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洞婦女長脖子的由來
在緬甸,有一個少數民族,名叫巴洞。“巴洞”一詞,在該族語言中意思是長脖子,這是由於這裏的婦女的脖子,比其他地方普遍要長三四倍。
巴洞人認為長脖子是女性美的-個重要因素,男子選擇對象時都以脖子長為重要條件,社會輿論也都推崇與戴有項圈的女子結婚。
巴洞女孩為了追求這種長脖子美,從五歲開始戴項圈。這種項圈多是銅製,有時竟高達24厘米,由於長期戴這種特製的項圈,她們脊柱的韌帶逐漸被拉長了,鎖骨和肋骨也漸漸壓了下去。脖子就越來越長了。
戴項圈給她們的行動增加了很多困難,使她們甚至無法低頭看在胸前吃奶的孩子,如不彎腰,也無法看到自己的雙腳和腳邊的地麵,特別是飲水時極不方便,隻能上身和頭部同時向前傾斜,通過一根蘆管啜吸。由於銅圈長期緊箍,使聲帶發生變化,聽起來似乎是從一口深井中發出的聲音。
戴上項圈後,給擦洗頸部增加了麻煩,並且由於頸部出汗必然會使皮膚染上綠色的銅鏽,所以每到黃昏,在樹中的池塘邊常見一些婦女用濕毛巾伸入項圈和脖頸間的空隙上下擦動,,同時也擦洗項圈,使之保持光潔。
巴洞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奇特的風俗呢?
據說,這一風俗對保持婦女貞操很起作用。假如某個婦女有了外遇,按慣例最嚴厲的懲罰就是把她的項圈除掉,她就不得不用手扶著自己的頭部行動,不然就得一直躺在床上。
至於戴項圈的起源,據本族老人說,他們當地老虎很多,因為老虎吃人先咬人頸,為了防禦設計出這種項圈;另一種說法,是他們自認為是神話中龍的後裔,脖子拉長可使她們看起來像龍。關鍵恐怕是巴洞人認為長脖子最能體現本民族女性的美。
除了項圈以外,巴洞婦女一般在手臂和小腿部也戴有螺旋形的銅套圈。這樣既可使她們不作繁重的勞動,也使她們顯得嫻雅美觀。實際上,盡管她們行動不便,也得照樣從事搗米和田間耕作等勞動。
戴項圈的習俗,近年來已愈來愈少見,巴洞少女中,拒絕使用項圈的也日益增多;但是年長的婦女,即使想摘掉項圈,實際上已不可能。因為頸項韌帶早被拉長,去掉項圈後頸部軟弱無力,不能直立支撐頭部,如不用手扶持,則將向身體某一方低垂下來,以至窒息而死。
僧伽羅人婚禮
“注水式”的由來在斯裏蘭卡有個僧伽羅民族。在僧伽羅人的婚禮上,有許多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儀式。
比如,為了考驗新郎,婚禮上新郎要砸檳榔子。檳榔子堅硬,用類似老虎鉗的工具夾。這是對新郎的機智、謹慎等各種品質的實地檢查。新郎要熟練而迅速把檳榔子夾開,但又不能讓人感到動作粗俗,有的因用力不均而把檳梆子夾得細碎。
婚禮上必不可缺的是舉行“注水式”。
舉行婚禮那天,要在女方家搭一個婚禮台。依據經濟力量,婚禮台可大可小,。可簡可繁。一般婚禮台的麵積有十幾平方米。禮台四角插芭蕉葉,放汲水陶罐及椰子,台麵上撒些大米等五穀雜糧。婚禮開始,新郎新娘由叔叔或舅舅陪同登上禮台,隨即用一根絲線將一對新人的右手大拇指綁在一起,表明這一雙男女從此正式結合在一起了。主婚人致祝詞。主婚人必須是村裏麵最體麵的、有知識的長者。致祝詞後,用火柴點燃綁在新人手指上的絲線,隨即舉行“注水式”。所謂注水儀式,就是主婚人用幾滴清水,將燃燒著的絲線澆滅,同時,也向新人掌心滴幾滴水。這是僧伽羅民族十分重視的一項儀式。他們認為水是許多美好事物的象征。水,純潔、性隨和。它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自然融合在一起,它象征著新人們未來的生活,似純潔之水永遠不離不棄,白頭偕老。水,本性是流動的,它預示新夫妻未來的歲月,如滔滔長流,永不枯竭。水,也是溫柔的標誌,象征著新人們永遠恩恩愛愛,和睦相伴終生。
婚禮上,新郎要向新娘贈送首飾。最後是劈椰子。這也是婚禮上不可缺少的一項儀式。將一幹椰子放在地上,由新郎用斧子或鐮刀一次將其均勻劈成兩半,劈開後的椰子必須果心朝上。如果是外殼朝上,則是不吉利的預兆。
