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大學子之成功學習法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
庸懶的人輕視學習,單沌的人讚美學習,聰明的人利用學習。隻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勞逸結合法
勞逸結合,這個道理似乎很簡單,誰都知道,但並是每一個人能運用好。我為此曾吃過不少苦頭。
西方有句名言:光學習,不玩耍,聰明的孩子要變傻。適當的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在學習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一個學習效率公式:7+1大於等於8,就是每天7小時學習,1小時娛樂鍛煉,效果大於8小時連續不斷地學習。所以,保持充沛的體力和精力,也是提高效率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麵。
學習的勝利意味著獲得新知識,但學習消耗的卻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一味地發揮“拚命”精神,整天隻知道學習,頭懸梁,錐刺股,最終隻能是精疲力盡,學無所成。列寧十分反對這種“學習狂”的精神和做法,他說:“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毛澤東也曾責問鼓吹這種精神的人說:“又叫馬兒跑得好,又叫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
學習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視覺神經在接受到外界的信號刺激以後,把信號傳到大腦,引起大腦皮質響應區域的興奮,信號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與這種區域興奮成正比例關係,即強度越大,時間越長,興奮就越高。大腦在這種興奮狀態下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記憶理解等。一旦學習的時間超過大腦興奮的極限,大腦皮質的該區域便由於工作過度,而逐漸失去興奮的能力,開始由興奮過程向抑製過程轉化,於是疲勞就產生了。
如果你發覺自己反複讀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經達到了一天學習量的最高峰,應該立即停止學習。科學家調查表明:大多數人認為,他們一天學習最適合的時間長度是五個小時。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學習的時間會延長些。
大腦是學習的機器,它的工作狀態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學習作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一樣都會產生疲勞。當體力勞動產生疲勞之後,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複。但是,腦力勞動的恢複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學習,大腦興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平靜下來,因此,對於大腦的保護就是休息和放鬆。
愛因斯坦疲勞後,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幾首喜歡的曲子,使自己從那些符號中解脫出來。當有人問他的業餘愛好時,他毫不猶豫地說:“小提琴。”
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覺到疲勞,就找出一張草紙,畫一些圖,借助這種方法轉移大腦的興奮區域。
聰明的學習者,善於在自己的大腦產生疲勞前,及時轉換學習的內容,或通過休息和運動轉移興奮熱點,巧妙地把緊張和放鬆交替在一天的學習中,保持最佳的身體和心理狀態。
厚積薄發學習法
厚積薄發,顧名思義,就是平日不斷積累知識,到關鍵的時刻能夠噴發出來的意思。學習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並非可以一潮而就的,它需要平日裏對一點一滴知識的積累,它包括每一個公式的記憶,每一項語法的掌握,可以說每一位名人的成就,都是與始終如一地努力學習,認真積累分不開的。
在學習上沒有任何捷徑,隻有不斷地積累——積累——積累,以至於最終噴發。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切莫急功近利,隻要踏踏實實地學好你每天該學的東西,最終勝利就會屬於你。
憑著平時的積累,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並磨練出一套技巧,那麼你就為自己創造了成功的機會。
據《揚子江報》報道,2001年從江蘇省高考閱卷點傳出佳話,在作文評卷中,一位考生用古白話文寫就的佳作不僅僅讓閱卷的老師一致拍案叫絕,給了滿分,南京大學也表示願意采取特殊政策破格錄取該生。
積累得來的滿分
據了解,贏得滿分的蔣聽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學生。小學時,他就開始閱讀古典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很多章節都能熟讀成誦。除了古典文學,他還喜歡魯迅的雜文、錢鍾書的小說和一些名人傳記。也許是因為閱讀廣泛的原因,他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高中開始,他就喜歡用自己擅長的古白話文書寫文章,偶爾也作詩、填詞。據他的語文老師講,得知蔣聽捷高考作文得了滿分,她既高興又驚訝,蔣聽捷真是闖出的一匹黑馬!因為班上有好幾個同學作文都不錯,在區裏比賽還得過獎,蔣聽捷卻不在其中,但蔣聽捷常用古白話文寫作,非常簡練,有的寥寥數筆,卻很有靈氣。看來真是“功夫在詩外”。
沒有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平時深厚的古白話文基礎,怎麼能寫出這樣的美文!
