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黃梅戲的由來
黃梅戲原為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區黃梅縣流行的“黃梅采茶戲”,其中一支流入安徽懷寧一帶,與當地說唱藝術結合,並受青陽腔和徽戲影響,形成黃梅戲。
19世紀時,黃梅戲還隻有小旦、小醜或小生等幾個簡單角色,在農村演出《打豬草》、《夫妻觀燈》等小戲,曲調主要是民歌小曲,表演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很受群眾歡迎。
20世紀初,黃梅戲進入城市,開始演出大戲和連台本戲,唱腔進一步豐富,並增加了弦樂伴奏。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黃梅戲革新唱腔,增加了管弦樂器的伴奏,演出《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優秀劇目,黃梅戲成了著名的劇種。
情節劇的由來
情節劇是西方感傷戲劇的一種。18世紀末起源於法國,至19世紀中期一直在歐洲流行。最初它是一種同音樂伴奏並由演員在舞台上吟誦的民間戲劇。後來,音樂因素逐漸減弱,演變為以緊張情節誇張地表現善與惡的鬥爭,不注重表現人物的成長過程,而追求聳人聽聞的奇異情節和壯麗場麵。19世紀,法國最著名的情節劇作家是蓋爾伯特·皮克賽荷科,代表作有《格麗娜·神秘的孩子》等。20世紀初,情節劇由於不斷增加牽強附會的情節,舞台演出不再受歡迎。後來,情節劇成了偵探電視劇的精彩內容。
情節舞劇的由來
18世紀初,英國舞劇編導J,威弗創立了啞劇性舞劇。18世紀後期,這種舞蹈式的戲劇定型為古典情節舞劇。
情節舞劇的所有組成部分,如舞蹈設計、布景、道具等都從屬於情節和主題。舞蹈編導安吉奧利尼、E·希爾弗丁·範·韋文,特別是諾維爾,他們都曾經是情節舞劇的有影響的倡導者。1760年出版的諾維爾的《舞蹈和舞劇書信集》至今仍然是論述情節舞劇的權威著作。
話劇的由來
1907年,一批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組織“春柳社”,在東京先後演出《茶花女》、《湯姆叔叔的小屋》等劇。同年,“春柳社”回國在上海演出,是為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自此話劇開始流行。這種戲劇采用寫實手法,完全用口語,沒有舞蹈,沒有音樂伴奏,也沒有歌唱,與中國傳統戲劇完全不同,所以一開始就被稱為”新劇”,又因為它是進步的、反對愚昧的,所以又叫“文明戲”。還有人稱之為“散文劇”、“白話劇”等等。“話劇”這一名稱是由著名戲劇家洪深首次提出的。
1928年3月,歐陽予倩從武漢經上海去廣州,上海一些戲劇界人士舉行歡迎會,會上有人提出:適逢挪威戲劇家易卜生誕生一百周年,應為此舉行一次聯合公演。這時洪深提出今後應取消“新劇”這一名稱,改用“話劇”。其理由是,過去稱為“新劇”、“文明戲”,不過是為了區別於舊的傳統戲劇而言。其實戲劇可分為兩大類,即歌唱的和說話的。“新劇”是說話的,故稱為“話劇”才名正言順。他的建議有理有據,受到與會者的讚同。從此,“話劇”這一名稱就通行開來。
電視連續劇的由來
電視連續劇的由來與西方的“肥皂劇”有關係。
原來,電視問世不久,法國的一些肥皂廠商發現利用電視宣傳、推銷其產品比其他廣告更有效。開始,這些廠家靠電視廣告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好景不長,幹巴巴的廣告不僅不能吸引觀眾,甚至招來厭煩。於是這些肥皂商想出個辦法,給電視台一筆重金,讓其出高價聘請劇作家編寫故事性很強、情節動人的劇本,然後構成多集電視劇,逐日在電視節目中播放。播放過程中巧妙地把肥皂廣告加進去,這樣就使觀眾在欣賞電視連續劇的同時看到了廣告。正因為電視劇中間有肥皂廣告,於是人們就叫它“肥皂劇”。這就是電視連續劇的前身。
歌劇的由來
1600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與佛羅倫薩著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瑪麗婭·梅迪奇結婚。為了祝賀,意大利著名詩人利努西裏寫了長詩《歐律狄斯》(歐律狄斯是希臘神話中歌手阿爾甫斯的妻子)。作曲家伯裏和卡西尼給這首長詩配了樂曲並編為歌劇在婚禮中演出。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歌劇。
