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養心定誌湯治療冠心病
采用養心定誌湯治療本病,介紹如下:
方劑名稱:
養心定誌湯
組成:
太子參15克,茯神(茯苓)10克,菖蒲10克,遠誌10克,丹參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麥門冬10克,芎10克,五味子6克,延胡索10克,龍骨15克。
功能:
益心氣,補心陽,養心陰,定心誌。
主治:
冠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
胸悶憋氣,胸陽痹阻較甚者,加瓜蔞、薤白;心痛劇烈,痛引肩背,氣血瘀滯重者,加三七、金鈴子;心煩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調者,加小麥、大棗。
腮腺炎外治四方
春季是腮腺炎的流行季節,該病多見於兒童,傳染性極強,現向患者推薦幾則民間驗方予以藥物外敷治療,不妨一試。
l、水仙花20克,蒲公英50克(鮮品)搗爛如泥後,加鴨蛋清適量,調敷於患處。
2、赤小豆50克,碾成細粉,取鴨蛋清適量調成糊狀敷於腫脹處,每日2次,外用紗布蓋壓,膠布固定。
3、新鮮馬齒覓100克,洗淨後搗爛取汁,加冰片適量,用棉花蘸汁塗擦患處,每日4-5次。
4、取青黛5克、芒硝15克,加陳醋適量,調勻後擦患處,每日4-5次。
夏說薑功能
俗語說:冬吃蘿卜夏吃薑,保你長壽又健康。薑性溫,味辛。生薑偏於發表散寒,幹薑偏於溫裏,皆有止嘔溫中益脾胃之功能。夏天為雨水多發之季,濕熱交織之節。人們有風雨濕熱環境中活動勞作,最容易感受風濕暑熱之邪侵襲。如果這時節律吃些薑品,如飲薑茶,喝薑湯,或燒些薑水洗澡浴足,經常合理運用,就可預防風寒濕濁之邪入侵人體,不致發生疾病,或大幅度減少疾病的發生。現列述下方供讀者選用。
治風寒感冒
生薑10克,連須蔥4根,紅糖20克,煎湯熱服並溫覆取汗。治流感、傷寒咳嗽茶葉6克,生薑12克(去皮),煎湯熱服。
由感冒引起的久咳不愈
生薑搗爛榨取薑汁二小匙(約30克左右)調食醋一小匙(約15克左右),再加入開水小半碗衝勻徐徐飲服,連服兩天。
治胃寒腹痛
①方:生薑(煨)15克,吳茱萸6克水煎服。
②方:生薑(去皮)20克,白芥子10克,胡椒3克,共同搗如泥狀炒熱敷臍。
治脾胃虛寒泄瀉
生薑(煨)15克,肉豆蔻一枚一(麵糊包煨熟去麵)砸碎一同煎水飲服,效顯。
治跌打腫痛
生薑砸爛取薑汁,蔥白4根,生大黃25克,芒硝15克,(大黃芒硝研末)將蔥白和大黃芒硝粉搗爛再加入薑汁和白酒全調成糊狀敷患部。
治瘡毒初起紅腫痛
取生薑切片貼紅腫處,再用艾炷點燃於薑片上連續灸炷,從痛開始灸至麻木為止,瘡毒即消。
中藥泡足治療高血壓
中藥泡足治療高血壓是利用藥物透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的直接吸收,進入經脈血絡,輸布全身而發揮其藥理效應。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病機理與腎、肝有關。足少陰腎經與足厥陰肝經均起自於足底或趾(湧泉穴、大敦穴),藥味循經而上,可以起到調氣血、降血壓的作用。現介紹幾種具體方法:
1.吳茱萸、桃仁、夏枯草、川牛膝各15g,丹參30g,桑枝20g。上藥水煎取汁1500ml,倒入腳盆內,待藥液稍溫,先用消毒毛巾蘸藥液擦洗雙腳數分鍾,溫度適宜時再將雙腳浸泡在藥液中30分鍾。每日1~2次,洗後臥床休息1~2小時,每劑可用2次。本方具有活血通絡、降壓作用。
2.夏枯草30g,鉤藤、菊花、桑葉各20g,白蒺藜10g。上藥共煎水泡腳,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本方可清熱平肝,適用於肝陽上亢之眩暈、頭脹痛、耳鳴、易怒、失眠多夢的高血壓患者。
3.磁石、石決明各30g(先煎),黃芩、丹皮、桑白皮、丹參、白芍、懷牛膝、首烏、獨活、梔子、當歸各15g,菊花10g。上藥共水煎泡足,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鍾。本方適用於各種原因的高血壓。
4.磁石、石決明、生龍骨、生牡蠣各30g(先煎),黃芪、黨參、當歸、桑枝、枳殼、蔓荊子、白蒺藜、白芍、杜仲、牛膝、烏藥、獨活各15g。上藥共水煎泡足,每日1~2次,每次浸泡30分鍾。本方具有鎮肝熄風、柔肝補腎、益氣養血功效。適用於高血壓引起的眩暈、頭痛、耳鳴、失眠、肢體麻木等症。
值得注意的是,應用中藥泡足時,要注意藥液的溫度,避免燙傷。
人參健脾丸治療痤瘡
