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禦人禁忌(1 / 3)

第九章禦人禁忌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

——王安石

無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

——劉向

忌自身不正

領導者的以身示範效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領導者的模範品質和帶頭作用,對部下的行動有著極大的激勵作用。它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影響力,是無聲的命令、最好的示範。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強將手下無弱兵。”上行下效,是示範產生效益的內在契機,也是統禦別人最有效的方法。

孟子曾一針見血地道出:君主喜歡什麼,手下人對此的喜歡就更加厲害。領導者的德行好比風,而下屬管理人員的德行好比草,風向哪裏吹,草就向哪裏倒。君明則臣直。孫策在平定江東時,每次衝鋒陷陣,他都在最前列。手下人很為他擔憂。他卻回答說:“如果我不親冒矢石,那麼將士們又有誰會勇猛作戰呢?”他能迅速掃平江東,奠定鞏固的後方,不能說與其以身作則沒有關係。戰爭是如此,治國治業也是如此。

唐朝的裴矩,在隋朝是奸佞,在唐代卻是忠良。這並不是說裴矩的品質改變了,而是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的品質示範效應對他產生了不同的激勵效果。隋煬帝討厭聽人指責自己的過失,裴矩為保全自己,看楊廣的臉色行事,言語投其所好而避其所惡,自然就成了出名的奸佞之臣。而唐太宗喜歡聽人正確指出其過錯,能嚴懲佞讒,敬重賢能,裴矩隨之也就正直了,成為出名的忠良之臣。

司馬光以量日影的標杆和日影的關係,形象地說明領導者對手下人的影響猶如杆動則影隨,意蘊深刻。領導者的榜樣好壞,同樣會激發手下人的行動有好有壞。唐太宗在開明時期,褚遂良是有名的直臣;到唐太宗後期昏暗時,褚遂良便如影隨動,看唐太宗的臉色行事,對唐太宗討厭的直臣進行殘害,這也說明領導者身範導向的重要性。以積極正確的導向示範,就可以調動人才的積極作用,激發管理人員努力向上,甚至使奸佞變成輔佐大臣,治國治業;反之,以消極錯誤的導向示範,也可以使手下人變成奸佞,造成國敗業敗。可見,上司行為對下屬的影響,比言語和輿論的激勵影響要大得多。

下層管理人員主要是看上司的行為示範,若上司身不正、行不直,語言標榜再好也沒有人信他那一套;若上司作惡,下屬就會跟著為非作歹。上梁不正,是激勵的負作用,是激勵的消極麵,必然無法管理下級,統禦人心。而領導者如果以潔身自好的模範行為,去感召部下、使用部下,就會激發部下的進取心,調動下屬人員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去精心治業。

土光敏夫率先垂範激勵下屬

日本著名企業家土光敏夫的“率先垂範”精神,已成為企業家激勵實踐的光輝典範。他曾說:“員工要三倍努力,領導要十倍努力;部下學習的是上級的行動,上級對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是對下級最好的激勵。”土光敏夫不僅這樣說,也這樣做。1953年,日本政界、財界爆發了轟動一時的造船貪汙案件,檢察廳審查政界、財界超過8000人,日本造船巨頭相繼被捕。當時,土光敏夫任日本造船工業副會長,從而有人懷疑他對政界有所動作。因此,東京方麵派檢察員在一天清晨到他家執行拘留令。到了他家門口,檢察官驚奇地發現:大名鼎鼎的石川島公司經理,竟住在如此偏遠、破舊的房子裏!檢察官以為來開門的係著圍裙的女人是女傭,沒想到竟是經理夫人。更使檢察官萬萬沒想到的是,如此一位大經理竟會一大早坐公共汽車去上班。土光敏夫的廉潔深深打動了這位檢察官,他後來對記者說:“我憑直覺斷定他不會犯罪”。事實上,他幾天後就被無罪釋放了。

1965年5月,東芝電氣公司業績慘淡,危機四伏,68歲的土光敏夫被請出山,出任東芝電氣公司總經理。當時,公司作風華而不實,奢侈成風。經理室及部門主管辦公室都備有專用浴室與廚房,還雇用專職廚師。土光敏夫第一天到任,就拒絕了經理食堂的菜肴款待,他說:不是有普通員工食堂嗎?從那兒拿飯就可以了。並決定拆除各領導幹部的專用廚房設備,把經理專職秘書調走,經理秘書由其他秘書兼任。這些舉措,震動了公司每一個員工,人們議論紛紛,說現在跟以前的“東芝”不一樣啦!

