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物反饋療法
此療法利用生物反饋技術,訓練人們按照體內某些生物學信息,與這些信息有關的某些器官或係統的病理性活動,達到治療的目的。
本世紀十十年代克布森創立漸進性放鬆訓練,要求病人反複體會身體各部分肌肉緊張和放鬆的感覺,訓練學會使全身肌肉達到高度的鬆弛。後來雅克布森發現,用測量病人肌電活動的方法讓病人從肌電活動的水平了解自己肌肉收縮和舒張的程度,並通過主觀努力使肌電活動水平下隆,就可以很快地使肌肉放鬆,從而大大縮短了訓練的時間。這種把肌電測量和放鬆訓練相結合的方法成為生物反饋的先驅性工作。至四十年代控製論的興起,指出信息反饋機製在人體機能自動調節中的重要作用,為生物反饋奠定了理論基礎。
六十年代起,米勒(miller)等在動物身上建立了內髒活動操作性條件反射,表明由植物性神經係統支配的內髒活動本來不可能受主觀意念控製的,但現在通過學習也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隨意控製。這樣在行為療法中把內部自我調整即身體內部各器官係統的功能活動也象外顯異常行為矯正(見十九章第一節)那樣通過生物反饋技術反映於客觀,為病人和第三者皆能感受或察覺到,這樣就形成了生物反饋療法。
生物反饋技術是借助儀器將人們體內各器官、各係統心理生理過程的許多不能察覺的信息如肌電、皮膚電、皮膚溫度、血管容積、心率、血壓、胃腸ph值和腦電等加以記錄、放大並轉換人們能理解的信息,用聽覺或視覺的信號在儀表盤上不斷地顯示出來(即信息反饋),訓練人們這對通過對這些信號活動變化的認識和體驗,學會有意識地控製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動,以達到調整機體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由於儀器的靈敏度高,例如可以顯示一個運動單位的電活動,這就可以幫助人們學習控製一個運動單位的骨骼肌運動,大大提高了骨骼肌運動隨意調節的精確度。此外用變換儀靈敏度辦法,在放鬆訓練中塑造所要求的放鬆程度,從而加速放鬆訓練的進程。所以生物反饋儀不僅起到“自我認識”的作用,而且也成為“自我改造”的工具。
由於生物反饋是通過儀器發出的信號建立反饋聯係,從而改善了原來因失控而導致某些疾病的控製能力。例如因血壓升高導致的原發性高血壓病,通過信號與血壓建立的反饋聯係,有意識地用意念把它控製在正常範圍內。這樣,高血壓病所引起的症狀就會緩解,能達到治療目的。臨床常用的生物反饋儀一般有肌電反饋儀、皮膚溫度反饋儀、皮膚電反饋儀、腦電反饋儀等。目前生物反饋儀較多地用於個體由於過度緊張導致的心理功能障礙和各種心身疾病。
前節已經提到,調整身體內部各器官係統功能活動的方法主要靠自我意識,使過度緊張以致達到異常水平的生理活動降低下來,也就是使它們“放鬆”下來。在生物反饋治療中事先根據病人的疾病選定需放鬆訓練的目標,例如常見的緊張性頭痛(tensionheadache)是主要由於前額兩側或枕、顳部肌肉持續收縮所致,則選定前額肌電反饋放鬆訓練效果較好。如為偏頭痛(migraine)是由於發作性血管舒縮運動不穩定所致,則選定手溫度反饋訓練效果較好。
現介紹緊張性頭痛病人進行生物反饋治療的具體步驟如下:
(一)療前準備
1.治療室濕度一般保持在攝氏18~25度,舒適而溫暖,病人不感到過冷或過熱。特別是進行皮溫和皮膚電反饋訓練時,室溫波動不應超過0.5攝氏度。室內光線偏暗,陳設整潔,空氣流通。一個房內最好治療1個病人,最多不宜超過3人,盡量保持房內安靜,減少談話和走動,以免受到幹擾。
2.病人的心理準備向病人講解該病的醫學心理學知識,使病人了解該病與認知、情緒和個性特征之間的關係,認識到通過主觀努力使全身或局部放鬆是消除心身過度緊張的最好方法。同時使病人了解儀器安全可靠,是幫助自己學習並迅速達到放鬆目的的最佳工具。
