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侃大山”的由來

“侃大山”一詞是現今北京人較為流行的口頭語言。

“侃”字作為形容詞形容說話從容不迫,理直氣壯的樣子,見《論語·鄉黨》中:“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門言門言如也。”“侃”字作動詞是“說”的意思,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鬧簡》一場,紅娘勸說張生翻牆與鶯鶯幽會時有一段《煞尾》:“你雖是去了兩遭,我敢前不如這番。你那隔牆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

“侃大山”中的“侃”是說的意思,“大山”不是地理名詞中的概念,而是形容無邊無際,範圍廣泛,是形象的引伸義。“侃大山”就是指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地聊天。

“喝墨水”的由來

“喝墨水”是人們用來形容麵壁寒窗,用功讀書的人,或形容一個人知識的多寡。

“喝墨水”一詞出自於南北朝時,北齊朝廷曾下過命令:凡儒士考試時“成績濫劣者”均要罰喝墨汁,喝多少按成績濫劣程度而定。梁武王時規定“差謬者罰飲墨汁一鬥”。《隋書·儀禮誌》裏也規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的要罰飲墨汁一升。所以,許多儒士每到考試時就如大禍臨頭,驚恐不安,不寒而栗,逃學者甚多。有些考生因成績不佳被灌墨汁致病。

這條荒唐的法規沿襲了幾個朝代,直到唐朝。據史書記載,唐太宗也曾想走考試晉息之路,但因怕被灌墨汁,終無勇氣一試。後來他當了皇帝,很同情發奮讀書的儒生,為鼓勵落榜者繼續學習,便廢除了灌墨汁的作法。但“喝墨汁”一詞逐漸演變成“喝墨水”而流傳至今。

“拍馬屁”的由來

我國的西北地區草原遼闊,素以盛產馬匹著稱。平時,各家各戶都要養上幾匹,誰家若養有好馬,大都以為奇貨可居,眾鄰裏都以養得駿馬而榮。平日鄰裏相遇,往往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續而再摸摸馬膘如何,便讚曰:“好馬!好馬!”從而博得對方的歡心。此習慣相沿很久以後,有人要討好對方,不論馬的好壞,都要去拍,隻是一味的說奉承話。後來,人們就稱那些阿諛奉承的舉動為“拍馬屁”了。

“三不知”的由來

“三不知”一詞最早出自《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據文中記載:晉國荀瑤領兵圍攻鄭國,荀文子則以為對敵情不甚了解,不可冒然圍攻。他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荀瑤終因不聽勸阻而失敗。

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筆》中也寫道:“俗謂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官蓋本《左傳》。他不僅指出了“三不知”的出處,而且對它的含義也作了明確的解釋,所謂“三不知”是說對某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都不了解。

後來,假若一個人對什麼都不懂得,又不去學習,常被斥之為“一問三不知”。

“磨洋工”的由來

“磨洋工”一詞,一般指消極怠工而言。其實,“磨洋工”最初的本意並不是指消極怠工而言,它是建築工程中的一道工序。磨工,是指對磚牆的表麵進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因中國舊式房屋建築,其考究者要求“磨磚對縫”。1917年至1921年間,美國用清政府的庚子賠款在北京建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工程耗資數百萬美元,占地二十二公頃。整個建築外觀上采用中國傳統工藝——磨磚對縫,琉璃瓦頂,建築質量要求很高。由於此項工程是由外國人出資、設計,中國工人稱之為“洋工”。協和醫院有主樓十四座,又都是高層建築,“磨工”工序就顯得更加浩繁。當時參加建築工程的許多工人就把這一工序稱之為“磨洋工”。

“走後門”的由來

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謀求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叫“走後門”。

此典故據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宋哲宗(年號元)死後,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拚命貶謫和排斥元舊吏,並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筵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碟是元年間的,即被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元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複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元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這便是“走後門”的由來。

“戴高帽”的由來

唐代李延壽所著的《北史·熊安生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齊有一位名叫宗道暉的人,平時喜歡頭戴一頂很高的帽子,腳上穿一雙很大的木屐。每當有州將等上級官員到來,他都要以這身打扮去謁見。見到官員時,又總是向上仰著頭,舉著雙手,然後跪拜,一直把頭叩到木屐上,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

從這以後,人們便把吹捧、恭維別人的行為叫做“給人戴高帽”,如果喜歡別人對自己吹牛拍馬,誇讚自己,就叫做“喜歡戴高帽”。

有這樣一個關於“戴高帽”的笑話:清朝有一個人要去外地為官了,臨行前去與老師道別。老師說:“異地作官不容易,你可要謹慎從事啊!”這個人說:“老師,沒關係,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就送,就不會出什麼意外了。”老師聽了他這番話生氣地說:“待人應真誠,作人要正直,怎麼能這樣做呢?”這個人說:“噢,天下能有幾個人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呢?”老師聽了很高興,說:“是啊,你說的不是沒道理。”告別了老師,這人出來對別人說:“我那一百頂‘高帽’,現在還剩九十九頂了!”