痤瘡又稱青春痘,多發於青年男女的臉部。痤瘡是人體內分泌失調而引起的,筆者運用中成藥人參健脾丸治療,效果甚佳。
人參健脾丸由人參、炒白術、陳皮、炒麥芽、山碴、炒枳實、神曲組成。此方是消補並行,以補脾為主的良方。患座瘡者服用人參健脾丸可以健脾胃,調整內分泌功能,使座瘡治愈。
人參健脾丸的一般用量為每日服1次,每次服1丸,溫開水送下。病史短程度輕者,用藥量少,反之用藥量則酌增,治療期間,忌食辛辣食物,愈後解忌。愈後若有輕微複發者,可繼續服用藥至痊愈。
半夏瀉心湯應用
半夏瀉心湯出自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撰《傷寒論》,由半夏、黃芩、黃連、炙甘草、幹薑、人參、大棗七味藥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嘔,為全方之君藥;黃芩、黃連苦寒泄熱;幹薑、半夏辛溫散寒,寒熱並用,辛開苦降;更佐人參、大棗、炙甘草補益脾胃,共達調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為少陽誤下成痞所設,是辛開苦降、寒溫並用、攻補兼施、調和脾胃的代表方劑。因其配伍精當,效專力宏,故後世廣泛應用於各種消化係統等疾病的治療。
在應用半夏瀉心湯時,應重點掌握寒熱虛實四要點。一為虛:脾氣虛、胃陽弱而見乏力便溏、泄瀉;二為實:氣機升降失常而見胃脘痞滿、腹脹;三為寒:胃陽不足而見惡食生冷、脘腹冷痛;四為熱:脾胃運納不健、食積化熱上蒸而見口舌生瘡、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脈數等。近年來藥理研究證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顯著降低潰瘍指數,具有抗胃潰瘍作用,是一個有效的胃黏膜保護劑。其作用機理可能是加強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進黏膜細胞再生修複、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強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潰瘍的愈合過程。本方能促進機體清除氧自由基,減輕或阻斷組織的脂質過氧化反應,同時提高sod活力。動物實驗發現其可增強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減少自由基對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損傷作用和致癌致突變作用。該方對正常機能下的胃腸運動無明顯作用而對偏抑或偏亢機能狀態下的胃腸運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體外藥敏試驗發現,本方對幽門螺杆菌(hp)有一定的抑殺作用,其單味主藥黃芩、黃連對hp亦具有明顯藥敏作用。該方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抗缺氧作用。據臨床研究報道,本方對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竇炎、胃脘痛、賁門痙攣、幽門梗阻、腸炎、腹瀉、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複發性口瘡等消化道疾病、妊娠惡阻等婦科疾病以及泌尿、生殖、呼吸、循環、血液等係統多種疾病均有明顯療效。在此舉醫案數則,以窺一斑。
一、淺表糜爛性胃炎
患者高某,女,45歲。因胃脘疼痛,反複發作一年餘,伴有嘈雜泛酸,進食後加重,脹滿、噯氣,納穀無味,口幹欲飲,舌質紅,苔黃厚。電子胃鏡檢查可見胃底、胃體處充血、水腫、點片狀出血點,大便隱血試驗(+)。予解痙、消炎、抑酸治療無效。後用半夏瀉心湯水煎服,連服3劑後疼痛消失,大便隱血(-),繼服2周劑後好轉出院。
二、慢性腎盂腎炎
黃某,女,37歲。1999年10月6日初診。慢性腎盂腎炎病史5年,發熱伴有顏麵、雙下肢水腫1周。現惡寒發熱,t38.6℃,腰痛伴腹痛,尿頻量少,尿痛,有灼熱感,色黃,口渴欲飲,但飲不多,惡心,呃逆,納差,疲乏懶言,舌質淡,苔黃白膩,脈弦滑。尿檢白細胞(+++),蛋白(+),紅細胞少許。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中醫診為水腫。此乃濕熱蘊結中焦所致。治宜和胃降逆,清熱利濕。方用半夏瀉心湯加蘇葉10g,竹葉15g,土茯苓15g,薏米仁30g,車前子15g。每日1劑。藥後惟感納差,精神欠佳,他症消失,複查尿常規在正常範圍。後以補益脾腎之藥調理善後。筆者認為辛開苦降法的應用不拘泥於此,通常達變可治多種病證。本例水腫與半夏瀉心湯所治之症雖異,然病邪遇鬱,氣機閉阻,升降失調,清濁不分之病機則相同,故應用半夏瀉心湯以通閉泄結,調理氣機,升清降濁,使氣機暢,清濁別,諸逆平。