3.治療前,在安靜狀態下對病人的心理、生理、生化和症狀等四個方麵作基線測定。心理方麵,采用各種人格和情緒測定的量表,生理方麵,可利用現有設備或生物反饋儀作呼吸、血壓、脈搏、肌電、皮溫等測定。生化方麵,視現有條件而定,一般作血尿中兒茶酚胺、唾液ph值、電解質及溶菌酶含量等。症狀等級評定,根據現有症狀按病人主觀感覺自行製定,如頭痛一般分為10個等級,0級為無症狀,最高級為最劇烈的頭痛體驗。
4.獲得病人基線數據後,再給病人應激刺激。例如要求病人作心算或想像可怕事件,以觀察病人肌緊張反應,特別是頭部肌肉反應的程度,並觀察應激後恢複的時間。
(二)治療階段
1.病人按每日規定時間前來治療,事先禁用咖啡或酒等刺激飲料以免影響自我感覺,排空大小便。先在房內靜坐15~30分鍾,然後斜靠在沙發上。沙發靠背宜長,使頭部能舒適地靠在上麵。電極放置按所要測定的肌肉而定,通常將兩個記錄電極分別放在雙目平視瞳孔上方過眉1厘米處,一個參考電極放在兩個記錄電極之間。反饋儀放在病人前方小桌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或聽到所發出的肌肉放鬆的指示信號。第一次治療時,治療者要親自在旁指導,使病人學會體驗頭部肌肉放鬆程度與反饋信號變化的關係,了解到自己的意念活動可以影響體內生理信息的變化,從而能作到集中注意力,主動積極地參加到治療中。
2.開始治療時調整儀器的閾值,使它處於最靈敏的狀態,即頭部肌肉放鬆的微弱變化也能引起信號的明顯改變,同時教給病人各種放鬆技巧,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使病人增加訓練的信心。當病人掌握了使頭部肌肉放鬆的技巧後,在下一次治療時增加儀器的閾值,使病人須加強主觀努力才能達到原來的儀器所給出的放鬆程度的信號。這樣經過數次訓練治療就可使頭部肌肉達到理想的放鬆程度,從而頭痛也就緩解。
3.治療一次約30分鍾左右,每周3次,同時配合家庭訓練每日1-2次。所謂家庭訓練即是將在治療室中由生物反饋儀指引下所學到的頭部肌肉放鬆體驗,回到家中後在沒有儀器指引的情況下,每日自我訓練1~2次,以鞏固所獲得的體驗效果。要病人認識到家庭訓練是整個生物反饋治療不可缺少的步驟,是否堅持家庭訓練,直接影響到一下次治療時的基線數值和放鬆程度。它又是重新塑造行為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求病人每日填定治療日記,內容包括自己的生活、病情和治療(包括自我訓練)的情況:例如記錄一天內頭痛強度的變化曲線,橫坐標為一天24小時(1小時為1格),縱坐標為頭痛強度。標明引起頭痛的誘因和頭痛消退的措施、自我訓練時的感覺、服藥和睡眠情況等等。由於病人自己評定病情的變化,通過填寫日記促進病人對自身內部信息的察覺,增強自我控製的能力。實踐證明病人十分願意書寫這種治療日記。
一個療程一般需要4-8周。
快樂人生方
鑒於我國目前人群中有86.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多年從事心理疾病預防工作的心理專家李寧,開出了一劑“快樂人生”良方,以幫助人們避免心理問題發展為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
一是從完善個人性格入手,塑造一個相對健全的人格,通過不斷陶冶個人情操,端正人生態度,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同時要認識到人無完人,學會接納別人的長處短處。二是遇事多層次、多角度地考慮問題,切忌遇事完全主觀化,以免因主觀化導致片麵。對一些問題從負麵影響考慮過多會導致壓力加大,從而產生的負性情緒強烈,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比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血管病、高血壓、癌症、胃潰瘍、神經性皮炎等疾病的第一致病因素是心理和精神因素,因此人們遇事不可片麵、偏激。
