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毛筆的由來
用羊毛、兔毛、鼬毛等製成的筆,故稱為“毛筆”。早在商代,中國已有原始的筆,春秋時已能製造毛筆,河南信陽春秋晚期在楚墓中出土有毛筆。毛筆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據傳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布告呈文,都需要一一刻在竹簡上,極不方便。一次,大將軍蒙恬用麻綁在細竹管上寫字,不好用,就隨手扔在石灰水中。幾天後因急用,就又拾起來,卻好用多了。從此,人們就逐漸用毛筆寫字了。蒙恬被奉為祖師,農曆三月三他生日那天,就是製筆行業祭祀的日子。唐代以前,毛筆的筆鋒較短,筆毛中有棗子形的筆心,稱“棗心筆”,又叫“棗核筆”,以後隨著書畫技術的發展,筆鋒逐漸放長,變有心為無心,稱“散卓筆”。目前通用的毛筆,就是按照“散卓筆”的樣子製成的。現今,中國毛筆品種繁多,製作精良,以湖南、浙江、江西等地產品最為著名。分為紫毫、兼毫、水筆、狼毫、羊毫、大筆和國畫筆七大類。每一大類中又有許多品種,如國畫筆有狼圭、紫圭、紅圭、白圭等。上等毛筆成品要求筆身平直圓整,毛鋒透淨,正直無偏鋒,使用時不脫毛,不開叉,剛柔適度,筆尖與筆杆粘合牢固。
宮燈的由來
宮燈是中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藝品,從前,宮燈多為皇宮,宮府製作和使用,故而得名。有些官僚把自己的品級寫在宮燈上,稱為“官銜燈”。有的商人在自己店鋪門口掛上寫有店名的宮燈,稱為“字號燈”,類似今天的霓紅燈。宮燈的製作十分複雜,用竹雕、雕木、雕漆、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絹紗、玻璃或牛角片,上麵彩繪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戲劇故事和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比較華貴的宮燈則嵌有翠玉或白玉。宮燈造型變化豐富,有四方、六方、八方、圓珠、花藍、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中國宮燈的製作曆史悠久。據《鐵圍山叢談》記載,錢塘龍華寺舊藏藕絲燈,為公元502年前朝梁武帝時作品,“窮極妙幻,奇特不可名狀”。據宋朱弁《曲洧舊聞》記載,“上元張燈,自唐時沿襲”,“本朝太宗三元不禁城”。說明正月十五觀燈的習俗,自唐朝已經開始。據傳,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為使京城熱鬧,打燈節定為10夜,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仍將燈節定為10天。清朝末年,封建統治逐漸瓦解,民間的宮燈製作有了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後,宮燈成了古玩,引起了國內外大批商人的興趣。1915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受到國際好評,並獲金獎。新中國成立後,宮燈製作將傳統技法和現代建築特點融為一體,創造了許多新品種,如北京人民大會堂的12方大吊燈,上麵鑲有乳白色磨沙玻璃,莊重大方,顯示出了中國傑出的宮燈製造工藝。
牙雕“一粒米”的由來
牙雕“一粒米”是取形似大米的象牙雕刻而成的藝術品。據說,清末書畫家於曉軒曾於指頂大小的象牙戒麵,正刻黛玉葬花圖,背刻整首葬花詩,共360多個字,首創牙雕“一粒米”藝術。於曉軒的女婿陳景宜,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北京老藝人武玉清,縮刻名家墨跡,風骨不減;摹寫肖像,形神兼備。1959年,武玉清受外貿部門駐香港代理之托,在1/3米粒大小的麵積上,給英國女皇夫婦刻像,連眼皮,冠冕珠飾,都清晰逼真,又於芝麻大小的象牙麵上,刻出魯迅、李時珍、蕭伯納、莫紮特、張衡、易卜生、居裏、迦裏陀娑、高爾基、普希金10位文化名人,神態、相貌栩栩如生。
印章的由來