瑪雅人害怕新年的由來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在世界絕大多數地方,新年都是值得慶祝的快樂的日子。新年裏,人們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互相預祝一個美好的未來。但是,對於墨西哥的瑪雅族印第安人來說,新年不僅不能帶來歡樂,還令他們感到恐懼。為什麼形成這種奇怪的現象呢?這與瑪雅人的天文曆法有關。
瑪雅人是古代文化高度發達的民族,早在公元6—7世紀,他們就準確地測算出地球公轉的時間,每年365天。他們把每年分為18個以節氣命名的月份,每月20天;剩下的5天放在歲末,被稱為“倒黴的日子”,是舉行祭祀的忌日。瑪雅人認為,這5天是舊年的保護神和新年的保護神換班的時候,由於前者即將下班而身在神離,而後者還未上任,其他壞神便乘機興風作浪,給人們帶來不幸。為了懇請舊年的保護神善始善終,也為了祈求新上任的保護神如期而至,鴉雅人便在村長和巫師的安排下舉行新年祭典,請求新舊兩位保護神各盡其職,不讓壞神得逞,從而保佑他們安居樂業。
因此,出於對新年的恐懼,瑪雅人在辭舊歲,迎新年的儀式上也別具一格。
按照瑪雅人的曆法,玉米年、太陽年、造物主年和鳳年四個生肖循環往複。每個生肖年的保護神不同。玉米年的保護神是玉米神,太陽年的保護神是太陽神,以此類推。瑪雅人舉行祭典時,就根據生肖年來決定怎麼做。
第18個月一過,瑪雅人便為風神雕塑一個泥偶像,放昏在村南路口人工壘起的石堆上,爾後又奔赴村長家裏,再為玉米神雕塑一個泥偶像,放置在一張供桌上,並把院落打掃幹淨,鋪上綠樹葉。接著,全村男女老少都被召集到風神麵前,先由巫師燒香祭祀並供上一隻去頭的火雞;之後,人們載歌載舞、前呼後擁地把鳳神接到村長家裏,放在玉米神的對麵。接著,巫師便念念有詞地做起祈禱,其餘的人則將隨身攜帶來的食物和酒供給二位保護神享用。祭祀的人群也陪著吃喝,惟有巫師除外,待人們酒足飯飽之後,巫師便下令人們把自己的耳朵割破,用鮮血塗抹偶像。風神還享受一點特殊待遇,即獻給它一顆用玉米麵做的心連同一些葫蘆籽。祭祀完畢,人們各自回到家中,從此家閉門、戶戶上閂,5天之內都不敢外出,唯恐碰上惡神;與此同時,村長家裏的香火不能中斷。
5天忌日一過,人們便可自由行動了,新年一大早,村民就先來到村長家裏,把玉米神移到本村廟裏。此時,風神受到了冷落,被放置在麻東門外。瑪雅人認為,玉米神所在的方位是東方,現在把本來位於南方的風神移到東方,就是風神同舊年一塊隱擊,玉米神同新年一起到來了。
巴西成為“咖啡王國” 的由來
咖啡是一種常綠灌木,開白花,有香味,在深紅色橢圓果實裏有兩粒小小的種子,種子烘烤製成粉,便可以作飲料。咖啡香味濃鬱,可以解除疲勞,有提神醒腦的功能,是一種最佳飲料。目前,它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而消費咖啡最多的,最喜愛咖啡的,恐怕要數素有“咖啡王國”之稱的巴西了。在巴西,城市街頭的咖啡比比皆是。在各銀行、旅行社、航空公司等機關的辦公室裏都免費供應咖啡。咖啡在巴西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天天喝咖啡的習慣。通常,人們把吃早飯叫作喝咖啡,工間休息稱為喝咖啡時間。給人小費時也要說一句:“給你喝杯咖啡吧!”同時巴西人還把咖啡當作待客佳品。
說起咖啡待客,確也有一定的講究。當客人進家來訪問時,主人總是向客人獻上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以示對客人的歡迎。作為客人一定要喝主人敬獻的咖啡,因為這表示對主人的尊重,否則主人會不高興的,會以為客人看不起他。反之,如果主人不向客人獻咖啡,這就意味著主人對來者持冷淡態度。
咖啡並非起源於巴西。傳說在公元900年,在埃塞俄比亞的卡法,有一位牧羊老人在山坡上放羊,突然,發現羊群亂蹦亂跳起來,異常興奮,老人驚訝不解,仔細一查看,原來羊吃了一種不知名的果實。老人覺得奇怪,也摘下幾顆吃了,結果老人也隨羊群手舞足蹈起來。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果實起名為咖啡。
