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拚才會贏
引言:當我們說起前輩們的熟悉的名字時,那些名字總是和他們的事業聯係在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就像星星一樣永遠閃爍不停。
如果你熱愛生命,那麼,請從具體的小事做起,熱愛你所從事的事業,把它做好,做到一般人所難以達到的高度。
隻有事業,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存在的價值。
路就在腳下
——善於“挑爭”和接受挑戰的李瑞萍
我自1994年從門頭溝煤礦下崗以來,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用此而一蹶不振,自暴自棄。我認真地對待麵臨的窘境和困境,堅信天無絕人之路,我在努力重望全新的自我,爭取早日就業。
剛剛下崗那年,孩子僅兩周歲,一切的家務事都要我親自動手,但我並沒有被孩子拖住手腳,而是把孩子送進幼兒園,隻身一人到京城找工作。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在家俱城賣家俱,月收入隻有500元。我想外地女孩能吃苦,為什麼我不能吃苦,咬著牙就幹了下來。幹了幾個月,又兼職業務推銷,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掌握了一些銷售商品的技巧和營銷知識,業務也不斷提高,得到了老板的賞識,工資收入也有所增加。我沒有沾沾自喜於現狀,為老板做事,總覺得拘束,又缺乏自由。我憧憬著未來有一天自己做自己的老板,隨心所欲,我朝著夢想的方向孜孜以求。
有了這個夢想以後,自己感到知識的貧乏,尤其是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工人出身的我隻會幹活,做一個熟練工種,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也沒有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現在已進入商品經濟社會,沒有文化知識就做不好任何工作。有了這種感受,我就立誌加強文化知識的修養。
首先我報名參加了財會速成班的學習,掌握了財會管理知識,同時工作也有了進展,我由開始為老板賣家俱提升為管理幾個家俱城網點的業務管理工作,工資收入也日漸豐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並沒有忘記曾經工作了十幾年的“黑土地”,沒有忘記那些仍在下崗的姐妹們,我管理的幾個商業網點需要用人,就積極與“礦勞務市場”聯係,幫助企業減輕負擔,鼓勵那些下崗姐妹們振奮精神,鼓足勇氣,擺脫貧困,闖入市場,體現自我價值,我先後幫助十幾個姐妹闖入市場,安排了工作,擺脫了貧困。
形勢所逼,社會競爭的要求,我又於忙碌中抽出時間參加汽車駕駛培訓,為以後工作和生活準備。
經過三年多的“商海”鍛煉,不但積累了經驗,也積累了財富,他人也向我投來羨慕的目光。但是在這期間,自己也有苦和累。我有自己的小家,有丈夫、女兒。丈夫長期上小班,孩子小管不上,我又整天奔忙,經常到幼兒園接孩子是最後一個。但是各種苦和累都被我克服了。我就是這樣一天一天地挺過來了,但是我又覺得,我比過去充實了許多。
三年的堅苦打拚,奮力搏殺,我省吃儉用,攢足了資金。終於,我實現了夢寐以求的理想。1997年8月份,我在八角地帶投資辦起了自己的“幹洗店”,我成功了,因為我在社會上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真正創造了自我,充分體現了自身價值。如果說我是下崗女工的“幸運星”,到不如說我這顆“幸運星”是用辛勤和努力換來的。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隻有靠我們自己。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去努力、去奮鬥、去抗爭,直到成功,到永遠。在這裏,我再一次鼓勵那些曾經和我一樣的下崗姐妹們,不要報怨,丟掉包袱,不要看不起自己,在成為生活的強者,就要與現實命運挑戰,去抗爭,到社會上闖一闖,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鼓足勇氣,創造自我。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也正由於困難與挫折,當我們以實際行動去解決並超越它們時,我們的人生價值才體現。人生要轟轟烈烈,人生能得幾回搏,“等.靠.要”的思想隻會使自己為社會所淘汰。
財富點拔
“下崗”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完了,無可救藥,自強不息,知“恥”而後勇方是上上之乘,當務之急。
主人公的經曆體會和諄諄話語,值得我們去慎重思考。當今社會競爭的原則是“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我們都應該力爭上遊,做生活的強者。青春奏鳴曲