清唱劇的由來
清唱劇是根據宗教或半宗教的主題寫成的一種大型音樂作品,其中用獨唱,合唱和管弦樂隊,歌詞通常取自《聖經》。實際上,意大利樂派的清唱劇是一種宗教的歌劇;德國的清唱劇是由基督受難的故事發展而來的;英國的清唱劇是由作影家G·F·韓德爾用幾種形式加以綜合而成。現存最早的清唱劇是E·del卡瓦列雷的《靈魂與肉體的表現》,1600年演出時,有戲劇和芭蕾舞場麵。18世紀,清唱劇的舞台情節開始廢除。法國作曲家M·A·夏龐蒂埃把意大利清唱劇成功地傳入法國。德國的清唱劇以H·許茨開始。1623年,許茨創作的《複活節清唱劇》,保持了每個人物的歌詞用兩個或更多聲部演唱的老傳統。巴赫1724年創作的《聖約翰》和1729年創作的《聖馬太》,規模更為宏大,內容采用了後來意大利的詠歎調,是兩部卓越的受難清唱劇,實際上,韓德爾的清唱劇是為劇場上演的,大部分是根據《聖經》故事寫成的現代腳本;並且有效地運用了合唱。巴赫和韓德爾以後,歐洲大陸的清唱劇除海頓的一些作品外,不再體現其生動和創造性的傳統。1798年,海頓創作的《創世紀》,顯示出受韓德爾的清唱劇的影響。莫紮特的歌劇把這些史詩和戲劇性的要素同海頓所掌握的成熟的交響曲風格融為一爐,使其作品極為成功。1846年,門德爾鬆創作的《以利亞》,是19世紀少數幾部至今仍在上演的清唱劇之一。20世紀,E·埃爾加爵士創作的《吉倫舍斯之夢》,是英國著名的清唱劇。1927年,斯特拉文斯基創作的清唱劇《俄狄浦斯王》,采用拉丁文歌詞,極為成功。20世紀中期,F·馬爾坦是瑞士的一位最積極的清唱劇作曲家。1963年至1965年,波蘭作曲家K·彭德雷茨基創作的《聖路加受難曲》,是一部特別著名的清唱劇。
喜劇的由來
喜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常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台詞,對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畫,自然地引人發出不同含意的歡笑,因而得名“喜劇”。
喜劇源於古希臘歡慶豐收的迎神賽會,由俚俗打諢發展成有故事情節的演出,後來為各國戲劇家廣泛采用。許多劇作家都寫過喜劇,莎士比亞和莫裏哀的喜劇,宣揚了人文主義思想;果戈理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喜劇,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喜劇內容主要是嘲笑、諷刺醜惡的人和事,從而肯定和歌頌生活中的美和善。其積極意義正在於通過笑引起觀眾對生活中的消極現象的警覺,對醜惡現象的批判,起到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喜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除諷刺喜劇之外,還有抒情喜劇、鬧劇等樣式。
鬧劇的由來
鬧劇是一種詼諧的劇作。有時可以是一出正劇中的幕間表演,也可以是自成一體的一出戲劇。其要素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情境、誇張的人物、極度的激烈的打鬧。
鬧劇的前身在古希臘和羅馬的戲劇。如阿裏斯托芬和普勞圖斯的喜劇,及意大利當地極受歡迎的娛樂劇“寓言劇”中即已有之。在15世紀的法國,鬧劇先是作為嚴肅的神秘劇和奇跡劇的幕間插劇出現,後來便自成一體。在德國,有愚人船劇和懺悔節劇。在意大利,有即興喜劇。在17世紀的法國,創作並演出過不少鬧劇。當時,在勃艮第宮劇院和馬賴劇院中,鬧劇的演出極盛一時。在18—19世紀,鬧劇繼續興盛,當時獲得極大成功的劇作,有法國拉比什1851年創作的《意大利的草帽》,G·費多1907年創作的《她極為反感的責難》。20世紀,鬧劇仍繼續流行,其著名劇作有《查利的姑媽》,《在樓上梅貝爾的房間》、《土耳其浴室的夜女郎》等。在森納特和卓別林、胖子阿巴克爾和科普兄弟等人主演的早期電影喜劇裏。鬧劇更是大行其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英國倫敦的老維克劇院上演鬧劇外,電視片如《暗笑》、《星期六的夜晚但願永存》、《蒙蒂·派頓的飛行馬戲團》等,都極受歡迎。鬧劇在西方各國經久不衰,直至今日。
咖啡劇的由來
