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管樂隊的由來
主要指由演奏木管、銅管和打擊樂的樂師組成的合奏團體,與以弦樂為主的管弦樂隊有別。
據記載,把木管、銅管和打擊樂合奏團體稱為管樂隊,起源於15世紀的德國。當時,主要由雙簧管和大管組成的合奏,成了軍隊生活的一個常備部分。後來,德國樂師參加了外國樂隊,管樂隊通過法國、英國傳入新大陸。18世紀末,隨著土耳其占領東歐的大片土地,一種稱為土耳其軍樂風格或土耳其近衛步兵(約在公元1400—1826年,保衛土耳其蘇丹的精銳部隊)的音樂在歐洲大陸盛行。與此同時,由於受法國革命時大規模室外典禮的影響,木管樂器的數量大大增加,使管樂隊的樂師多達2千人。在英國,銅管樂隊(由於許多樂器是用合金製成,有時也稱銀管樂隊)於18世紀末取代了以前由城市的“懷茨”(官方雇用的樂師組成的樂隊和鄉村教堂樂隊。科諾平號(短號的前身)的發展,以及法國樂器製造家A·薩克斯對銅管樂器的改革,使業餘演奏者便於掌握這些銅管樂器。
銅鼓樂的由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喜訊傳到位於拉丁美洲的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們興高采烈地湧上街頭載歌載舞,他們敲打著一切帶響的東西。當地盛產石油,汽油桶特別多,於是體積龐大、發音宏亮的汽油桶就成了人們敲擊的對象。過後,有人注意到,油桶的不同位置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略加改動便能擊打出一些簡單的旋律。這一發現奠定了鋼鼓的地位。以後不斷改進、完善,現在已可以按交響樂隊的正規編製組成二管、三管、四管的大型樂隊。
如上所述,鋼鼓的出身很“土”,隻不過是個汽油桶而已。將汽油桶帶油嘴的部分鋸掉,底部反過來向上,並把底向內凹成鍋底形狀,然後由內向外鑿成若幹麵積不等的小鼓包,再經過熱處理即成。每個鋼鼓按其截取的高低而分高音、中音、低音。每個鼓麵上的若幹小包便是音階。演奏時用裹有橡皮的小木槌敲擊。一個完整的鋼鼓樂隊通常有八個聲部,即由高音、次高音、中音、次中音、吉他、大提琴、混合低音以及打擊樂聲部所組成。鋼鼓樂很有力度,節奏感強,表演形式熱情奔放,極富藝術感染力。鋼鼓的音域寬廣,音響豐富,能夠演奏出類似於弦音、木管、銅管及管風琴等樂器的音樂效果。從黑人的民間祭祀歌謠到典雅莊重的交響樂,甚至複雜、對位嚴格的賦格曲、卡農曲等,均能夠勝任。因此,銅鼓在其問世的短短幾十年間便由民間樂器而跨入音樂殿堂,同管弦樂隊分庭抗禮了。
卡拉OK的由來
卡拉OK即歌唱伴奏機,是日本人發明的一種應用現代電子音響設備錄製好的現成伴奏音樂的磁帶,用來供歌唱者配放使用的娛樂品。“卡拉OK”是日語譯音,原義是“無人樂隊”。
製造這種伴唱機的靈感來自活躍的各酒店的“走唱樂團”,即所謂“拉卡西”(日語譯音)。走唱樂團由2—5人組成,有人彈電子琴、有人唱流行歌曲,以助酒興。大約在1970年,日本出現了第一台伴唱機,不過那隻是將留聲機拉上麥克風,讓好唱者隨著唱片同聲高歌。1978年,日本某公司正式製成現在的伴唱機,3個月後,日本開始大量生產,不僅打開了日本國內市場,並旋風般地進入整個東南亞,1983年9月,台灣產的伴唱機也正式推出,銷售活躍。目前,據統計,日本全國有30—40萬家酒店,安裝有卡拉OK,供顧客們享用。現已風靡於世界各地,甚至擴展到家庭使用。
高音C的由來
深厚、飽滿的高音C是男高音歌唱演員們追求的技藝頂峰。歌唱史上最早的一個高音C出現在1837年。那一年,男高音歌手路易斯·杜柏萊茲在巴黎演出,他在羅西尼的著名歌劇《威廉·退爾》中,破天荒地用胸腔共鳴唱出了飽滿、動聽的高音C。