那麼巴西人又是怎樣成了“咖啡王國”的呢?這也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早在1722年,一位葡萄牙軍官以中立者的身份去幾內亞調解法國和荷蘭爭奪幾內亞之糾紛。在幾內亞,一位法國軍官的妻子偷了幾粒咖啡種子送給了這位葡萄牙軍官。後來這位軍官把這幾粒種子帶到了葡萄牙殖民地巴西。巴西土地肥沃,氣候濕潤,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加之勞力資源豐富,咖啡很快在巴西的土地上繁衍起來,同時在拉丁美洲其他地方也逐漸推廣種植。世界上生產咖啡的國家有50多個,但巴西的咖啡產量和出口量一直占世界第一位。
巴西瓜拉那的由來
瓜拉那是深受巴西人民喜愛的、巴西特有的一種飲料。它不僅能生津止渴、退火清熱,而且是一種良好的補養品:可提神健腦,防止動脈硬化,治療神經痛及腹瀉痢疾,還有強心和刺激性欲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恢複青春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作用。這種飲料尤其適於中、老年人飲用。
瓜拉那是用瓜拉那樹的果實製成的。瓜拉那樹是一種熱帶灌木,高1至2米,葉橢圓,花黃色,果實比櫻桃略大,呈紅色。瓜拉那樹由著名的植物學家馬爾蒂烏斯於1826年在亞馬遜地區發現。它的果實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多種維生素,還含有豐富的生物堿、單寧酸、蛋白質等,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當地印弟安人還把瓜拉那樹稱為神樹。據說,亞馬遜地區的印第安人身強力壯是與長期食用瓜拉那分不開的。在印第安人中還有一段關於瓜拉那的美妙神奇的傳說。很久以前,在亞馬遜地區的毛烏埃印第安人中有一位受雅西美神保護的絕代佳人——塞拉薩波蘭加。她深受部落男女老幼的愛戴和尊敬,但她愛上了一名敵對部落的勇士,並與其一起逃走。當毛烏埃部落人將他倆抓回並決定將勇士處以死刑之際,塞拉薩波蘭加設法救出勇士。二人再次逃走,忠貞的愛情使他倆一起自殺於一棵大樹下。部落的人為此很是悲哀並祈求雅西美神讓這位美麗姑娘的靈魂同他們永存。雅西美神被感動,並施魔法使姑娘的眼睛長出一棵樹,樹結出來的果實猶如她那兩顆炯炯有神的大黑眼珠,這就是瓜拉那。後來巴西人還稱瓜拉那為“青春果”。
巴西是世界上惟一生產和出口瓜拉那的國家。它引起了世界其它國家的極大興趣。日本、美國、西德等國家爭相購買。巴西還將每年11月定為“瓜拉那節”。
現在,巴西的瓜拉那與可口可樂競爭國際飲料市場同樣揚名世界。
克拉霍人圓木接力賽的由來
至今,克拉霍人還保留著一個有趣的傳統——圓木接力賽。
每逢節日或田間勞動、捕獵歸來,人們在離村莊約一英裏的地方,從棕櫚樹上砍下兩段圓木,並排放在地上,獵手們分成兩隊走近圓木,其中每隊走出一人,扛起圓木便朝村落飛奔而去,此刻所有的青年和男孩一窩蜂似地跟著奔跑起來,一邊跑,一邊助威,當扛圓木者有疲勞感時,立即有人上前接過圓木,奮起直追,所有參加接力賽的人都一再趕超他人的次數越多越為榮耀。接力賽者跑到村裏,還要繼續環繞著沙質林蔭道奔跑,一圈又一圈地沿著逆時針方向前進。此時,吸引了村裏的許多觀眾呐喊助威,年輕的姑娘們也從房子裏偷偷觀看矯健的青年賽跑者,中年婦女和孩子們站在家門口觀賞,他們為賽者感到歡欣鼓舞,不斷地讚歎他們的本領。參賽者扛著沉重的圓木圍著村子不斷地跑,直到獲勝的一隊最後把圓木擲在一位未婚青年女子家門口為止。這個女子從此成了該隊的庇護人,圓木接力賽即告結束。然後汗流浹背的參賽者都到村旁的小溪裏洗澡。
