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正骨水

【成分】虎杖、五味藤、碎骨木、九龍川、薄荷腦等。

【功效】活血祛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用於跌打扭傷、各種骨折、脫臼,運動前後搽用,能消除疲勞。

【用法】搽(噴)患處,重症用藥棉蘸藥,敷患處1~2小時

【注意事項】忌內服。不能搽入傷口,用藥過程如有瘙癢起疹,暫停使用,骨折或脫臼整原複位後,方可上藥。

正骨水是廣西玉林製藥廠采用民間秘驗方和獨特生產工藝精製而成的名牌產品。具有駁骨、鎮痛、消腫和旺盛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等作用。運動前後用正骨水塗搽能較快消除肌肉疲勞,防止抽筋,實為體育運動跌打扭傷及風濕骨痛之良藥。本品處方獨特,選料純正,製作嚴謹,質量穩定,療效顯著。40多年來,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港澳、東南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飲譽海內外。

藥效研究:

1、對小鼠骨折骨痂的組織學觀察結果表明,正骨水外用對小鼠骨折有促進愈合作用。表現在骨折部位血腫消失快,骨小梁形成提前且排列較規則,骨髓腔溝通提前,多核巨細胞活動也較活躍。

2、對大鼠骨折愈合有促進作用,結果表明,正骨水對抗折力有提高作用的趨勢。

3、正骨水可以顯著縮小瘀斑麵積,表明可促進局部瘀血的吸收。

4、正骨水對家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

5、正骨水對小鼠足外擊傷引起的瘀血、水腫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6、正骨水對巴豆油致小鼠耳廓炎症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7、正骨水對角叉菜膠致小鼠足蹠炎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8、正骨水可顯著提高小鼠醋酸所致疼痛的痛閾值。

毒理研究:

1、長期毒性試驗:

大鼠局部完整皮膚及破損皮膚連續接觸正骨水8周,大鼠體重增長緩慢,高劑量組可引起wbc分類的淋巴細胞、粒細胞比例病理學改變,但這種改變停藥後2周可基本恢複,組織學上可見因藥物因素引起的局部用藥皮膚表皮增厚現象。其餘血液學指標、血液生化學指標以及其他組織學檢查未見明顯的病理學改變。提示臨床上應避免連續長期、大麵積(大劑量)使用正骨水。

2、急性毒性試驗:

對完整皮膚的反應:對剪除背部毛發,麵積為6×6cm2的

大鼠,在24小時內外塗紗布給藥10ml。大鼠食欲、精神及糞便未見異常,也未見死亡。停藥後7天內也未見動物死亡和其他異常表現。

對破損皮膚的反應:對大鼠已剪除背部毛發的皮膚用砂紙擦傷至滲血,在24小時內外塗紗布給藥10ml,高中低劑量組在不同時間內均發現活動增加,呼吸緩慢、困難,食欲降低,甚至死亡現象,但未見病變器官。提示臨床上破損皮膚應避免接觸正骨水。

3、皮膚刺激性試驗:

結果表明,完整皮膚單次接觸正骨水未見有刺激反應,連續接觸14天後,也未見有明顯的刺激反應;破損皮膚單次或多次接觸正骨水見動物有抖背反應和痂皮下出血,皮膚粗糙等表現,但未見明顯的紅斑、水腫反應。

4、過敏試驗:

正骨水外用對完整的皮膚未見有過敏反應。

臨床研究:

本品經廣西中醫學院一附院、二附院和玉林市骨科醫院臨床觀察,對骨折用藥10天後拍片有原始骨痂形成率達80.33%,30天後拍片有較大量骨痂形成率達93.46%,同時愈合率為63.93%;在一個療程內(5天),對軟組織損傷有效率為100%,治愈率為64%,疼痛消失率為86.8%,腫脹消失率為76.3%,功能恢複率為78%。

解表藥

藥物基本作用:近年來國內外都注意到複方的藥理研究。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對扶正培本、活血化瘀、理氣開鬱、通裏攻下和清熱解毒等治則,結合複方進行了係統探索,以期了解其共性和特性。

解表藥:

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解表藥;解表藥一般都具有發汗的功效,通過發汗而達到發散表邪,以解除表證的目的。部分藥物兼有利尿退腫、止咳平喘、透疹和止痛等作用。