血氣方剛,身強體壯,這是年輕人的無形資本。機械廠工人盧明正是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人,27歲,一切都正開始。但是,他不安逸和滿足於廠裏按部就班的工作秩序和不景氣的經濟狀況,再加上一大常繁文辱節的規章製度,他忍無可忍。
對於這樣的環境與工作狀況,他早萌發了走人的念頭,或許少剩幾個人倒會有活兒幹,何必等到大家都沒飯吃才散夥呢。盧明想,憑自己的年齡與身體,哪兒掙不到300塊錢,他很自信,也很樂觀。寫了一紙辭職報告,就與工友“拜拜”了。
很快他在一家個體書店謀到一份差事,幫老板進貨和清理倉庫,月薪450元。每天上午8點鍾上班,但7點他就得出門趕車。從前這時還在床上,原來廠子是在住家對門,七點半起床也不會遲到。書店的活兒很重,平均每兩天就要到火車站或批發市場提貨。老板圖省錢,每次都讓他騎三輪車,並且自己裝卸。書這東西挺沉,要是上街雇三輪,沒20元沒人肯拉。盧明算了一下,這活兒挺累人,又沒得一個星期天,而且得早晚趕車,每月的工錢根本剩不下多少了。在一氣之下他又辭了職。
他重拾舊日的記憶,懷念那段廠裏的日子,但“男兒誌在四方”,他立誌要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給別人打工效勞,行動上有約束,工作沒有自由。他決定自立門戶。
當老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首先,必須具備業務知識。他計劃開一個書店,各當其中必然學會售書的經營之道。
他為了盡快入門,還跑到各大書店去看人家如何擺置書架,如何給圖書具體分類等細節。又在許多書店搞了一下調查,看哪類圖書暢銷,哪類圖書批發價低等等。
有了初步的準備,他在一所中學的附近租了一間房間,開始了他當老板的夢想,並命名為“窮孩子書屋”。當然,幹什麼都得有本錢,辦書店更是如此。他為了辦這個書店,把準備結婚用的幾萬塊錢都投了進去。父母和朋友都勸他別傻幹,先結了婚再盤算如何謀生,現在錢花完了,拿什麼結婚。
其實,27歲的他何嚐不想要一個溫暖的家。隻是他想,就一個人他都撐不起來,再加上一個人恐怕更慘。要是拿了這些錢結婚,結婚之後怎麼辦,總不至於喝西北風吧。他辛辛苦苦做好了父母的思想工作,才算辦起了這個書店。開始時,他的成本有限,進的貨挺少。但他所在的地段好,緊挨著學校,銷售狀況令人欣喜,資金運轉較快。在兩個月後,他的生意做得象模樣了。他在顧客少的時間讀了很多書,在精神上充實了自己。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盧明的苦心經營和努力策劃下,他自己的書店很快就贏來熱愛知識的顧客。“窮孩子書屋”聲名鵲起。
他盡力擴大圖書類別,滿足眾多的讀者的需要。有人需要他沒有的書,他便登記下來,幫顧客去找。如果購書超過200元,他便利用早晚的時間送貨上門。
現在,盧明的“窮孩子書屋”已為很多人稱道,都認為買他那兒的書是最佳的選擇。
盧明本人也說:自己這個小書店不可能使他暴富,但對於過小日子已很稱心了。他現在心裏也頗充實,與書打交道就是不一樣,他感覺自己已與書結下了緣份。在夜深人靜時,泡一杯清茶,拿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
財富點拔
“相信我自己,因為我年輕”有一首歌如此說。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隻要你勇於挑戰,爭取有所作為,麵對困難不言退縮。盧明的成功之道值得我們借鑒。自強不息的女勞模
1996年6月7日晨,全國紡織係統勞動模範、安徽省特困企業安徽絲綢廠下崗女工吳龍霞,早早地來到“商之都”。她要和廠裏的80名姐妹一起,跨進安徽最大的零售商場做商嫂了。這天,省、市和有關方麵的領導,也來送她們上崗。
吳龍霞再次成為眾多媒體的焦點,人們廣泛關注她的境遇情形。眾說紛紜,美食一是。
三口之家月僅280
1980年,22歲的吳龍霞懷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進廠,在絲綢車間當擋車工。她曾為自己能進入這個1958年建廠、在全國紡織行業舉足輕重、在省紡織係統稱雄的企業而自豪。
她憑著心靈手巧,把師傅傳給的一手絕活兒做得錦上添花。出徒後,她獨當一麵,人均產值在車間名列前茅,1994年成為全廠唯一的全國紡織係統勞動模範。
勞模,與升職,增資,住房存在著紐帶關係。但吳龍霞依舊風裏來雨裏去,盡職盡責,沒半點恃強白天的架勢,工作熱情高漲……由於絲綢行業不景氣,廠子一下子變成特困企業,1995年7月,廠裏作出除噴織車間外,其餘車間全部停產的決定,她作為“先頭部隊”下崗了。
這是她很難理解更難接受的事實。此前,廠裏“吹”過不能按時發工資的風,誰想到這麼大的廠說停產就停了?是啊,15年了,整天圍著機器旋轉的那雙腳,不是你讓它停就能停下來的。她食不香睡不眠,就像變了個人,她從心底還企盼著機器能轉起來。
然而,她盼來的更糟糕,在同一車間做維修工的丈夫也下崗了!上小學的女兒看著閑在家的父母,心裏不是滋味:“爸爸媽媽,今後就別給我買新衣服了,把錢給我存好,供我上大學用……”
女兒是天真爛漫,年幼無知。她哪裏曉得父母現在的困難,一個月剛280元的生活費,怎能養家糊口啊!