古稱“钅汆”或“钅汆”,用以取信之物。早在春秋戰國時,中國就出現了用金銀玉石等刻製的印章。那時候的印章,專作商品交換時的憑證使用,人們稱它為“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製,命丞相李斯等人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進,製定了統一的字體“秦篆”即人們經常說的秦朝小篆。這樣,印章的字體也由“大篆”變成為“小篆”,印章的名稱也有了限製。“璽”字成了皇帝用的獨稱:“章”。秦代雕刻的印章,章法險峻,刀法勁健,字體有力,別具一格。到漢代,印章藝術達到了空前燦爛的興盛時期,印麵字體方正平直,渾厚古樸。宋元時代,由於帝王將相的愛好和倡導,使印章的應用範圍有所擴大,逐漸成為一種藝術欣賞品,相繼出現了印譜和印學論著。古代的印章材料硬度較高,難於鐫刻。到了元朝末年,畫家王冕利用韌柔細膩的浙江青田燈光凍石刻製印章,從此文人墨客競相效仿,刻印藝術才得到迅速發展。明清以來,印壇名家層出不窮,形成了“皖派”“浙派”等藝術流派。刻製印章的材料,由原來的金、銀、銅、玉,而發展成為木、石、象牙、有機玻璃和橡皮等。
燈謎的由來
把謎語寫在花燈上叫人去猜,叫燈謎。它的由來,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個財主,家財萬貫,他人品不好,見高就拜,見低就踩,窮人對他恨之入骨。但他有財有勢,窮人拿他沒辦法。
一年的元宵之夜,有一名受盡這個財主剝削的人提著一個花燈來到財主家門前。他的花燈又大又亮,燈上還題了一首詩,引來很多人圍觀。財主好奇,也出來看熱鬧。他不識字,就叫帳房先生念給他聽。帳房先生遵命,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頭尖身細白如銀,論評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財主聽後大怒,說燈的主人有意諷刺他,叫來家丁要打提燈人。提燈人並不害怕,不慌不忙地說:“這首詩怎麼會是諷刺你呢?它說的是做衣服的‘針’呀!”頓時,人們哄堂大笑。財主見狀,狼狽地溜進了屋。從此,燈謎就出現了,每有彩燈會,必有燈謎。
剪影的由來
剪影,又稱“希爾埃特”黑色半麵像,是一種常見的美術技法。已有200多年的曆史了。最早見於法國。18世紀末,法國經濟一度十分蕭條,財力疲軟。當時攝影機還沒有問世,請畫家畫一幅肖像,索價高昂。於是,法國財政部長希爾埃特首次提倡用剪影代替畫像。這種剪影藝術不僅經濟實惠,而且便於普及,因此大受人們歡迎,風靡一時。爾後,人們就用這位財政部長的名字來命名,以後,逐步盛行於世界,一直流傳至今。
按製作方法分,剪影有兩種。一種是用黑紙直接剪成人身側影,然後貼在白紙上;另一種是先在白紙上勾出輪廓,然後在輪廓線內塗滿黑色。
藏曆的由來
藏曆是陰陽曆的一種。中國藏族人民習慣使用的曆法,所以得名。隋唐時期,藏族人民吸收了漢曆的優點,結合本地區季節變化的特點和農牧業生產的需要,製訂了藏曆。它以月球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12個月,曆年354日;平均2.5至3年加一閏月,用以調整月份和季節的關係;閏年13個月,曆年384日。歲首與今夏曆相同。亦采用幹支紀年,則以“陰陽”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代替十二支,再以十幹與十二支相配成陽木鼠、陰木牛,陽火虎等。還采用二十四節氣,對西藏地區作中長期天氣預報,對五大行星運行和日月食也作預報。西藏和平解放以後,采用公曆,但為了照顧藏族習慣,每年仍編製出版藏曆。
諾貝爾獎金的由來
諾貝爾獎金是以瑞典化學家阿爾費雷德·諾貝爾的遺產設立的獎金,故稱為“諾貝爾獎金。”諾貝爾是發明炸藥和雷管的科學家。1833年,出生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隻讀過2年中學,因為身體不好退學了。可是他堅持自學,17歲到美國學習了一段時間,他對甘油炸藥特別感興趣,開始進行研究。製造炸藥非常危險。1867年9月的一次試驗,發生了大爆炸,不但炸毀了整個試驗工廠,還炸死了許多工人,他的弟弟奧斯卡也犧牲了。這是多大的打擊啊!但諾貝爾並不灰心,堅信他的事業必定成功。他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進引火的導火索,用雷汞製造雷管。