運動,強度從緩慢至稍稍劇烈,這即是說,增加40-85%的心跳頻率。當然,年齡較大或體能較差的老人每次20-30分鍾亦可,但鍛煉的效果就差一些。

第二、應重視重量訓練。適度的重量訓練對減緩骨質喪失、防止肌肉萎縮、維持各器官的政黨功能均有積極作用。如舉小沙袋,握小杠鈴、輕型彈簧帶等多方麵的運動。至於如何搭配,則視個人狀況而定,其中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是年齡。

第三、注意維持體能運動的"平衡"。體能運動的"平衡"應包括肌肉伸展、重量訓練、彈性訓練及心血管運動等多方麵的運動。至於如何拱配,則視個人狀況而定,其中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是年齡。

第四、高齡老人和體質衰弱者應參與運動。他們應盡量選擇那些副作用較小的運動,如以慢走替代跑步,遊泳替代健身操等。

第五、關注與鍛煉相關的心理因素。如鍛煉須持之以恒;健身指導者對老人製定科學健身計劃時,還須同時關注他們可能出現的負麵情緒等。

肥胖的老人運動時注意什麼?

肥胖是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堆積,而運動則是增加機體對脂肪的消耗。因此,運動是肥胖者很好的“減肥劑”。但是,肥胖的老年人多有冠心病、高血壓、形體肥胖、行動笨拙;加之減肥心切,運動過量,致使不少老年人因此而發生嚴重病症。肥胖的老年人運動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首先,要定期檢查身體,特別對於患有冠心病的老年肥胖者,尤其注意心電圖的對比觀察;

其次,避免單獨運動,要有人陪同,或有熟悉其健康情況的運動夥伴。隨身帶有健康記錄卡和急救保健盒,以備緊急情況時迅速了解病情,並能及時用藥。

再則,要掌握運動量,宜采取太極拳、散步、氣功等一般輕量的運動。同時注意,運動後的心率不超過同年齡組極限心率的80%。

肥胖的老年人運動時,切不可減肥心切,急於求成,隨意加大運動量,運動減肥要配合適當控製飲食,同時又要注意防止低血糖。

老年人要注意耳朵保健

老年性耳聾是指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頻聽力隨之逐漸下降,以至全頻聽力下降的耳聾,嚴重者可造成交往障礙。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老年人聽力障礙者約占老年人口的50%左右。

老年性耳聾一般有如下表現:當別人說話時他們常打岔,常常出現很多笑話,使老年人感到十分尷尬;看電視、聽收音機時常將聲音開得很大,但此時其他的人卻無法忍受;由於耳聾,他們常常不願意與人交往,當別人有說有笑時,他們常常獨自離開或者睜大眼睛發愣;由於缺乏與人交往,他們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古怪,身心受到一定影響,易發生老年癡呆症。一般有上述症狀之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要想年老後仍保持耳聰目明,首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每天都以愉快的心情去麵對一切。此外還要注意:

1、戒煙忌酒。煙中的尼古丁及慢性酒精中毒,可直接損害聽骨、聽細胞及神經中樞。煙酒均可誘發腦血管的舒、縮紊亂,造成耳內供血不足,誘發聽力下降。

2、慎用藥物。老年人一定要慎重使用有損聽神經的毒性藥物,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水楊酸類的製劑也應慎用。

3、體育鍛煉。要堅持加強體育鍛煉,如經常跑步、舞劍、打太極拳等,增強周身血液運行,以改善內耳的營養供應。鍛煉最好從中年後就開始,並要長期堅持下去。

老年性耳聾一般可用些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但效果目前仍不夠理想,一旦不可恢複應立即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但千萬不可隨意購買,配戴和選購前要由專業技術人員了解耳聾病史,即通常所說的“測聽力”;了解助聽器的主要電聲性能指標,選購相匹配的;注意調試評估,若經過1至2個星期還不能適應,要進行重新調整。

愛與性:中國老人婚姻的新要求

“少年夫妻老來伴”,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老年婚姻的實質就是找個伴而已。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愛情觀開始與年輕人趨同,追求愛與性、注重婚姻的質量和活力越來越成為老年婚姻的新要求。

據最近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統計,到200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29萬,占總人口的10.46%,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1.4歲。中國老人的婚姻愛情觀正隨著社會進步發生著深刻變化。