龍霞在家呆了幾日,突然明白了些許。丈夫更有見識——別爭,咱們不是有手嗎?倆人一合計,拾掇些工具,買了打氣筒,在馬路邊擺攤修自行車,從此開始了艱難的自救:充氣、補胎、換鏈條……直忙到街上流光溢彩才回家,女的匆忙為女兒做飯,男的則打開紙盒,悉心數著皺巴巴的毛票和硬幣。
“今天‘收成’不錯,純利5元多。”丈夫說。那夜,吳龍霞說是她下崗後睡得最香的一夜。她還告訴我們,隻要看到路上奔流不息的自行車,就想到紡機上的梭,她很想有個梭子能停在眼前……
剛有一條生路,一天,幾個工商局人員來到他們前警告說要取締無證經營。夫妻倆無可奈何,默默地收拾工具,心裏盤算明天又走向何方,以什麼來養家過活。
主動放棄上崗
她有“病”,就是那勤快的老毛病!家裏家外收拾得再幹淨不過,還幹哈呢?
鄰居曉得她的脾氣,便推薦她去一家私營企業,那裏辦公室正缺一個搞行政的。她滿懷信心地去試試,可與老板一照麵,老板就不提辦公室的事了。好心鄰居事後才得知,人家是要招小姐,怎會看上這37歲的吳龍霞?看到龍霞的誠心勁兒,鄰居隻好推說老板出差。龍霞想清楚後,為不負鄰居好意,又主動上門幫鄰居找“台階”:“別去問了,我不想幹了。”
同年10月,吳龍霞有幸被通知回廠上班。原來,廠裏準備開幾台機,照顧雙職工特困家庭,她符合條件。她太看重這個崗位了。她說,聽到那隆隆機鳴,心裏就寬慰許多。但是她很快就放棄了這個絕好的機會,因為她得知有更加窘迫的姐妹,她真正做到了舍己為人。
在待崗那段痛苦難熬的日子裏,同事親戚都勸她:你是勞模,為廠裏做了不少貢獻,為什麼不去找領導?她認為,領導有領導的難處,還是大家共度難關吧。
她再度下崗了,當然,是她主動要求的。
隻要有活幹,不在乎苦累
勞模是勞動者的模範,畢竟不是“萬金油”。作為專業技術工種的吳龍霞下崗後,感到自己的專長不再有價值,倒是有些懊悔,當初為什麼沒多學些其他本領?然而,敬業的龍霞,上班時全身心地投入,回到家後你還有精力學習嗎?矛盾呀……
為了維持生計,夫婦倆省吃儉用,盡量縮減開支,但對於品學兼優的女兒,他們卻是從沒吝嗇,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這是1995年冬季。吳龍霞不敢批發新鮮蔬菜,因為她沒那麼多本錢。挑前撿後,隻批發了易儲存的芹菜、大蔥。她心腸太好,把芹菜外幫全扯掉,省得買菜人再扯;人家向她還價,她太好說話,隻要不低於批發價……同樣菜蔬,菜販子一會兒功夫就賣完,她居然用了3天。回家數數錢,連本也沒討回。
“我簡直是個廢物,呆頭笨腦!”她撞胸頓足,欲哭無淚,凜冽的寒風侵襲她那性悴的臉,可她已然麻木。
丈夫卻滿麵笑容,“一切都會好的,麵包會有的。”她默默地點頭,但顯得異常沉重。
一愁莫展之際,朋友們把她介紹到中國科技大學陽光寫字樓工地。老板聽說是勞模,極爽快地把她留下,委以重任,掌管倉庫和工地所有房間的鑰匙。丈夫怕她分不清上百把鑰匙的用途,給做了個編了號的特大型鑰匙夾。
從此,工地上多了一位整天提著鑰匙奔忙的人。她每天早早趕到,把所有該開的房門打開。她管理的倉庫井井有條,物品進出,賬賬相符。下班後,人家都走了,唯見她檢查每扇門窗是否關好。勞動模範再次閃光了……