咖啡劇指在咖啡館、旅館、飯店或酒吧等地演出的一種小戲。這種小戲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當時,法國出現了經濟危機,一批失業的演員和劇作家為了謀生和表達政治意願,便聚到咖啡館、旅館、飯店等處進行演出。後來,歐洲一些國家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的許多小劇團也進行仿效,一時頗為流行。
咖啡劇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其內容多為時事新聞或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失業問題、愛情問題等,主題極為廣泛。表演形式簡便,豐富多彩。因演出的地方狹小,觀眾人數少。演員與觀眾能融為一體。這種演出時間短,票價低,凡持有戲票者,在演出完了,可免費享用一杯咖啡或一杯冰淇淋。這種演出一般從晚上八點開始至深夜一點止。每場演出不超過一個半小時。
皮影戲的由來
皮影戲也稱“影戲”、“燈影戲”、“紙影戲”,是以皮質人形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利用投影原理,以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刻成的人物、動物,使投影呈現於布幕上,藝人一邊操縱一邊說唱,常配以音樂,觀眾在幕後觀看。
據傳說,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時常想念。有個名叫少翁的人,為討好武帝,便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了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中國皮影戲的雛形。
宋代時,皮影的製作日臻完善,並逐漸在全國城鄉廣為流傳。元代時,皮影戲傳到了緬甸、暹羅(泰國)、爪哇、波斯(伊朗)、阿拉伯和土爾其等地。清代前期,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把皮影戲帶到法國,後又傳到英國和德國,引起了很大轟動。
最初的皮影戲是以素紙雕刻而成,後來采用更為結實耐用的羊皮、牛皮、馬皮或驢皮。皮影人一般高一尺左右,身上有若幹可活動的關節,根據動作需要,安上3-5根鋼質細杆,表演者在幕後操縱。隨著音樂伴奏,通過燈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行走坐臥,耍刀弄槍,竄跳蹦躍。許多戲曲舞台上無法表演的動作,如飛簷走壁、跨鶴乘龍、吞雲吐霧等,皮影戲都能表演得非常生動逼真。
歌仔戲的由來
歌仔戲在福建被稱之謂“薌劇”。它是在福建龍溪的曲藝“錦歌”,民間舞蹈“車鼓弄”、“采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約有300年的曆史。它的雛型是“采茶戲,據連橫編《台灣通史》卷二十三“風俗誌”演劇條載:“采茶戲者,出自台北,一男一女,互相唱酬。”“七子班”則古梨園劇,唱詞道白皆用泉音,而所演者,則男女之悲歡離合也。”又據鬱永和著的《台灣竹枝詞》十首中有一首描寫台灣演劇:“肩披髯發耳垂當,粉麵朱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儒唱出下南腔。”鬱永和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奉命入台灣采礦的。由此可見,明末清初台灣即有晉江地區的“七字班”(即今“梨園戲)。“侏儒唱出”的“下南腔”,估計就是梨園戲。
戲曲音樂與地方語言血肉相關。歌仔戲的雛型既來自龍溪錦歌和采茶、車鼓;而不采用晉江的南曲等民間歌曲,最基本的原因是音樂與語言的關係。鄭成功的不少將領是龍溪人,他們的部屬也都是當地子弟兵。收複台灣之後的大量移民,特別是康熙時的殘酷“禁海”時期,龍溪地區沿海居民逃奔台灣者不可勝數。因此,在其他戲曲劇種“正音”和“白字”戲及後來福州戲影響下,他們把說唱形式的“錦歌”揉合“采茶”、“車鼓弄”演唱,始成“采茶戲”。在形成歌仔戲之後,其主要的音樂曲調,都是由錦歌中的“四空仔”、“五空仔”、“大調”、“背恩仔”等根據劇情與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需要,創造性地改變樂曲的節奏,發展成自己獨特的“七字調”、“哭調”、“什念調”。唱腔和道白,基本上是龍溪、廈門語音合成的台灣腔。
猴戲的由來
人們大都愛看戲曲中的武戲,而“猴戲”便是武戲中的佼佼者。那麼,“猴戲”是怎樣來的呢?!
