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記憶的整體策略

記憶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識記、保持、再認,回憶到複習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一、識記

記憶是從識記開始的,識記是保持、再認和回憶的前提,沒有識記就不會有信息的貯存和對信息的檢索和提取。識記是一個開展的過程,它包括對外界信息進行反複地感知、思考、體驗和操作。一般來說,新知識必須與已有的知識結構形成聯係並彙人其中,才能被真正獲得。不過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當事物與人們的需要。興趣、情感等密切聯係時,盡管隻有一次經曆,人們也能牢固地記住它。比如學生在接到高校錄取通知書時的愉快心情,往往就是終身難忘的。又如老師講授的某一知識恰好與自己的興趣相投,往往也能夠記得比較牢固。為加深記憶,在識記時一定要注意采用適當的策略。

1.隨意識記與有意識記相結合

根據有無識記目的,可把識記分為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隨意識記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不需經過努力而進行的識記。隨意識記中,信息似乎是“自然而然地”被記住了。人的很大一部分知識經驗都是由隨意識記獲得的。一般來說,與學習或活動目的有直接聯係的內容容易被隨意識記;對人有重要意義,與人的需要、興趣密切相關的內容,以及形象鮮明、組織性強的東西也容易隨意識記。在學習過程中,應盡可能運用隨意識記的規律來提高識記效率,減輕識記負擔。

有意識記是指事先有預定目的,並經過一定的意誌努力,采取一定方法進行的識記。在現實生活中,有意識記比隨意識記更為重要。因為要掌握係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主要是依靠有意識記。相同條件下,有意識記的效果遠比隨意識記的效果好。

2.確定識記任務

在識記的過程中,確定識記任務對識記效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當任務明確、全部識記活動都集中於這個任務時,往往能激發人更為複雜的智力活動和更大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識記效率。有人曾做過實驗,要求一組學生“絲毫不差地”識記一個完整的故事,結果這組學生平均能逐字逐句地回憶出該故事的35%,而對另一對照組的學生,實驗者則隻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來識記同一個故事,結果在識記同樣長時間後,他們隻能回憶出該故事的24%。這個實驗說明,識記任務對識記效果的影響的確很大。

3.選擇重點識記

重點識記意思是隻選擇重點來記,以減輕識記的負荷。沒有必要識記一個材料的所有細節,因為這不僅十分吃力,也浪費時間。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做過一個實驗,他發現學習一組有7個音節的無意義單詞,需要3分鍾。但當增加這組單詞的音節到16個時(約比原來多1倍),學習時間達3小時16分鍾,即原來的65倍。將音節再擴至36個時,學習時間竟多達13小時12分鍾,即原來3分鍾學7個音節的264倍。很顯然,記憶工作量的增加並不是隨識記材料的增加而簡單增長,而是以幾何級數大幅度增長。因此,在學習時,一定要注意選擇,抓重點識記,避開不必要的信息。毫無選擇的學習會使識記任務變得十分繁重而又降低效率,事倍功半。

4.適度分解材料

識記時,有三種分解材料進行識記的方法:整體識記法、部分識記法和綜合識記法。整體識記法即整篇閱讀記憶材料,直至識記牢固;部分識記法即分段閱讀識記材料,先將一段識記牢固再合成整篇識記;綜合識記法郎將整體和易部相結合。先進行整體設記,再進行部分識記,最後再進行整體識記,直至識記牢固。

不過,這三種方法的優劣並不絕對,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識記方法可能更合適。一般情況下,如果材料較短且具有密切的意義聯係,可用整體識記;如果材料沒有意義聯係,則可用部分識記;如果材料有意義聯係但既長又難,則綜合識記法效果最佳。

5.深刻理解意義

對材料的理解程度是影響識記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理解的東西往往記起來比較迅速和牢固,這是因為它與過去掌握的知識有密切的聯係。

為了理解所要識記的材料,應該先對材料進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觀點、論點、論據以及邏輯結構找出來,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它們概括而確切地敘述出來。

6.進行深度加工

經過深度加工的識記,其效果明顯好於淺層加工的識記。一個實驗令被試記憶臉譜,讓一組被試判斷每一個臉譜的性別,而讓另一組被試評價臉譜的性格、魁力等。結果發現,第二組被試的記憶效果要好於第一組,其原因就是,在識記臉譜時,第二組對材料的加工要深於第一組。