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度。工地收工後,她再次失去了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一波幾折,吳龍霞嚐遍下崗自救的苦衷,隻是更堅強了。她自信地說:“我就怕閑著,有事幹,幹什麼咱都行。”
在新的崗位,她兢兢業業
1996年5月,才開業5個月的“商之都”商場決定在安徽絲綢廠招聘100名下崗女工。大紅色招聘啟事就貼在廠裏,許多下崗女工聚集在一起,有700多名女工條件適合。湧動著再就業熱望的人們真到麵試那天又猶豫了:盡管下崗,好歹還有國營企業工人,有個靠山,而“商之都”送來的並不是“鐵飯碗”……
是進是退?她陷入了極度的沉思,回顧下崗後的辛酸苦楚,她昂首闊步去報了名。報名的共有165名女工。
她通過了麵試,在筆試中也名列前幾名,可偏偏年齡超過了招聘規定。此事,被特別注重“以人為本,以德興店”的總經理楊昌德知道後當即拍板:勞動模範是“商之都”求之不得的優秀人才,不但要招進吳龍霞,對其他先進人物也要大開“綠燈”。
於是,以吳龍霞為首的一批紡織勞模、“三八”紅旗手、“新長征突擊手”、操作能力、生產標兵等均被聘為商嫂。在上崗儀式上,省委領導叮囑吳龍霞:要把好傳統帶到商場,在新崗位上再爭當榮模。
所謂“隔行如隔山”,麵對全新的陌生的工作環境,沒有經驗的吳龍霞能否勝任呢?
在車間上班一天8小時來回奔走不覺累,在櫃台裏站不到10分鍾,她額頭上就直冒汗;顧客問這問那,她急得說不出話,直往後躲;還五花八門的價格,記住那個,忘了這個……吳龍霞決心一切從頭開始,悄悄地寫了決心書:
“我是共產賞員,又是紡織係統全國勞模,從企業轉為商業,隨著工作服務對象的轉變,我有決心再幹好,珍惜現有的工作,把產業工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帶到商業來……”
當我們明查私訪她的近況時,全廠職業無不誇口稱讚,領導更是讚不絕口:勞模就是不同凡響!
財富點拔
沒有了“鐵飯碗”做保障,失業下崗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麵對這一嚴酷的現實,下崗職工應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素質,以重新再就業。
吳龍霞為我們作出了鮮明的榜樣——自強不息,永不棄!年齡不是問題
李東原來在王府井工藝美術服務部工作。下崗那年我45歲,在單位下崗人員中,李東差不多是歲數最大的了。單位和我們這些老職工簽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和勞務輸出協議,社會保險該上的還給上,為的是讓我們安心到社會上去闖練。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真的,當時我真不願意走,幹了快30年了,半輩子的心血都流在這兒了。可又一想,我們“老三屆”這一代人,什麼風風雨雨都闖過來了,現在企業有困難,就再為國家分一次憂吧!