三是要善於幫助別人,樂於助人的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幫助。當一個人遇到挫折、壓力的時候,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建立起完善的心理防禦機製,如果通過換位思考、多層次、多角度思考仍然無法排解鬱悶的情緒,要尋求親人朋友的幫助。以傾訴的過程緩解壓力,換句話說,是把自身的包袱讓別人分擔了一些,從而起到了減輕心理壓力的作用。
李寧認為,最科學的預防辦法莫過於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當一個人發現自己出現負性情緒和心理問題時,應該主動找心理醫生進行谘詢,專業心理醫生會提供一個有效的建設性的幹預措施,避免心理問題進一步發展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
容許自己不快樂
問:我是一個剛從學校畢業,踏上社會的工作新手。有時候,工作不順心或者是人際關係搞不好,我的情緒就很低落。可奇怪的是,有時候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不開心的事情,我也會覺得很不快樂。這是什麼原因呢?
康博士:容許自己不快樂,是釋放壓力的方式之一。當然,你不要讓自己長期處於不快樂的狀態,那並不健康。能夠感覺自己不快樂,是很聰明的自我察覺。比起那些終日麻木不仁,搞不清楚自己心情狀態的人,要好得多。發現自己不快樂的時候,不妨休息一下,容許自己發個呆、少做一點事,等情緒調整過來,重新出發。如果有特殊狀況,必須暫時隱藏不快樂的情緒,希望不用撐得太久。甚至,你可以告訴值得信任的人,此刻的你並不快樂,請他幫忙分擔一下可能必須應付的場麵。
請你一定記得:你有不快樂的權利,也有讓自己重拾快樂的義務。
格式塔療法
一、"生活在現在"。不要為明天擔心,也不要總是為昨天而後悔,把你的精神力量集中在今天。過好了今天,你就過好了一生。
二、"生活在這裏"。對於遠處發生的事,我們無能為力。擔心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自己更痛苦。記住,你生活在此處此地。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去考慮。
三、"停止猜測,麵向現實"。舉個例子,走在大街上,遇到某個熟識的人,你熱情的和他打招呼,人家看都沒看你一眼,你會怎麼想?感覺不被尊重嗎?如果遇到的是領導,你可能會認為領導傲慢,如果是朋友,你可能會認為朋友對你有意見,也可能你根本沒有料到,他當時可能心事重重,情緒不好,沒有留意你向他打招呼罷了。要知道,很多不快樂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
四、"暫停思考,多去感受"。現代社會節奏變化大,要求人們多去思考,而少去感受。腦子裏整天琢磨“我該怎樣做好工作?”“我該怎樣考出好成績?”“我該怎樣和別人搞好人際關係”…,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決問題上了,反而容易忽視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美好就在身邊,但你可能忘記了感覺的味道。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感受可以調整、豐富你的思考。不要隻記得邏輯思維而忘記使用你的直覺思維,它很寶貴。相信你不願變成一台隻有邏輯沒有情感的機器吧?!
