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拿破侖戰爭的由來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以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法國(先是資產階級革命後成立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後是以拿破侖一世為皇帝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為一方,以英國、奧地利、俄國、普魯士等國組成的7次反法聯盟各國為另一方,進行了一係列的戰爭。戰爭的目的是,法國方麵初為抵禦外來侵略,後則兼有擴張領土與爭奪霸權的成分。反法聯盟方麵,是要使用武力扼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扶植波旁王朝在法國複辟,並維護歐洲封建勢力的反動統治,後期也有反抗民族壓迫的因素。拿破侖一世作為新興的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代表,為鞏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和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率領法軍與反法聯軍進行了反複激烈的武裝鬥爭,並從一連串的勝利走向了最後的失敗。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是世界近代史上一個充滿戰爭和悲劇的曆史時期,其中主要的戰爭發生在法國廢除國王、建立共和國以後,絕大多數會戰都是在歐洲大陸進行的。1792年8月,普奧聯軍作為外來幹涉者首先侵入法國,法國人民奮起反抗,9月20日發生瓦爾米之戰,法軍取得勝利。22日,法蘭西共和國宣告成立。
第一次反法聯盟。1793年1月,英、普、奧、荷蘭、撒丁、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等國,結成第一次反法聯盟,企圖以武力鎮壓法國革命,推翻共和國,恢複波旁王朝封建統治。聯軍分多路圍攻法國。同年5—6月,法國建立雅各賓專政,革命政府領導人民抗擊外來侵略。9月,法軍在西線戰勝英荷聯軍,10月,打敗奧軍。12月,在南線把英軍逐出土倫。1794年6月,在比利時的弗勒呂斯,法軍大敗反法聯軍,迫使普、西、荷蘭退出了反法聯盟。1796—1797年,拿破侖率軍進攻意大利,在蒙特諾特、洛迪、卡斯特萊奧內、巴薩諾—德爾格拉帕、阿科萊、裏沃利等會戰中,接連獲勝,迫使奧地利於1797年10月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從而促使第一次反法聯盟徹底瓦解。
第二次反法聯盟。1798年5月,拿破侖·波拿巴率法軍遠征埃及。同年12月,英國聯合俄、奧、葡萄牙、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等國,結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企圖推翻法國督政府,奪回被法國占去的領地。聯軍在北意大利、荷蘭與多瑙河上遊等地區連續挫敗法軍。1799年10月,拿破侖從埃及回國。於11月9日發動政變,成立以他為第一執政的執政府。1800年5月,拿破侖率軍攻入意大利,6月14日進行馬倫戈會戰,大敗奧軍。12月,法軍又在霍恩林登擊敗奧軍。1801年1月,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第二次反法聯盟隨之解體。
第三次反法聯盟。1805年4—8月,英、俄、奧、瑞典和西西裏王國等結成第三次反法聯盟,預期用50萬聯軍打敗法軍。拿破侖一世率法軍迎擊奧俄聯軍。10月20日,法軍在烏爾姆會戰中取勝,於11月13日進入維也納。12月2日,在奧斯特利茨進行交戰,法軍大敗俄奧聯軍。隨後,法奧簽訂《普雷斯堡和約》,俄軍撤離奧地利,第三次反法聯盟失敗。但是,同年10月21日,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在西班牙沿海特拉法爾加角同英國艦隊進行的海戰中,被英國艦隊徹底摧毀,法國從此喪失了海上競爭能力。
第四次反法聯盟。1806年9月,英、俄、普、薩克森和瑞典等國結成第四次反法聯盟,企圖將法軍從其侵占的地區逐出。10月14日,法軍與普薩聯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交戰,聯軍慘敗。11月,俄國對法宣戰。1807年2月,法俄兩軍進行埃勞會戰,基本上打成平局。6月14日,進行弗裏德蘭會戰,俄軍失敗。7月7日和9日,法國分別同俄國和普魯士簽訂《蒂爾西特和約》,第四次反法聯盟隨即崩潰。