7.組織材料

在記憶一係列材料時,如果按照一定的關係對它們進行組織,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識記效率。如讓學生記憶一係列單詞:長頸鹿、小蘿卜斑馬、潛水員、拜倫。顧客、菠菜、麵包師傅、上撥鼠、舞蹈、黃鼠狼、阿莫斯、南瓜、打字員等60個單詞。如果學生按語義關係將這些單詞分別納人動物、植物、人名、職業四個類別中,識記的效率會明顯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采取恰當的方式對材料進行歸類並形成一定的係統,對識記將大有神益。

8.調動識記的積極性

在識記過程中,如果識記者積極地參與識記活動,識記的效果就會更為顯著,對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都是如此。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給一組學生一係列成對的句子,每一對句子都和一種語法規則相符合,要學生各自指出每對句子的語法規則,並按照這一規則自己造一個句子。實驗時並沒有要求學生們識記任何句子,第二天突然要求他們回憶研究者給他們的句子和自己造的句子。結果這些學生自己造的句子的識記率平均比研究者提供的句子高3倍。由此可見,如果某一事物成為智慧活動的對象,那麼它就容易被清晰地感知,深刻地理解,較好地識記,鞏固地保留在記憶中。學習態度越積極,智慧活動越活躍,對材料的加工也越深。因此,在識記時,一定要端正學習態度,投人更高的學習積極性。

二、保持

保持是將識記的內容以一定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的過程。保持是記憶的中間環節,沒有保持就不可能有回憶和再認。

保持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保持階段,存儲的知識經驗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量和質兩個方麵,在量的方麵,保持的知識經驗的數量隨時間的遷移會逐漸減少。在質的方麵,由於各人對知識經驗的加工不同、組織知識經驗的方式不同,原有的知識結構不同,他們保持的知識經驗就可能發生不同的變化。有的可能是保持內容變得簡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細節逐漸消失,有的則保持內容變得更為具體,或者更為誇張和突出。

三、再認

再認與回憶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從記憶庫中提取所儲存的知識經驗的過程,但再認過程較回憶簡單。從人的心理發展來看,再認也比回憶出現得早。孩子出生半年後便具有再認能力,而回憶能力的發展則要晚一些。

再認有感知和思維兩種水平,並表現為壓縮和展開兩種形式。感知水平的再認往往以壓縮的形式表現出來,實現得非常迅速、直接。例如,對一首熟悉的歌曲,隻要聽一小段旋律就能確認無疑。思維水平的再認是以展開的形式進行的,它依賴於某些再認的線索,並包含回憶、比較和推論等思維活動。

再認有時也會犯錯誤,如對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認或認錯。發生這類錯誤的原因有多種,可能是因為接受的信息不準確,也可能是因為對相似的對象不能區分,還可能緣於情緒緊張或病理等,但最主要、最普遍的原因還是遺忘。再認是否迅速、正確而穩定,受主客觀方麵諸多因素的影響。要提高再認成績,就必須考慮這些因素並采取相應的對策。

1.積極思維

對不熟悉的材料進行再認時,積極思維可以幫助進行比較、推論以提高再認效果。如閱讀時忘記了某個單詞的意義,若結合上下文仔細進行思索,極可能重新喚起記憶,從而對該單詞實現準確的再認。

2.避免定勢幹擾

定勢是指人們在進行心理操作活動時的一種準備狀態。再認的速度和準確性不僅取決於對知識經驗的保持狀況,還受個體本身的定勢和期待的影響。因此,在再認時一定不能把記憶搜索隻因著在某一個或某一類對象上,應該盡量轉換記憶和思維角度,避免定勢的幹擾。

3.避免無關信息的幹擾

心理學家威特金將人的認知特性分為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兩種。他認為,具有場獨立性的人不易受認知對象周圍無關信息的影響,而具有場依存性的人易受無關信息影響。一般來說,具有場獨立性的人較少受到無關信息的幹擾,所以他們的再認成績也較高。能否具備場獨立性,主要與一個人知識經驗的豐富與否和知識結完整程度有關,因此在學習時一定要注意擴大自己的知識麵,拓展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區分關鍵信息和無關信息的能力。

四、回憶

根據回憶有無目的,可將回憶分為隨意回憶和有意回憶兩種。有意回覺追憶以往經驗的回憶。隨意回憶是指沒有預定目的的回憶,如提到學生便想起老師,提到祖國便想起人民。

根據回憶過程中是否有中介物參與,可將回憶分為直接回憶和間接回憶。由當前事物直接喚起經驗在大腦中的重現是直接回憶。借助於中介物進行的回憶即間接回憶。

在回憶時,人們往往會對頭腦中存貯的信息進行選擇、探索、假設和推斷,通過這些操作過程來提取所需要的內容。其它的智力操作過程如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也有助於回憶的進行。

