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箱的由來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在南非海岸遇上了大暴風。除了迪亞士本人任船長的船隻外,其餘的船隻和船員都沉沒遇難了。暴風平息後,他考察未能成功,準備返航。在啟航前,有一名軍官將這一遇難情況詳細記錄下來,放在一隻鞋裏,掛在海岸上的一棵樹上,以便在他們萬一不能返回故鄉時,有人將這音信傳到親人手裏。一年後,另一位去印度的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熱奧·德·諾瓦在這裏上岸時,發現了這個獨特的“信箱”裏的信,他便在同胞的死難地點修建了一個小教堂。後來教堂附近出現了一個小村落,而且這隻鞋作為信箱使用了很久。現在這顆掛信箱的樹仍立在原處。為了紀念這世界第一個信箱,樹的後麵建立了一座鞋形的紀念碑。
郵政綠色標誌的由來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在我國海關試辦郵政,當時由英國人掌管。1897年,規定信差穿海軍藍吡嘰馬褂,夏天馬褂為藍灰色。1905年1月,郵政改為法國人把持,規定黃綠兩種顏色為郵政專用色,黃綠二色不許交叉成條紋使用,要以綠色為主,黃色作點綴。
解放以後,全國第一次郵政會議認為:綠色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榮,從而決定綠色作為郵政專色。
郵政編碼的由來
郵政編碼是阿拉伯數字組成的用來表示郵政區域劃分和投遞區段的專用代號。應該說,編碼的應用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征。實行郵政編碼製度,變按址分揀為按碼分揀,不僅能提高人工的分揀效率,確保郵件的及時分揀和及時運遞,而且也為郵件分揀處理機械比、自動化創造了條件。
從世界範圍來看,各國郵政部門為適應信息時代的來臨,都相繼推行郵政編碼。英國從50年代初即已開始研究郵政編碼,並於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從而引起許多國家的注意。聯邦德國於1961年正式公布4位數的郵政編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郵政編碼製度。
我國從1974年就開始組織力量,著手搜集資料,研究並擬定“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並於1980年起在全國範圍內宣傳推行。
我國的郵政編碼采用4級6位數編碼,就是郵政編碼共6位數,分別表示省、郵區、縣、投遞點4級,其中前2位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第3位表示郵區,第4位表示縣(市),最後2位表示投遞局(區)。
交通信號燈的由來
世界上第一個交通指揮信號燈是1887年在英國的倫敦出現的,至今已有100年的曆史。但是,也有人說,第一個交通指揮信號燈是1858年出現的,當時這個信號燈是設在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麵的那一條街上,顯然是作為指揮行人、車輛和騎馬的騎士用的。
最初的交通指揮信號燈是極其簡陋的,由於當時沒有電,用的是油,由紅綠兩片可以互相交換的玻璃組成的,以此來代替警察。
數年後,隨著汽車流量的增加,這種信號燈慢慢發展成為指揮汽車安全行駛的工具。
最初的電控紅綠燈是1917年設在美國的鹽湖城,按日前的觀點來看,是非常簡單的。到1950年,在美國的巴爾的摩城安裝了一種地麵感應信號燈。經過了不斷改善和完備,目前歐洲一些大城市已使用了一種“智能”信號燈,來指揮各種車輛的安全行駛。
車靠右行駛的由來
車靠右行駛的習慣可追溯至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在這以前,法國的左右行駛方向可謂涇渭分明。貴族的馬車一定要靠左行駛,把徒步行走的下層平民擠到右邊去,平民也覺得走在道路的右側更為安全,而且可以一睹迎麵駛來的威風凜凜的馬車。1789年,法國爆發革命,羅伯斯庇爾發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馬車和行人一律靠右行駛,那些被大革命趕下台的舊貴族,也覺得自己還是混跡於平民堆裏靠右側行車更為明智。拿破侖上台後,堅持他的輜重車輛應該靠右行駛,後來在被拿破侖征服過的歐洲國家,如瑞士、德國、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右行遂成為交通規則。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規定車靠右行駛。這種國際範圍內行駛方向的統一,主要原因是為公路交通的安全起見。交通行駛方向統一之後,公路上的車禍的確大大減少了。
也有一些國家至今未采取向右行駛的規則,如英國。其實,英國在1960年,也曾經考慮過改變現行的左行方向,但最後告吹。要是改為右行,就意味著英國要接受法蘭西革命帶來的產物——公製化,不但公路上所有的路標都要換過方向,更為頭痛的是,還要把英製換成公製。
人行橫道線的由來
在古羅馬時代,意大利龐培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馬、車混行,交通經常堵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把人行道加高,使人與馬車分離。然後,又在接近馬路口的地方,橫砌起一塊塊凸出路麵的石頭——跳石,作為指示行人過街的標誌。行人可以踩著跳石穿過馬路,而跳石剛好在馬車的兩個輪子中間,馬車可以安全通過。
到了19世紀,汽車代替馬車,速度及危險性都超過了馬車,跳石已不適應需要。經過多次試驗,19世紀50年代初,在英國倫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現了如今這種橫格狀的人行橫道線。由於它潔白、醒目,像斑馬身上的白斑,因而又稱為斑馬線。斑馬線不久給人們提供了一條安全的通道,而且也給行駛中的司機以“減速緩行”、“禮讓行人”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