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1 / 3)

第一章

驗方治療急支

驗方一

組成

桑葉10克

菊花10克

杏仁9克

灸白前9克

灸前胡9克

廣皮6克

荊芥5克

竹菇12克

生枇杷葉12克

連翹12克

甘草3克

功用

解表散寒,清裏肅肺。

主治

外感咳嗽的急性支氣管炎。

加減

如表寒鬱閉較重者加蘇葉5克;如咳痰稀白加清半夏9克、雲苓12克;如痰不易出是為肺燥,加款冬花12克,或加梨膏30克,化入湯藥中。若咳嗽日久,甚至遷延數月不愈者,係風邪入於肺絡,或感冒咳嗽初起而用川貝母、麥冬、五味子等補肺之品,將風邪閉於肺絡,可用麻杏石甘湯加細辛少許引邪外出,即“火鬱發之”之意。但麻黃、細辛不可多用,每味僅用一克即可。

驗方二

組成

茅根

杏仁

薄荷

功用

清熱解表,宣肺定喘,止咳祛痰,下氣潤燥。

主治

急性氣管炎(肺熱咳喘)。

加減

咳喘重者,加枇杷葉、川貝;表寒重者,加荊芥穗;肺熱盛者,加羚羊粉1克;裏熱盛者,加珠黃散;嘔吐者,加竹菇;挾食者,加焦三山;咽喉腫痛,加麥冬、生地;毒熱盛者,加化毒散。

止咳與祛痰驗方

方法一:取出經過幹燥過的杏仁5克,放入300毫升的水中,煎至水剩半量時即可。每日分3次飲用。

方法二:研磨黃瓜的種子和根莖,加上少量的水加以煮沸,煮後的汁液,即可飲用。

治扁桃體炎驗方

取蛇蛻(即蛇皮,中藥店有售)3-5克,瘦豬肉100克,置鍋中,加水煎取汁200-250毫升,飯後一次服下。每日一劑。可連服2-3劑。病情較重伴發熱者,加鬼針草10-15克同煎。

注:煎取的藥汁,小兒可分2~3次服完。

治口腔潰瘍小驗方

(1)用蜂蜜25克,綠茶1克,五倍子10克。將五倍子加水400毫升,煮沸10分鍾,加入綠茶和蜂蜜;5分鍾後分兩次徐徐飲下,連續三天。

(2)用蜂蜜30克,硼砂3克。將其拌勻,塗敷患處;每日三次,連服三至五天。

治感冒偏方

偏方一

用料:生薑10克,蔥白15克,白蘿卜150克,紅糖20克。

製法:水煎服,服後微出汗,既可明顯減輕症狀。

功效:解表散寒、溫中化痰。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偏方二

用料:紫蘇葉10克,生薑10克,陳皮12克,紅糖20克。

製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風、燥濕化痰。主治感冒發燒、咳嗽痰多。

偏方三

用料:荊芥10克,紫蘇葉10克,生薑15克,紅糖20克。

製法:水煎服,每日兩次。

功效:解表散風、理氣寬胸。主治風寒感冒、頭痛、咽痛。

偏方四

用料:金銀花15克,竹葉9克。桑葉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蘿卜120克。

製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感冒發燒、咽喉疼痛。

偏方五

用法:桑葉6克,白菊花10克,竹葉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

製法:水煎服。

功效:散風清熱。主治風熱感冒、發燒頭痛。

偏方六

用效:紫蘇葉6克,荊芥10克,山楂10克,冰糖20克。

製法:水煎服,每日兩次。

功效:解表散寒。主治風寒感冒、全身關節痛。

頭發早白食療方

1、烏發茶。

原料:何首烏40克、枸杞子20克、野菊花40克、大紅棗100克、冰糖20克、生地20克放人壺中,用於開水衝好,每天代替茶水飲用,長期堅持飲用,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烏發奶。