大作曲家柏遼茲恰好在場,過後他稱讚說:“寂靜占據著這沉醉的大廳。…驚訝與欣羨交相混合,形成一種教人驚心動魄的氣氛。”
南曲的由來
南曲又叫“南管”、“弦管”、“南音”、“南樂”,流行於福建省閩南地區和台灣全省以及南洋群島等閩籍人士聚居之地,可以稱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保持最完整的古典音樂體係之一。南曲的特點是:曲調優美、平和,節奏嚴謹,旋律極富古典的韻味。它的演唱、演奏方式,所使用的樂譜及樂器,技術上的要求,甚至演出隊形的排列都很嚴格,循規蹈距,代代相承,至今仍保存著原來的麵貌,南曲的起源,曆史文獻缺乏明確的記載。據民間傳說,南曲是唐末閩王王知兄弟入閩時所帶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唐末韓傳入的。根據南曲所用的樂器、音階,曲牌名等,聯係閩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曆史發展的情況進行分析,南曲音樂起源於唐代的說法是可靠的。宋代以來,全國經濟重心移至南部,閩南一帶的泉州經濟發達,並成為海外交通的主要港口,文化繁榮,戲劇藝術得到了普遍的發音,南曲音樂也在這時受到了戲劇音樂的影響。明代的昆曲,戈陽腔傳入閩南後,也被南曲所吸收和同化。清代是南曲音樂發展到最高境界,除原有的傳統樂曲之外,更加入了不少文人學士的創作,大大豐富了南曲的內容。到了清朝康熙年代,南曲藝人曾獲甄選奉召進京,在禦前演奏,據說受到了皇帝的極度好評。當時赴京演奏的樂師有5人,皇帝敕封“禦前清音,五少芳賢”的雅號,並賜以彩傘、宮燈。從此,南曲音樂備受推崇,成為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廣為流傳。
詩琴的由來
詩琴是一種撥弦樂器。源自阿拉伯的厄烏德琴,13世紀,被十字軍東侵返回時帶到歐洲。
歐洲的詩琴和厄烏德琴一樣,有一個厚的梨形琴體,一個帶有向後彎的軫鬥的琴頸,弦張在一個粘在琴腹上的琴馬上。歐洲詩琴上刻出一個大的圓形音孔,琴腹上飾有穿孔的花紋。最早的歐洲詩琴也有4根弦,用羽管撥子彈奏。14世紀中期,演變為雙弦或多道弦。15世紀,開始廢棄撥子,用手指撥奏,可移動的品加到指板上,增設了第5道弦。16世紀,古典式樣的詩琴定型,有6道弦。1600年,波洛尼亞派和威尼斯派的詩琴製造家興起。由於他們的樂器做工精細,音響勻稱,因而對詩琴的普及、發展以及獨奏樂曲、歌曲伴奏、合奏樂曲的開端做出了貢獻。1600年以後,法國詩琴演奏家對定弦進行了各種修改,並分別取名“大詩琴”、“大吉他琴”、“低音大詩琴”。17世紀,法國詩琴家開始采用一種比較小的大詩琴、低音詩琴,對當時的撥弦鍵琴作曲家有顯著影響。18世紀,鍵盤樂器盛行後;詩琴有些失色。20世紀,詩琴家如J.布裏姆和W.格爾維希,成功地恢複了詩琴及其曲目的演奏。
鋼琴的由來
鋼琴是一件大型的、高雅的、音域寬廣的、具有多種音色和豐富表現力的鍵盤樂器。它的7個8度的88個黑白琴鍵上,幾乎包羅了全部管弦樂隊所具有的音域和音色,能演奏出各種大型的作品和小品,所以一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樂器之一,並冠稱“樂器之王”。
在德國紐倫堡國立博物館中,珍藏著一個古代希臘名叫獨弦琴的樂器,它是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創製的,外觀十分簡單,在長方形的共鳴箱上張著一根絲弦,弦下邊支有能夠活動的楔形琴馬,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就能發出聲音。它證實出製作一切弦樂器所依據的原理。