第一次試驗新雷管,一點火,突然爆炸了,一聲巨響,實驗場上布滿了濃煙烈火,房屋被炸毀,諾貝爾從瓦礫中掙紮出來,他滿身是血,遍體是傷,可是他高興得狂歡雀躍,連聲呼喊:“成功了,試驗成功了!”諾貝爾發明炸藥,整整花了11年時間。新炸藥和雷管先後得到了瑞典、英國、德國、法國等政府的發明專利權,世界各國都訂購他的安全烈性炸藥,使他積累了巨額資金。1896年,諾貝爾在意大利的桑裏莫逝世。他沒有結過婚,沒有子女,生前他立下遺囑,在他的遺產中提取920萬美元作為基金,將基金的收益作為獎金,分別把獎金獎給對和平、文學、物理、化學、醫學(或生理學)有貢獻的科學家。自1901年開始,在每年的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頒發。第一次獲獎的是發現X射線的德國人倫琴(物理學獎)、發現化學動力學規律和滲透壓的荷蘭人範特荷甫(化學獎)、研究用血清治療白喉的德國人馮貝林(醫學獎)。自1969年開始,又增設了經濟學獎。這些獎的總名稱為“諾貝爾獎。”諾貝爾獎金由瑞典政府一個委員會管理,物理和化學得獎人,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選出;醫學或生理學得獎人,由斯德哥爾摩的加洛琳醫學院選出;文學得獎人,由瑞典、法國和西班牙3國的文學組織選出;和平獎金得獎人,由挪威國會中一個5人委員會選出。得獎人各得一枚金質獎章和一張獎狀,並可得一筆數萬美元的獎金。1989年,諾貝爾獎金為45.5萬美元,比1988年增加20%。獎金多少,要看基金收益的多少,沒有確定的數字。現今,諾貝爾獎金已成為科學家獲得的最高榮譽,因此,也大大地激勵著他們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
普利策獎的由來
普利策獎是美國一種多項的年度獎金。捐贈人普利策(1847—1911年)為美國報紙編輯和發行人,報界權威人士。普利策捐款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設立普利策獎金。普利策獎的金額為50萬美元。這一獎金極為人們珍視,自1971年起,每年5月授獎。普利策的捐款由哥倫比亞大學校董掌管。最初,普利策獎僅授予新聞界和文學界中為公眾服務成績突出和成就卓著者,後將音樂界也包括在新聞領域內,共頒發8項獎金,授獎對象為:為公眾服務貢獻最突出的報紙、最佳地方新聞報道、設有時間限製的最佳地方新聞報道、最佳全國新聞報道、最出色的國際事務報道、最出色的社論、最佳新聞照片。美國文學方麵的獎金共五項、分別為:最佳小說、最佳劇作、最優秀詩集、最出色的美國曆史著作和以熱心公益和愛國主義為題目的最佳自傳或傳記作品。自1943年以來,普利策還設立了最佳音樂作曲授獎項目。
國際博覽會的由來
國際博覽會是各國通過展出和買賣商品,進行經濟交流,開展國際貿易的場所。博覽會起源於古代商業集市。在生產力不發達、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暢的時代,農民、手工業者隻能按期把產品拿到鄰近的集市出售,了解買方的需求。隨著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的興起,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家開始注重開拓市場,從而促進了流通領域的進一步擴大。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資本家已經能把商品運到遙遠的地方進行交易了。國際性的博覽會便應運而生。
1851年,世界上第一次博覽會在倫敦舉行。以後博覽會逐漸成為介紹產品、廣告宣傳和打開銷路的重要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國際貿易額以平均7%的速度增長。國際博覽會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作用日益為人們所重視。世界各國舉辦國際博覽會的數量和種類逐年上升。到19世紀末,各國商人紛紛利用參加博覽會的機會,通過樣品展覽和宣傳,建立更廣泛的商業聯係。