“猴戲”的前身,原是“百戲”中的一項技藝雜耍,其中主要內容有:猴子爬杆、猴子翻跟頭和猴子騎馬等。
“猴戲”和戲劇相聯係,是在五代的時候。後唐有個叫侯弘實的侍中(官名),為人冷酷,聞名遐邇,人們都很怕他。當時四川藝人楊度便用這個題材編了個猴戲叫《侯侍中》。戲裏讓猴子穿上衣服,裝成醉漢臥倒在地。劇中人唱:“街吏來了!”猴子毫無反映,又唱“禦史中丞來了!”猴子依然醉臥如泥。再唱“侯侍中來了!”猴子一躍而起,張惶四顧,裝出十分恐懼的樣子,於是,觀眾哄然大笑。
由猴演猴到人演猴,又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歲月,直到清末“猴戲”才蜚聲劇壇,觀者日盛。當時以演“猴戲”著稱於戲曲舞台的,便是著名京劇演員楊小樓。此後,學者日多,出現了許多善演“猴戲”的武生演員。有還冠之以“活悟空”、“活猴子”等綽名。
生、旦、淨、末、醜的由來
我國京劇中的角色,原是從曆史上的戲曲角色演變而來。元代柯丹丘《論曲》曾列雜劇九色;清朝李鬥的《揚州畫舫錄》並列了江湖十二角色。京劇將它們合並為“生、旦、淨、醜”四角。
首先說“生”。祝枝山說:“生即男子。”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
其次是“旦”。舞台上的女性稱“旦”。“旦”字是由“姐”字演變而來的。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宋雜劇中有《老孤遣妲》、《雙賣妲》,妲皆係“姐”之訛),再由“妲”簡筆為“旦”。
再說“淨”。柯丹丘認為“淨”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默獻笑供諂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淨。”
說到“醜”,則不用多解釋了。當然“醜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給人的形象畢竟是醜的。
相聲的由來
我國的相聲藝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的最早形式是由“俳優”這種雜戲的形式派生出來的。
“俳優”多在宮廷裏演出,用詼諧的語言,尖酸、譏諷的嘲弄,以達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娛人的目的。但在這笑聲中,藝人們往往寄托了對統治者的嘲弄和鞭撻。
秦朝末年,俳優演員優旃為秦二世胡亥作一次演出,他知道愚蠢的胡亥為了把長城重新漆一遍,將要下令加重老百姓的勞役和賦稅。他也知道漆一遍比把長城包上一層銅皮還要貴十倍。這顯然是荒唐透頂的,可是大臣們皆阿諛奉迎,誰也不敢諫阻。優旃在表演俳優時說:“皇上要把長城漆上一遍,這多好啊!又好看,又亮堂! 敵人打來,想爬也爬不上來。可是漆要陰幹,需要蓋‘蔭室’,哪來那麼大的房子裝萬裏長城呢?”說得胡亥失聲大笑,繼而又惱羞成怒。
唐代的相聲叫“弄參軍”。參軍,即軍帳前的幕僚、食客,類似今天的參謀。這種表演相聲的演員常常是軍營中的幕僚,故稱“弄參軍”。弄參軍是一種對口相聲,一個人穿綠色衣服,手持簡策,扮作機靈滑稽的參軍;另一個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扮作愚蠢可笑的蒼頭,互相笑罵、嬉弄,甚至撲打。這種相聲演員的形象,我們可以從唐墓中出土的戲弄俑上看到。
相聲藝人多喜歡咒罵和譏諷貪官汙吏。五代時,宣州刺史徐知訓貪贓枉法,征斂無厭。有一次,他大刮地皮,帶著貢禮入朝拜見皇帝,宴會上有相聲表演。蒼頭問參軍說:“你是何方神道?”參軍說:“我是宣州土地神也!”蒼頭又問:“宣州土地神怎麼到了京城?”參軍學著土地神說:“我們地方的主人來朝見皇上,我被地皮一起刮來了。”
宋代的群口相聲很時興。宋高宗12年(1142年),杭州會試,宰相秦檜的兒子及兩個侄子都被取,無人敢揭其弊。而相聲藝人扮成幾個考生,用幽默的談話,敘述韓信取關中三秦之地的典故,譏刺秦檜的三個侄子。
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相聲藝術在北京得到充分的發展,達到成熟的地步,規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當時無論樓堂深院,還是街畔市井,都有相聲表演的舞台場地。
今天,相聲表演,可使人在笑聲中增長知識,提高覺悟,身心兩健,所以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大鼓的由來
大鼓是曲藝中鼓書、鼓詞的簡稱。主要分布我國北方。從出土的漢代說書陶俑看,表演隻敲擊一麵鼓。南宋詩人陸遊描繪說書的詩句有: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詩中也隻提到了鼓。
最早的鼓書沒有弦樂伴奏,隻有一麵平鼓和一副木板或鐵板,表演時隻是擊奏鼓板。後來,不知何時說書演員同彈弦藝人合作,才增加了三弦伴奏。大鼓可分為“大書”和“小段”兩種。有說有唱的叫大書,行話叫“蔓子話”;有腔有調,光唱不說的叫小段。原來隻在北方各地農村廣泛流傳,約在清代末葉才傳入北京和天津。當時的京津兩地是各地戲曲、小調薈萃的地區,大鼓從戲曲和其它藝術中取各家之長。大大地豐富了演唱技藝。