1807年11月,法軍入侵葡萄牙;翌年3—4月,法軍搶占西班牙的戰略要地,並占領馬德裏。5月2日,馬德裏人民舉行起義,反抗法軍侵略。從此,開始了延續6年多的伊比利亞半島戰爭。幾十萬法軍被困在半島人民和英國遠征軍的遊擊戰火之中,直到法蘭西帝國覆滅為止。
第五次反法聯盟。1809年1月,英國和奧地利結成第五次反法聯盟。奧地利企圖趁法軍深陷半島戰爭之機打敗法軍,收複被法國奪去的領土。拿破侖一世開始兩線作戰。4月中、下旬,法軍五戰五勝,擊退進到巴伐利亞境內的奧軍;5月13日再占維也納。在21—22日的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拿破侖一世遭到自統兵作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敗。7月5、6兩日,進行瓦格拉姆會戰,奧軍被法軍擊敗。同年10月14日,法奧簽訂《申布倫和約》,第五次反法聯盟自行解體。
拿破侖的侵俄戰爭。1812年6月,拿破侖一世率大軍60餘萬人入侵俄國。戰爭初期,俄軍被迫後撤。8月17日斯摩棱斯克會戰後,俄軍繼續後退。9月7日進行博羅季諾會戰,俄軍在遭受重大傷亡後撤離戰場,法軍也付出很大代價,未取得決定性勝利。14日,法軍進入莫斯科。俄軍於10月18日開始反攻;翌日,法軍撤出莫斯科,爾後節節敗退,到12月,幾乎全軍覆滅。拿破侖一世的侵俄戰爭,以喪失50多萬人的慘敗告終。
第六次反法聯盟。1813年2月,俄普結盟。3月,普魯士對法宣戰。隨後,俄、英、普、西、葡和瑞典等國,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奧地利於8月加入)。聯盟宣布,如拿破侖一世不按盟國條件簽訂全麵和約,新訴諸戰爭。5月,進行了呂岑會戰和包岑會戰,法軍獲勝。6月至8月,雙方被迫休戰,聯軍在停戰期間進行了人員和裝備的補充。8月17日恢複戰鬥,由於奧地利轉向聯盟方麵而增強了聯軍的力量。10月16—19日進行萊比錫會戰,法軍慘敗,拿破侖一世率殘部逃出戰場。接著,俄、奧、普、英、瑞典等國軍隊乘勝進軍,分路進逼法國邊境。1814年1月,聯軍20餘萬人深入法國內地,拿破侖一世倉促趕赴前線,率軍約5萬在境內阻擊聯軍。3月拿破侖一世多處轉戰,接連獲得小勝,但是擋不住聯軍的多路逼進。3月30日。巴黎守軍投降。4月1日法國成立臨時政府。6日,拿破侖一世被迫退位,並被放逐到厄爾巴島。5月3日,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波旁王朝在聯軍刺刀的保護下複辟。
第七次反法聯盟。1815年3月1日。拿破侖一世從厄爾巴島秘密逃回法國,於20日進入巴黎,重新掌握政權。出席維也納會議的俄、英、普、奧、瑞典等國代表,當即結成第七次反法聯盟,決定出兵70萬,分5路進入法國。6月,拿破侖一世率法軍主動出擊,16日進行利尼會戰,普軍失利後退;18日進行滑鐵盧會戰,英軍在普軍配合下徹底擊敗法軍。拿破侖一世逃回巴黎,22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至此拿破侖戰爭結束。
美國內戰的由來
1861—1865年,工業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美國北部諸州,同發動叛亂的南部各蓄奴州之間進行一場戰爭,亦稱為南北戰爭。南部為維護和擴大種植園奴隸製度而挑起戰爭;北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廢除奴隸製而進行戰鬥。
戰前10年,美國北部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以殘酷剝削黑奴勞動為基礎的南部種植園經濟製度極其腐朽,成為美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1860年反對奴隸製的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使奴隸主占優勢的民主黨喪失了聯邦政權。於是,南部各蓄奴州相繼退出聯邦,於1861年2月成立“南部聯盟”,推選戴維斯為“總統”,以蒙哥馬利為“首都”(後遷至裏士滿),造成分裂的事實,同時征集10萬誌願兵,積極備戰。4月12日,南軍炮擊薩姆特要塞,挑起戰爭。4月15日,林肯下令征集服役期為3個月的民兵7.5萬名,鎮壓南部叛亂。