五、"接受不愉快的情緒情感"。情緒是事物能否滿足需求時的態度體驗,心理需求滿足與否,可以通過情緒分析出來。對於心理需要,我們還是接納和尊重為好,但有很多需要是一時滿足不了的。正確的態度是: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情緒;要有接受愉快情緒、也要接受不愉快情緒的思想準備。
六、"不要先下主觀判斷,說說自己的觀點先"。人們往往傾向於迅速下結論,尤其在主觀認為“別人錯了,我對了”的時候,這是大腦“思維程序化”的後果。"格式塔療法"認為,對他人的態度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正確做法應該是:先不要判斷是非,說出你的看法先。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盡量減少與他人不必要的磨擦和矛盾衝突,而你自己也可以少收獲些無謂的煩惱和苦悶。
七、"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權威"。崇拜偶像和權威在青少年階段可能會有一定的“模仿-認同”作用,給自己劃一個“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幻想圖,給自己一點方向感,但反麵作用是會讓你忽略了“我是誰?”你用在自省上的時間減少了,不了解自己的嚴重後果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慢慢變得明顯。所以,我們不要盲目地附和他人,從而喪失獨立思考的習慣;也不要無原則地屈從他人,喪失自主行動的能力。
八、"我就是我,不要說“假如我是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你是你,別人是別人,不要認為假如你是他就一定能做得比他好,你能把握的,隻有自己。怨天尤人不如付諸行動,做好我想做、也能做到的事情更快樂些。
九、"自己做選擇,自己承擔負責"。人們往往容易給自己找幾個借口逃避責任和良心的譴責。比如,考試成績不好,會把失敗原因歸罪為學習環境不好,家長不理解配合,學校的學習氛圍不好;工作不好,會推說領導沒水平,待遇太差沒動力等。有時可能真有那麼些客觀存在,但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自己是活的呀!主要責任一定要自己負,不然總也“長不大”。
給厭職者開幾方“靈丹妙藥”
考慮清楚有關自己理想職業的每一件事——從工作形式到工作環境,然後確定自己所追求職業的標準或目的。你可以觀察一下是否能調到另一個部門,或者先謀個較低的職務,然後找機會進修,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礙你日後發展的不利因素。謹記,循序漸進是改變不稱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把自己看做自由人
想象自己是個獨立的承包者,你的雇主是位大客戶,然後合理分配你的時間,以達到不僅滿足客戶所需,而且還可從各方麵發展自己的目的。
工作娛樂兩不誤
有些人隻知道拚命工作。一開始在晚上加1~2個小時班,不久便整星期地加班,最後連周末也成了辦公時間。實際上,工作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陰的橫蠻客。這類人除了工作,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這樣時間一旦長了,難免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反感。
尋找工作外的成功
把自己的愛好和業務活動當做本職工作一樣認真對待,並同樣引以為豪。今天,許多人隻把來自辦公室的成績看成真正的成功,結果這些人唯有事業上春風得意時才會沾沾自喜,而一旦工作遇到麻煩,就感到羞辱不堪。如果你把自尊也係於你的努力之外,工作中受挫時,就容易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
“現在我的工作真是無聊透頂!”朋友們聚在一起,總有人這麼發牢騷,你正在做的是你喜歡的工作嗎?勉為其難的確是“痛苦”的事,請看:關於“愛”和“厭”的觀點“對對碰”:
不喜歡sayno
的確,現在想找一份好工作是很難,為了支付生活費用,就必須找一份能獲得短期利益的工作。但是,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將對你產生非常壞的影響,試想,你為了“安全”收入,而每周花40小時的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麼你的理想和才能就會在這種時間的逝去中化為灰燼。
而且,如果你做得很不愉快,你就不會發揮出自己的才能,也就很難取得好的成績,那麼當經濟困難時期到來時,你就會成為裁員的對象,而當你被裁掉後,才發現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從沒做過,也沒有任何經驗。這種工作,你也就很難再找到。所以說,你一定要確定你要找一份你自己所喜歡的工作,並且如果為了找這種工作要用很長時間,你也一定要盡量堅持下來。要保證自己在又一次聽到“上船來吧”時,第一個反應應該是不要不加考慮地就走上那艘船。
沒有理由不瘋
我總不相信那些描寫逼良為娼的青樓女子強顏歡笑、生不如死的文字,直到我找了一份自己不情願的工作之後,我才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強暴”自己興趣、意誌的苦楚。