在親情與愛情之間,部分老年人向愛情傾斜

近日,來自江西吉安、年近65歲的王老太千裏迢迢奔赴天津,與天津的高級工程師陳老先生喜結良緣後,搬進天津市老年公寓居住。

王女士介紹說,自己喪偶後寡居多年,一直想找個合適的人,特別是兒子移居美國後,這種感受更加強烈。她曾經麵臨好多選擇,但都沒有成功。她擇偶堅持的頭一個條件就是雙方“感覺好”。她說,現在不愁吃穿,找個老伴就圖個精神交流,因為與陳工“能擦出火花”,是這份愛情,使她願意背離故土,從生長了大半輩子的南方轉移到天津這個陌生的北方城市。專門從事老年婚姻研究的天津社會科學院郝麥收教授告訴,物質的豐富,經濟的獨立,中國老年婚姻觀念已大為現代化,由以前封建的“從一而終”到願意再次結婚,婚姻關係中由重視經濟因素發展到更加關注情感問題。

追求浪漫已不隻是年輕人的專利,“代際婚姻”開始出現

在麥收婚介所裏,見到65歲的高老太,因為情緒不好,她滿頭的白發散亂在額頭前,不停地在屋裏走來走去的,並大聲地向婚介所的孫老師抱怨:我是司法係統的退休幹部,一個月收入1000多元。他都76歲了,我不嫌棄他,他為什麼還不願意與我相處?原來,幾天前,高老太和一位姓陶的大爺相親,雙方在麥當勞見麵後,高老太感覺不錯,但對方卻認為她長相一般,婉言謝絕了她。隨後不久,這位陶大爺和一位50多歲、長相較好的老太太開始交往。這事讓高老太怎麼也想不通。從事多年老年婚姻介紹的孫老師透露,“代際婚姻”已成為老年婚姻的一個新特點。她所接觸的老年人特別是男性中,大部分都希望能找個年輕的伴侶,男女年齡相差最大的將近40歲,這已是兩代人之間的婚姻,但隻要“代際婚姻”的當事雙方同意,她們也同樣願意牽線。她說:“以前女方找男方,主要是找個經濟依靠,是找“飯票”,男方則是找個能照顧自己的,是找“保姆”。而現在老年人再婚,選擇的條件與年輕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女方要求老頭長相瀟灑,身材高大,而男方則希望老太太漂亮,體貼,身段好。”

專門從事性學研究的專家史成禮告訴,“代際婚姻”的背後,有性的原因。以往人們難以啟齒的夫妻“性生活”,如今已成為衡量婚姻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但男女生理結構不同,老年男子在70歲時還有性要求甚至還較為活躍,而此時老年女性因卵巢功能退化等,幾乎沒有這方麵的需求,“代際婚姻”卻能彌補這一不足。郝麥收的調查也顯示了這一趨勢:老人再婚男女的年齡平均差距為11.1歲。郝麥收也認為,這種情況下,雙方身體條件較能相互適應,性生活能基本達到和諧。

婚外情、高齡情人等婚姻糾紛開始困擾著老年人

郝麥收認為,老年婚姻目前麵臨的問題還比較多。據他在天津市的抽樣調查,老年結發夫妻之伴當中,兩人關係密切的隻占到20%,有70%的老人認為相互的感情已經淡漠,生活沒有激情,缺乏感情寄托,湊合著打發日子。郝麥收說,老年人除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等生存意義的需求外,老有所樂,追求精神享樂是一個重要內容。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老年人的婚姻基礎就不牢固,很容易出現矛盾。

天津市老齡委辦公室杜新科介紹,老年人離婚案件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他接待過要求離婚的老年人當中,年齡最大的73歲。老年人婚姻糾紛增多的原因,一是原本婚姻基礎就不好。一些老年人由於曆史的原因,其婚姻並不如意,而今人們的觀念解放了,生活上一旦有摩擦,就容易成為導火線,點燃離婚大戰;二是退休後,原來單位的紀律約束等減少,部分老人出現“移情別戀”,最終使老夫老妻勞燕分飛。杜新科說,“婚外情”這種現象絕不隻是年輕人的事,它亦困擾著老年人特別是老年男子,有時會演變成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