隨後他又宣布對南部沿海實行封鎖。北部23個州,其麵積占全國麵積的3/4,人口約2200萬。南部11個州人口隻有900萬,其中奴隸就有350萬以上。全國生產總值的75%、工業產量的90%、鐵路線的70%集中在北部。但是,北部戰爭準備不足。在戰爭爆發時,隻有陸軍1.6萬人,作戰艦艇40餘艘,南部雖有許多致命弱點,但擁有一批軍事骨幹,戰略上享有內線作戰的便利,並可望得到英法當局的援助,在戰爭前期占有優勢。內戰戰場東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流域。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華盛頓—裏士滿地區和以西的田納西—密西西比河地區是主要戰場。
第一階段(1861—1862)。林肯政府企圖以積極進攻迅速鎮壓叛亂,恢複聯邦統一。但實際執行的戰略計劃卻是分散兵力、從陸地和海上對南部實行逐漸緊縮圍困的消極計劃(即“大蛇計劃”)。行動不堅決,特別是不敢觸犯奴隸製度,更不敢武裝黑人,表明北部資產階級害怕黑人起來革命。馬克思說這一階段的鬥爭是“根據憲法進行的戰爭”,而不是“以革命方式進行的戰爭”。南部則主動進攻,同時等待外援。在強大輿論壓力下,林肯決定7月21日在華盛頓與裏土滿之間的交通樞紐馬納薩斯地區決戰(即第一次布爾河會戰或第一次馬納薩斯會戰),以圖打通向裏士滿進軍之路。結果,麥克道爾指揮的聯邦軍3萬人被博雷加德和約翰斯頓指揮的南軍打敗,向華盛頓潰退,報失慘重。前線的失利加劇了後方的階級鬥爭,反革命分子活動猖狂。英國當局也圖謀武裝幹涉。馬納薩斯的慘敗,促使聯邦國會授權林肯召集50萬誌願兵(服役期為3年或到戰爭結束為止),並加強海軍建設和軍工生產。1862年初,林肯命令聯邦陸、海軍於2月22日起發動全麵攻勢。在此以前,西戰場的聯邦軍已經展開了軍事行動,進展較順利。2月間,格蘭特指揮的田納西軍團在聯邦炮艇小艦隊配合下,先後攻克田納西河上的亨利堡和坎伯蘭河上的多納爾森堡。比爾指揮的俄亥俄軍團也攻克坎伯蘭河上的納什維爾,迫使南軍從密西西比河上的哥倫布撤退。3月,波普又在聯邦小艦隊支援下奪取密西西比河上的十號島。格蘭特則向田納西河上的匹茲堡碼頭進軍,4月6日,在夏洛與約翰斯頓指揮的南軍遭遇。經兩天激戰,雙方各損失1萬餘人。巴特勒指揮的聯邦軍在法拉格特艦隊協同下,攻克南方戰略要地——密西西比河口的新奧爾良。5月底,西部聯邦軍在哈勒克統一指揮下攻克科林斯,繼而攻克密西西比河上重鎮孟菲斯。這樣,西部聯邦軍解放了整個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大部。同時密西西比河除維克斯堡以南一段之外,絕大部分已被聯邦軍打通。
在東戰場上,麥克萊倫指揮的聯邦軍主力波托馬克軍團(10萬人)一直按兵不動,後來在各方壓力下發動“半島戰局”(1862年3—7月),先從水路把軍隊運到詹姆斯河與約克河之間的半島東端,繼而沿半島西進,奪取裏士滿。但麥克萊倫行動遲緩,致使南軍預作準備。在著名的“七天會戰”(6月25日一7月1日)中,聯邦軍遭到R.E.李指揮的北弗吉尼亞軍團的沉重打擊,被迫退出半島。李乘勝北上,8月底在第二次布爾河(馬納薩斯)會戰中,打敗聯邦軍新建立的弗吉尼亞軍團(波普指揮),隨後,該軍團同波托馬克軍團都奉命撤回華盛頓附近休整。李軍團渡波托馬克河繼續北進,華盛頓告急。林肯令麥克萊倫率軍迎戰。9月安蒂特姆一役,李軍團被阻,決定南撤。麥克萊倫再次按兵不動,使李軍團得以順利逃回南部。年底,伯恩賽德繼麥克萊倫任波托馬克軍團司令,在弗雷德裏克斯堡與李軍團一戰,損失1.2萬餘人。
第二階段(1863—1865年)。戰爭形勢和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強大壓力要求林肯政府以革命方式進行戰爭。1863年1月1日林肯正式發表《解放宣言》,宣布南部叛亂諸州的黑人奴隸均予解放。並采取一係列革命性措施,特別是頒布宅地法和決定武裝黑人(整個戰爭期間黑人參軍約45萬人),調動了農民和黑人的積極性。國會通過實行征兵法,清洗了軍內暗藏的親奴隸主分子,大膽提拔進步軍官,加強了軍隊的指揮。從此戰爭進入了新階段,但南部仍有發動進攻的力量。1863年3月初,胡克指揮的聯邦軍波托馬克軍團兵力增至13萬餘人,南軍李軍團隻有6萬人。但胡克指揮不力,4—5月錢瑟勒斯維爾一戰,損失慘重。6月,李軍團萬人攻入賓夕法尼亞州,北方再次告急。林肯令波托馬克軍團(12.2萬人,米德接替胡克指揮)迎戰。7月初雙方在葛底斯堡激戰3天,聯邦軍取得殲敵2.8萬餘人的大捷,成為戰爭的轉折點。