三、慢性結腸炎
鄧某,男,52歲,農民。2001年9月3日初診。患者患泄瀉30餘年,經結腸鏡診斷為慢性結腸炎,雖經多方治療,療效不著。病人五更泄瀉,大便稀溏,每日3~4次,稍進油膩則加劇。曾服四神丸、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丸、痛瀉要方、烏梅丸等,見效甚微,或服藥時見效,停藥輒複。詳問病情,除泄瀉外,伴見倦怠乏力,精神疲憊,飲食甚少,過食則胃脹不適,腹中冷痛,夜寐不寧,平素常患口瘡,厭食生冷油膩之物。舌紅、苔薄黃,脈沉細略數。證屬脾虛失運,寒熱錯雜。治宜健脾補中,平調寒熱。方用半夏瀉心湯加補骨脂10g、五味子6g、炒白術、炒山藥各15g、焦三仙各15g。水煎服3劑後,納穀略增,精神好轉,腹脹消失,腹痛亦減,仍感倦怠乏力,大便每日2次,第1次已成形,第2次仍溏,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效不更方,原方繼進5劑。精神較好,飲食增進,口瘡未再發作,夜寐安穩,舌脈正常。要求調方,鞏固療效,繼以保和丸以調理善後而愈。
四、美尼埃綜合征
張某,女,40歲,自訴眩暈症6年,病情發作時天旋地轉,目不能開,開則嘔吐,喜臥靜睡。西醫診為美尼埃綜合征,多次用西藥治療,能暫時控製病情,但容易反複。近日因冒雨勞動而發病,刻下眩暈喜臥,動則加劇,目不能開,伴有嘔吐,倦怠懶言,少氣乏力,自汗,納減便溏,頭暈及四肢倦怠沉重,貪睡,不思飲食,舌紅苔薄黃膩,脈弦。證屬濕熱痞阻中焦,治宜辛開苦降,祛濕通絡止眩。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天麻5g、白術15g、茯苓15g、陳皮6g。服1劑眩暈止,2服納食香。繼服1月,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見複發。
消暑中藥
夏季天氣炎熱潮濕,最易患中暑、頭痛感冒及吐瀉等。為了安度盛夏,家庭中不妨備些防暑中藥,以便及時對證使用。
藿香有理氣和胃、解暑化濕等功效,對夏日感冒頭痛、惡心嘔吐、胸脘悶脹、腹痛腹瀉等有良好防治作用。每次10克,分2~3次煎服。如有鮮藿香更好,用量可加至30克。
佩蘭有解暑、化濕、醒脾、和胃等作用,常用於治療夏日頭暈昏悶、胸脘悶脹、食少、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證。每次15克,分2~3次煎服,如用鮮佩蘭療效更佳,用量可增至30克。
香薷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之效,多用於治療夏日“外傷於寒、內傷於濕”——表現為發熱無汗、頭重身痛、腹痛腹瀉,是治療“陰暑”的解表藥。每次3~10克。體弱多汗及“陽暑”忌用。
荷葉味苦性平,其氣清芳,有解毒清熱、解暑醒脾等功效。特別是新鮮荷葉(蒸飯、做粥等)善清夏日之暑邪以化穢濁,用於治療中暑、頭悶、痱毒、身癢等最佳。每次15克(鮮用一大張),分2~3次煎服。
綠豆性甘寒淡滲,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滲濕利尿之效,夏日常喝些綠豆湯或綠豆粥,對預防中暑有良效。
竹葉有清熱除煩、清心利尿的作用,治療夏日受熱心煩、小便深黃、量小不暢、口舌生瘡功效頗佳。每次10克,分兩次煎服。
西瓜翠衣即西瓜的青色外皮,有清熱、止渴、利尿的作用,其利尿之效較西瓜為勝,主要用於治療夏日中暑心煩、燥熱、口渴、小便短少、口舌生瘡等。每次30克,煎服3~4次代茶飲。適量進食西瓜有同樣功效。
絲瓜皮有清暑熱、止煩渴的功效,每次用鮮絲瓜皮20克,分兩次煎服,治療中暑、心煩、口渴等。
藿香正氣液(水、丸、膠囊)這四種劑型的作用及藥理基本相同。主要有祛暑解毒、化濕和中之效,現代研究還有抗菌、抑製病毒及防腐作用。臨床凡有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表現為感冒、嘔吐、泄瀉的患者,均可使用。