歐洲各大城市幾乎都辦有綜合性的國際樣品博覽會。最突出的、最吸引觀眾的是世界博覽會。這是一種經巴黎國際展覽局批準,由舉辦國政府組織的大型博覽會,曾經先後在英國、法國、美國、比利時、加拿大等國舉行過。其內容無所不包,主要展示人類科技的新發展,以及各國的文化、曆史和風土人情。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專業分工日趨完善,新產品、新工藝層出不窮,加劇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各國廠商為擊敗對手,占領市場,不惜用重金發展和推銷新產品。舉辦博覽會的國家也日益廣泛起來。1970年,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世界博覽會首開由歐美之外國家主辦的紀錄,中國上海也申辦成功了2010年的世界博覽會。發展中國家也踴躍舉辦各種博覽會。目前世界各地博覽會有4000多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民主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意大利米蘭國際貿易博覽會、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以及法國裏昂、波蘭波茲南、敘利亞大馬士革、南斯拉夫隆格勒布、加拿大蒙特利爾、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漢諾威、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日本大阪、芬蘭赫爾辛基等國際博覽會。
美人魚銅像的由來
美人魚是丹麥著名的青銅雕像。坐落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朗厄裏尼的海濱公園附近的海灘上,被看作丹麥國家的標誌。1912年,由丹麥著名的雕刻家埃德華·埃裏克森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描寫的女主角形象而雕鑄的。這是一位上身為人,下身為魚的少女。她雙眸含著深情,凝視著大海,神情寧靜,眉宇間含有幾分憂鬱,麵容略帶幾分羞怯。1914年,美人魚銅像的頭部被盜,後來查無下落,幹是,埃德華·埃裏克森又按原型重鑄了一個頭像放在了上麵。
“導遊”的由來
導遊之稱是從“響導”一詞演變而來。“響導”這一稱謂,在我國古代是軍隊中的一種專門名詞。《孫子兵法》中,就是“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響導’者,不能得地利之語。
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東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響導帶路,在回來的路上,迷惑失道,不知所措。後來,管仲提出一個辦法,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實際上,這老馬就是起了響導的作用。因此,後來留下一句“老馬識途”的成語,流傳至今。
三國時,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知道“響導”的重要性,就使用了熟悉雲南地理的永昌人呂凱為行軍教授兼響導官,並按照呂凱所繪《平蠻指掌圖》進軍入滇,從而獲得七擒七縱的勝利,使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孟獲心服口服。聲稱“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的戰果。這應該說是與響導官呂凱的貢獻有關。
在我國旅遊行業中,80年代以前,還是襲用“響導”這一稱謂,也有把它稱為“旅行幹事”的;還有一個帶點官氣的名字,叫做領隊”。近幾年來,由於旅遊事業突飛猛進,方才確定了“導遊”這一專門名稱。
汽車博物館的由來