要敢於攬過

領導者能主動承擔事故的責任和罪罰,不把因自己而導致的過失或錯誤推給部下管理人員或同僚,甚至在可能且必要的前提下把與自己相聯的責任和罪罰主動承擔起來,這被人稱之為攬過或自責。它是一種激勵的重要手段更是禦人的一種有效良方,它能夠真正調動手下人的積極性。

古今的聖君明臣都知道自己言必有失,行則有錯,如果自己主動承認錯誤、承擔責任,便可肝膽相照,得賢用賢,激發部下為自己赴湯蹈火,死而後已;反之,如果一味地推脫責任,明明過失是自己的,卻不肯承認錯誤,這樣的領導者,恐怕沒有人願意與他共事,其結果,不但失去賢才,更重要的是傷了人心,挫傷了人的積極性。宋代著名學士蘇軾曾直言勸諫:要善於更要敢於攬過,甚至攬天下不治錯誤於己身,以此作為招攬賢能之士的策略。用人莫大於得人、得賢,得賢莫大於得心,以罪己收買人心,這是古代明君的高超智慧。能把由己而造成的錯誤主動承擔過來,這是對部下的最大愛護和尊敬,是激勵手下管理人員能動作用的精妙之處。

有人認為領導者承認自己的錯誤並承擔由此帶來的罪責,似乎臉上無光,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和領導形象。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主動承認錯誤、承擔罪責所表現出來的大度、正直、責任心以及愛護部下的行為,正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所必備的素質,它在某種意義上會使已缺失的威信得到恢複,乃至強化。恰恰相反,領導者將過失推脫給他人,文過飾非,表麵上他在維護自己的領導尊嚴,實際上卻失去了人心。他的做法會使手下人對領導失去信任,與領導離心離德,意誌消沉,最後隻能是國敗業敗。

忌攬功諉過

在領導者的統禦和管理活動中,最忌諱的便是有功自己獨占、有過推給下級。

寇準曾是宋真宗的宰相、出色的軍事家。他執政時,契丹常來侵擾邊塞,寇準便日夜操練兵馬,選驍將、擇良兵,做好了戰爭準備。但真宗卻一味貪圖享樂,隻想求和,在澶州取勝後竟然答應每年向契丹送30萬兩銀子,以保證契丹不再入侵,之後為推脫“城下之盟”的罪責,卻將這一可恥的事件推到了寇準身上,罷免了寇準的相位,自己卻冠上了親征殺敵的美名。真宗妥協求和,並向戰敗方納貢,把這種本該屬於他自身的過失歸罪於賢才。這種開脫責任、文過飾非的做法,既失去了寇準這樣出色的軍事人才,又失去了人心,結果,許多與寇準相知的同僚,都辭官遠遊,北宋再也沒有出現過像寇準這樣的輔佐賢臣。不久,北宋政權就腐敗頹廢下去了。這真是應了“攬過則興,委過則敗”的至理名言。

傳說遠古時期,在遭受天災並危及百姓生存時,禹、湯主動向天請罪,認為自己品行才能不夠而給民眾帶來了災難,罪過在自己,要求上天隻懲罰自己一人,降福百姓。民眾百姓皆為禹、湯的言行所感動,奮起自救,上下同心,戰勝了天災,實現了安定和繁榮。相反,若將罪責都推諉給下麵臣民,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那就會失去民心,其結果,除國衰人亡之外還會有其他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