年齡大,又沒專長,李東的個人條件要再就業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我抱定一個信念,隻要能找到個工作就去幹。苦、累李東不怕,文革時那麼困難的時期都過來了,現在這點累怕什麼。
正巧廈門東風製藥廠北京聯絡處,招“酸痛靈”藥的谘詢員,單位介紹李東去,同時對李東說:“用人單位得挑人、麵試,你這麼大歲數,用不用可沒準”。來招人的是北京聯絡處的經理,他問李東為什麼願意當“酸痛靈”谘詢員?李東說:“醫和藥連著,從小李東就想當大夫,現在沒戲了,以前我還學過手診,能簡單看點病,隻要要我,這個工作我就能做好”。
對方還真要了李東。就這麼著,我下了崗又馬上上班了。
經過短期培訓後,李東在東四宏仁堂藥店當了一名谘詢員。
誰知,上街發傳單,招呼人免費治療這一關,就有人沒過去。王府井工藝美術服務部,憑這單位,就說售貨員也是國家級的,上大街幹這個,好多人覺著麵子上不好看。況且嚷嚷一天不算,還得給人做治療。什麼人都有,哪兒痛都得給治。這份累,“國家級”售貨員過去也很少受過,有些人不幹了,重新拿200元生活費回家呆著去了。
“為人不自在啊”,我也嚐到了給人打工的滋味。像李東這樣幹了幾十年的老職工,在原單位就是和領導戧戧兩句,怎麼說人家也得給點麵子吧!新單位可沒這麼一說,紀律還很嚴,上班不許坐著,不許聊天,要不停地介紹藥的性能,給顧客做治療。沒過多少日子,我嘴裏就長了泡。
但是李東沒走回頭路,不要說家得養,就是自己也得有個生存空間。回家呆著,人還不呆“朽”了!既然是再就業,就紮紮實實從零做起,打工也要打出“樣”來,人隻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
當時李東五節腰椎和左、右腳後跟都骨質增生,一天八小時可釘可鉚站下來,回到家全身就跟癱了似的。丈夫體諒我,洗衣、做飯、買菜,差不多把家務事都包了。患者腰痛、腿疼還好說,遇上腳痛的患者,有的一脫鞋,那味熏得人直想吐,治完了連飯都吃不下去。快50歲的人了,還抱著人家的臭腳丫子伺候人,背地裏我也沒少掉眼淚。不過,委屈歸委屈,幹歸幹。要想把一件事情辦成個樣子,就必須會吃苦。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所謂久聞不知其臭,就是這個理。
年齡大的人再就業,在許多方麵是不如年輕人,可也不是沒有優勢。特別是幹服務業,長相清純亮麗當然賞心悅目,可更多的顧客看重的是和藹可親、體貼周到的服務。為人妻、為人母的中年婦女,前一條沒有,後一條卻不難做到。正所謂各有各的優勢。
有一次,我們店裏來了一位穿著破舊的的老人,他家在河北衡水,來北京當臨時工。老人腰疼腿疼,連著20多天天天來做免費治療,就是不買藥。我們覺著老人這麼大年紀,也掙不了幾個錢,挺不容易的,他隨時來,我們隨時治,每次給他用藥,按摩都格外仔細耐心。最後,老人萬分感激地說:“這麼多日子我光看病不花錢,你們不嫌我煩,也不嫌我髒,現在我腰腿疼好多了,你們的藥好,服務好,人更好”。他不光自己買了藥,還到農村用這藥給鄉親們治病。如今,老人已經回河北了,仍常來北京買藥,衡水的老白幹酒、小米、紅豆等特產,他都給我們帶,就跟走親戚一個樣。
事情就是這麼回事,肯付出,就會有回報。以前,宏仁堂一天也就賣一、兩瓶“酸痛靈”,自打我去了,每天增加到七、八瓶。
領導覺得李東挺有成績,就讓我組織一個“酸痛靈”義診隊,在北京和全國各地做促銷。這期間我認識了哈爾濱“酸痛靈”聯絡處的經理。她鼓勵李東說:“全國那麼多大城市‘酸痛靈’市場還沒開拓,你挺能幹,又幹了一段時間有了經驗,還不如幹脆自己挑攤幹去”。這話讓李東動了心。人一輩子遇到的機遇並不多,到了這個歲數更得抓住身邊的每一個機遇,去嚐試嚐試。
回家一商量,愛人說:“歲數那麼大了,身體也不好,孩子又上中學,你折騰什麼呀,就在這兒湊合幹吧”!熟人、朋友也都是這態度。
李東都認為,幹事業無論年齡大小,隻要有那股勁,很多事情是可以成功的。
女兒特別支持李東說:“這麼好的機會還不試一把,我都這麼大了,能自己管自己了”。