我本是一個有外資背景的期刊的責任編輯,工作忙得不亦樂乎。可有一天“資本家”突然宣布雜誌停刊,所有職員隻好“大路朝天”了。生性閑不住的我不能承受沒有工作的折磨,我試過,剛開始那兩天沒工作,整天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愣,差一點就瘋了。於是,我便很快找了一個“過渡期”的工作。
我是在一個行將沒落的行業裏謀到一份差事的,具體的工作是清理欠款,靠打電話向各個企業催要會費。辦公室的三個同事是三個即將離職的老太太。每天一上班,她們都要各自通報一下自己的狗呀、貓呀昨晚的表現,接下來就是沒完沒了地一個禮拜一重複地憶苦思甜。我除了一遍又一遍地打電話外,還要端茶、倒水,搞衛生還必須仔細、周到,因為在她們眼裏,我是新來的毛頭小夥,這一切是我應該做的。每次一踏進辦公室,我都要對自己默默地說一遍:這隻是暫時的,你一定要忍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我原想,有一個工作幹著就不會胡思亂想,可是幹一份勉為其難的工作,想得更多,瘋得更快!
我存在,我吃飯
我也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因為沒有成就感,不過它還是有很多優勢的,比如我可以在這裏和大夥兒瞎鬧騰,工作氣氛自由……
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會很無聊,但是要轉也不容易呀!想想花了好大的代價才得到的工作,豈能說丟就丟!況且換個專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飯還得吃嘛!
所以隻好一步步來,雞肋雖食之無味,棄之仍很可惜,除非已經找到更好的了。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工作無聊透頂,我勸你分兩步進行,一方麵著手尋找喜歡的工作,一方麵本職工作仍要做好。如果覺得做不願意做的工作難以忍受,就多想想將來的幸福生活吧!當你意識到所有的苦難都是暫時的,你的耐力會強很多。先得有飯吃,才能管吃得合不合胃口,不是嗎?
心理疲勞=健康殺手
近半個世紀以來,高血壓、冠心病及腫瘤等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較為複雜,但一般與精神心理、社會環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關係。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報告中稱:“工作緊張是威脅許多在職人員健康的因素”。這一結論明確指出了過度勞累對人體的危害。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太累、太疲勞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詞”了。心理疲勞正在成為現代社會、現代人的“隱形殺手”。
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疲勞是由長期的精神緊張壓力、反複的心理刺激及複雜的惡劣情緒逐漸影響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化解,長年累月,在心理上會造成心理障礙、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機,在精神上會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發多種心身疾患,如緊張不安、動作失調、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渙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以及引起諸如偏頭痛、蕁麻疹、高血壓、缺血性心髒病、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月經失調、性欲減退等疾病。
心理疲勞是不知不覺潛伏在人們身邊的,它不會一朝一夕就致人於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時間,達到一定的“疲勞量”,才會引發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
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疲勞呢?下列8種方法值得一試:
一、健康的開懷大笑是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泄方法;
二、高談闊論會使血壓升高,而沉默則有助於降壓,在沒必要說話時最好保持沉默,聽別人說話同樣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三、放慢生活節奏,把無所事事的時間也安排在日程表中;
四、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複雜問題,有助於舒緩緊張壓力;
五、做錯了事,要想到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從此不再耿耿於懷,繼續正常地工作;
六、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
七、夜深人靜時,悄悄地講一些隻給自己聽的話,然後酣然如夢;
八、既然昨天及以前的日子都過得去,那麼今天及往後的日子也一定會安然度過,多念念“車到山前必有路”。
白領女性做人?還是做女人?