目前,流行在舞台上的有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京東大鼓、樂亭大鼓等,成為群眾喜愛的曲藝節目之一。
岔曲兒的由來
岔曲兒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曲藝形式,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一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
關於岔曲兒的由來,曆來有兩種解釋:其一,據寶文堂書店出版的《單弦音樂》一書,岔曲兒產生於清代乾隆年間。趙景深在《曲藝叢談》中指出,有人認為岔曲兒是八旗子弟奎菊岔或寶樹岔所首創。其二,有人認為岔曲兒盛行於清代乾隆年間,但未必發源於這個時代。所謂岔曲兒,應該是支岔於昆曲高腔的意思。岔曲兒是從皇宮內院流行到民間的。
從現存的近千段岔曲兒看,它所描寫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市井風俗、名勝占跡,直到北京小吃。岔曲兒有長有短,比較長的叫“大岔曲兒”或“長岔”。岔曲兒的詞句寫得都很美,有的簡直就像是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或是一首優美的田園小詩。
百老彙戲劇的由來
“百老彙”(Broadway)本來是美國紐約市內一條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寬大的街道”。中國人按照英語的近似讀音把它譯成了“百老彙”。在這條大街上,劇場林立,經常演出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和音樂劇等。不僅本國的劇團來此演出,外國的劇團也經常到此演出,於是“百老彙”便成了美國的戲劇中心,也是美國“劇院業”和紐約“娛樂業”的代名飼。
20世紀40年代以前,很多著名的劇團曾到“百老彙”來演出過,許多著名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也都在這裏顯過身手,獲得過極高的榮譽。因此,“百老彙”的演出無形中便成了美國戲劇的主流,人們把它稱作“百老彙戲劇”。凡能到“百老彙”來演出的,都是第一流的劇作,第一流的導演和演員。能到“百老彙”來演出不僅是高尚的光榮,可獲得極高榮譽,而且也可賺到很多的錢。有些初露頭角的青年作家,他們的創作也常常被“百老彙”的演出者所看中,經過實驗演出,一旦獲得成功,便會名噪一時,譽滿天下。
傑洛西劇團的由來
傑洛西劇團是16世紀意大利最早的即興喜劇劇團之一。劇團名稱的意思是“矢忠之士”,取自劇團的座右銘:“我們矢忠於達到美德、名望和榮譽。”約1568年,在米蘭由F·斯卡拉領導組建,成為在意大利享有盛名的劇團。1574年,該劇團應邀在威尼斯為來訪的法國國王亨利三世演出,成為第一個得到貴族階層支持和讚助的劇團。後來,傑洛西劇團在法國、波蘭、西班牙和德國演出,將即興喜劇的傳統和影響帶給了整個歐洲。1604年,傑洛西劇團被解散。
“第七藝術”的由來
1911年,意大利詩人、記者卡努杜把電影列為“第七藝術”。他長期僑居法國巴黎,與法國的詩人阿波裏奈、布拉克,畫家畢加索、費爾南·萊傑交往甚深,經常在自己的小閣樓裏同這些藝術家們探討藝術問題。1908年,他先在一份《藝術生活》雜誌上,發表文章探討電影問題。1911年3月又把自己的電影觀加以引申、深化,以《七項藝術宣言》為題,發表了一篇論文,談到了電影的藝術表現可能性。在稍後的一段時期中,在主編一本名為《第七藝術公報》時,他把電影正式列為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以外的“第七藝術”。
電影廣告片的由來
1897年,在法國、英國、美國都出現了電影廣告片,其中英國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公司於1897年8月5日登記了著作權的影片《海軍上將·西加雷特》流傳至今。
有關記述這部廣告片的資料這樣寫道:“這個膠片上寫著《海軍上將·西加雷特》,以很大的廣告畫式的垂幕作為背景。在它的前邊,有四位扮裝坐著的人物,這四個人物是山姆大叔、牧師、印第安人、商人。左邊放著一個盛炭火盆的木箱,穿著漂亮衣服的年輕婦女出來了。她橫穿畫麵,從坐著的男人們麵前走過,把手上的香煙遞給男人們,升起了長條旗。長條旗上寫道:‘大家都愛吸煙’。”
這一年,美國紐約的克恩——韋布斯塔公司製作了宣傳海格威士忌、帕布斯特的米爾沃啤酒、梅亞德的巧克力的廣告片。
1898年,在法國巴黎歌劇院附近的布爾巴爾·代吉塔林的路上,放映了喬爾休·梅利埃公司的蒙特爾尤·斯·波瓦攝製廠攝製的廣告片。這些廣告片宣傳的主要是酒和小商品。
此後,廣告片的製作越來越精美,也越來越多。
電影動畫片的由來