西安是李東到外地建點的第一站。剛去的時候人生地不熟,藥店裏同類藥特多,一般也不輕易進藥。我知道北方人豪爽仗義,就選擇了一家有影響的藥店,開始了“軟、磨、泡”。藥店經理上班,李東上班,他下班,李東下班,就在接待室等他。中午他出來吃飯,李東就向他介紹“酸痛靈”藥的特點說,我已經觀察好幾天了,在你們這準能賣好,你就試試我的藥吧!我這麼大歲數,連著幾天對方也不忍心了,說:“你這個大姐真不容易,左一趟、右一趟在這兒等著,我就試試你的藥,要是藥效不好,可絕不進”。一試,效果不錯,就這麼著,李東先後打進西安六家藥店,建立了“酸痛靈”谘詢點。
西安市場基本穩定,李東決定再到成都去闖,到了成都沒地方住,先是住朋友家,人家10多口人,李東就睡在地板上。後來租了一間房子,和藥睡一塊,藥味重,熏得李東天天頭疼。我知道,和不同地方的人打交道得用不同的方法。南方人做買賣特精明,不見真佛不燒香。李東對藥店經理說:“咱們先試試,頭一個月我們免費做治療,你們賣藥,賺錢歸你們。如果賣得好,你們就答應我們建點進藥。”人家在藥店緊靠門口的地方放了兩張凳子,下雨全潲進來,等於淋著,太陽一出就曬著,但對這一席之地我們格外珍惜。當時就李東和一個成都小姐,每天早上藥店還沒開門,他們就到門口等著去;晚上人家關了門,他們還舍不得走。治療免費,服務耐心,很快他們就遠近聞名了。有位舞蹈演員不小心崴了腳,剛巧兩天後又有演出任務,她讓人攙著來到谘詢點。他們想方設法給她治療,結果還真沒誤了她演出。經過這件事,連藥店經理都對他們另眼相看了。一個月試下來,“酸痛靈”的銷售額超過了同類藥品。
前後不過兩個月功夫,20多人“酸痛靈”谘詢點相繼出現在各藥店,成都聯絡處建起來了,我當上了經理。
記得頭一次上外地搞促銷時,李東連火車票都不敢自己買。假如當時沒勇氣邁出第一步,自然不會有今天了。路,就是要靠自己去闖、去走,否則不會有現成的事業等著你!
許多下崗待工人員都有以下特點,一是年齡大,二是技能單一。但是,隻要實事求是的幹,肯下功夫,就一定會有收獲。
剛開始做谘詢員時,李東就一點點把“酸痛靈”的用途、用法、用後的反應等都想方設法弄明白,同時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有關的醫療、醫藥書籍,養生健身之道都琢磨,時間一長,李東也快成半個大夫了。一次,一位戴金戴銀的小姐來到我們店,開口就說:“我買你幾瓶藥不在乎,但治不好病我可不答應”。我利用掌握的知識為她測病、敷藥、按摩,她還挺信服,買了兩瓶藥高高興興地走了。望著她高高興興遠去的背影,李東笑了,認為她的努力沒有白廢。國內外的營銷書我也看了一些。通過優質服務,讓顧客自覺自願接受你的產品,這一招就是從書上學來的。
人在社會上闖蕩,像李東這麼大歲數的人了,也難免不會牽掛家裏。每當這時,她總是把痛深埋在心底。
幾年來,李東走南闖北,增長了見識。南方人就業觀念很新,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強。他們不怕丟人,不怕吃苦,什麼都能幹,大街上有很多縫紉機攤,他們在那縫縫補補,做一些床罩、窗簾,大街上擦皮鞋的也非常多。在成都買菜,土豆、萵筍都削了皮,栗子剝成肉,他們方便了群眾,自己也有收益。現在我們一些北京的下崗職工的擇業觀念還沒改變,挑挑揀揀,工資少不幹,髒了、累了不幹,有人說給三、五百元養不了家就不幹。可下崗就想掙大錢是不可能的,天上不會掉陷餅,要從基本的幹起。首先要給自己找一個生存的空間,就拿廈門東風製藥廠北京聯絡處來說,在工藝美術服務部招了三十多人做谘詢員,但幹到最後就剩下四、五個了,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吃慣了大鍋飯,受不了那份苦那份累,他們寧願拿著生活費在家舒舒服服,天天打牌、逛市場,也不願找份工作幹,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財富點拔
年齡大、技能差,都不是再就業的主要障礙,關鍵是要走出自己心理上的誤區。人這一輩子,撅著嘴是過,樂著也是過,幹嘛不笑對人生呢!隻要人老心不老,敢於麵對現實,肯於付出,同樣有希望在再就業的崗位上做出成績,實現自身價值。我要說,是再就業給了我第二次青春巾幗何須讓須眉