回憶的策略也直接影響回憶的進程和效果。

1.利用保持中的組織線索提取

經過組織的學習材料在大腦中有條不紊地儲存起來之後,提取也會十分順暢。我們去圖書館借書,管理人員之所以能迅速從數以萬計的書中找到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因為他能根據我們提供的書號線索從那些分門別類、結構嚴謹、井然有序的書架中查找。如果那些書都是雜亂無章地隨便堆放,甭說偌大的圖書館,就是小小的書櫥,也難以很快找到所需要的書籍。對記憶來說同樣如此。有意義的材料經過加工後按照一定的結構形式儲存在記憶庫中,提取時隻需找到有關的線索,便能夠把它們一連串地提取出來。而缺乏組織和聯係的記憶內容,則隻能一點一點地分別回想,難度自然就大得多。所以,經過組織的材料在回憶時具有很大的優勢。我們要善於利用這種優勢,不僅在識記階段盡可能對學習材料進行組織,在保持階段也要按照有關的組織形式進行鞏固,而在再現階段則更要依據組織的有關線索,按照材料的儲存方式和順序結構進行提取,不僅可以減少遺忘,還可大大提高記憶提取的效率。

2.利用詞語和表象雙重線索提取

在回憶過程中,借助詞語和表象的雙重線索進行雙重提取,並尋找其中的關鍵點是重要的回憶策略,可以提高回憶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如,問教室裏有幾扇窗戶,首先在頭腦中出現教室窗戶的形象,然後再提取窗戶的數目,效果就比較好。又如,回憶英文字母表,如果問字母B後麵的字母是什麼,大部分人都能回憶起來,如果問J後麵的字母是什麼,回答就比較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人從A開始背字母表,直到回憶起J後麵的字母,而更多的人則隻從G或H開始。因為G在整個字母表上,形象比較突出,是個較好的關鍵點,以它為起點提取信息,效率較高。

3.充分聯想

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在人腦中保存的知識經驗也不是孤立和零散的,它們彼此具有一定的聯係。當人們在回憶某一事物時,也會連帶地回憶起其它有關的事物。如果試圖回憶某一知識而又想不起來時,適當地聯想與其相關的一些知識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提示作用。

4.利用再認尋找線索

在回憶比較複雜和不熟悉的材料時,注意發揮再認的作用,從材料的上下文中去尋找與回憶內容有關的線索,對回憶過程具有十分有效的啟發作用。

5.避免幹擾

在回憶過程中,經常會發生提取信息的困難,這在很多時候是由幹擾引起的。例如,考試時,有人明知考題的答案,但由於當時情緒過於緊張,一時想不起來,這種明明知道而當時又回憶不起來的現象叫“舌尖現象”,即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克服這種現象的常用策略便是當時停止回憶,經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回憶,要回憶的事物便可油然而生。

五、複習

學習過的知識很可能被遺忘,要想將知識精確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時而經常地複習。

複習不僅能鞏固記憶,而且在複習中,通過思考和理解,可獲得新的認識和體會,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複習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不能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念幾千遍“南無阿彌陀佛”,也不一定知道是什麼意思。有的同學也隻是念字而不動腦筋,這樣做隻能是學而無味,不僅無實際收獲,還會產生厭倦感。要做好複習工作,使複習更具有科學性,就必須遵循記憶的規律,掌握正確的複習。

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新並不是一切讓人隨意操作的遊戲,而是全方位的智力輻射。隻有不斷創新的人,才能終成戰而不敗的超級選手。我們相信這樣一句話,誰要抓住創新,誰就能成大事,誰要拒絕創新,誰就會平庸。

打破常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做為一名北大的教授,我深感身邊事物日新日異的變化有許多思維著的頭腦在不斷創新,在改變。

創新分技術創新和思想創新,不管哪種創新,都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我們應有技術上的創新意識和思想上的創新見解,唯有創新才是我們成就事業的源頭活水。是成大事者的長生之劍。

要創新,就必須要有打破常規的決心,就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不敢打破常規者,他的事業將注定不能有大的發展。隻有變化,才能因創新而成功才能出奇製勝。

老子曰:“反者,道六幼也。”意思是一種反常規的做法往往是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體現,這也就說明了“成大事”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絕不能墨守陳規。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江出現了一夥以裘甫為首的盜賊,屢次擊敗前來鎮壓的官軍。浙東地區山林海島中亡命之徒就紛紛雲集於裘甫的麾下,其部眾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3萬餘人,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聚積資財糧草,雇請優良的工匠,鍛造軍用器械,聲勢震動中原。

