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勞逸結合法
光學習、不玩耍,聰明的孩子要變傻
西方有句名言,意思是:光學習,不玩耍,聰明的孩子要變傻。適當的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在學習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一個學習效率公式:7+1大於等於8,就是每天7小時學習,1小時娛樂鍛煉,效果大於8小時連續不斷地學習。所以,保持充沛的體力和精力,也是提高效率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麵。
學習的勝利意味著獲得新知識,但學習消耗的卻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一味地發揮“拚命”精神,整天隻知道學習,頭懸梁,錐刺股,最終隻能是精疲力盡,學無所成。列寧十分反對這種“學習狂”的精神和做法,他說:“不懂得休息,就不懂得工作。”毛澤東也曾責問鼓吹這種精神的人說:“又叫馬兒跑得好,又叫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
學習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視覺神經在接受到外界的信號刺激以後,把信號傳到大腦,引起大腦皮質響應區域的興奮,信號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與這種區域興奮成正比例關係,即強度越大,時間越長,興奮就越高。大腦在這種興奮狀態下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記憶理解等。一旦學習的時間超過大腦興奮的極限,大腦皮質的該區域便由於工作過度,而逐漸失去興奮的能力,開始由興奮過程向抑製過程轉化,於是疲勞就產生了。
如果你發覺自己反複讀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經達到了一天學習量的最高峰,應該立即停止學習。科學家調查表明:大多數人認為,他們一天學習最適合的時間長度是五個小時。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學習的時間會延長些。
大腦是學習的機器,它的工作狀態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學習作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一樣都會產生疲勞。當體力勞動產生疲勞之後,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複。但是,腦力勞動的恢複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學習,大腦興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平靜下來,因此,對於大腦的保護就是休息和放鬆。
愛因斯坦疲勞後,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幾首喜歡的曲子,使自己從那些符號中解脫出來。當有人問他的業餘愛好時,他毫不猶豫地說:“小提琴。”
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覺到疲勞,就找出一張草紙,畫一些圖,借助這種方法轉移大腦的興奮區域。
聰明的學習者,善於在自己的大腦產生疲勞前,及時轉換學習的內容,或通過休息和運動轉移興奮熱點,巧妙地把緊張和放鬆交替在一天的學習中,保持最佳的身體和心理狀態。
厚積薄發學習法
厚積薄發,顧名思義,就是平日不斷積累知識,到關鍵的時刻能夠噴發出來的意思。學習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並非可以一潮而就的,它需要平日裏對一點一滴知識的積累,它包括每一個公式的記憶,每一項語法的掌握,可以說每一位名人的成就,都是與始終如一地努力學習,認真積累分不開的。
在學習上沒有任何捷徑,隻有不斷地積累——積累——積累,以至於最終噴發。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切莫急功近利,隻要踏踏實實地學好你每天該學的東西,最終勝利就會屬於你。
憑著平時的積累,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並磨練出一套技巧,那麼你就為自己創造了成功的機會。
據《揚子江報》報道,2001年從江蘇省高考閱卷點傳出佳話,在作文評卷中,一位考生用古白話文寫就的佳作不僅僅讓閱卷的老師一致拍案叫絕,給了滿分,南京大學也表示願意采取特殊政策破格錄取該生。
積累得來的滿分
據了解,贏得滿分的蔣聽捷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學生。小學時,他就開始閱讀古典名著,《水跳、《三國演義》、《紅樓夢》,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很多章節都能熟讀成誦。除了古典文學,他還喜歡魯迅的雜文、錢鍾書的小說和一些名人傳記。也許是因為閱讀廣泛的原因,他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高中開始,他就喜歡用自己擅長的古白話文書寫文章,偶爾也作詩、填詞。據他的語文老師講,得知蔣聽捷高考作文得了滿分,她既高興又驚訝,蔣聽捷真是闖出的一匹黑馬!因為班上有好幾個同學作文都不錯,在區裏比賽還得過獎,蔣聽捷卻不在其中,但蔣聽捷常用古白話文寫作,非常簡練,有的寥寥數筆,卻很有靈氣。看來真是“功夫在詩外”。
沒有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平時深厚的古白話文基礎,怎麼能寫出這樣的美文!