到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敲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體為長方形匣形,後來增添了琴腿。它用等長度的銅絲和鋼絲作弦,琴鍵20來個,垂直裝於琴弦方向,音域不寬。
18世紀初,鋼琴發展出現了重大的飛躍。一種新型的槌擊鋼琴取代了古鋼琴。1709年~1711年間,在意大利北部的佛羅倫薩城,鋼琴製造家克裏斯托福裏發明了更為完善的鋼琴。他首先在羽管鍵琴上采用擊弦小槌的鍵盤裝置,用裹以鹿皮的木製小槌代替銅片和羽管來敲擊琴弦發音。第一台現代型的立式鋼琴是1721年德國樂器家格利姆製成的。1865年,世界聞名的美國鋼琴製造廠的創始人亨利·恩格爾哈特·斯坦威首先在鋼琴製作中采用整塊鑄鐵架支撐琴弦和交叉排列琴弦的先進方法,並且將裹在木槌上的鹿皮換為毛氈,使音色更加渾厚、圓潤。此外,鋼琴還得到其它方麵的改革。鋼琴的結構日益完善,演奏越來越富有表現力,最後,終於出現了定型的風靡世界的現代鋼琴。
百餘年來,現代鋼琴的基本結構一直沒有發生變化,人們隻是在獲取最佳音質上進行著探索。鋼琴最早傳入我國是在17世紀中葉。1601年,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曾把一架古鋼琴獻給明代的萬曆皇帝。
小提琴的由來
2000多年前,埃及有一位叫美爾古裏的音樂家於一個盛夏的早晨在尼羅河的沙灘上散步。他無意中踩在一個幹枯的龜殼上。那龜殼發出的鏗鏘的美妙聲音,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經反複實驗,確認龜殼能發出美妙的聲音。回到家後,他就模仿龜殼的形狀,根據龜殼內空氣受振動而發聲的原理,製出了一種四弦琴般的樂器,彈起來,果然音樂美妙異常。他把這具琴起名“列裏”。以後,這種樂器就在埃及廣泛地流傳開了。11世紀,“列裏”經過改進,改名為“微奧列”。按指的地方設有音階的格子,就像我國的“月琴”、“琵琶”那樣。15世紀,意大利人把音階的格子除去,在光木頭上裝上4條琴弦,這樣,第一把小提琴便誕生了。
吉他的由來
吉他,是一種曆史悠久的西方民間彈撥樂器。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貝多芬、格林卡和柴科夫斯基等,都對吉他愛不釋手。
吉他有六根弦,過去我國稱其為六弦琴。這是一種音域寬廣、音樂優美、形製多樣、深受各國人民喜愛的樂器。可以用來獨奏、重奏、伴奏或參加樂隊演奏,在電影、歌舞劇音樂等各種藝術形式中也被廣泛采用,成為人們文化娛樂生活中的密友良伴。
關於吉他的曆史沿革,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詩琴”是吉他的前身;有人認為它是亞述、巴比倫的“基法拉琴”和埃及的“基法拉琴”的後裔。但據較多的文獻記載,認為吉他最早源於阿拉伯的古老彈撥樂器“烏德”。
口琴的由來
口琴,外國人稱之為“哈蒙尼卡”,是一種以口吹奏的小型樂器。它起源於4500多年前的中國黃帝時代發明的笙。18世紀時,一位歐洲旅行家將我國的一隻笙帶回西歐。在那裏,人們根據笙的原理,發明了手風琴和薩克管,最後發展為口琴。1821年,德國著名風琴師布希曼,將15支音管放在一起,製成了一種獨特的小樂器,這便是現代口琴的雛形。
1857年,24歲的德國鍾表匠和萊根據布希曼發明的小樂器,設計出了口琴。口琴一經投放市場,很快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萊成立了和萊口琴公司。和萊本人對吹奏口琴毫無興趣,但對口琴的質量卻精益求精。多年來,和萊公司生產的口琴共有1500多種類型,最昂貴的口琴是為教皇庇隆十一世特製的,僅生產一隻。全部零件中,除簧片外,其餘零件均由黃金製造。