不動筆墨不學習
怎樣進行知識的積累呢?古人說:不動筆墨不學習。當你開始讀一本書的時候,最好拿出一支筆,順手在書本的字裏行間寫寫畫畫,這和讀一樣重要。
拉法格在《憶馬克思》書中介紹了這位偉人的讀書方法——在書上畫橫線。他說:“畫橫線的方法使他非常容易地在書中找到所需要的東西。”
閱讀之後最好不要忘記把有用的東西記下來。記錄方式可以是卡片,日記,提要,心得,劄記……
“這種方法是笨了點,也苦了點,但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總離不開這條路。”梁啟超這樣說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你在聽一堂課,或者思考一個問題,或者做一件別的事情,看電影,聊天,走路時,如果忽然有了好的想法,聽到一句有啟發的話,得到有價值的信息,都要把它們記下來,這些都是重要的積累。
唐朝大詩人李賀就是這樣成為詩人的,他的“鬼才”——奇思異想都來自他的“紙袋子”。
托爾斯泰也是用這樣的方法積累人物素材的。他有一個筆記本專門記錄他見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物,記錄他們的故事、相貌、口頭語、動作……
積累的學習方法要做到:讀書學習的時候,要在書上及時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疑問,在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做你自己特定的符號;讀書之後要做筆記,記錄或者摘錄下對你來說最有用的東西;平時要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信息等;最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善於總結學習方法
人們常把學習比作萬裏長征,以此來說明學習的艱辛,任重而道遠。卻很少去想如何取得長征的勝利。以迂為直的戰略思想,為我們長征勝利提供了一條成功的捷徑。以迂為直,不是指導人們走彎路,而是指導人們如何以“迂”的方法達到“直”的目的。
一位年輕的母親,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小說家,便把孩子送到了當時法國國內最著名的小說家福樓拜的門下學習。
第一次上課,那個想成名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精心寫的兩個習作,希望通過這兩篇習作得到老師的指導,然後印成鉛字。可是,他的老師隻看了看他的習作,然後,便給他留了一項作業:讓他去觀察停在街上的拉車的馬。老師對學生說:那裏有許多馬,你仔細地觀察它們,然後用一句話把它們的特征描寫下來,讓我通過你寫的,一眼就能分辨出你寫的是哪一匹馬。
這位年輕人開始放下寫小說的念頭,專心去觀察描寫那些馬。後來他的老師不斷地為他安排不同的觀察對象,從一堆火,一棵樹,到一個小孩,一個妓女,每次年輕人都認真完成老師安排的觀察作業。這樣,一直到十年以後,他發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說《羊脂球》,震動了整個法國文壇。這時候,他已經成為一個技藝高超的青年小說家了,他的名字叫莫泊桑,繼法國小說大師雨果、左拉、福樓拜等人之後,被排在世界文學大師之列。莫泊桑的成功,不僅取決於他堅持不懈的努力,而且還應歸功於他的導師為他製定的以迂為直的學習戰略。
與他的成功道路相同的還有大畫家達·芬奇。達·芬奇開始學習繪畫的時候,老師給他拎來了一籃子雞蛋。開始的時候,達·芬奇還有些困惑,經老師的提示才發現,不同角度的蛋有著很細微的差別,每一個蛋都不一樣。這樣一來,達·芬奇通過畫蛋苦練基本功,一練就是三年,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畫家。
“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是大詩人陸遊告訴自己孩子們的學習秘訣。因此在學習的時候,必須懂得基礎的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基礎知識人手。
治學要治本。猶如做生意要有本錢一樣,沒有大本錢就不能做大生意。治學的基礎越深厚,治學就越有成果。有的人急於求成,往往在學習一開始,便突飛猛進,結果舍本求末,欲速則不達。
一個狼吞虎咽的人往往是消化不良的病人。真正敏捷的人,並非事情做得快,而是做得好的人。
抓住聽覺記憶與視覺記憶的最佳點
學習中,最重要的東西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我們都懂得這樣的道理: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健康。真正能夠學到很多知識的人,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題的人,而是學到了最有用知識的人。什麼是最重要的知識呢?對於學生來講,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的,就是對你最有用的,也是你聽覺和視覺記憶最深刻的。
愛因斯坦就卓有成效地掌握了這一法則,他說:在學習中要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入的東西,而把其他的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自己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也就是說,在學習中,要做到擒賊擒王,而這個“王”就是重點,即你要獲取的精華。
獲取你需要的知識
不同的人,從事不同的事業,個性又有差異,所以所需要的知識也就不同。在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和知識獲得的途徑,對青年人來講,怎樣養成一個學習的習慣,並能獲得大量的知識來武裝自己,從而在將來幹一番事業呢?