所謂表證,就是指病在淺表。多見於外感初期,肺部受邪,症狀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或有汗、鼻塞、咳嗽、苔薄白、脈浮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及傳染病初期的症狀。表證是由外邪侵犯肌表所引起,可分表熱證和表寒證兩型。後者又有表實與表虛之別。發熱、無汗、惡寒、脈浮緊等寒象較明顯的為表實證、以麻黃湯主之;發熱、自汗、惡風、脈浮緩等寒象較輕的為表虛證,以桂枝湯主之。表熱證是指發熱為主;既不惡寒,又不惡風,口渴、咽痛、舌質紅、脈浮數等熱象較明顯的表證,以桑菊飲、銀翹散主之。

解表藥根據其性味和臨床功效的不同,可分為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兩類。發散風寒藥多屬辛溫,故又名辛溫解表藥,適用於風寒表證,代表藥物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發散風熱藥多屬辛涼,故又名辛涼解表藥,適用於風熱表證,代表藥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據近代研究,認為解表作用與以下藥理作用有關。

1.發汗作用:祖國醫學認為本類藥物一般都有發汗或促進發汗的作用,通過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有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的理論,可見發汗是中醫治療表證的重要治法之一。解表藥中以發散風寒藥類的發汗作用較強調,其中以麻黃配桂枝的作用尤為顯著,如麻黃湯就是一典型發汗方劑。麻黃中所含揮發油有發汗作用,近有資料證實麻黃堿和麻黃水溶性提取物能促使實驗動物發汗。生薑的揮發油和辛辣成分(薑酚及薑烯酚)能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受寒後煎服生薑湯則感覺全身溫暖,說明生薑能改善體表血循環而協助發汗。桂枝也因能擴張末梢血管,促進皮膚表麵的血液循環而加強麻黃的發汗作用。

2.解熱作用:本類藥物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解熱作用,使實驗性致熱動物體溫降低,以柴胡作用最顯著,桂枝、荊芥、防風、葛根、紫蘇、浮萍等也有一定的退熱效果。其作用方式,有通過發汗,或促進發汗,以及通過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作用而促使體溫下降。此外,葛根等還有降低正常體溫的作用。

3.鎮痛作用:柴胡、桂枝、細辛、防風、紫蘇等對小鼠尾部機械壓迫法或醋酸扭體法等引起的疼痛反應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表明它們均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4.抗菌、抗病毒作用:體外實驗證明,柴胡、桂枝、紫蘇、防風、薄荷、桑葉等對多種細菌,如金葡菌、溶血鏈球菌、傷寒杆菌、痢疾杆菌、結核杆茵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分別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麻黃、桂枝、柴胡、紫蘇、菊花等對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人參養榮丸與放化療毒副作用

人參養榮丸是中醫一劑有名補益良方,具有“益氣補血、養心安神”的功效,由白芍、當歸、陳皮、黃芪、桂心、人參、白術、甘草、熟地、茯苓、遠誌、生薑和大棗等藥物組成,一般中藥店都有成藥銷售。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人參養榮丸不僅能治療帶狀皰疹、雷諾氏綜合征以及精子生成障礙所致的男性不育症,還可以用來減輕癌症放療和化療的毒副作用。

放療和化療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血液檢查白細胞明顯減少;二是一些自覺不良症狀,如食欲不振、倦怠、腹瀉、惡心、嘔吐等,人參養榮丸能減輕這些毒副作用。

人參養榮丸對骨髓造血係統的實驗研究表明,該藥可促進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增殖,對外周血單核細胞可增加il-6與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故可用於治療各種貧血及白細胞減少症。

日本學者大川通過126例胸、腹部惡性腫瘤的對比研究,探討了人參養榮丸對惡性腫瘤放療後白細胞減少和自覺不良症狀的療效。給藥組兩項全麵改善率明顯高於非給藥組。

另據研究報道,對30例婦科癌症患者,在放療或化療的同時,給予人參養榮丸治療,66%的患者自覺不良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臨床檢查表明,該方能明顯抑製白細胞減少,對放療所產生的食欲不振、倦怠、惡寒、惡心、嘔吐以及造血功能障礙出現的白細胞減少,特別是對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有明顯的抑製效果,並能使血小板很快恢複正常。