1912年5月31日,在英國倫敦牛津大街175號的順風美術館,由《汽車》雜誌發行人埃德曼德·丁賈菲爾德創辦的汽車博物館正式開幕。早在1902年1月,《汽車》雜誌登載過這樣一段話:“如果弄清楚英國最古老的汽車的所在,將是非常有趣的。其中有的可能已成為曆史遺物。”基本上點明了創立汽車博物館的目的。1910年,采用一般募捐的方法,以100英鎊買下了1894年造的帕納爾汽車,贈送給南肯金頓科學博物館,這是最早以曆史價值為目的購買的汽車。1911年,丁賈菲爾德訪問了南肯金頓科學博物館,探討成立汽車博物館的可能性。當時,南肯金頓科學博物館方麵答複,隻有可以展覽3輛汽車的地方。丁賈菲爾德想爭得國家機關支持的想法破滅了,他決心用自己的力量成立汽車博物館。丁賈菲爾德創設的汽車博物館,開館時陳列著40輛汽車,其中有1861年生產的克隆普頓蒸汽機汽車,1894年生產的布雷瑪汽車,J·H·奈特於1895年造的三輪車,1895年生產的烏爾茲利第一號汽車,1897年生產的阿諾爾德——奔弛汽車,1895年生產的霍爾汀摩托車等。特別是愛德華七世當皇太子時,於1897年11月從馬爾波羅別墅到白金漢宮所乘用的,塗有黑色和黃色油漆的那輛巴希電動出租車,更加引人注目。不幸,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汽車博物館被封閉了,汽車也流失了。其中有一部分汽車退還給了贈送的人,還有幾輛車被丟到切阿林格·克羅斯車站附近的垃圾堆,因風吹雨淋而逐漸毀掉了。
汽車新婚旅行的由來
1897年2月27日,法國巴黎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汽車新婚旅行記錄。後來,在《汽車》雜誌上曾刊登了這樣的消息:“在上個星期天,記者光榮地親眼看到了結婚史上最早使用汽車的場麵。引人注目的結婚用車和其他車輛在一起,停放在新婚夫婦和朋友們舉行婚宴的帕提紐爾大街的飯店前麵。這輛車是M·L·菲鬆製造的花型車,車燈用白緞子做成的薔薇花裝飾著。宴後,記者還看到M·L·菲鬆親自駕駛這輛汽車,讓新婚夫婦坐在上麵,率領著其他車輛,一齊向布洛涅的森林駛去。”
自由女神像的由來
自由女神像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的俗稱。坐落在美國紐約赫德森河口的“自由島”上。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巨型銅像,是法國為紀念美國獨立110周年和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美法聯盟,贈送給美國的珍貴禮物。在美國南北戰爭後,由法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德·拉布萊伊提出鑄像建議,由法國人民捐款,由法國藝術家奧古斯待·巴托第設計並主持建造,像內鐵架由設計巴黎鐵塔的工程師埃菲爾設計。據說,女神像的模特兒是藝術家的妻子尚奈密麗,麵貌是藝術家母親的臉型。巴托第從1874年開始設計,到1884年5月全部工程才告完成。1885年6月,分裝成210箱,用法國拖輪運至紐約。這尊像高為46米,連同基座在內,總高92米,重225噸。女神握著火炬的右臂高插入雲,左臂抱著一本象證著美國《獨立宣言》的書板,上麵刻著“1776年7月4日”字樣.標明宣言發表的日期;腳上殘留著被掙斷了的鐵鏈、氣宇軒昂,神態剛毅,宣布獲得自由,故稱為“自由女神像”。像內有22層,電梯可升至10層平台上、再循盤梯可達巨像冠部的望台。巨像的底部建築為美國移民博物館。1886年10月28日,由美國克利夫蘭總統主持揭幕。1924年,美國政府宣布為國家紀念地。1984一1986年,曾進行整修。
猶太區英雄紀念碑的由來
猶太區英難紀念碑是波蘭為紀念1943年4月19日爆發的猶太人武裝起義,在首都華沙前猶太區遺址柴門霍夫大街豎立猶太區英雄紀念碑,1948年4月19日揭幕。這是一塊下寬上窄的牆式碑:正麵為精細青銅雕刻,象征“戰鬥的猶太區”;背麵為大理石雕刻“死亡進軍”,由納丹拉巴波特雕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占領華沙後,把波蘭幾十個城市和地區的50多萬猶太人,集中到占地約2平方公裏的華沙一條街,圍牆築堡,強迫他們佩戴著黃色標記,過著窮困、饑餓和被侮辱的生活,企圖消滅猶太人。1942年7月22日至9月21日,又將40萬猶太入從華沙猶太區運往德列布林克死亡營。華沙地區黨衛軍司令和警察總長預定於1943年4月20日,以“重新定居”為名清除華沙的猶太人,作為對希特勒54歲生日的“獻禮”。4月19日,當納粹黨衛軍、國防軍和警察等部隊進入猶太區時,猶太人進行了有組織的,有準備的武裝反抗。猶太戰士高舉白紅兩色旗幟,以寡敵眾,英勇奮戰,堅持2個月,成千上萬猶太人壯烈犧牲,頑強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最後,納粹瘋狂轟炸,並調動工兵用汽油焚燒,整個猶太區被夷為平地。這就是震驚歐洲的“死亡進軍,”即1943年4月19日,猶太人武裝起義。領導這次鬥爭的是猶太抵抗組織,領導者是23歲的莫爾德哈伊·安涅列維奇。
