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由來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每年8月28日或9月初,在威尼斯舉行慶祝活動。

威尼斯是意大利境內亞得利亞海海濱上的水城,是風景如畫、富有魅力的旅遊勝地。1932年8月6日,由兩年一度的威尼斯藝術節舉辦了第一屆國際電影節,至今已有60餘年的曆史。威尼斯電影節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為期兩周左右。

當時,這個綜合性國際電影節創立的宗旨,是想把電影藝術提高到與其他藝術同等的水平。因為當時人們把電影當作是一種娛樂,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藝術。另外,通過電影節的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到這個世界聞名的水城參觀遊覽,以增加旅遊收入。

隨著電影節的發展和變化,現在的主要目的是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符合意大利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為發展世界各地的電影貿易提供方便條件。

國際電影節期間有數十個國家的電影代表團參加競賽。各國遊客和國內各地遊人雲集。市內各電影院、劇場、俱樂部同時上映各國精彩電影達150部左右。電影節設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處女作金獅獎、導演專業金獅獎等,因威尼斯城徽為一金獅抱著一本福音書。

中國自1971年開始選送影片參加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由來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電影節之一。

1939年,法國政府為了對抗意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授權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在法國海濱勝地戛納籌辦國際電影節,並決定在當年9月舉辦首屆電影節。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停辦。首屆戛納電影節拖延到1948年才舉辦。

自那時以後,除1949年、1950年和1968年外,戛納電影節每年5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1957年把大獎命名為金棕櫚獎,直至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宗旨是評價世界各地有藝術價值的優秀影片,鼓勵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商業性發行和放映。

世界人權日的由來

12月10日為世界人權日。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宣稱世界各地所有男女毫無區別地享受各種基本權利和自由,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人身安全、參加選舉、工作、受教育等權利。1950年,聯合國大會決定每年12月10日為世界人權日。

國際籃球日的由來

這是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秘書長斯坦科維奇宣布的。為了慶祝籃球運動誕生100周年,還確定1991年為籃球年。自從1891年12月21日在美國的斯普林菲爾德舉行了曆史上首場籃球賽以來,到1991年籃球比賽已有百年曆史。據人類學家和考古工作者的考察報告稱,曆史上籃球活動比哥倫布在紐約登陸還早500年。現代籃球運動起源於1891年。最早的籃球是由一位美國的體育教師根據兒童喜用球向筐內作投準遊戲的啟發而創造出來的。起初稱“史密斯球”,後改稱籃球。

結婚紀念日的由來

世界上結婚紀念日最早是在英國興起的。到19世紀中葉,固定在5周年、15周年、2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舉行慶祝儀式。後來,這種形式傳到了美國,受到了美國市民的歡迎,並且形成現在普遍流行的從第1周年到15周年每年一次,其後每5年一次的慶祝方式,每逢佳期,夫婦二人或邀集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或盛裝外出旅行,重度蜜月。

開齋節的由來

開齋節在每年伊斯蘭教曆的10月l日舉行,是伊斯蘭教節日。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Rozar,波斯語,意為齋戒)節。

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曆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為開齋節。如不見,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在開齋節那一天,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聽宣講教義。會禮之後,互祝節日吉慶幸福。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關於開齋節的來源,傳說古時候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統治者的侵犯,白天躲在山裏不生火,月亮出來以後才開始做飯,曆代沿襲,成為習俗。據伊斯蘭教有關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期,在封齋滿月時,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到郊外曠野舉行節日禮拜。穆罕默德沐浴後,身著整潔服裝,並散發“菲圖爾”(開齋)錢表示贖罪。從此以後,穆斯林便把這一天作為節日,隆重慶祝。

開齋節的慶祝活動盛大隆重。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人民都要沐浴更衣,作禮拜、到鄉親家拜年,舉行各種傳統活動。

西方情人節的由來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這一天在歐美十分熱鬧。小夥子和姑娘們都有小禮物互相贈送,諸如心形飾物、巧克力糖盒、鬱金香花束或精美織物。而人們送得最多的禮物是“賀節片”。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賀節片”像雪片一樣飛來,郵局為遞送禮物忙得不亦樂乎!