一份調查揭示,在公司的經理層中,男性為57.9%,女性為42.1%,基本平衡,但是在總經理的職位上,男性比例躍為83.4%,而女性則銳減為16.6%。與此同時,另一則調查說,有過1次至2次跳槽經曆的女性比例為45%,比男性的比例高出14%。若是把這兩個調查聯係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國內不少職業女性在進入中層一段時間之後,確實會發生心理上的危機——“中層危機”。
你頭頂有“玻璃天花板”嗎
■“中層危機”的導火線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研究中即有“玻璃天花板”的理論出現。這個理論說的是,由於性別和種族差異,婦女和非白人的職業選擇和職務晉升被一層玻璃擋著,可望而不可及。為了打破“玻璃天花板”,國際社會已經努力了二十年,也建立了有規模的組織與社會機製製約“玻璃天花板”的作用。目前中國尚沒有類似的組織與成型的社會製約機製。
白領女性的“中層危機”一般會發生在28-35歲之間。在發生危機的時候,女性有時會對前途甚至自己存在的價值發生根本的質疑;由於經過了比男性更艱苦的證明自己的價值的過程,一些女性開始厭倦超負荷的工作,向往朝九晚五的平凡小職員生活,另一些女性則開始向往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這種危機有時候表現得非常強烈,女性甚至會選擇回家。
■“玻璃天花板”的確實存在
不少發生過危機的中層女性並不認為她們的危機是職位晉升上的“玻璃天花板”造成的,她們反而覺得,當她們年齡越來越大,如何在家庭與事業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對她們來說更加要命。在這種心理引導下,丈夫的發展和孩子的誕生都可以成為女性回家的直接導因。女性回家到底是為了丈夫和孩子,還是以此為藉口逃避職業壓力,實在難以分清。事實上,社會固有的性別與家庭觀念本身即是玻璃天花板的一部分,大多數女性是身在玻璃天花板下而不自知而已。
確實,有突破天花板欲望的女性並不多。在一項外企白領女性最希望公司給予什麼的專項調查中,希望公司給予升職的隻占到10%。這也是女性中層不能贏來更大機會的一個內在原因,在某些女性的心理深處,中層也許是一個不錯的位置,是個人生活和事業的最佳平衡點。
做人?還是做女人?
能夠坐到高級位置的女性永遠是鳳毛麟角,這一切往往也需要超常的付出才能夠獲得。吉恩·n·蘭德勒姆在他的《改變世界的十三位女性》中列舉了諸如瑪麗·凱·阿什、琳達·沃切納等在各個領域獲得超凡成就的女性,她們無不或忽略了自己的女性身份,或放棄了做母親的權利,或犧牲了家庭時間,而成為一個狂熱的工作愛好者。吉恩·n·蘭德勒姆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女人要想像男人那樣有所成就,她必須具有男人般的性格,視事業目標高於一切,包括高於家庭。婦女一般根據選擇成為哪方麵的主人,來進行個人生活和職業的選擇;然而無人能成為兩個領域的主人,因而她的選擇往往是個危險的結果。
■晉升輸在心理上
工作壓力大的公司職員,有半數都產生過“揍同事”的念頭!這並非聳人聽聞,而是英國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據稱,高負荷的工作、愛出毛病的電腦還有惹人煩的同事都是這種“憤怒”的根源。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火。這項調查是由英國主管人才招聘的機構pertemps主持的。在調查中,51%的女性稱自己曾動過“暴揍同事”的念頭。相比之下,男性還紳士一些,隻有39%的人想過要打別人出氣。