與張曉燕一樣有下崗遭遇的李麗、楊丹、彭緩緩生活境況似乎比她好了一些。三姐妹原來都是一家毛紡廠的職工,李曉青和彭淑蘭原來在廠中做檢驗員,楊豔麗在車間搞生產。三個人由於家住得較近,平時挺要好,她們是那種無憂無慮的女孩子,似乎從不覺得生活的深重。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1994年8月,她們所在的廠破產了,三姐妹成了待崗職工。從不知生活酸甜苦辣的三姐妹一下子懵了,心裏頓時不是滋味,手也不知道擱哪兒好。平時從不把幹活當回事兒,廠子效益盡管不好,但沒為之付出過多少的她們根本不在乎,反正她們也沒過高的生活要求,有點兒錢夠化妝,日子就高高興興打發了。沒想到現在沒活幹了,“養活自己”的微薄的工資也沒了,回到家裏吃閑飯,心裏不怎麼舒服,別人衝你笑笑,都覺得是在瞪你。
怎麼辦,三姐妹整天逛市場,想看看哪兒有發財之道。愛吃水果的她們發現別人賣水果能賺錢,而且成本不大,私下一合計,就開始賣水果了。三個人象模象樣認真幹了一星期,不知怎麼搞的,一塊錢進來的水果賣一塊五六還賠了錢進去。可自己也沒吃多少,大家嘻嘻哈哈說笑一陣,又轉移了目標,覺得賣菜也許能賺錢。可賣菜比賣水果辛苦多了,淩晨四點多到菜市批發,六點上市。她們又太嫩,總遭別人算計,賣菜時別人一還價就不知所措,她們平時的瀟灑勁兒一點兒也沒了。這次堅持了兩個星期,三個人一算帳,還算不錯,淨賺68元,一個人分20元還可剩8元買水果慶祝勝利。
雖然賺了錢,可三姐妹覺得她們有更廣闊的天地去發展。於是決定開一個絲織廠。
家裏人見三個青年折騰了一陣子沒了動靜,也忙著給她們找工作。誰知她們三人竟要辦廠,就憑她們賣菜時所表現的那點本事,豈不是窮折騰。在她們軟硬兼施、死纏硬磨之下,各自家裏人答應給她們每個人一萬元,以後是好是壞就不管了。有了三萬元,加上三人平時的積蓄,也近4萬元,足夠她們折騰一陣子。
首先她們在原來破產的廠裏申請到兩間小房作廠房,花兩萬元買了兩台機器,針織廠就辦了起來,並命名為“三鳳”針織廠。萬事開頭難,三姐妹實在是碰上了難題,但由於這次投入大,再說想到她們自己的計劃都已經向家人和朋友說明了,不好撒手不幹,隻好咬著牙進行她們的事業。
這個小作坊式的廠,一次進二三百元的紗,自己織成布,拿到外麵染好,然後自己裁剪自己縫紉。蒼天不負有心人,當第一條褲子做出來時,三個人簡直高興瘋了。第一次她們生產了600條線褲,找商家推銷出去,淨賺了800多塊錢。800塊錢,與她們工作時的艱辛,推銷時所忍受的白眼及冷嘲熱諷比起來,並不是一個大數字,但這意味著她們成功了。
活兒多的時候,她們三個人幾天不回家,困了就輪流打個盹兒,機器是不能停的。在冬天沒有暖氣的時候,就搬回家幹,從早上一直幹到晚上十點,腿都發軟了。但是三姐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就以苦為樂。
三姐妹之間也精誠合作,生怕別人累著,有活兒搶著幹,到外地進貨,也爭著去。進貨時,她們都坐硬座,住便宜的小店,帶上一大包方便麵,用熱水一泡就是一頓飯。用她們的話說,就是她們在“榨錢的汁水兒,自己的辛苦錢,誰也舍不得多花。”三鳳針織廠在三個能吃苦的姑娘的經營下發展了起來。她們還特留意流行趨勢及各種節日,設計有圖案的文化衫,情侶衫,結果銷路挺好。在“三鳳針織廠”發展風頭正旺時,她們又拓展了廠地,多租了幾間廠房,並招聘了五個姐妹,和她們一起撐起了這個由作坊發展而來的廠子。
三姐妹在談起她們的成功之路時,總笑笑說:都是逼出來的。人就是有惰性,以前吃大鍋飯時,誰都不做,現在為了生活,當然是越做越來勁,法子越多。
“誰說女子不如男”,三姐妹憑自己的努力開辟了一塊天地。這對於每個下崗工人,每個關於下崗政策的製訂者,都是一種激勵。
我們應該感謝李麗、楊丹、彭緩緩這三個有誌氣的工人,她們為國家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做出了貢獻,也為我們每個人下崗職工樹立了榜樣。“人人有本難想的經”,但這有時也決定於每個人的想法。三姐妹的奮鬥曆程,不正證明了“樹挪死,人挪活”的正確性嗎?我們期待著更多像李、彭、楊三姐妹一般的人物冒出來,也希望下崗工人盡快找出一條適合於自己的謀生之路。