不動筆墨不學習
怎樣進行知識的積累呢?古人說:不動筆墨不學習。當你開始讀一本書的時候,最好拿出一支筆,順手在書本的字裏行間寫寫畫畫,這和讀一樣重要。
拉法格在《憶馬克思》書中介紹了這位偉人的讀書方法——在書上畫橫線。他說:“畫橫線的方法使他非常容易地在書中找到所需要的東西。”
閱讀之後最好不要忘記把有用的東西記下來。記錄方式可以是卡片,日記,提要,心得,劄記……
“這種方法是笨了點,也苦了點,但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總離不開這條路。”梁啟超這樣說是合情合理的。甚至是你在聽一堂課,或者思考一個問題,或者做一件別的事情,看電影,聊天,走路時,如果忽然有了好的想法,聽到一句有啟發的話,得到有價值的信息,都要把它們記下來,這些都是重要的積累。
唐朝大詩人李賀就是這樣成為詩人的,他的“鬼才”——奇思異想都來自他的“紙袋子”。
托爾斯泰也是用這樣的方法積累人物素材的。他有一個筆記本專門記錄他見到的各式各樣的人物,記錄他們的故事、相貌、口頭語、動作……
積累的學習方法要做到:讀書學習的時候,要在書上及時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疑問,在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做你自己特定的符號;讀書之後要做筆記,記錄或者摘錄下對你來說最有用的東西;平時要隨時記下自己的想法、信息等;最重要的是,你要努力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善於總結學習方法
以迂為直,打牢基礎
人們常把學習比作萬裏長征,以此來說明學習的艱辛,任重而道遠。卻很少去想如何取得長征的勝利。以迂為直的戰略思想,為我們長征勝利提供了一條成功的捷徑。以迂為直,不是指導人們走彎路,而是指導人們如何以“迂”的方法達到“直”的目的。
一位年輕的母親,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小說家,便把孩子送到了當時法國國內最著名的小說家福樓拜的門下學習。
第一次上課,那個想成名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精心寫的兩個習作,希望通過這兩篇習作得到老師的指導,然後印成鉛字。可是,他的老師隻看了看他的習作,然後,便給他留了一項作業:讓他去觀察停在街上的拉車的馬。老師對學生說:那裏有許多馬,你仔細地觀察它們,然後用一句話把它們的特征描寫下來,讓我通過你寫的,一眼就能分辨出你寫的是哪一匹馬。
這位年輕人開始放下寫小說的念頭,專心去觀察描寫那些馬。後來他的老師不斷地為他安排不同的觀察對象,從一堆火,一棵樹,到一個小孩,一個妓女,每次年輕人都認真完成老師安排的觀察作業。這樣,一直到十年以後,他發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說《羊脂球》,震動了整個法國文壇。這時候,他已經成為一個技藝高超的青年小說家了,他的名字叫莫泊桑,繼法國小說大師雨果、左拉、福樓拜等人之後,被排在世界文學大師之列。莫泊桑的成功,不僅取決於他堅持不懈的努力,而且還應歸功於他的導師為他製定的以迂為直的學習戰略。
與他的成功道路相同的還有大畫家達·芬奇。達·芬奇開始學習繪畫的時候,老師給他拎來了一籃子雞蛋。開始的時候,達·芬奇還有些困惑,經老師的提示才發現,不同角度的蛋有著很細微的差別,每一個蛋都不一樣。這樣一來,達·芬奇通過畫蛋苦練基本功,一練就是三年,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畫家。
“汝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是大詩人陸遊告訴自己孩子們的學習秘訣。因此在學習的時候,必須懂得基礎的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從基礎知識人手。
治學要治本。猶如做生意要有本錢一樣,沒有大本錢就不能做大生意。治學的基礎越深厚,治學就越有成果。有的人急於求成,往往在學習一開始,便突飛猛進,結果舍本求末,欲速則不達。
一個狼吞虎咽的人往往是消化不良的病人。真正敏捷的人,並非事情做得快,而是做得好的人。
抓住聽覺記憶與視覺記憶的最佳點