浙東觀察使鄭祗德幾次派兵鎮壓,全為裘甫所敗,於是向朝廷上表告急。朝廷知鄭祗德不能勝任,也正在議論選派武將去代替他。

但是在推薦人選的問題上,各位大臣卻是各持己見,爭論不已。最後宰相夏侯孜說:“浙東地方有山有海,阻攔通路,隻可以用計謀攻取,難以用強力奪取。朝中武將沒有智謀,隻有前安南都護王式,儒家文士的兒子,當地華人夷人卻都歸服於他,其威名遠近皆知,可以任用他前往浙東征討裘甫。”諸位宰相都認為夏侯孜說得有理。於是唐宣宗任命王式為浙東觀察使,替換鄭祗德。

於是宣宗立刻召見王式,問他有何良策可以盡快消滅賊軍。王式回答說:“隻要多派軍隊,賊軍很快可以攻破。”

有個宦官說:“大量調發軍隊,所花的軍費太大,並非良策。”王式說:“多調發軍隊,將賊軍迅速消滅,所有的軍費反而可以節省。若少調發軍隊,不能戰勝賊軍,或者是將戰事拖延幾年幾月,賊軍的勢力日漸壯大,江淮之間的群盜就將蜂起響應。現在國家的財改用度幾乎全部仰仗於江淮地區,如果這一地區被叛亂的賊眾阻撓,使財富輸送之路不通,就會使上自九廟,下及北門十軍,都沒有辦法保證供給,這樣一來,耗費的軍費豈不是要多得多?宦官無言以對。唐宣宗聽了他的一番話,也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頒下詔書,調忠武、義成、淮南諸道軍隊交給王式指揮。

王式進入浙東觀察使治所越州,便開始重新修訂法令、軍紀。經過王式的整治,無人再敢以軍餉用度不足、患病臥床為由不願出戰了,要求先升官再出戰的人也不敢再說話了。

由於當時裘甫的勢力很大,人們都懼怕他,所以有很多人通敵。而對裘甫派來的間諜,越州府官吏不但不將其逮捕,反而收買他們,甚至還會為之提供飲食。州府中的許多文武官吏也暗中與裘甫軍通信,以求城破之日,能免死並保全妻子兒女。王式暗中察明,把主要的通敵的人逮捕處斬,並申明了紀律,嚴格門禁法規,規定沒有經過嚴格檢查的人不得出入。夜裏安排周密的警戒,這樣一來,裘甫無法再探聽官軍的虛實。

然後,王式命令越州所屬諸縣打開倉庫放糧,用以賑濟貧苦的百姓有人提出疑問說:“裘甫賊寇還未消滅,軍糧正急於要用,不可散發。”王式答道:“這我自有緣由。”

還有人請求建烽火台,用來警報賊寇的來犯,以及報告來犯賊寇。王式隻是笑了一笑,而不予答應。

王式又挑選出懦弱的士兵,讓他騎上強健的戰馬、配以很少的武器,作為偵察騎兵。這一回,雖然部下又感到驚訝百分,但誰也不敢再多加過問了。

眾將士不知道王式妙計何出,有人甚至懷疑王式會不會用兵。

官兵在王式的指揮下,幾次與裘甫軍交鋒,最後裘甫被圍困在剡縣城中。賊軍城中無糧,水源被斷絕,裘甫被迫出城投降。

於是王式大擺慶功宴,與眾將士痛飲,但大家對他克敵致勝的奧秘而仍不明白。有人問:“您剛到越州赴任時,軍糧正緊張,而您卻將官府倉庫的倉糧散發給百姓,賑救貧困乏糧者,其中用意是什麼?”王式解釋說:“這個道理十分簡單,裘甫賊眾聚穀米引誘饑餓人民,我分發糧食,饑民就不會被裘引誘入夥為盜。況且諸縣守兵極少,如果不分糧食給民眾,裘甫賊軍趕到,官府的穀米正好成為賊寇的資糧,為盜賊所用,豈不是一舉而二失?”

又有人問:“那您又為什麼不設烽火台呢?”

王式說:“設烽火台不過是為了求取救兵,我手下的軍隊都已安排了任務,全都開拔,越州城中沒有軍隊可用作援兵,設置烽火台不過是徒費功勞,驚擾鄉民,使我軍自亂潰散而已。”

諸將又問:“您派懦弱的士兵充當偵察兵,而且給他們配以很少的武器,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王式笑著說:“如果偵察兵選派勇武敢鬥的士兵,並配給利器,遇到敵人就可能會不自量力上前搏鬥,如果都戰死了,就沒有人回來報告,我們就不知道賊軍的到來,這樣的偵察兵有什麼用呢?”