“體育”的由來
人體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用於表述它的詞彙也紛繁多樣。如古代希臘有“體操”、“競技”、“賽會”等;中國古代有“養生”、“養形”等。東西方由於地理、曆史、文化的不同,在人體運動的方式及其表述上,均呈現出明顯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即早期都沒有使用“體育”這一詞語。這條詞語最早出現在1762年出版的盧梭的《愛彌爾》一書中,意思是身體的教育。以後,又有德國、丹麥、瑞典的號稱體育之父的先驅者們,著書立說,形成一套較完整的“體操”練身體係。
1868年,日本從歐洲引進了“體操”一詞,1878年近藤鎮三正式使用了”體育”-詞。戊戌變法前後,中國派大批學生到日本,“體育”一詞便通過留日學生傳入中國,最初見於文字的是1902年《杭州白話報》上所刊載的譯文。1903年,上海的《政藝通報》刊登的《無錫體育會簡章》,正式使用了“體育”這個詞語,並立即為社會接受。於是,“體育”一詞便在我國安家落戶了。
奧運會的由來
希臘人於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運動會舉行期間,全希臘的選手及附近黎民百姓相聚於奧林匹亞這個希臘南部的風景秀麗的小鎮。公元前776年在這裏舉行第一屆奧運會時,多利亞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賽中取得冠軍。他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榮獲第一個項目的第一個桂冠的第一個人。後來,古希臘運動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並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比賽的優勝者獲得月桂、野橄欖和棕櫚編織的花環等。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4年止,曆經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394年被羅馬皇帝禁止。
1875—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等人在奧林匹克遺址發掘了大量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為此,德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認為,恢複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在他的倡導與積極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舉行了首次國際體育大會。國際體育大會決定把世界性的綜合體育運動會叫做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於1896年4月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4年一次,輪流在各會員國舉行。到1992年,已經舉行了25屆奧運會中國北京將於2008年舉辦第29屆奧運會。
特殊奧運會的由來
特殊奧運會即世界弱智人運動會,發起人是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妹妹和妹夫。他倆同是波士頓財團的主要成員。在別人眼裏,他們是最顯赫、最幸福的夫婦,但不幸的是,他們的孩子竟是弱智的低能兒。
可能是出於愛屋及烏的原因,肯尼迪和丈夫依靠波士頓財團的堅強實力,發起了舉辦世界弱智兒童運動會的倡議。這個倡議很快得到世界各國響應。他們決定在美國舉辦第一屆運動會,並把比賽擴大到全部弱智人的範圍。國際奧委會時此十分讚賞,並給予熱情支持,稱第一屆世界弱智人運動會為特殊奧運會。