“吹牛皮”的由來

在交通不太發達的時候,相傳在黃河上遊一帶,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為此當地的人們常用牛、羊皮製成筏子渡河,它是由幾個形狀像袋子的牛皮口袋連結而成,使用時用嘴將皮筏吹起來,於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不用足夠的力氣,光談空話,皮筏是吹不起來的。人們常對光說空話的人說:你有本事就到河邊吹吹牛皮看。其後,人們就把那些既無知識,又無工作能力,愛說空話大話,誇大其詞的叫做“吹牛皮”了。

“出點子”的由來

人們常把想辦法,出主意叫“出點子”,也常把事情的關鍵處稱為“點子”,例如說“把勁使在點子上”。

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出點子”一詞來自我國的殯葬風俗。以前,家裏死了人,都要立一個牌位,叫“神主牌位”,供後輩晚生祭祀之用。牌位上一般寫著“×××之神位”的字樣。那時的人相信,人剛死時,亡魂會到處遊蕩,尋找棲身之處。所以,人死入殮時,牌位上的“之神位”三個點先不點上。直到死者入土為安,牌位上缺筆劃的三個字才可用朱筆點上三個點,亡魂也就有所依托了。

在牌位上加點,是出殯的一項重要內容,稱為“點主”。一般執筆點主的是當地有威望的長者,叫走“相爺”。出任點主一事,叫“出點子”。由於相爺的主要任務是點點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出點子”。又由於“出點主”的人是人們所推崇的長者,出點一事又如畫龍點睛。所以遇到關鍵的事、困難的事,也會請這樣的人來商量,請他想辦法,出主意。久而久之,出主意也就成“出點子”了。

“搞名堂”的由來

日常人們常說“搞什麼名堂”?意思是說別人的行為莫名奇妙。有時也常說:“幹了半天也沒搞出個名堂來。”這時的意思是說幹得辛辛苦苦卻還沒個滿意的結果。也常有人說:“別小看,這裏可有點名堂呢。”這是指事情不那麼簡單,裏麵還有不少內容或道理呢。

那麼這個“名堂”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名堂”是“明堂”的諧音,而明堂是指上古時代帝王舉行重大朝會,祭祀,宣明政教的地方,《禮記》上就有:“昔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之位”的記述。還說:“明堂也者,明諸侯之尊卑也。”

漢朝時,漢武帝劉徹在一次遊覽泰山時看到一處古代的明堂遺址。就命令在原址上修一座新的明堂。但在漢朝,明堂早已不再流行,文武大臣們誰也不知道明堂的樣子,很是為難。有一個叫公玉帶的人知道了這個情況後,便憑想象畫了一幅金壁輝煌的黃帝時代的明堂圖。一些人也隨聲附和著又提了建造的方案,但因都是憑主觀猜測,所以意見分歧很大,爭論來爭論去,始終不能取得一致意見。明堂也就沒能建造起來。到了唐朝,武則天又一次提出要修造明堂。有人為迎合她的心意,編了《黃帝明堂經》,吹虛明堂的富麗堂皇,鼓吹明堂可顯示帝王的至尊、至上。武則天看了非常高興,一心想大興土木,照《黃帝明堂經》所描繪的樣子建造,大臣劉允淪卻針鋒相對,提出了不同意見,指出這是一個勞民傷財之舉,並且寫了《明堂賦》加以諷喻,武則天看後,采納了劉允淪的意見,從此不再提修建明堂一事。

另外,在我國河北農村,還有為祖先,或為因各種原因沒有了屍骨的親人修造假墳墓的習慣。假墳裏一般埋著一個刻著死者名子的磚叫做牌位。這種做法就叫“立明堂”,墳塋中有真墳也有假墳,年代一久,就難辨真假了。

無論是皇帝修建的明堂,還是百姓為死人立的明堂,都是為了祭祀死人,也都有點神秘莫測的味道。俗語中“搞什麼鬼名堂”便是由此而來。至於“明堂”、“名堂”的不同寫法,這是語言演變的結果。