原料:黑芝麻、花生、杏仁、鬆子、核桃仁、熟綠豆各半斤,用石磨碾成末之後,裝入消過毒的瓶子中,每日早、晚衝服50克,長久堅持下去,頭發會變得光澤、烏黑起來。

3、烏發油。

原料:新鮮雞、鴨各一隻,宰完後將其內部的脂肪(150克-200克)取出,放入幹淨的碗中(加入20毫升的水),上鍋蒸10分鍾,過濾後,將新鮮的油脂留下來,放入一個瓶子中,早晚各服一場匙。常久下去,會使頭發恢複往日的“青春”。

4、烏發蛋。

原料:何首烏150克、新鮮雞蛋3個、大紅棗6個、蔥、薑、食鹽、白糖、動物油等。將何首烏洗幹淨,切成長條,與雞蛋一起放火鍋內,加入適量的水,再放入蔥、薑、食鹽、動物油等。將鍋放在武火上煮沸後轉用小火慢煮10分鍾,取出後去蛋皮,再放火鍋內小火煮三分鍾即可。每日早飯前將雞蛋和湯全部吃掉,堅持下去,必定會使頭發變黑、發亮。

5、烏發粥。

原料:大羊脊骨一具、羊腎一具、芝麻(50克)、糯米(50克)、大紅棗(l0個)、紅糖(適量)。先將大羊骨砸碎下鍋煮開,用溫火煮20分鍾,撈出羊骨留下原汁,加入切碎的羊腎、芝麻、糯米、大紅棗和紅糖,溫火煮熟,早晚各吃一碗,能使頭發變得光澤、發亮。

治療淋病驗方

根據不潔性交、典型臨床症狀、尿道口或宮頸口分泌物塗片而確診為淋病,可用下方治之。

內服方;龍膽草20克,梔子、當歸、黃芩、澤瀉、車前草各15克,柴胡、滑石,黃柏、萆薢各1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兩劑,煎藥分4次服,每6小時。

外洗方:斷腸草100克,蛇床子、地膚子、蒼耳子、五倍子,苦參,枯礬各25克。每日一劑,水煎取液外洗或做浴局部,日2-4次.

內服外洗配方合使用,連用7-14天,化驗檢查痊愈即可停藥。

去黃褐斑驗方

外用法:①白僵蠶,白牽牛等分為細末,蜜調搽。②白附子、白及、白蘞、白茯苓、密陀僧各等分,研細末,睡前用人乳汁(或牛奶)和藥末擦麵。

內服法:

①炙黃芪30克,黨參24克,炒白術15克,朱茯神15克,炒棗仁12克,炙遠誌15克,龍眼肉15克,當歸15克,蟬蛻6克,炙甘草6克,大棗6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水煎服,適用於心脾兩虛,腎陰不足者。②柴胡9克,生地15克,白術9克,丹參15克,香附12克,茯苓12克,薄荷3克,煨薑15克,蟬蛻6克,水煎服此方用於肝鬱脾虛者。

腳癬的中藥療法

處方:土槿皮、苦楝根皮各15克,苦參20克,冰片5克(後下),豬油95克。先將上藥與豬油入鍋內煮半小時,濾去藥渣,加入冰片;溶化後拌勻,裝瓶備用。用上藥搽患處,每日2次-3次。藥用完後可依上法炮製一劑再用。

適用於腳趾間瘙癢、脫皮、經久不愈,甚至皮膚皸裂的幹性腳癬。

處方:枯礬、石榴皮、白蘚皮各65克,苦參30克,加水濃煎成1500毫升。候溫浸泡雙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鍾,每天1劑,7天為1個療程。

適用於濕性腳癬。

溫病良藥-安宮牛黃丸

被稱為“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之一的安宮牛黃丸,對溫病有獨特的療效,是治療溫病的首選中成藥。