奧運會會旗的由來
奧運會會旗是一個有五個圓環的白色無邊旗,五環相套,自左至右分別為:藍、黃、黑、綠、紅。
奧運會會旗是根據顧拜旦男爵的建議和構思製作成的。
1914年7月,這旗幟首次出現在巴黎慶祝奧運會成立20周年的大會上。1920年,比利時奧委會把一麵繡有五環的綢緞會旗贈送給國際奧運會,在安特衛普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升起來。在一般情況下,每屆奧運會開幕時,上屆奧運會城市代表將這麵旗移交給該屆奧運會城市市長,但第23屆奧運會是在閉幕式上,將會旗移交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飄揚在奧運會主體運動場上空的會旗是複製品。
奧運會會徽的由來
奧運會的會徽就是5個相套的、不同顏色的圓環。
對奧運會5個圓環的含義,曾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認為每一個環的顏色代表一個大洲。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雜誌》第140期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根據奧林匹克憲章,5環的含義是象征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展現。
每屆奧運會都有不同的會徽,但所有會徽都帶有五環圖案,然後再襯之以反映東道國特點或民族風俗的圖案。如第17屆奧運會於1960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時,就以羅馬的城徽作為會徽,即一隻母狼哺育兩個嬰兒的圖案。又如19屆奧運會於1968年在墨西哥城舉辦,選擇了墨西哥城最著名的出土文物——24噸重的曆石作為會徽。日本設計的第18屆奧運會會徽是以本國國旗為圖案的,蘇聯為第22屆奧運會設計的會徽,是以運動場跑道繞成的克裏姆林宮建築造型。
奧林匹克五環標誌的由來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五隻相套接的彩色圓環,它象征著世界五大洲的運動員和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團結。
這五色套環,按照傳統的說法,是現代奧運會創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男爵於1913年精心構思而設計出來的。此後,就成為國際奧林匹克會旗和會徽的主要標誌。
然而,從新近發掘出的一塊古希臘時代的大理石上發現,它的表麵鐫刻著清晰可見的五隻相套接的圓環,其圖案造型與現代奧林匹克五環基本相同。據史料記載,它是迪奧腓古代祭祀神用的五環,因古代奧運會是從祭祀盛典中逐漸演變形成的。所以史學家推斷,奧林匹克五環的標記遠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產生了。
奧運會火炬的由來
運動會的火炬儀式,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相傳古希臘的奧林皮斯山是眾神的棲息之地,當地人們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隔4年就要祭祀眾神。在聖地奧林匹亞祭祀時,人們還要進行短跑競賽活動,哪個運動員首先從祭司手中接過火把,把火神普羅米修斯前祭壇上的聖火點燃,他就是勝利者。並將被視為英雄而受到人們的尊敬。以後,短跑活動逐漸演變成為體育競技大會,而點燃聖火的儀式也一直伴隨著體育競技大會而延續下來,成為奧運會開幕式上不可缺少的儀式了。運動會中進行“火炬接力”活動。是從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開始的。當時,德國長跑運動員到希臘奧林匹亞點燃火炬,然後一個接一個把火炬傳到柏林運動場。我國在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首次舉行了“火炬接力”活動。
奧運會期間火炬不滅的由來
在第27屆悉尼奧運會上,整個16天比賽期間,體育場聖火台上的火炬一直在默默燃燒不停。那麼,為什麼整個比賽期間火炬不能熄滅呢?