1906年,美國紐約比塔格拉夫公司委托詹姆斯·斯圖瓦特·布拉克頓拍攝的《奇怪的臉》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在這部電影中,布拉克頓采用了由畫家出場作畫,然後讓畫突然動起來的手法,底稿漫畫有8000張。影片中男人的眼睛軲轆軲轆地轉著,女人吹著香煙上的煙,狗推著輪子轉等,都是些簡單的動作。
同年,英國的動畫片《描畫的手》也公開放映。1908年8月17日,在法國也出現了動畫片《幻景》。1916年,美國紐約布雷伊·皮克丘亞茲公司公布留斯塔彩色工藝攝製的動畫片《托馬斯·卡特首次登台》公開上映,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然色動畫電影。1918年8月15日,在美國公演的《魯西塔尼亞號的沉沒》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動畫故事片。1928年9月19日,由沃特·迪斯尼公司攝製的動畫片《汽船維利》是世界上最早的有聲動畫片電影。
好萊塢明星製的由來
20世紀20年代初,好萊塢就推出了能取得很大的票房價值的明星製。當時,影片是成批交易的,十幾部影片一起兜售,而定價的標準就是靠明星的名氣,因此各影片公司競相網羅明星。
明顯製的真正興起,始自華納兄弟影片公司1926年首創有聲片之時。1929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設置的奧斯卡金像獎進一步推動了明星製的繁榮。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這段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好萊塢拍攝了不少題材嚴肅的名片,其中名著改編片及傳記片占一大部分。這樣,不少著名演員應運而生,明星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影片公司發掘並推出一顆新星,就接二連三地讓他(她)拍片,老板知道利用明星賺錢就得趁熱打鐵。明星的命運一般都掌握在他們的老板手裏,等某位明星的“熱”用完後,老板就會推出新人。好萊塢湧現出了一大批享有國際聲譽的明星。如勞倫斯·奧立維、凱瑟林·赫本、亨利·方達等,他們都是由30年代開始在銀幕上活躍了將近半個世紀的人物。
電影奧斯卡金像獎的由來
1927年5月4日,當時美國電影界的36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一個以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為宗旨的非贏利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前身。電影界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為正在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於是便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24歲的雕塑家喬冶·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作為獎品,因為塑像為金色,故稱金像獎。
首屆金像獎的頒發儀式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的。當時,這項活動隻限於電影界內部,報道與金像獎有關的活動也隻有當地的《洛杉磯時報》。
1931年,第4次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利奇看到金像,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原來,她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巧被一位新聞記者聽到了,於是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座學院獎稱做“奧斯卡金像獎”了。瑪格麗特·赫利奇後來成為該學院的副院長。
1934年,洛杉磯廣播電台首次對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作了一小時的實況廣播,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人們把這次實況廣播稱為奧斯卡金像獎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金像是一個歐洲中世紀武士的全身像。雖號稱“金像”,卻僅用了24K黃金裝飾表麵,實際上是用銅和鋁等金屬塑造的,重3850克,高35厘米。這個象征巨大榮譽的獎品並不在於它本身的造價(製造費每座為400美元),而在於評獎之嚴格和獲獎者之廖廖無幾。金像獎共有12個類別。評選分兩個步驟。每年年初,院方召集全體會員,評審前一年發行的影片。會員們以投票方式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5部影片及最好的5位演員,但每人隻能選兩大類別,即最佳電影獎和自己所屬的專業獎(如演員會員選演員,編劇選編劇等)。在投票結果統計出來之後,院方把被提名的名單發給會員,再進行第二次選舉,得出最後結果。奧斯卡獎評選慎重,計票公平(特請一家國際統計公司負責),尤其是參加評選的都是各方麵的專業人才,因此評選質量較高,受到各界重視。