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著名醫學家吳瑭的《溫病條辨》一書。由牛黃、鬱金、犀角、黃連、朱砂、梔子、雄黃、黃芩、珍珠、冰片、麝香11味藥物組成,煉蜜為丸,金箔為衣。製劑主要有丸劑和散劑,屬中醫急救藥。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功能。主治邪熱內陷心包症,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口幹舌燥,痰涎壅盛,舌紅或絳,脈數,並治邪熱內閉中風昏迷,小兒驚厥。

中醫學認為,心主神明。溫熱之邪最易侵犯心包,擾亂神明,使心主神明功能失常。倘若感受溫熱之邪,輕則病人心煩、急躁;重則神昏譫語。溫熱之邪且易消灼陰津,津液為損,不能上承則口幹舌燥;裏熱熾盛,攻斥於外側壯熱不解;心經熱盛,灼津煉液成痰,或素有痰熱則痰涎壅盛;痰濁上蒙清竅則昏迷驚厥,舌紅或絳,脈數,皆屬溫熱之邪陷心包之症。

方中牛黃味苦性涼,功能清心解毒,熄風定驚,豁痰開竅;麝香辛溫,通行十二經,長於開竅醒神,與牛黃相同,清熱而不寒涼,溫在通達,有利於泄邪;犀角(水牛角代)清心、涼血、解毒,與牛黃、麝香相同,重在醒神清心解毒;黃連、黃芩、梔子助牛黃、犀角、麝香散邪火而清熱毒;雄黃助牛黃豁痰解毒;鬱金、冰片芳香去穢,通竅開閉,助牛黃、麝香內透包絡,以增強醒神之功;朱砂清心解毒,鎮心安神;珍珠定驚治厥,痛閉開竅,與牛黃相同,以增強化痰之效;金箔鎮靜安神;以蜜為丸旨在和胃調中,使苦寒之品、鎮重之物不傷胃氣。諸藥相合,共奏其效。虛者加入人參補氣扶正,以人參10克煎湯送服安宮牛黃丸;熱盛者加銀花、薄荷增強清熱透解之效果,以銀花、薄荷煎湯送服本品。

祖國醫學把心的功能喻為君主。心居包絡之中,包絡具有保護心髒的作用。《黃帝內經》稱之為:“心主之宮城也”,心在宮城中行使其功能。安宮牛黃丸中特曰“安宮”,就是比喻心在宮城中安靜、安泰地主持其功能而不為邪擾,可見本方之功效卓著,作用非凡。

臨床研究已證實,安宮牛黃丸及其新製劑,對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出血、腦栓塞)、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急性黃疸性肝炎、原發性肝炎、腎功能衰竭、尿毒症、重症肺炎、大葉性肺炎、中毒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小兒麻疹、小兒驚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均有較顯著的效果。

須知,安宮牛黃丸不是包治一切中風昏迷病人的“仙丹妙藥”,要辯證施治,不要濫用,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白降丹的臨床應用

白降丹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傳統外用藥方。《醫宗金鑒》中記載的處方成分為:水銀30克、硝石45克、皂礬45克、硼砂15克、食鹽45克、雄黃60克、朱砂6克。其功用與主治為:具有拔毒消腫之功效,用於癰疽發背、療毒等症,初起未化膿者及已成膿未潰者。外用,每次用0.09-0.15克,撤於瘡頭上,或用較硬的米飯合藥搓條入瘡孔內。筆者在臨床應用白降丹多年,將其治療作用擴大到多種內科及皮膚科疾病均取得了較好效果。

風濕性坐骨神經痛:可采用白降丹發泡療法治療。沿坐骨神經線各個明顯的痛點上放白降丹,再用1塊傷濕止痛膏貼蓋在藥物及周圍的皮膚上。兩天後撕去傷濕止痛膏,將敷藥後所起的小泡挑破,使泡內滲出液流出,再塗抗菌素軟膏,敷料包紮,每日或隔日換藥

1次,直至傷口愈合。有固定痛點者效果較好,呈遊走性者效果不顯。

神經性皮炎:患處常規消毒,然後將消毒好的刀片用消毒棉球包纏,露出刀尖0.2-0.4厘米用右手捏住纏刀片的棉球,快速輕輕劃破皮膚,撤少許白降丹藥粉於劃破的皮膚表麵,不包紮。如有少量出血,待血液凝固後(約1-2分鍾)可以活動。每周劃點1-2次。