選看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有一富戶,看到別人建樓閣,覺得挺有意思,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就讓建築師們為自己也建一座,但是他隻要建築師為自己建上層而不要下層,結果出了一個“空中樓閣”的笑話。
其實,知識的獲得,就像建築師們建樓一樣,必須先打好地基,再一層一層地向上壘加,再基礎知識,就像建樓中的地基,是個人獲得知識的基礎,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廣泛地吸收和消化更高層次的知識,達到改造自然的目的。俄國教育家巴甫洛夫所說的循序漸進就正是這個意思。違背了這個規律,就難免弄出又一個“空中樓閣”的笑話來。所以青年人首先要打好一個基礎,以備將來建造自己的事業“高樓”時來用。
光有基礎了是不能建築高樓大廈的,還需要有其他的原料。這就是專業知識。青年人要牢記這一點,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因為基礎教育、普通教育使人類獲得全麵的生活能力。但是對一個人來講,其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中,要吃、穿、住、行、樂,但他卻不能一個人全這些行為所需要的東西。原始社會之所以為原始,也正是因為人類處在一種“全能”的狀態。什麼都自己來做,最終什麼都做不好。
隨著社會的分工,社會生產也出現了分工: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社會經濟也才越來越繁榮。
由於社會生產的分工,就使得一部分人去從事某一行業的生產,而另一部分人則從事另一行業的生產。不同的行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具有基礎教育是不完全的,人們還得接受專業教育。
當今的中國,是全麵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在這一過程中,不少工人下崗了,怎麼辦?麵對WTO,要想繼續上崗,就得進行崗位培訓,也就是專業教育,通過專業教育,使得下崗工人再就業。掌握一至幾門專業知識,從而形成一技之長,青年人應該趁年輕有為之時,多做準備,這樣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求得生存。
專業知識如此重要,青年人應如何掌握這些非專業知識呢?下麵有一些技巧介紹給大家,僅供參考。
1.要有興趣
“好知之不如樂知之”,就是說的興趣的問題。我們都有這一感覺,我們越喜歡某一事物就越喜歡接近和接納它。當初在我們農村的廣大地區,初出現電視機時,有的人晚上舉著火把跑幾裏甚至幾十裏去看黑白電視,深夜才戀戀不舍地又舉火把回家睡覺。難道他們不累?不知道睡覺舒服嗎?非也。是因為他們對電視這一事物頗感興趣。
成龍,是大家教熟悉的一代武星,但成龍對學習毫無興趣,隻熱衷於練功,結果在成名以後,雖成一代巨星,卻在理解劇本上,要其伴當陳自強百般解釋,才能融會貫通,成為成龍的一大憾事。也正是興趣做的怪。
可見,興趣是人們行動的一種動力。學習也是一樣,隻要對某些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拚命地去理解、記憶、消化這些知識,並會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總結、歸納、推廣、運用。從而做到精益求精,推陳出新,也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因此,我們在學習某一知識之前,首先要建立對它的興趣,以達到掌握的目的。
2.掌握學習的動機
凡事都有一個動機存在。無論你是否意識到,或者在表麵或者在潛意識裏,它都是存在的。
動機,是人類的一種生理願望,在動機的驅使下,人總會想盡一切辦法為了這一願望而努力奮鬥,克服重重阻礙,最終達到目的。動機的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好的動機有利於人本身的發展,壞的動機,就會使事情向著某一不利因素發展。作為青年人獲取知識的需要,就應該建立良好的動機,使得事物的發展出現良性循環。青年人應該在良好的動機的趨使下去學習,先成就一番事業,從而為人類戰勝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
3.學習的方法
學習的方法很重要,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錯誤的方法,則會事倍功半。青年人學習中,一定要掌握好方法。
如果沒有掌握住做某一事物的方法,縱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徒勞。學習也是這樣,對於不同的知識,應該具有不同的方法來學習、消化和據為己有。下麵介紹幾種方法:
理解法——
人都有對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對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識有認識,就會很容易地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否則,就需要花很大的額外功夫。比如說井底之蛙這一成語,我們可以想象一隻健美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裏,眼睛直瞪瞪地望著井口發呆,而井口外麵,則是蒼茫的大地、白雲、藍天、井底則有青草、水、昆蟲。雖然這隻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卻呆呆的,為自己見不到外麵的大好風景而發愁。這樣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義我們就非常清晰了。
聯係法——
事物處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聯係的,正如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兔吃草,而兔又被鷹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鷹和虎死後,其屍體又朽敗變質,供草吸收其營養成份。在這幾種動植物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它們就構成了聯係的一個整體。如果草絕,則兔就會亡,反之,如果兔多,則草就會被大量食用,當草被食用過多時,兔就不免缺少食物而亡。這充分說明,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是一個普遍聯係的整體。
知識,正是人類在長期的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的有關知識,因此各種知識間也是相互聯係的。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認識時,我們就可以從與其有聯係的事物中來認識它。
聯想法——
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根本,就在於人有思維,有了思維,人在客觀的自然和社會麵前就不是無動於衷,莫可奈何了,而是能夠積極地促成條件,來解決問題,而聯想正是人類充分發展的一種象征。
看到天上的鷹在不停地盤旋,我們會想到它可能餓了正在覓食;看到河裏的魚一動不動,我們認為它可能死了;看到人們對你笑,你會想到燦爛、友善。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大腦高度發達的一種產物。在我們的學習中,聯想,同樣能使我們更好地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