克拉霍人到了12—15歲就可以參加圓木接力賽了。而年齡超過35歲以後,就不能參賽了。參賽者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以此來證實他能勝任這項運動。對於克拉霍的小夥子來說,能勝任這項運動是一種光榮和驕傲,否則就會被人恥笑。婦女有時也舉行圓木接力賽,大都在部落的特別社交或宗教活動之際才舉行。不過婦女們扛的圓木是空心的。重量也不超過8公斤。據說空心木代表死去人的靈魂。這種婦女圓木接力賽與克拉霍人的宗教信仰有關。
圓木接力賽是怎樣興起的呢?根據克拉霍人的神話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陽普德和月亮普德萊爾原是兩個男子,彼此也是朋友和夥伴。普德和普德萊爾每天外出打獵,回來時在大草原上彙合。他們把獵物放在籃內,然後砍下兩根圓木,扛起來賽跑回家。他倆邊跑邊互相鼓勵,誰也不甘落後,一直把圓木扛到家。賽跑結束後,兩人又返回原地,取回籃子再奔向家中。克拉霍人認為他們是地球上最初的人類,是他們的最早祖先,於是便繼承了圓木接力賽的傳統,並且把這一習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實際上,克拉霍人的圓木接力賽能一直流傳下來與他們的謀生手段有關。克拉霍人以狩獵為生,他們必須長途跋涉到森林裏打獵。獵手們那高速飛奔和堅韌的耐力常常把獵物追得筋疲力盡,無法逃脫。圓木接力賽運動正好可以鍛煉他們的奔跑速度和耐力。
現在圓木接力賽已成為克拉霍人的一項體育運動。如果沒有這項運動的鍛煉,很難想象獵手們在草原、叢林裏如何追逐狂奔的獵物。對於克拉霍人來說,圓木接力賽給了他們勇氣、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給了他們生存的希望和生氣勃勃的社會生活。
秘魯印第安人太陽祭的由來
秘魯人對太陽依然有著特別的情感。他們讚譽自己的祖國是“太陽之國”。把“太陽”定為本國貨幣的名稱。沿襲數百年的太陽祭更是經久不衰。
太陽祭定於每年6月24日舉行,祭壇設在秘魯南部印加帝國的古都庫斯科城北的薩克薩曼古堡。據說這座古堡曆時108年才峻工,該古堡工程浩大,難偉壯觀。現在參加“太陽祭”慶典的人不隻是印第安人的子孫,還有印歐混血種人和白人,許多外國旅遊者和藝術家們也紛紛前來參加慶典儀式。“太陽祭”場麵之盛大,氣氛之隆重,不亞於拉美某些國家的盛大節日——“狂歡節”。
秘魯印第安人舉行如此聲勢浩大的太陽祭與他們自古崇拜太陽神有關。
據民間傳說和史料記載,在古代秘魯人信奉的諸神中,太陽神是至高無上最權威的神靈。他們之中有一句諺語:“別的民族崇拜各種不同的上帝,我們卻敬奉永恒的太陽。”相傳,在太古時代,印第安人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由於他們辛勤的勞動感動了太陽神,於是太陽神就賜給他們金犁和金色的種子。人們用金犁開墾了沉睡的大地,培育出金黃的玉米,哺育眾生。從此,印第安人把太陽神視為眾神之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這個“造物主”所恩賜的。每當晨曦初露,人們便向初升的旭日朝拜,祈求賜予;黃昏,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目送夕陽入海。他們為了離太陽近一些,把城市建築在高山之巔,在城市的製高點豎起“拴日石”,企圖把太陽拴住。渴望著大地永遠處在太陽神的保護之下。
公元12世紀,一個自稱是“太陽子孫”的印第安人部落,在”太陽的兒子”曼科·卡帕克率領下,向日出之山遠征,創建了舉世聞名的印加帝國,並按照太陽神的吩咐建立了庫斯科城。印加,是秘魯人的驕傲;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印加文化的搖籃。從而更增加了人們對太陽的深厚感情和對太陽神的崇拜。幹是,從印加帝國黃金時代起,大約在公元15世紀前後,印第安人開始每年為太陽舉行一次盛大的祭典。