感染性肉芽腫:取膠布

1塊,按肉芽腫病灶大小剪一孔套上,以保護周圍正常皮膚。然後,用棉球稍微以生理鹽水浸潤後,輕輕撒上薄薄一層白降丹粉末,蓋敷於瘤體上,周圍再用少量消毒棉球墊壓,外用膠布固定。候2-3小時取下,可見瘤體呈灰黑色,自行脫落或用剪刀剪去壞死組織,較大者可分2-3次腐蝕及修剪,同時注意修剪周圍“缸口”狀皮膚。消除病灶後,用2%生理鹽水濕敷至愈合。

皮膚癌:將白降丹適量直接撒於腫瘤局部,用市售黑膏藥密封,3-5天更換1次。另外,還可將白降丹附著於紙撚上,結紮腫瘤基底部,再用膏藥密封。待腫瘤脫落或消失後,創麵肉芽新鮮、活檢病理切片陰性者,可用生肌散收口。

陰囊濕疹:取白降丹0.5克與少量米飯調勻,捏成綠豆之小粒,置於三陰交穴(雙側),外貼太乙膏。3天後揭去外敷藥,用棉棒拭去分泌物,撒少量紅升丹,仍貼太乙膏,每天換敷太乙膏1次。

蛇藥

蛇,肉味鮮美且具有滋補強身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蛇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是傳統的中藥材,具有祛風濕、通絡、定驚、攻毒等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四肢盤脈拘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傷風和小兒驚風等症。

蛇膽加工後可驅瘟治病。將鮮膽放在瓦盤中,取出膽汁,配入50度以上白酒,把經過加工的陳皮、幹薑或胡椒分別放入,吸透後取出曬幹,就製成了蛇膽陳皮、蛇膽薑、蛇膽川以末和蛇膽胡椒。對治療中風、祛風除痰有效。取蛇膽浸酒,叫蛇膽酒,每一斤酒(50度白米酒)配

2~3個膽,將膽囊切開口,泡1個月,有活血、通經絡、養顏、強筋骨和消除疲勞等功效。

另外,值此蛇年,在這裏,再說幾種蛇藥:

白花蛇

性溫、味甘成,有毒,具祛風通絡,定驚的功效。主治風濕痛、筋脈拘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及麻風、疥腫。

烏梢蛇

性平、味甘,功同白花蛇。主治風濕痹痛、驚癇、皮膚疥癬及麻風病。取烏梢蛇100克,焙幹研細,用豬油調敷,可治麵瘡等。

蛇蛻

即龍衣,味甘鹹,性平有毒。具有鬆風、解毒、定驚、退翳的功效。用於治療驚風抽搐、咽喉腫瘤、皮膚癢、角膜雲翳等症。用蛇蛻3克,切碎,與2個雞蛋同炒,1日1次,治小兒腮脈炎有效。

蛇膽子

性涼,味苦微甘,有化痰止咳,祛風定驚,益肝明目等功用。臨床上用治小兒百日咳、肺炎、咳嗽疾喘、痰熱驚厥、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及眼痛、失眠等。

蛇油

用蛇的脂肪煎熬而成,治療凍傷、水火燙傷及皮朕皸裂,有人還用來治腸粘連。

蛇毒

用於止痛及抑製多種癌細胞的生長,對坐骨神經痛、偏頭痛、風濕關節痛、晚期癌症、麻風病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蛇皮

