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孩的故事讓人不忍袖手旁觀。這樣的女孩是那種浪漫與理智並重的人,既穩重又熱情,很可愛又讓人尊重。但是,別人又真的不好幫她。因為,具有這樣性格的人麵臨生活問題往往會表現得猶疑不決,進退兩難。就是說她遇到的不是外部困難,而是隻有自己才能解決的內部困難。她的迷惘和痛苦在於陷入了一個強烈的動機衝突之中。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活動總是受一定動機推動的。而人的動機又常常是較為複雜,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動機起作用的。當這些動機不能同時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就產生了動機的衝突。動機的衝突從形式上說分為三類;一是雙趨衝突,就是既想得到這個,又想得到那個,兩樣都想要,所謂魚和熊掌想兼得;二是雙避衝突,就是對兩樣東西都想拒絕,都個想要,所謂前怕狼後怕虎;三是趨避衝突,就是對一個東西既想要又害怕,所謂既想吃又怕燙。女孩麵臨的就是上述動機衝突中的雙趨衝突:既想為了愛情到男友身邊,又想為了親情留在父母身邊。
在雙趨衝突中,兩種都想得到的東西如果有好壞之分,人的動機衝突還是比較好解決的。而事實上往往是想得到的都是挺美好挺有用的東西。這時的動機衝突解決起來才更為困難。但是,現實就是這樣,魚和熊掌兼得的時候是不多的,我們麵對那麼多美好的東西常常不能同時擁有。既然美好的東西不可能都得到,怎麼辦?必須有所放棄。放棄的東西並不就是壞東西。在好壞之間人是較容易放棄一麵的,困難的就是麵對的都是美好的東西,該放棄的也要放棄。
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應該學會放棄。有時候放棄某些美好的東西,不僅會帶來許多現實的好處,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意味著我們人格的成熟。日本心理學家田分康孝忠告不很成熟的女性時說得好:“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舍棄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人、物、思想的過程。”女孩已經27歲,正在走向成熟,應該開始學會放棄,在愛情和親情兩者之間必須作出取舍。至於到底該放棄什麼,就隻有問自己了。
如果女孩僅僅是因為對男友的生活環境和家庭關係沒有把握,那麼,也許她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是再到他的城市去看一看,實地考察一下那裏的生活環境,與他的家人聚一聚,體驗一下相處的感覺。而後,再決定到底放棄什麼。不管怎樣,雙趨衝突的最終解決,隻有放棄一種動機。唯有放棄,才能走出迷惘和痛苦。為了難尋的真愛,有時是不得不放棄一些同樣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