基督教的由來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基督為“救世主”、之意,基督教因此得名。長期以來,廣大猶太奴隸和貧民,多次反抗羅馬統冶的鬥爭,都遭到殘酷的鎮壓。他們在憤恨和絕望中,轉而把希望寄托於迷信,希望“救世主”能把他們從被奴役受壓迫的困境中拯救出來。當時,猶太教中的一個秘密教派在被壓迫的群眾中宣揚“救世主”即將降世解救人類的思想,並逐漸形成一個群眾運動,基督教就是在這個被壓迫群眾的運動中產生的。《聖經》(基督教的基本經典)宣稱基督教是由上帝的兒子耶酥創立的。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係:羅馬公教(我國統稱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天主教曾於元代一度傳入中國,後又於明代末年再度傳入。東正教傳入我國,是於1727年中俄《恰東克圖條約》簽訂後,沙皇派俄羅斯正教傳教士滲入的。新教各宗派於鴉片戰爭前後陸續傳入中國。
“耶和華”的由來
耶和華是基督教信仰的獨一真神——上帝的名字,耶和華原是古希伯來人崇拜的眾神之一,是司雨之神。希伯來人原來是個遊牧部落,進入迦南地(巴勒斯坦)以後,由於這裏地處沙漠邊緣,幹旱是人們的主要威脅,人們自然對司雨神最為崇拜,所以,耶和華便逐漸成為希伯來人的主神和保護神。猶太教形成後,耶和華又成為天地萬物的造物主、惟一的真神。希伯來人尊重自己的神,不敢直呼其名,在希伯來經卷中把耶和華的名字簡寫作“JHWH”,漢語音譯為“耶和華”。
東正教的由來
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全世界現有東正教徒1.2億人。目前,全世界共有15個自主東正教會,在名義上共同承認君士坦丁堡正教會牧首為首席牧首。
東正教是從基督教中分化而形成的。
基督教產生後不久,就逐漸分化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年,東西兩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大部分東派教會自稱“正教”,意為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因為是東派,故又稱“東正教”;因為在宗教儀式中以希臘語為主,故餘稱“希臘正教”。
天主教的由來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和東正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又稱“公教”、“羅馬公教”;有時也稱為舊教,以區別於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傳入中國後,信徒們稱所信奉的神為“天主”,意思是至高無上的主宰,所以稱之為“天主教”。
天主教的領導中心設在梵蒂岡,首腦是教皇。教皇掌管世界各地的傳教事業,有權任命各地的主教,是大部分天主教徒的精神領油。據教會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天主教徒8億多人,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8%強,其中歐洲約有2億多人,拉丁美洲約有3億多人,北美洲約有1億多人,亞洲約有7000多萬人,非洲約有8000多萬人,大洋洲約有700多萬人。
天主教信奉天主聖父、天主聖子(即耶酥基督)、天主聖神(即聖靈),也信奉聖母瑪利亞。其基本信條是:天主聖父創造天地和人類;天主聖子道成肉身,為救贖人類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複活,升天,將來必再降臨,審判世界;天主勝神從聖父、聖子出來聖化人類;教會為耶酥基督所建立,有全赦免世人的罪等等。