清熱解毒藥可抑製過度免疫反應

中醫治病的特色是從整體著眼,針對人體的病理反應,采用君臣佐使的複方,有協同、拮抗的配伍,激發人體固有的抗病能力———非特異性免疫反應,達到有效的調節作用。

中醫藥的長處不在於針對細菌或病毒,因為任何清熱解毒藥在抑菌、殺菌、抗病毒方麵都比不上抗生素類藥。近年來對清熱解毒藥的研究發現,它可以通過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而消除炎症。以往對炎症的認識是機體抗病和修複的一種有益的反應,是一種保護性防禦過程。但近半個世紀以來,發現炎症的過度反應可引發感染性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稱之為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征(sirs),這種過度炎症反應是由腫瘤壞死因子(tnf-α)最早引發sirs,由tnf-α→il→1→il-6,是細胞因子級聯反應的過程,並誘發炎症介質。如果能阻斷tnf-α等細胞因子或炎症介質的效應是有治療價值的。

我們曾觀察到在家兔的出血熱病毒性發熱模型上,當注射達原飲加減的藥物後,可使其作為中樞發熱炎症介質的pgf2、camp含量回複至發熱前的水平,從而產生退熱效應。同濟醫科大學在大腸杆菌內毒素所致家兔dic模型中,觀察到血漿tnf-α、il-6水平顯著升高,其升高水平和髒器組織損害程度一致,表現為過度炎症反應。經清熱解毒藥“熱毒清”注射液(為五味消毒飲加減)靜脈注射,在降低tnf-α、il-6水平的同時,明顯減輕組織的dic病理改變。天津急腹症研究所在急性化膿性腹膜炎模型上觀察到血中β內啡肽、精氨酸加壓素、血管活性腸肽(與膿毒症休克有關)及血中單個核細胞分泌的tnf-α、il-6水平均顯著升高,而經清熱解毒合活血化瘀的“化解衝劑”灌胃治療,對上述改變均一致有抑製作用,而且化解衝劑治療組的死亡率明顯低於對照組。清熱解毒藥具有與地塞米鬆削弱防禦機製的過度反應,使tnf-α、il-6得以降低的同樣效果與類似的作用機製,所不同的是,激素是一個全麵的免疫抑製劑,帶來其他有危害的副作用。清熱解毒藥本身不是激素或細胞因子,也非單抗阻斷劑或專一的酶抑製劑,卻是通過對複雜的細胞因子網絡進行精密協調,使得前炎性細胞因子不至於過度分泌,從而改善炎症與組織損害。三種清熱解毒藥對感染性炎症或過度的炎症反應都有負向調節能力,也可以說是發揮了免疫調節劑的作用。

結合廣州中醫藥大學附一醫院收治sars共37例的總結,采用中西醫結合、中醫早期介入,以溫病理論為主治療,初起犯肺以銀翹散辛涼解表;邪在半表半裏,邪熱偏盛時用蒿芩清膽湯,而濕濁偏重時用達原飲,邪熱壅盛時用麻杏石甘湯。治療結果無一例死亡,無一例入院後加重,病人均在10~15天內出院,亦無一例醫務人員受感染,說明中醫必須早期介入。這些治法都是因地、因時、因人而辨證加減用藥,而各期處方都離不開清熱解毒藥,或許就是清熱解毒藥在不同病期的辨證運用,降低了與炎症相關的細胞因子,從而遏製了炎症的過度反應。如果能在今後的治療上進行科研設計與觀察,這樣會對中醫介入的療效給予科學而客觀的評價。

[相關鏈接]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確認,過度的免疫反應是導致非典患者死亡的決定性因素。據專家介紹,非典病毒侵入人體後,開始破壞器官正常的組織細胞。在通常情況下,如果人體自身的抗體能夠有效地與病毒抗原結合,就可以引導白細胞將病毒殺死,患者症狀就會逐漸減輕,直到痊愈。然而,對於人體從未見過的非典病毒,抗體無法與病毒抗原有效結合,反而轉向攻擊其他的正常體細胞。按照這個說法,非典患者免疫係統過度反應,破壞肺葉末端的微小肺泡,使組成肺泡結構的細胞壞死,就如同把一棵大樹上的葉子都剝光,因此導致患者極度呼吸困難。