“情人節”英語中叫Valentine's Day.Valentine現在的意思是“情人”。這一詞的本義卻並非如此,而是人名。據說,在西方宗教史上曾經有過兩個Valentine,一個是羅馬牧師,一個是特尼主教。羅馬牧師由於救助基督教信徒被高特王朝的克勞迪奧大帝關押。關押期間,他改變了信仰,並設法使獄吏的女兒恢複了視力。雖然如此,最終還是在公元269(或270)年2月14日被殺了。在羅馬牧師死後沒幾年,特尼主教不知因為什麼也入了獄,並且也在2月14日被殺了頭。為了紀念這兩位教士,於是這一天便成了基督教的聖瓦倫丁紀念日。

瓦倫丁紀念日之所以成為“情人節”,其原因目前西方學術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由於古羅馬的牧神節逐漸由已婚婦女企求牧神祭司鞭抽。以治不孕之症演變成為情人互相祝福後,便與瓦倫丁節合而為一;另一種解釋是古代人認為2月14日是百鳥發情擇偶的開始,人們推鳥及人,便認為青年男女也應該在這一天擇定佳偶,或者至少應互相致以最好的祝願,表明心跡。由於這一天正好是瓦倫丁節,人們便沿用了瓦倫丁這個字。久而久之,“瓦倫丁”這個字便成為“情人”的代名詞了。

另一說,西方情人節的來由是為了紀念一位違背帝皇意誌、秘密為青年人舉行婚禮而被處死的勇敢的基督教徒。還有一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掌管自然及女子婚姻的神的。

聖誕節的由來

每年 12月25日是聖誕節,這是西方世界隆重盛大的節日。聖誕節的英文意思為基督、彌撒,相傳聖誕節是耶穌誕生的節日,在此日要到教堂舉行禮拜,以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

曆史上有無耶穌其人,學者們看法不一,但信基督教的人卻堅信曆史上真有其人。公元336年,明確地把12月25日作為耶穌生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聖誕節也就隨其廣泛傳播而進入了法國、德國、英國,以至美洲大陸和全世界信奉基督教人的生活中。

在聖誕節,人們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置備燈火通明的聖誕樹,扮演聖誕老人分送禮品,唱聖誕之歌等。在聖誕節來臨之際,人們還要互贈慶賀卡片。

每到聖誕節,在西方風俗中都用杉、柏之類的塔形常綠樹裝飾,樹上掛著五光十色小電燈和花彩、禮品等,這就是“聖誕樹”。相傳有位農民在聖誕之夜接待了一位極窮苦的兒童,兒童臨行時折杉樹枝插在地上,樹枝立即成樹。兒童說:“年年此日,禮物滿樹,留此美麗杉樹,報答你的好意。”

複活節的由來

3月21日至4月25日是複活節,這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複活的節日。

複活節在歐美各國,是僅次於聖誕節的重大節日。複活節期間的活動,除宗教儀式外,各國還有獨特習俗。在美、英、法、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國規定複活節期間沐息1一4天;在英國要舉行化裝遊行,有馬戲團小醜踩高蹺;墨西哥要焚燒猶大模擬像;希臘有象征性耶穌葬禮;在美國,總統邀請客人們帶著孩子到白宮參加“滾彩蛋”遊戲。雞蛋象征多子多孫。後來,雞蛋標誌耶穌複活的墳墓。將雞蛋染上各種顏色也是古風俗;在希臘,有的舉行象征性的耶穌葬禮等。

據說,耶穌在被釘死於十宇架的第二日複活。公元325元,在羅馬帝國的一次教士會議上,決定每年過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複活節。故此節在公曆中沒有固定的日期,須按教曆來推算,一般都在三四月間(3月21日至4月25日)。

西方愚人節的由來

每年4月1日是西方許多國家的愚人節。愚人節全稱四月愚人節,又稱萬愚節,是西方的一種風俗。

這一天,人們可以名正言順地說謊騙人,開玩笑和製造聳人聽聞的消息來哄騙人們而不負法律責任,不受道德譴責。但按照習慣,各種謊言過了中午就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