南軍轉入防禦。同時,西戰場上格蘭特攻克密西西比河下遊重鎮維克斯堡,俘敵約2萬人。隨後,防守密西西比河下遊另一重鎮哈得孫港的南軍投降。至此,聯邦軍打通了整個密西西比河,“南部同盟”的西南部同東部被切斷。11月,在西戰場中部,聯邦軍坎伯蘭軍團(由俄亥俄軍團改編而成)占領南部鐵路交通樞紐查塔努加並擊潰其外圍的南軍,從而取得向南進軍的戰略基地。1864年春,林肯任命格蘭特為聯邦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各軍團;任命謝爾曼統一指揮西戰區。格蘭特和謝爾曼共同製定的新戰略計劃規定東西兩戰區對南部實施協調一致的打擊:格蘭特親自指揮東戰區主力波托馬克軍團,以殲滅李軍團為主要目標,相機奪取裏士滿;謝爾曼則由西向東南橫掃,深入敵後,占領佐治亞州,對“南部同盟”的東部地區實施中間突破。4月底,格蘭特率領12萬餘人南進(李軍團隻有6萬餘人),5月初渡拉皮丹河,進逼懷爾德尼斯;5—6月間,猛攻科爾德港,損失約5萬餘人,但幾周內就得以補充。李軍團損失約3萬人,但南部人力物力瀕於枯竭,補充困難。6月中旬,格蘭特圍攻裏士滿以南的彼得斯堡,雙方相持數月。在此期間,李派厄爾利率1萬餘人奔襲華盛頓,格蘭特則令謝裏登率優勢兵力前去圍追堵截。在謝南多厄河穀之戰(1864年8月—1865年3月)中,厄爾利全軍覆沒。西戰區謝爾曼在查塔努加集結了10萬餘人(當時約翰斯頓指揮的南軍6.2萬人),於5月7日開始行動,首要目標是殲滅約翰斯頓,並奪取南部極為重要的工業交通中心亞特蘭大。這是一場無後方作戰。謝爾曼采取迂回戰法,繞過南軍設防陣地,除個別情況外不進行正麵強攻。南軍節節退至亞特蘭大。9月2日,謝爾曼占領亞特蘭大。隨即準備著名的“向海洋進軍”,目標是佐治亞州沿海要地薩凡納。他挑選精壯6.2萬人(其中有大批黑人),攜帶20天口糧,11月15日出發。為迷惑敵人,謝爾曼兵分兩路,使南軍判不明他的主攻方向,防不勝防。11月23日兩路大軍在米利奇維爾會合後繼續東進。12月21日在海軍配合下奪取薩凡納。此役曆時1個多月,長驅300多公裏,沿途破壞了敵人的戰爭潛力,沉重打擊了奴隸製,將“南部同盟”的東部分割為兩部分,為奪取最後勝利創造了極有利的態勢,聯邦軍損失不足2200人。1865年初,謝爾曼揮師北進,直搗南、北卡羅來納,威脅李軍團的後方。格蘭特也積極進攻,4月3日占領裏士滿。4月9日,李率殘部2.8萬人在阿波馬托克斯投降。26日,J.E.約翰斯頓向謝爾曼投降。曆時4年多的內戰至此結束。
整個戰爭期間,估計聯邦軍死亡約36萬人,南軍死亡約25萬人。
普法戰爭的由來
1870年—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進行一場大規模戰爭。19世紀中葉,普魯士日益強大,1864年戰勝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1867年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誌聯邦。普魯士企圖在它的領導下統一整個德意誌,並占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則企圖阻止德意誌的統一,保持自己在歐洲大陸的霸權,並占領萊茵河左岸德意誌領土。1870年7月初,西班牙敦請普王威廉一世之親屬利奧波德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法國強烈反對,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皇拿破侖三世任法軍總司令,勒布夫任參謀長,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誌的聯係,迫使南德意誌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但實際上法軍動員和集結緩慢,到7月底才集結於邊境8個軍約22萬人,於8月初編為兩個軍團,分別由麥克—馬洪元帥和巴讚元帥率領;且後勤供應極差。普王威廉一世任普軍總司令,毛奇任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於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於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且裝備齊全。8月2日,法軍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並無有力的作戰行動。普軍旋於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在維桑堡會戰(8月4日)、沃爾特會戰(8月6日)和斯比克倫會戰(8月6日)中一再失利。巴讚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沙隆與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禦。