“露馬腳”的由來

一些不便被人知道的事或行為,不小心露出了端倪,就被人稱作“露馬腳”。

在北宋人寫的《續傳燈錄》一書中有“後來風幡事起,卷簟義彰,佛手難藏,驢腳自露”的說法。這也許是“露馬腳”最初的說法吧。

在元代雜劇中也常有“露馬腳”一詞的出現,例如,《包待製陳州糶米》一劇,說的是宋代陳州地區鬧災,百姓饑寒交迫,朝廷決定開倉糶米,救濟百姓,可倉官劉得中、楊金吾卻抬高米價,摻砂害人,災民張忄敝古罵他們是“害民的賊官”,被劉德中打死。人命關天,朝廷派包拯來陳州調查處理,劉德中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說:“這老兒不好惹,動不動先斬後奏。這一來,則怕我們露出馬腳來了。”後來包拯果然秉公執法,斬了劉、楊二賊。

更有趣的是一個明代的故事。

原來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他從很小就給人放過牛羊,當過和尚。元朝末年,朝政的腐敗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的生活就更苦不堪言了。官逼民反,那時農民起義軍在全國很多地方起事,其中力量大、影響大的要算是紅巾軍了。義軍首領郭子興原是個地主,他召集幾千人英勇作戰,第二年便占領了濠州(今安徽鳳陽),威震四方。這時的朱元璋正走投無路,於是加入了他的部隊,朱元璋憑借著自己的勇猛善戰,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和郭子興義女的愛慕。以後郭子興便把女兒嫁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的妻子馬氏原來是安徽一位富有人家的小姐,因父親早逝,被郭子興收養。她聰明能幹,又有大略,稱得上一才女。朱元璋得到天下,她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朱元璋作了皇帝後就封她為第一位皇後。

馬皇後有一雙沒有纏過的大腳,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會為人恥笑的。這使她常常為此憂慮。在公眾場合,她處處留心,不使自己的雙腳露出裙外。一天她乘坐大轎,到金陵街頭遊玩。經過鬧市,人們聽說馬皇後來了,都駐足觀望,想看看馬皇後的風采。誰料到突然一陣風起,轎簾被風吹起一角,馬皇後的一雙大腳暴露無遺,當今皇後竟是一雙大腳,這個意想不到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整個金陵城。於是“露馬腳”一詞流傳的也更廣了。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常常在開玩笑,在針砭時弊時使用“露馬腳”一詞。

“敲竹杠”的由來

利用別人的弱點或尋找借口向別人敲詐錢財的行為叫“敲竹杠”。“敲竹杠”這個詞的來源是這樣的:

清朝末年,帝國主義商船紛紛向中國輸入鴉片,毒害中國人的健康,牟取暴利。愛國官吏林則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煙,並在廣州海麵派出官船巡邏,查禁鴉片。

有一次,官船截住一艘走私船。一個官員抽著旱煙上了商船,監督手下人搜查,他無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煙袋鍋,這個動作可嚇壞了走私商人。原來他們正是打通船篙,隱藏鴉片的。這會兒,走私商人以為官員發現了秘密。他強作笑臉,趁別人不注意把錢塞進官員的手中。這個貪官心領神會,放走了走私船。以後,“敲竹杠”的說法就傳開了。

“敲竹杠”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

四川山區,有錢人進山燒香時乘坐著一種用竹杆做的滑杆,滑杆由人抬著。走到半山腰抬滑杆的人就敲著滑杠,要求加工錢,否則就不抬人,乘坐滑杆的隻好加錢。

“抱佛腳”的由來

平常人們常用“平日不燒香,有事抱佛腳”這句話比喻那些平時不做任何準備,事到臨頭才急忙應付,或平時不與人交往,有了事才到處求助的人。

“抱佛腳”一詞,據明代張誼的《宦遊紀聞》記載是這樣來的:

雲南的南部有一個信奉佛教的小國。國中有人犯了殺頭之罪,國王命人逮捕他法辦。這個罪犯嚇得東藏西躲,一下跑進一座寺廟。抱著佛爺的腳許下宏願,表示自己知道錯了,願意從此剃度為僧,侍奉佛祖,再也不敢像從前那樣為非作歹了。寺中主持答應了他的請求,給他剃去頭發,摘掉耳環,穿上僧衣。國王也竟赦免了他,所以這個國家裏僧人很多。也常有人來到這個國家後,就自稱是遠方來的和尚,誰也不知他的根底。在故事的結尾,張誼寫道:“俗諺雲‘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蓋本於此。”可見“抱佛腳”一詞便是從這兒來的。