天主教有一套嚴格的教階體製,主要表現在神品方麵。神品分為七品:司門員(一品)、誦經員(二品)、驅魔員等。天主教的產生是基督教分裂的結果。
基督教產生以後,隨著形勢的發展,逐漸分為東、西兩派,東派以希臘語係教會為主,西派以拉丁語係教會為主。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首腦為爭奪普世教會的領導權、爭奪勢力範圍,再加上神學的分歧,終於公開決裂。西派以羅馬為中心,發展成為天主教;東派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發展成為東正教。
中世紀時,天主教在西歐各國占絕對統冶地位。它把一切學科都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特別是把哲學作為“神學的婢女”。它專門設立了宗教裁判所(亦稱宗教法庭)作為其維護統治、鎮壓“異端”的工具。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以後,天主教勢力在歐洲一些國家裏逐漸削弱,於是天主教會加強對海外的傳教活動,鼓吹“在歐洲失去的要在海外補進來”,向拉丁美洲和東方一些國家派遣大批傳教士。目前,天主教教徒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波蘭、匈牙利、美國、拉丁美洲各國以及菲律賓。
早在元朝,天主教就傳入中國。明朝,著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經過他的不斷努力,天主教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開了。
教皇的由來
很多人都知道,教皇是西方擁有極高權力的宗教領袖。教皇統一掌管世界各地天主教會的傳教事業,有權建立教區,委任主教,製定、修改或廢除教會法規,擁有宗教最高立法權和司法權及對《聖經》、教義、倫理等問題的最高解釋權。
教皇(Popc)一詞來源於希臘文pappas,意為“爸爸”,起初隻是古代基督教各派對最高神職人員的尊稱,現在東正教會仍然用它來稱呼神甫。天主教會把它的涵意專有化,成為羅馬主教的專稱,普世救會的元首。中國天主教會又把它譯作“教宗”,東正教則譯作”牧首”。羅馬教皇的全稱是:“羅馬城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羅馬教皇還有另外幾個稱號,如:聖彼得的繼承人,基督在世間的代表、普世教會至高無上的祭司、聖父在世間的代表、天主的眾仆之仆等。
最初,教會並沒有教皇的稱號,教皇的產生是教會內部爭奪領導權的結果。
5世紀前,教會並沒有集中統一的組織和領導,隨著教會特權的增多,教會內部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也日益加劇,各主要教區的主教互不相讓,不相統屬。羅馬主教自稱羅馬教會是使徒彼得親自建立的,彼得是十二使徒之首,耶酥生前曾親口對彼得說過:“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因此,羅馬教會應該是普世教會之首,羅馬主教既然是彼得在羅馬教會的繼承人,他當然就是整個教會的元首。445年,羅馬主教利奧一世要求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丁尼三世發布詔令授予羅馬教特權,規定羅馬主教製訂的一切應成為全教會的法律,如有主教拒絕服從羅馬主教的傳召,地方政府有義務強迫其前往。皇帝的命令成為羅馬主教自封為教會惟一首腦的法律根據,但各地主教仍然認為所有主教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針對445年的詔令,東羅馬帝國皇帝於451年在小亞細亞的查爾西頓召開宗教會議,會議決議之一就是規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與羅馬主教在教務上具有同等權力。對此,羅馬主教拒不承認。6世紀中葉以前,羅馬主教不僅未能迫使東部教會接受他的領導,而且也沒有在西部教會中樹立起絕對權威。直到560年。西方各教會才被迫承認了羅馬主教佩拉吉的權勢。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後,羅馬主教才壟斷了“教皇”的稱號,教皇的涵義也逐漸明確了。