妊娠惡阻方--甘蔗生薑汁

【來源】民間方

【原料】甘蔗汁100克

生薑汁10克

【製作】將甘蔗汁、生薑汁混合,隔水燙溫。

【用法】每次服30克,每日3次。

【功效】清熱和胃,潤燥生津,降逆止嘔。適用於妊娠胃虛嘔吐者。

妊娠惡阻方--生薑烏梅飲

【來源】經驗方

【原料】烏梅肉

生薑各10克

紅糖適量

【製作】將烏梅肉、生薑、紅糖加水200克煎湯。

【用法】每服100克,每日2次。

【功效】和胃止嘔,生津止渴。適用於肝胃不和之妊娠嘔吐。

妊娠惡阻方--薑汁牛奶

【來源】經驗方

【原料】鮮牛奶200克

生薑汁10克

白糖20克

【製作】將鮮牛奶、生薑汁、白糖混勻,煮沸後即可。

【用法】溫熱服,每日2次。

【功效】益胃,降逆,止嘔。適用於妊娠嘔吐不能進食者。

腎炎方--葫蘆雙皮湯

【來源】民間方

【原料】葫蘆殼50克

冬瓜皮

西瓜皮各30克

紅棗10克

【製作】將以上各味加水400克,煎至約150克,去渣即成。

【用法】服湯,每日1劑,至浮腫消退為度。

【功效】健脾利濕,消腫。適用於慢性腎炎。

腎炎方--白菜苡米粥

【來源】經驗方

【原料】小白菜500克

苡米60克

【製作】先將苡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淨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時不加鹽或少加鹽,每日2次。

【功效】健脾祛濕,清熱利尿。適用於急性腎炎之浮腫少尿者。

腎炎方--茅根赤豆粥

【原料】鮮茅根200克(幹茅根50克)

大米200克

【製作】先將茅根洗淨,加水適量,煎煮半小時,撈去藥渣,再加淘淨的大米,繼續煮成粥。

【用法】分頓1日內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

腎炎方--赤豆鯉魚湯

【來源】民間方

【原料】赤小豆50克

陳皮

辣椒

草果各6克

活鯉魚1尾(約1000克)

胡椒

雞湯各適量

【製作】將魚去鱗、鰓及內髒,洗淨,把赤小豆、陳皮、辣椒、草果洗淨後,塞入魚腹中,再放入盆內,加薑、蔥、胡椒、鹽,灌入雞湯,上籠蒸1.5小時即可。另將蔥絲或綠葉菜用湯略燙,投入魚湯中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1~2次,吃魚喝湯。

【功效】健脾,解毒,利水消腫。適用於消渴水腫以及黃疸腳氣、小便頻數等。

腎炎方--葫蘆粥

【製作】陳葫蘆粉(越陳越好)10~15克

粳米50克冰糖適量

【用法】先將粳米、冰糖同入砂鍋內,加水500克,煮至米開時,加陳葫蘆粉,再煮片刻,視粥稠為度。

【功效】每日2次,溫熱頓服,5~7天為一療程。

【來源】利水消腫。適用於腎炎及心髒病水腫、腳氣水腫等。

腎炎方--鴨粥

【原料】青頭雄鴨一隻

粳米適量

蔥白3莖

【製作】青鴨肉切細煮至極爛,再加米、蔥白煮粥;或用鴨湯煮粥。

【用法】每日2次,空腹溫熱食。5~7天為一療程。

【功效】補益脾胃、利水消腫,滋陰血。適用於一切水腫病人。

【宜忌】陰虛脾弱大便泄瀉病人不宜選用。

閉經方--天香爐煲豬肉

【原料】天香爐30克

豬瘦肉100克

食鹽適量

【製作】將豬瘦肉切成塊,再與天香爐一起加水適量煲湯,用食鹽調味即成。

【用法】每日2次,食肉,飲湯。

【功效】祛風化濕,活血通經。適用於閉經。

閉經方--薑絲炒墨魚

【來源】經驗方

【原料】生薑50~100克

墨魚(去骨)4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