電影凱撒獎的由來
1976年,法國創立的電影藝術獎。目的是為了鼓勵電影的創作和發展,每年頒發一次。其獎勵的範圍有:最佳男女演員,男女配角,青年男女演員,影片,導演,劇本,攝影,剪接,音樂,服裝,布景,動畫片,紀錄片,幻想片,廣告片等。該獎根據法國電影界專家組成的“電影藝術與技術委員會”投票評選結果為依據,每年年底投票選出各方麵獎,於次年初正式頒發。每次評獎都受到電影界和觀眾的熱切關注。法國是電影之鄉。法國生產的影片在西歐目前是最多的,並且在國際上產生過巨大影響。
從開始設立凱撒獎以來,已生產1000多部影片,1984年一年就生產了160部,其中與外國合作拍攝的41部,總投資達17億法郎。1983年法國影片的出口總值已超過3.2億萬法郎。
電影金球獎的由來
金球獎是美國的電影獎之一。1944年初,由洛杉磯的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舉辦。
每年一月底二月初,由50多個國家、地區駐好萊塢的80多名記者提名投票,選出上年度出品的優秀影片和優秀演職員。第一屆時隻設有最佳影片及男女演員三項獎。後來,這三項獎擴大為按劇情片及歌舞、喜劇片分別授獎,並增設導演、劇作、男女配角、音樂、歌曲及外語片等獎;又設西席·地密爾(已故著名導演)獎與最有前途的男文新人獎、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電影演員獎等。同時還公布電視方麵的獲獎名單。
電影金雞獎的由來
金雞獎是中國電影家協會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專業性評獎。
該獎於1981年創辦。因1981年是農曆雞年,以“金雞啼曉”象征百家爭鳴,故而定名“金雞獎”。金雞獎設有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樂、最佳攝影等20項獎,必要時還增設特別獎或榮譽獎。
金雞獎由專家評選,每年5月23日舉行授獎大會。
電影金馬獎的由來
金馬獎是1962年由台灣新聞局“電影檢查處”處長屠義方發起創辦的。
據稱,金馬獎是對台灣(包括香港)出品的優秀影片和優秀電影工作者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借此提高台灣的電影製作水平,促進台灣電影事業的發展。至於為什麼要叫做金馬獎,一支特別為這一電影獎撰寫的歌曲中說得很明白,歌詞是這樣的:”讓金馬帶動電影的銀輪,如金之真純,如馬之奔騰,為藝術獻身,至善至真至美,以喜怒哀樂表達人生,讓金馬精神引導著我們,追求著理想向前飛奔。”
每年金馬獎的基本獎項,影片方麵有最佳影片、優秀影片、最佳紀錄片、優秀紀錄片;個人方麵有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錄音、最佳音樂等。還設有最佳童星獎。還不時加設特別獎,獎給資深演員、傑出演員等。
金馬獎的各項得主,各得“金馬獎”座一個,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種,為鍍金製品,另外,還有獎金(若幹台幣或若幹部進口外國影片在台灣上映的配額),經濟收入相當豐厚。
艾美電視獎的由來
1949年1月25日,第一屆艾美電視獎在好萊塢的體育俱樂部由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哈裏·盧比克是當時的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主席,“艾美”這個名稱就是他起的。“艾美”一詞源於“伊美”(Immy),是技術人員對視顯像管的俗稱。
在頒獎前,組織者對電視獎的名稱和獎品的造型都經過了反複研究。為了決定獎品的造型,專門成立的評選委員會從118件應征塑像中選取了路易斯·麥克瑪努斯所作的女神塑像。這尊女神塑像高度為15.5英寸,成分為50%的黃金和50%的錫,重量為8磅,女像站立在一圓形銅質底座上。
1949年以後,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每年11月在紐約舉行電視節。最初僅頒發4項獎,1950年頒發了15項獎,1959年已達42項獎。自1960年起,艾美獎減少為23項。
對於美國電視節目來說,艾美獎分為三大類:日間節目、新聞和紀錄片,體育節目。其中的日間節目包括電視連續劇、兒童劇和宗教節目,紀錄片包括專題節目。
1963年起,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為國外電視節目附設了艾美國際獎;1973年,將國際獎部門獨立起來定名為“大國際艾美獎”。大國際艾美獎分為四項:紀錄片獎、戲劇片獎、舞台藝術片獎和通俗藝術獎。一個國家可有兩部電視片參加每個項目的評比。地理篇
太平洋名稱的由來