十滴水有祛暑散寒、健胃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有健胃、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的作用,主要用於中暑引起的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胃腸不適等。長途旅行、高溫環境下工作者,可用此藥預防中暑。
人丹具有清熱解暑、避穢止嘔之功效,是夏日常用防暑成藥,具有抑菌、緩解腸痙攣、促進腸管蠕動等作用,主要用於因高溫引起的中暑頭痛、急性胃腸炎(嘔吐腹痛腹瀉)、夏季感冒與水土不服等。
六一散由滑石6份、甘草1份組成,有消暑利尿、保護胃腸之功效,常用於治療外感暑邪、內傷濕滯而表現為心煩口渴、小便短赤或吐瀉的暑濕之證。
暑症片具有祛暑解毒、化痰開竅、調和胃腸之功效,多用於中暑昏迷者的急救,蘇醒後即可停藥。孕婦忌用。
此外,夏桑菊顆粒、下火王顆粒、抗病毒顆粒以及用菊花、金銀花等沸水衝泡代茶飲,對防治夏日感冒、中暑等,均有良好作用。
中醫治療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是以動脈壓升高尤其是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長期精神緊張、有高血壓家族史、肥胖、飲食中含鹽量高和大量吸煙者發病率高。臨床上以頭暈頭痛、耳鳴健忘、失眠多夢、血壓升高等為基本特征。晚期病人常伴有心腦腎等器質性損害。
結合本病臨床表現,一般屬中醫“眩暈”、“頭痛”病範疇;主要由情誌內傷、肝腎陰虧陽亢或飲食不節,痰濁壅滯所致;治此常以滋陰平肝潛陽或除痰祛濕等為大法。
如何預防高血壓病的發生或控製高血壓病的發展?長期以來人們隻注重用中西藥降壓治療,忽略了從發病原因方麵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盡管把血壓降了下去,而一旦停藥血壓又會恢複到原來水平,甚至不斷升高。因此,對於本病應做到“未病先防”與“既病防變”相結合。實踐證明,對已病者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大都可以截斷扭轉病勢。
(一)基本措施:
1.無高血壓病者,應做到未病先防,如平素應積極開展養生防病;偶爾發現一二次血壓升高,即應引起重視,如定期複查、及時開展防與治。
2.
一旦患有本病,原則上一期高血壓病應重在防而兼顧治,以防發展;二期、三期合並有心、腦、腎器質性損害者則在中西醫治療的基礎上,注重於防,以阻止病情惡化。
3.患病後應加強攝生調養,尤其要保持心情舒暢,不必恐懼、焦慮和緊張。隻要情誌暢達,氣血陰陽協調,自有益於本病的康複。
4.注意勞逸結合,慎防勞心、勞力和房事太過。緊張的腦力勞動者尤需注意休息、娛樂;否則,長期精神緊張會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小動脈收縮,從而使血壓增高。房事太過亦是如此。
5.經常散步或戶外活動,以及郊遊覽勝,可促使氣血陰陽平和,降低並穩定血壓。
(二)飲食調護:
1.控製食鹽量
正常成人每日攝入6克食鹽為宜;患高血壓病尤其是合並有心、腎功能不全者則應減量,一般每日3~4克。
2.限製飲食,防止過胖
飲食要有節度。長期食量過大,易使痰濕內盛而肥胖,肥胖者又易發高血壓病。所以高血壓病(尤其是體胖者)要適當限製飲食,或少食精白米飯,多食糙米及雜糧;並可運用“撳針刺耳穴法”減肥。
3.食宜清淡,少食肥甘
對飲食的基本要求是以清淡素食為主,少食肥甘油膩,飲食合理搭配。此外,還需了解三點:①宜以豆類及穀類為主食,如黃豆、大麥、小米、玉米、小麥、高梁等,以白萊、芹菜、西紅柿、豆芽、菠菜、蘿卜、海帶等為主要蔬菜;多食新鮮水果如柑橘、山楂、蘋果等。②少食或不食動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豆油、棉油、糠油等為主;少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髒、蛋黃、螃蟹、帶魚、魚子等。③少食發物如雄雞、豬頭肉、狗肉、鹿茸等,因這一類發物均易耗損肝陰,使肝陽易亢,病情複發或加重。
4.戒煙忌酒,少食辛辣
煙酒及辛辣之品對人體的危害對高血壓病的危害尤為明顯。如煙草中的尼古丁易使人體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痙攣,血壓升高;長期大量飲酒,對本病不僅易誘發中風,還會促使內源性(肝)膽固醇合成,血脂升高,引起動脈硬化和加重高血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