學習中,最重要的東西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知識的質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卻不知道最有用的東西。我們都懂得這樣的道理: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健康。真正能夠學到很多知識的人,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題的人,而是學到了最有用知識的人。什麼是最重要的知識呢?對於學生來講,老師在課堂上強調的,就是對你最有用的,也是你聽覺和視覺記憶最深刻的。
愛因斯坦就卓有成效地掌握了這一法則,他說:在學習中要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入的東西,而把其他的一切統統拋掉,就是拋掉使自己頭腦負擔過重和會把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也就是說,在學習中,要做到擒賊擒王,而這個“王”就是重點,即你要獲取的精華。
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是一種探險,你隨著詩人進入奇幻與想象的領域;你看到小說家筆下的人生;你在神遊中乘船沉潛到大海深處,忽而隨著偉大的探險家遊曆極地世界;科學家帶你進入實驗室;而在閱讀別人的傳記中,你跟著此人奧妙的人生經曆長籲短歎;在史學家的回顧分析下,你學到了鑒往未來,而哲學家則與你分享他的智慧。
讀書要有目的
即使你自認為不是個“愛讀書的人”,每天你還是會不可避免地“閱讀”一些東西。如:雜誌上的文章、錄像機的使用說明、冰箱上的電話留言,以及最近的心情記錄等。
無論閱讀什麼,你都會有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將影響你決定采取什麼樣的態度去讀它——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閱讀方式。你絕對不會用看小說的專注去看錄像機的使用說明,同樣的,閱讀報刊雜誌的文章與看購物單的態度也會不同。沒有閱讀的目的,你會發現,自己隻是漫無目的地看書,而且效率非常差。
遺憾的是,大部分的學生都不了解“確定讀書目的”的重要性。他們所持的態度往往是:“濫射也會打到靶心。”
在你能夠了解所要讀的書——並將它“牢記”以前,你必須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讀眼前的東西。
一、確定你的讀書目的
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所能給予的最佳答案是:“因為老師說的”,那這個答案可不夠好哦!看來,我們得花點時間幫你找到更好的理由。讀了一章就宣稱:“我功課做完了”,那是沒有用的。或許你還會將書本放在枕頭底下,希望藉此慢慢地吸收書中的內容。
除非你確定讀書的目的,否則你會發現,自己雖然把整本書都翻遍了,腦子裏除了記得各章的標題外,書中內容可就是一片模糊了。
根據閱讀專家的說法,讀書的目的不外乎下列六項:
1.為了掌握某種“信息”
2.為了尋找重要的細節
3.為了解答某個特定問題
4.為了評估你正閱讀的書籍
5.為了應用閱讀的資料
6.為了娛樂
擁有目的而讀書,是增進理解力的第一步,因此建議你采用一些簡單的技巧,藉以確定自己是“為什麼”而讀書。
二、從書中找線索
每一本書都能提供一些線索,幫助你確定閱讀的目的。首先是很快地溫習指定課程,尋找你期待獲得解答的問題。而在開始閱讀之前,先就後麵列出的幾個要素加以思考。
就像報紙的大標題可以提供線索,讓你大致了解報導的內容。以下要素也能幫助你看出某個段落或章節所要傳達的信息:
1.各章標題與小標題
通常各章的標題與醒目的小標題,已經點明了主要議題的細節。在一些教科書中,段落標題或刻意凸顯的“序言”,更說明了作者所要陳述的內容。
所以第一步,先把要溫習的功課瀏覽一遍,隻要注意各章節醒目的標題與小標題即可。
舉例而言,假設你在曆史課本讀到的標題是“帝國主義的衰落”,你就可以用這個題材設計下列問題:
A.“什麼原因”(WHAT)導致帝國主義的衰落?
B.“是誰”(WHO)造成帝國主義衰落?
C.“何時”(WHEN)帝國主義開始趨於衰落?
D.“為何”(WHY)帝國主義衰落?