蟒蛇皮配生薑、黑豆等飩服,可治風濕痛;煆焦研末可治牙痛。水蛇皮燒灰用油調敷,可治小兒骨疽膿血不止。馬鳳蛇皮燒灰調敷可治小兒唇瘡。

蛇蛋

為烏梢蛇等產的卵,可治瘧疾及痢下不止、脫肛等多種疾病。

常用的有效香身除臭方

香身除臭方是指具有使身體、衣著芳香潔淨、並祛除體臭的一類方子。其作用機理為芳香逐穢,散風除濕,止汗除臭,調和氣血。常用的有效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紫石英粉、青木香、麻黃根、附子、甘鬆、藿香、零陵香各等分。7味藥,除石英粉外,同搗篩為細末,用夾絹袋盛,沐浴之後,取適量香粉均勻地塗於身上。

本方香肌美容,爽身止汁。

[方二]

沉香、麝香、白檀香、青木香、零陵香、白芷、甘鬆香、藿香、細辛、川芎、檳榔、豆蔻各30克,香附子15克,丁香1克。14味藥,搗篩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日久含之、咽津味盡即止,忌五辛,陰虛火旺及動血之人慎用。本方不宜久服,以防溫燥助陽傷陰。

本方服後令人身體百處皆香,且爽口。

[方三]

片腦3克,麝香1.5克,硼砂9克,薄荷6克。藥為極細末,熬甘草膏為九,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每用1丸噙化。

本方可令全身香。

[方四]

白芷、薰草、杜若、杜蘅、槁本各等分。做蜜丸,日服3丸,暮服4丸。

本方令人香,20日足下悉香。

[方五]

沉香90克,零陵香、丁香、麝香各45克,甲香3克,薰陵香、甘鬆香各6克,檀香3克,藿香、丁子香各15克。10味過篩,蜜和,用熏衣瓶裝。

本方可令衣香。

[方六]

牡丹30克,甘鬆1克。將藥搗為細末,每洗衣、最後澤水3克。

本方用於香衣。

[方七]

官粉300克,密陀僧、白檀香各30克,黃連15克,冰片、麝香各少許,蛤粉150克,輕粉、朱砂各6克,金泊5個,鷹條3克。諸藥研為細末,和勻,晨起或淋浴後,將香粉均勻地塗於麵部及全身皮膚上,過一段時間後洗去。

本方香肌膩肌,解毒療瘡。

[方八]

零陵香、甘鬆、白檀各15克,木香、麝香、冰片各0.3克。藥共為細末,袋裝,置衣箱內。

本方可以香衣。

神經衰弱各種治療方法

神經衰弱多因患者長期受有精神創傷或突然受到某種精神刺激而造成的一種神經官能性疾病,主要症狀為失眠、心悸、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頭昏痛、易煩躁、食欲不振等。常用的臨床有效偏方、秘方主要如下。

[方一]

沙參、玉竹各15克,粳米60克。將沙參、玉竹用布包好煎湯,去渣、人粳米煮粥食,每天1次,連服數天。

本方滋陰清熱,寧心安神,適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神經衰弱。

[方二]

枸杞30克,大棗10枚,雞蛋2個。放砂鍋內加水適量同煮,蛋熟後去殼再共煎片刻,吃蛋喝湯,每天1次,連服數天。

木方滋腎養肝,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神經衰弱。

[方三]

棗仁10克,黃花菜20根。將棗、菜炒至半熟,搗碎研成細末,睡前1次服完。

本方疏肝健脾,寧心安神,適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神經衰弱。

[方四]

瘦豬肉250克,蓮子、百合各30克。共放砂鍋內加水煮湯,調味服食,每天1次,連服數天。

本方健脾養心,寧誌安神,適用於心脾虧虛所致神經衰弱。

[方五]

粳米、核桃肉各50克。將粳米加水800毫升,煮成稀粥後,桃仁去皮搗爛,加入稀粥,再用小火煮數滾,見粥稠表麵有油為度,溫熱服食,早晚各1次,連服數天。

本方補腎助陽,寧心安神,適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神經衰弱。

[方六]

丹皮6克,焦山梔9克,柴胡6克,白芍、當歸、茯神各9克,炙甘草3克,生牡蠣1

5克,鈞藤12克,佛手片、酸棗仁各9克,遠誌6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