當最後決定向沙隆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經8月14日的馬爾斯拉土爾會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聖普裏瓦會戰,巴讚軍團被普軍第1、第2軍團合圍於梅斯。麥克—馬洪率軍退往沙隆。他原準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帝國政府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蕩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讚,於是麥克—馬洪於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消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軍團,並向右實施大膽迂回,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拿破侖三世一起圍困於色當。
9月1日,兩軍決戰,法軍大敗。9月2日,法皇拿破侖三世、麥克—馬洪元帥及39名將軍率8.3萬餘名法軍在色當向普軍投降。9月4日,巴黎爆發革命,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轉變為侵略戰爭。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巴黎的工人階級奮起抗敵,國防政府則陰謀策劃投降。10月27日,巴讚元帥交出梅斯要塞和17萬法軍,法國處境更加困難。法國人民在各地展開遊擊活動;新成立的北方軍團和盧瓦爾軍團在法國北部和南部繼續抵抗;意大利民族英雄加裏波第帶領誌願部隊同法國人民一起抗擊普軍。但資產階級政府繼續執行賣國政策,於1871年1月28日同德意誌帝國簽訂全麵停戰協定。5月10日,正式簽訂《法蘭克福和約》。其間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震撼世界的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公社存在到5月28日。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帝國的崩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終。根據和約,法國賠款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爾賽即位為德意誌帝國皇帝,德國實現統一,歐洲大陸的局勢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德法兩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由來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進行了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
大戰起因和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大戰的根源在於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882年,德國即拉攏奧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國同盟”,即同盟國。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國協約”,即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幹和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1914年6月28日,奧匈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對塞宣戰;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大戰從此全麵展開,先後卷入戰爭的達33國,總人口達1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