眾將士聽完王式的解釋後,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從這裏我們要以看出我們必須能打破常規,就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有所突破,達到成功。

漢朝末年,賈詡曾經在董卓手下任職,賈詡是個很有謀略的人,後來董卓被刺殺,他就投奔到張繡隊伍中出謀劃策,但沒有受到重視。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征討駐守在南陽的張繡,還沒有取勝,忽然得知袁紹將乘虛進攻打曹軍的大本營許都,曹操隻得收兵撤退。張繡一看曹操撤退,立即決定追擊。

賈詡連忙勸阻:“千萬不要貿然追擊,否則有可能吃大虧。”張繡認為敵人已經退卻,哪裏有不追趕的道理?他不聽勸告,聯合劉繡的隊伍一同追擊曹操的軍隊。大約追趕了十多裏路,追上曹軍斷後的部隊,結果曹操的士兵奮勇應戰,張繡、劉表大敗而歸。張繡倒是能夠承認錯誤,他慚愧地對賈詡說:“這是你說得對啊!我的力量確實比不過曹操,所以不能取勝,後悔沒有聽你的話。”這時賈詡卻說:“現在你應該趕快掉過頭去追曹操,肯定會打一個大勝仗!”張繡、劉表疑惑不解:“我們乘勝追擊反而吃了大虧,現在我們打了敗仗,您卻說應該果斷追,這是為什麼呢?”賈詡胸有成竹地說:“情況已發生變化,與以前不同了,你們隻管追去,越快越好,如果不勝,我拿腦袋擔保!”

劉表不相信賈詡的話,堅決不願再出兵。張繡雖有疑慮,還是相信了他的話,重新整頓了敗兵殘將,再回去追趕曹軍。這一次,兩軍接觸,廝殺一陣,果然曹軍越戰越弱,抵擋不住,一路丟下許多車馬糧草,慌忙逃走了。張繡大獲全勝,繳獲了一大批戰利品,滿載而歸。

張繡急切地問賈詡:“第一次我用精兵去追曹操的退軍,你說追不得;第二次你卻勸我用敗兵去追擊取勝的曹兵,反而能取勝。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賈詡解釋說:“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啊!曹操是個非常懂得用兵的人,他一定不會不作防備就隨便退卻的。你雖然很善於用兵,但還是不如曹操力量強大。曹操退卻時,必定會作好防追擊的準備,我估計他會親自率精兵斷後。你去追他,當然要吃虧了。但是曹操打了勝仗卻還是急著撤退,這就很不正常了。我猜想很可能是有人進攻許都,或是朝廷內部出了問題。你第一次追擊,他已將你打敗,他就放心了,他自己一定親率主力軍隊先走了。即使留下斷後的部隊,也不會是什麼有戰鬥力的部隊了,不是你的對手。你第二次是出其不意地追擊他們,你想,這怎麼能不打勝仗呢?”

張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連連稱讚:“高明!高明!”從此以後,賈詡便獲得張繡的信任了。

《草廬經略》上說:“虛實在我,貴我能誤敵。”兵法上有實則虛之謀略,然則,這都沒有一定之規,關鍵要看個人的識量和悟性。兵者,“詭道”也,所謂“詭”和“譎”之類的詞語,在兵家那裏是沒有褒義和貶義之分的,而這類詞的意思無非就是一個,那就是變化。誰能變化得宜,誰就會取得勝利。在軍事上,與其說是鬥勇,不如說是鬥智。而智,就是變化。所以我們要善變,不可拘泥於一格,否則就無法有所創新。

但是,“變化”誰都會,在你變化的同時對方也在變化著,因此,要取勝,就必須要掌握別人的變化,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許從此入手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動也”之類的話。也隻有敢於打破常規,敢於突破創新,我們才能在任何環境中都立於不敗之地。

創新突破能力是前進的發動機

創新可為曆史開辟一個光輝的時代,創新的能力也可開啟一個人的輝煌人生。

不斷進取的創新開拓能力,是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時代在前進,如果一個人沒有旺盛的進取心,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沒有開拓創新的能力,就隻能因循守舊,墨守陳規。有了不斷進取的創新能力,永不衰竭的進取心,任何艱難困苦,落後保守勢力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就如偉大的文學家魯迅所說:“苟有阻礙這個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三墳》、《五典》,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藥,秘創膏丹,全都踏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