下麵是一個關於“抱佛腳”的故事:

北宋時的丞相王安石愛開玩笑。一天他與一位客人談論佛家修善滅惡的沙門道。王安石說“投老欲依僧。”客人忙答道:“急則抱佛腳。”王安石說:“我說的是一句古詩。”客人說:“我說的是一句俗諺。你看這兩句話,上去‘投’,下去‘腳’,就成了‘老欲依僧,急則抱佛’,不就是一個絕妙的對子嗎?”王安石聽了大笑。

“三姑六婆”的由來

民間常有“三姑六婆”之說,意思是指家庭關係複雜,姑娘嫁進這一家關係不好處。其實三姑六婆的原意並非是這樣。“三姑”指的是: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的是: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關於“三姑六婆”的來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元末明初有個叫陶宗儀的學者。他著的《輟耕錄》第10卷中有這樣的記述:“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販賣人口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穩婆(接生婆)也”。清代小說家李汝珍(約1763—約1830年)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吳文祥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兩段文字記載相距400多年,可見清以前“三姑六婆”所指代的人一直是一致的。

“文學泰鬥”的由來

“文學泰鬥”是對在文學上有造詣、有名望、有影響,被人們所景仰的文學家的尊稱。“泰鬥”是“泰山北鬥”的簡稱,“泰山北鬥”是比喻在德行和事業的成就方麵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據《新唐書·韓愈傳讚》記載:“自愈設,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說的就是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善於寫古文,死後他的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將其喻為“泰山”、“北鬥”,非常敬仰他。

以後人們便用“泰鬥”一詞稱有所成就,在社會上有影響有聲望的人,特別是指偉大的文學家為“文學泰鬥”。如印度的泰戈爾,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中國的魯迅等。

“黃花閨女”的由來

民間常把還未出嫁的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原來,古時女子就注重梳妝打扮,尤其是一些名門貴族的婦女,更是十分講究。當時,除流行畫眉外,還時興“貼花黃”。在著名古樂府《木蘭詩》中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之句。所謂貼花黃,就是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兩頰上畫上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在額上或兩頰,作為一種裝飾,久而久之,成為一種風俗,“黃花”也就成了女性的象征。

同時,“黃花”之說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因此,人們在閨女麵前加“黃花”不僅說明這女子尚待字閨中,沒有結婚,而且表示姑娘品德高尚,心靈純潔,自尊自重。

“空中小姐”的由來

1930年5月以前,客機上沒有“空中小姐”。機上的乘客都是由副駕駛員負責兼職照料的。

一天,在美國舊金山一家醫院裏,護士埃倫·丘奇小姐與波音航空公司駐舊金山董事史蒂夫·斯廷帕森談天。當她聽說駕駛員忙得不可開交時,便說:“您不能雇用女乘務員嗎?姑娘的天性,是可以勝任空中小姐工作的。”這位董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這個建議。於是,埃倫和其他7位護士,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空中小姐”。以後,各國民航也紛紛效法,並把空中女服務員稱為“空中小姐”。

“結發夫妻”的由來

結發夫妻指的是原配夫妻。在浙南關於“結發夫妻”有“束發托身”與“投絲慰情”的民俗事象。所謂“束發托身”就是原配夫妻擇日完婚時,男方要送庚帖,女方要回庚帖。庚帖上寫明姓名、出生日子時辰和完婚時間。女方回庚帖時,附上一束頭發,用紅頭繩紮著,作為定情托身、以身相許之物,以示結發同心,百年好合。而“投絲慰情”則是:結發之夫妻,男人溺水死亡,屍體尋找無著時,妻子得剪下一束頭發,縛在石頭上,投入出事的地方,借此慰藉結發之情。結發夫妻的習俗,相傳這是古時有個皇帝登基時留下來的。說是皇帝登基的頭一夜,為擔心胡子太短,無法入睡(古代男人是以胡須長短衡量人的學識的)。身邊的姑娘聰明過人,她剪下自己的頭發,仔細地接在皇帝的胡須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長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時,手捋胡須,接受巨子朝拜。臣子驚歎皇帝一夜之間,胡須過臍,非“真龍天子”?姑娘剪發結皇帝的胡須,成為結發夫妻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