財富點拔
我們每個人都有天限的潛能,隻要盡力挖掘,就一定能在商業上有所成就。愛拚才會贏
王文才,一個憨厚的東北漢子,光憑他樸質的外表,人們可能無法將他與精明的企業家聯係起來。然而就是這個老大學生,從技術員、主任工程師、工程處主任、公司副經理,公司總經理一步步走過來,並以他那戰略家思想和求實的工作,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位建築工程公司成功老總的經營理念,卻可以用三個普通的比方表示出來。
羊肉串理論
“如果我手中隻有100元錢,到商店去買東西,有電視機也有羊肉串機,而我選擇了羊肉串機,也許有人認為我是個禁樂主義者,但他們錯了,的確,電視可以讓人享受,但羊肉串機才可以給我們賺到更多的電視機。”這就是王文才的羊肉串理論,就在公司資金極度短缺的情況下,他毅然拍板買回了各型號塔吊29台,這種大氣魄的投入,在全國同行業中也是少有的,而結果也正如他所預料的,公司於1995年便煥然一新,這個僅有管理人員400名,職工2000人人的企業,年產值突破了1億元,利潤2832萬元,讓人驚歎不已。
拳頭理論
“雙手拚擊一個東西當然比一隻手打擊一個東西晚有力,而如果能打出一組漂亮的組合拳,那威力必將更大。”
由於市場形成的不斷變化,王文化自然不會死守陣營,在成功的盤活了一建公司,打出了有效的第一拳後,他開始打出漂亮的組合拳,一口氣組建了石膏板線廠,大理石製品廠,建築塗料廠,水磨石製品等八家邊緣實體,不僅自給,更是以質優價廉搶占市場,數年內,他們就研製開發出建築塗料,水磨石製品等六大係列數千種的裝飾塗材料,一舉成為當地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裝飾材料廠家。
饅頭理論
“如果一個人吃完3個饅頭後打起飽嗝,你能說前兩個饅頭不應該吃嗎?”
王文才是在取得巨大成就,各種榮譽誇獎鋪天蓋地而來時打了這個比方,他動情地說:“一建公司之所以取得這份業績,是前幾屆班子,幾千名職工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啊!我隻是恰恰作了這第三個饅頭而已,沒有公司這幾千號人,我這總經理給誰當去?”王文才一貫的宗旨就是——蓋好房,買設備,長工資,不欠稅。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大家風範。
財富點拔
王文才成功的原因雖然不能從這三個比方中全部表現出來,然而這卻蘊含了其經營理念的精髓——德、才、誌。
具有良好服務信念,對顧客、對公司、對職員、對社會懷有滿腔的服務熱忱;堅定必勝信念,永遠保持創業的那種謙虛——這是他的德。
膽大心細,創業時既能小心翼翼縱觀全局也能當機立斷大膽出擊,並能敏感地捕捉研究動用各方麵的情報信息以作出科學謀劃決斷——這是他的才。
氣宇宏大,不計較於一城一池得失,而將眼光放得長,放得遠——這是他的誌。
商戰即人戰,一個有著如此高素質領導者的企業,焉能不在商海中傲視群雄?劍膽琴心話儒尚
現如今,中國商界似乎開始盛行“儒商”所謂“儒商”,一般是指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一代既有知識也有能力,既懂文化也長於商業的新型商人,而其最重要也最可貴的特點便在於——賺錢的同時並未放棄文化追求。
北京的呂君就是這樣一位“儒商”早年的呂君畢業於某著名大學的中文係,在大學期間便打定了為“繆斯”奮鬥終身的誌願,但畢業後真正融入了生活,他的觀念才漸漸轉變了——物質的貧乏注定了精神品質的被傷害,詩人們因為生活所迫而變得憤憤不平急功近利甚至將詩歌變為他們泄憤的工具,這樣一來,詩人應有的內容與大度遠離而去,其詩文也就不可避免的變得浮躁和淺陋。
於是,早在80年代中期,呂君便在某大學附近開了一家氣勢不小的書店,但與其他普通書店不同的是,呂君首先便是把辦書店看成一種文化活動,其次才是商業行為,他還自信地表示“如果以商業成敗論英雄,我自知沒有什麼,天賦,若以文化的角度來指量,我覺得問題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