1934年,有位叫艾德勒的口琴演奏家在英國的倫敦演出時,其輕快的旋律博得了滿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從此,口琴被列入正式樂器。
馬特諾音波琴的由來
1928年,法國人M.馬特諾公開演奏一種自己發明的樂器,人們稱他發明的這種樂器為“馬特諾音波琴”。
這種樂器的原理為:振動的電子管產生兩個超聲波頻率的電脈衝,這些脈衝依次產生一個較低的在可聽範圍內的頻率,這兩個頻率的差別相當於它的不同的振動率,經過放大和用揚聲器轉換成聲音。許多音色是靠濾去泛音和結合音而獲得。
為馬特諾音波琴寫作品的有:瑞士籍法國作曲家A.奧涅格、法國作曲家D.米約、美國作曲家S.巴伯。
台爾門琴的由來
1920年,蘇聯L.台爾門發明一種電子樂器,用他的名字命名,故稱“台爾門琴”。
這種琴是一個裝有電子管的箱子,電子管產生聽覺範圍以外的兩種頻率的聲波,二者結合時就產生較低的聽得見的頻率,它相當於二者振動速率之間的差異。音高的變化,靠用手或棍移動箱子右後方的天線進行操作。這種動作改變了聽不見的頻率中的一種頻率,聲音的泛音或分音可以過濾出來,這樣就產生出6個8度以上的音來。台爾門琴常用於電影音樂中。
雙簧管的由來
雙簧管原是戶外舉行儀式用的一種喧囂的樂器名彌。17世紀,法國宮廷音樂家J·奧特泰爾和M·菲利多爾發明了正規的雙簧管,即管弦樂隊樂器。17世紀末,雙簧管已成為管弦樂隊和軍樂隊的主要樂器。早期,雙簧管隻有2個鍵。19世紀60年代,G·特裏埃貝爾和其子弗雷德裏克發明了一種樂器,與20世紀法國的雙簧管相似。1906年,F·洛雷和G·吉萊製造的指孔用穿孔板遮蓋的雙簧管,現在美國和法國廣泛采用。在德國和奧地利,多鍵的雙簧管出現得比較早,其管體和簧片的改進使音量增加。19世紀末,由於R·施特勞斯的努力,雙簧管才重新受到重視。
伽亻耶的由來
伽亻耶琴是朝鮮族的民族樂器,它距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曆史了。
伽亻耶琴既可以坐著演奏,也可以站著演奏;既可以用它獨奏、合奏,又可以為歌舞伴奏。它的音色特點,很適合演奏輕快活潑的音樂作品。
古時候的伽亻耶琴,琴體是用獨木刳成的,琴尾呈羊角狀,沒有底板,音量不大,外形和箏相似。後來改用紋細質鬆,易於振動的魚鱗鬆和梧桐木來製麵板和底板。采用較硬的杉木製作琴框,用紫檀或烏木做琴馬,用絲弦或鋼絲弦做琴弦。
現在的伽亻耶琴已經過改進,琴框是長方形的邊框,兩端有木檔,右為琴頭,左為琴尾,上麵為麵板。琴底有底板和琴腳,琴頭一端有凸起的木條支弦和穿掛琴弦的弦孔。麵板中間斜放著琴馬,共有琴弦十二條。近幾年來,延邊民族樂器廠又對伽亻耶琴進行了改革,把十二條弦改為十八條弦。這樣,演奏起來會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笛子的由來
中國笛的起源非常古老。《風俗通》說漢武帝時丘仲作笛。馬融《長笛賦》則說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說文》在詮譯“笛”字時又說:“笛,七孔篇,羌笛三孔。”《樂府雜錄》的記載更幹脆:“笛,羌樂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漢靈帝好胡笛”的記錄……從這些材料看來,關於笛的起源問題,已不能詳考。然而笛這一管樂的來曆,當是張騫通西域後,從新疆、中亞細亞一帶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