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出差,演繹一段“旅途之戀”(3 / 3)

兩個多月下來,我也不知和“華爾茲”算不算是網上情人,我每天都能收到電子賀卡和郵件,一天不上網和他聊聊,心中就悵然若失。

不過,我隱隱感到對“華爾茲”產生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依戀是對丈夫的一種背叛。其實,丈夫已經發現我又另外設了一個免費電子信箱,還加了個人密碼,他沒追問我為什麼,這讓我很傷心,我寧願他大吵大鬧而不是故作紳士風度,可他卻是一副什麼也沒發生的樣子。不過打這以後,丈夫陪我的時間明顯地多了起來,慢慢地我們的。u又貼近了許多……

我想應該感謝“華爾茲”這個理智穩健的男人,如果碰到的是另一個人的話……但最終我還是把他的名字從“好友名單”裏刪掉了。隻要上網了,在網上遲早會“愛”上點什麼的,也會渴望發生點什麼的。我想,明白了自己身邊其實就有個最好的丈夫,明白了網戀戀的不過是網絡,也算不枉那一段“網戀”的經曆……

網絡時代釀造網絡故事,我們該怎樣看待這樣的網戀故事?

有人說,如今已是網絡時代了,你還等什麼?於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情萬情網上開”,“網戀情結”便成了如今所謂“前衛”的人們的一種生活新景觀,網戀話題便也來到了現代人的茶餘飯後。

網戀何以誘人?因為,網戀就是與現實生活中的戀情的“味道”不同。一是情境的虛擬性。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幾乎無一例外地沒有不可以虛擬的事情,而這個虛擬的世界又是那樣的多變離奇。以至有這樣的故事:兩個網上戀人“戀”到難舍難分的地步,才知道雙方彼此彼此,都是“多情郎”。二是地域的廣延性。現實生活的戀情總是受到地域的局限,網上戀情則可以海闊天空,整個世界都由你隨意馳騁,不必問“你從哪裏來”,即使天涯海角也近在咫尺,情話盡管說,情人就坐在你對麵。三是身份的隱秘性。沒人知道遭遇同誌的“小精靈”、“華爾茲”到底是個什麼角色。就是那些大腕們,不是也有原本幾乎“老大爺”了的先生在網上成了“美少女”的故事嗎?單是那名字就甜得讓你發暈。四是對象的模糊性。與你自己身份的隱秘性相應,你看同誌對象也是比“霧裏看花”還“霧裏看花”,真是朦朧又膝隴。就是在這朦朧中,網戀中人找到了那種“心跳的感覺”。五是進退的隨意性。現實中你敢“戀”過就跑,也多半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網戀可就不同了,剛才還“戀”得死去活來,轉眼你就溜了,連“拜拜”都省了。

你看,網戀的味道豈不很有“特色”?正是這特色的味道前所未有地使人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最好滿足。

人的心理需要是個怪東西。人幾乎是本能地期望自己的生活有最大的自由度,天馬行空,自由馳騁,無拘無束。要自由,當然就要自主。期望生活聽從自己任意指點,能夠依照自己的主張“為所欲為”,也是人的天性。人對生活的追求本質上又是多元的,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魚和熊掌,總是哪個都想要,所以才有那麼多關幹“選擇”與“放棄”的勸勉人生的文章。人們對新異性的刺激總是敏感而關注,求新求變又是人的一個天性。人還有傾訴和表達的需求。越是所謂封閉的人,越有強烈的表達的需要。人們在渴望滿足上述需要的同時,又希望最大地獲得心靈安全,最小地承受心理壓力。可是,現實生活哪能對人如此“厚愛”,一麵讓你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心理需求,一麵又讓你最小限度地承受心理壓力?如此好事哪裏去找?

現在好了,網絡給你開辟了一個新世界:網戀,你可以自由自在,為所欲為,也可以變換花樣,盡情表達,還可以既擁抱家中的愛人,又心儀網上的情人。於是,男人網戀,女人網戀,少年網戀,成人網戀,未婚者網戀,已婚者網戀……一個個網戀故事就這樣演繹出來了。

網戀故事確有通往婚姻殿堂的美麗結局,但網戀情結多是海市蜃樓。因為,網戀,網戀,其實多“戀”的是“網”,主要是網絡本身滿足了人的心理需求。

那麼好,網戀讓你獲得了心理滿足之後,還是從虛擬的空間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吧!不少網戀中人就是這樣走出網戀情結的。因為我們到底是現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