E、“何處”(WhERE)發生衰落?
當你在閱讀該章時,你會發現自己正在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這就表示,你有了讀書的目的了!
你有可能經常碰到,有些標題的用字遣詞看不懂。那麼,尋找這些詞彙的定義或概念解說,便成了你的讀書目的。
例覽標題的過程隻需花數分鍾,然而這樣做,卻是聰明有效的讀書方法。因為看過大標題,你對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會有初步想法,這有助於你更能掌握細節部分的重點所在。埋頭研讀之際,自然會有所領悟。
2.章末的結論
假如你看偵探小說是從頭讀到尾,便正如作者所希望。你的心情會隨著作者故弄玄虛的情節,以及一般偵探小說擅用的寫作手法而動蕩起伏。然而,如果你先翻到最後一頁知道故事的結局,就很容易了解作者如何架構小說情節,如何安排筆下人物的發展。甚至能預先察覺要到最後開頭才揭曉的許多作案細節。若非你先知道結局,你會當另一個人才是嫌疑犯,而不會去注意這許多的蛛絲馬跡。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能先明白教科書作者在書中所要傳達的主旨,便會在閱讀時留意得出最後結論的重要內容。
當然,看偵探小說先翻看結局,閱讀樂趣就沒了,不過對應付學校課程而言,這一招倒十分管用。它可以幫助你確定閱讀的目的,進而使你變成“主動”學習的讀者,讓你從此讀書不會夢周公了!
3.插畫、圖表
大多數的教科書,特別是自然科學類的教科書,都附有圖表、插畫、數字表格、地圖,還有其他的圖解。學生通常對這些圖解、表格視而不見——匆匆一瞥,過目即忘。
你不妨多花一點時間看看這些圖畫、表格,一定可以為自己節省許多時間。在閱讀的時候,你就會特別注意這些補充資料,以及它們所強調的重點,並作好筆記。
4.特別強調的名詞、生字與其他事實
有些教科書對於主要名詞與資料,會在正文中特別標示出來(我的意思不是指前一個學生所作的特別記號)。為了確定這些名詞的定義,或者為了發掘事實以便應用,就可能成了你讀書的目的了。
5.設計問題
有些教科書的出版商會以固定格式,在正文或各章結束時,提出問題以強調重點所在。如果能在閱讀該章之前,先看看這些問題,相信你對需要留心的資料會有比較清楚的概念。預習功課
當你開始研讀指定課程之前,若能先找出每一章的大標題、小標題,以及其他有助確定讀書目的的要素,表示你已經完成預習的步驟了。何謂預習呢?就是溫習這些線索,確定你的讀書目的。
建議你,每一個科目都應該預習!為什麼呢?想一想,你是否有過熬夜啃書卻所記不多,或者根本不了解你在念什麼?答案如果是肯定的,說明你根本沒有預習功課。
三、非速讀式地提高閱讀速度
標題、小標題、首句和我們已談到過的其他由作者提供的線索都會幫助你迅速把握章節的內容,另一方麵,章節裏的一些單詞也會有助於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要點上,從而忽視不重要的信息。知道了何時加速、何時放慢速度、何時忽略。何時集中注意力會使你閱讀得更快、更有效。
當你看至諸女“同樣”、“此夕”、“而且”氣“另外”之類的單詞或短語時,你應該明白接下來不會介紹什麼新內容。如果你已經知道了書中講的是什麼,那就加快速度或者完全跳過下麵的內容不讀。
而另一方麵,當你看到諸如“另一方麵”、“然而”、“不過”、‘湘反”、“但是”之類的單詞或短語時,你就應該放慢速度——你將獲得新信息或與你剛才所讀內容相反的信息。
最後,注意一些總結性的單詞和短語,諸如“總的來說”、“總之”、“因此”、“因而”、“所以”——尤其是當你隻有時間閱讀章節裏的“關鍵信息”或者你正在複習準備考試的時候。這些正是你真正需要的,就像一件用漂亮的彩帶包裝好的禮物一樣,它們使你避免了閱讀整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