1920年,第7屆奧運會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舉行。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協約國將士,經組委會討論通過,在會場中點燃焰火,以象征和平。當絢麗的焰火燃起時,場麵極為壯觀莊嚴。為了發揚奧林匹克的精神,傳播友誼與和平,1928年奧委會通過決議,正式規定在開幕式上要舉行隆重的儀式,點燃聖火台上的火炬。以火炬燃燒與熄滅象征開幕與閉幕。同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舉行的第9屆奧運會上即執行了這一決議。當時按照古代奧運會的傳統在希臘奧林匹克山上用凸鏡點燃聖火炬,途經希臘、南斯拉夫、奧地利、德國而進入荷蘭,最後在開幕式上按規定的時間進入阿姆斯特丹的會場,點燃了聖火塔上的火焰。在第11屆德國柏林奧運會時,正式用人進行接力傳遞的方式來迎送火炬,人們認為運動員用接力跑的方式來迎送火炬,有利於擴大奧運會的影響,傳播奧林匹克的精神,以後的奧運會一直沿用此法。
奧運會獎章的由來
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法國藝術家儒勒·夏普朗設計了一種分別為銀、銅質的獎章和橄欖枝冠,獎給各個運動項目的第一、二名運動員。
第二屆奧運會給每個運動員發一枚長形的勇士手執橄欖枝的紀念章。
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頒發了一種由法國人裏沃設計的畫麵上有球、滑雪板等各類運動器材的古色古香的獎章。192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獎章由意大利藝術家朱塞佩·卡西奧裏設計,圖案是手抱橄欖枝的女塑像。自該屆奧運會以後,各屆獎章正麵圖案不再變更,隻是把舉辦地名與屆數作相應的改變。
亞運會的由來
1948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第14屆奧運會期間,印度田徑協會主席、國際奧委會委員桑迪邀請中國、南朝鮮、菲律賓、新加坡、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黎巴嫩、錫蘭(今斯裏蘭卡)、敘利亞和印度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開會。討論成立亞洲體育聯合會的問題,並確定1949年2月在印度新德裏舉行第一屆亞洲運動會。
由於印度國內原因,運動會未能如期舉行。該年內印度再次邀請亞洲一些國家的代表在新德裏開會,決定成立亞洲運動會聯合會。當時入會的有阿富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和菲律賓。亞洲運動會聯合會是仿照國際奧委會建立的。亞運會聯合會在1982年第九屆亞運會期間改組成為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亞奧理事會)。首屆亞運會於1951年舉行。自第二屆(1954年舉行)起每4年舉行一屆。會期不超過16天。1990年在北京我國成功地舉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
體育獎牌的由來
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各個單項世界錦標賽,都授予競賽的優勝者金牌、銀牌和銅牌。可是,在很久以前,體育競賽中的優勝者所獲得的獎賞,卻是一個用橄欖樹或桂樹枝編織成的圈圈,即“桂冠”。1465年,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一次遊藝會上,曾獎給“三級跳”獲勝者一枚金幣。這可以說是首次沒有給予“桂冠”。1896年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優勝者獲得的就是這樣的”桂冠”。
直到1907年,國際奧委會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執委會上,才正式作出了授予奧運會優勝者金牌、銀牌和銅牌的決議,並在翌年舉行的第4屆倫敦奧運會上開始實施,自1924年第8屆巴黎奧運會起,國際奧委會進一步作出了如下補充決定:優勝者除授予獎牌外,還同時發給證書(獎狀),並對金牌、銀牌、銅牌的設計、製作作了具體的規定。一、二、三等獎的獎牌直徑均不小於60毫米,厚度為3毫米。其中,一等獎(金牌)和二等獎(銀牌)的獎牌用銀製作,其純度(含銀量)不低於92.5%,一等獎獎牌(金牌)的表麵至少鍍6克純金。以上這些規定從1928年的第9屆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開始使用至今。
體育獎杯的由來
現代體育獎杯是由一種叫“愛杯”的大酒杯演變而來的。1000多年前,英王愛德華出證歸來,騎在馬上接受別人敬獻的一杯祝酒,正當他仰首痛飲時,被刺客從背後猛刺一刀,墜馬身亡。此後,英國人凡是舉行各種宴會,主人便用一個大酒杯盛滿美酒,在客人中依次傳遞,輪流啜飲。每當一位客人站起來接過大酒杯時,鄰近左右的兩位也必須陪同站起來,以示保護,免使飲酒時重蹈英王愛德華之複轍。後來,這隻來賓都要輪流啜飲的大酒杯便命名為“愛杯”。當時,這種“愛杯”在英國被視作饋贈給貴賓的最珍貴的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