1054年以前,羅馬主教一般是由西歐封建君主或貴族遴選或指定。1059年,尼古拉二世決定,以後的教皇由樞機主教中選舉產生,但選舉必須得到法蘭克王的認可。這項決定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待蘭大公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裏昂大公會議才被正式確認,但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封建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這種否決權到20世紀初才被取消。1973年,教皇保羅六決定,以後選舉教皇時將吸收一些非樞機主教參加。教皇為終身製,除非犯有異端罪,不得任義罷免。教皇可自行辭職,但無權指定繼承人。
聖誕樹的由來
關於聖誕樹的來曆,有多種說法,較可靠的有以下兩種:
日耳曼人奉橡樹為聖樹,他們在橡樹前獻上自己的兒子。當英國傳教士溫弗烈到德國去時,日耳曼人以兒子獻神的風俗已盛行多年。每年初冬,一名誌願獻祭的小英雄蒙頭跪在橡樹前,有人用棒子猛擊他的頭,直至頭破血流,他們認為此時靈魂已走向神的麵前。溫弗烈立誌要幫助人們鏟除這種惡俗。聖誕節前夕,溫弗烈來到人們獻祭的地方,用斧子將橡樹砍倒。他指著一棵鬆樹對人們說:“讓我們以這棵鬆樹為快樂樹吧!”從此以後,每年到了那一夜,人們便把小鬆樹打扮得花枝招展,這棵聖誕節的鬆樹傳遍了全世界,稱之為“聖誕樹”
過聖誕節擺設聖誕樹,早在三四世紀之前便在德國人的家庭中流行。據說,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有一次在聖誕節的夜裏從一個小城回家,為了讓人們了解山林夜景的美麗,他將一棵鬆樹上點綴了一些燭光代表星星。以後,每年一到聖誕節,信徒們便學馬丁·路德的樣子,在屋裏布置一株聖誕樹。後來,這種風俗傳遍其他國家。
另一說法是:聖誕樹源於中古的德國聖經古跡劇本。劇中有一棵掛滿蘋果棕樹象征伊甸樂園,表示“生命之樹”。“樂圓樹”是救世主來臨的象征。到15世紀,裝飾“樂園樹”已成風俗,這樣不斷演變,成為現代的聖誕樹。
如今聖誕樹已風行世界,所采用的樹木也不限定鬆樹或棕樹了,由於現代工業的發達,用塑膠製成的假鬆樹應運而生,現代的聖誕樹更是多彩多姿。
聖誕老人的由來
每年的聖誕節期間,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裏,“聖誕老人”是最受歡迎的了。
聖誕老人,荷蘭人稱之為桑特·尼古拉;美國稱之為桑達·克勞斯;德國人稱之為克裏斯·克林格爾;可見,聖誕老人的來曆與這三國人有關。
1623年,荷蘭西印度公司在北美洲哈得遜河口處建起了新阿姆斯特丹市。1644年,英國人奪取新阿姆斯特市,改名為紐約市。盡管荷蘭人統治這個地區的時間不長,但他們的統治活動對當地社會風俗習慣卻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的一個風俗,便是“聖誕老人”活動。荷蘭移民傳說,從前有個叫桑特·尼古拉的老人,常送些禮物給小孩。他們把12月6日定為仿效這個老人活動的節日。附近的英國移民,對荷蘭移民這個節日甚感興趣,並把這個活動,移到聖誕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