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19年9月20日率領西班牙探險隊從西班牙故都塞維爾啟航。270個水手來自9個國家。同年12月13日,船隊到達裏約熱內盧彎。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發起的叛亂後,船隊繼續南下。一年多以後,他們來到南美洲的南端。在沿南美海岸航行中,船隊頂著驚濤駭浪駛進一個海峽。到達後來命名的麥哲倫海峽的西端,船隊隻剩下了3條船。經過38天的艱苦奮鬥,終於戰勝了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穿過了海峽。這時一片茫茫無際的大洋又呈現在他們眼前。又經過了3個月的航行,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在航行中再也沒有遇到過一次風浪,海洋十分平靜。隊員們高興地說:“這真是一個太平之洋呀!”。從此,人們把美洲、亞洲和大洋州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大西洋名稱的由來
大西洋一詞的英文名為Atlantic,它的譯名最早見於明朝記載。利瑪竇來華在晉謁明神宗時,自稱是“大西洋人”,他把印度洋海域稱之為“小西洋”,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之為“大西洋”。在我國明朝年間,東西洋分界,大體以雷州半島至加裏曼丹一線為界,其西叫“西洋”,其東叫“東洋”。因此我國習慣上把歐洲人稱為“西洋人”,而把日本人稱之為“東洋人”。隨著明末對歐洲地理知識增多,於是把印度洋改稱為“小西洋”,而把歐洲以西的海域稱“大西洋”。西方世界地理學和地圖作品傳入中國後,我國翻譯家把Atlantic-ocean 一詞譯成“大西洋”,一直沿用至今。
印度洋名稱的由來
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Indian Ocean)的名稱來源於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的印度,因它位於印度之南,故名。早在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和製圖學家繪製的《地理》和《世界地圖》上,就把這個洋稱為印度洋。法文的曆史圖集上寫作Ocean Indien。1515年,歐洲地圖學家舍納爾所編的《世界地圖》上,用拉丁語表出,“東方乃印度洋”的名稱。到了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所繪的《世界地圖》集裏,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的“東方的”去掉,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我國古代把亞洲以南的海域統稱南洋。在明朝初年把印度洋稱作“西洋”。1405年(明永樂三年)明成祖派太監鄭和七次航行印度洋地區,稱鄭和下西洋。到明末,我國對歐洲情況有初步了解,就把印度洋稱為小西洋,而把歐洲以西的洋稱大西洋。後來把小西洋改稱印度洋。
印度是亞洲的一個國名,為什麼單單把它作為大洋的名字。因為在古時,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人們對整個世界的了解還很少。在歐洲人眼中,印度是塊富庶的寶地,所謂到東方就是到印度,通往東方的航路也就是通往印度的航路。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的美洲之行,實際上為的是尋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線,而且還把在加勒比海中發現的島嶼稱之為西印度群島。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穿越廣闊的海麵,也是要駛向印度。由此看來,印度在歐洲人中印象極為深刻,他們把通往印度的廣闊大海命名為印度洋也就理所當然了。
巴倫支海名稱的由來
巴倫支海位於原蘇聯的歐洲部分的北麵,新地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是以荷蘭航海家、極地探險家巴倫支的姓氏命名的。
1594—1597年,威廉·巴倫支率兩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到這裏進行過考察。他
巴倫支一行的船被浮冰圍困於新地島北岸。船員們棄舟登陸,在島上建起一間小屋。後來,他們的海船被冰塊擠毀,巴倫支患了壞血病,隻得和大夥兒乘兩隻小船離開新地島。走前,他們在小屋內留下一封信,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巴倫支逝世後,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片海域命名為巴倫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