事實上,隻有一小部分人得以從中層管理升入公司的最高層。一般而言,美國500家大企業的高層經理中隻有3%為女性。然而越到高層,女性越少,就越顯眼,也就變得更難適應。創造佳績固然必要;但實際上,你越追求完美,就越遠離他人,拒人以千裏之外,因為你不知道怎樣與人合作才會不暴露自己的缺點。你懼怕與人的親密關係,認為這會幹擾關鍵的業務合作。
感情成為女人晉升的“枷鎖”
女性是情感動物,很難公私非常分明,在苦幹和能力方麵,男女沒有差別,甚至於女性比男性更能忍受痛苦,更有韌性把工作做成,特別是工作沒有希望的時候。但心理上,盡管算是個職業女性,她自己直到一年前,也始終沒有擺脫那種想要別人照顧自己的觀念。
專家認為,容易走極端的心理是女性經理人難以在晉升競爭中取勝的主要原因。這些不良心理一般表現為:
△結果最說明一切;
△必須靠關係才能得到提拔;
△必須冷酷無情才能獲得成功;
△槍不打出頭鳥;
△必須玩“男人的遊戲”才能得到提升;
△必須有謀士為你鋪平道路。
■走出危機靠自己
從內心深處來講,大多數女性經理人很怕在生活中把自己放在主動的位置上,而習慣把自己放在一個被動的位置上,我們常聽到一些女性經理人的感歎:工作使我們疲於奔命、愛情使我們傷痕累累……三毛的一句話印象很深:如果你被人傷害,你自己也有錯。其實每個女性經理人所麵臨的困擾都是差不多的,女性經理人所謂的成熟就在於承受力的增加不再抱怨。
女性經理人不能等社會給你一個非常完美的條件出來後,才努力去做某件事,要知道,你做的每一步,都是在幫助你打破玻璃屋頂,即使你這一步沒有打破,至少為你下一步,創造出了更好的條件。
讓自己符合“職業角色”
在女性職業經理工作中,主觀和客觀上都不要太強調自己是女性。職業角色要求你怎麼樣,你就得怎麼樣。但是如果在符合職業角色要求的同時,你又能把你的性別優勢用得比較好的話,那就更好了。比方說,細心的一麵使你能在工作之餘比較好地體恤你的下屬,寬容的一麵可以具有更好的人際親和力,這些都可以使你在做溝通時會少一些障礙。
打破你的“玻璃天花板”
盡管在很多企業內確實有“玻璃天花板”存在,有的甚至還是鋼化玻璃做的,但你依然有可能獲得成功。
首先反思你自己
不要因為以前你的或別人的不愉快經曆而假設每個人都存有敵意。根據麵臨的新情況而作出具體判斷。
其次要廣交豪傑
結交朋友,建立社交圈,尋求前輩的指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基本的職業技巧,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局外人”,工作會困難更多,遺憾的是做起來很難。
第三強調積極正麵的東西
試試下述方法:敢於冒險,勇於決策;抓住一切機會,調動或者被指派到和公司目標直接相關的第一線工作,強化你的書麵和口頭表達能力;認識到你的文化背景所具有的力量。
怨氣也需要宣泄
現實生活中,在受到委屈、遇到冷遇或心情不好時,成人往往會利用適當的機會、方式進行宣泄。孩子在幼兒園或家庭生活中,也會碰到不舒心的事兒,從而就出現了大哭大鬧、高聲嚎叫、摔壞玩具、撕破畫冊、甚至賴在地上打滾、故意把衣服弄髒弄破等行為。通過一陣宣泄撒潑,孩子緊張焦慮的心情便會逐漸緩解,重又恢複到正常狀態。對於孩子“發脾氣”,大人可作“冷處理”,不必驚惶失措,更不要去“火上加油”。
然而,一些家長與教師,由於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往往把孩子的宣泄行為視為“有意破壞”,因而嚴加訓斥與製止,迫使孩子強行克製已經發作的脾氣,勒令其把哭聲“憋”回去。這樣做既不公道,又不科學。孩子懾於大人的訓斥,表麵上是不聲不響了,但怨氣卻窩憋在心裏,加重了緊張焦慮。長期如此,孩子得不到宣泄的機會,不僅於心理健康有礙,而且會嚴重影響神經功能與健康成長。所以,在不妨礙他人與適度的原則下,家長不妨讓孩子使使性子、發發脾氣。因為,究其實質來說,它是一種必要的自我心理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