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獻,無論它包括了多麼豐富的內容,都隻是記述者個人或群體的曆史記憶。但我們以往借以重構曆史的資料主要是史家和官方以及許多知識精英們的曆史記憶,其他個人或群體的曆史記憶卻因社會的原因,很難通過文獻保存下來。同時,人們篩選、保存和刪除曆史文獻的過程和機製是極為複雜的。我們麵對的史料或者曆史就是經過篩選被保存下來的,而我們是很難判斷記述者保存的這殘缺不全的部分是否“重要”到使我們認為這就是曆史的真相。
去年,閻崇年教授出版了《正說清朝十二帝》,拜讀之後,非常同意序言中所說:“能把學問當評書講的,能把曆史當故事說的,閻老師是第一人。”我認為這一貢獻比許多重大研究成果都更有價值。畢竟,“曆史是鏡子,曆史也是藝術。它可以借鑒,更可以欣賞。”學習曆史,研究曆史最終都是讓人欣賞,以資借鑒。而任何學者最欣慰的事莫過於自己的作品能給更多的人知性的美感和理性的資鑒,曆史並不是“高牆”和“象牙塔”的代稱。
而我循著閻教授的思路,想通過讀一本書去了解清代後妃們(為了行文流暢,本書的妃也包括皇後、太後)的事跡時,卻發現這件事真的很難!於是乎,我就有了書寫的衝動,為了與十二帝先後呼應,便在清代深宮中找了十二個代表人物。她們要麼對曆史進程有重大影響,要麼她們的傳奇讓後世難以忘懷。總之,沒有特定選擇的標準,隻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在收集資料和寫作過程中,我才發現“她們的聲音好微弱”。除去曾登上權力頂峰的孝莊皇後和慈禧太後外,其他人在後來人眼中,都成了帝王將相的注腳。她們的事跡是那麼的模糊和殘缺。而她們確曾是她們那個時代最受人矚目的女性。以此推想,其他婦女呢?其實我們已經很難知道她們是誰了。而書中的十二位女性,她們對滿清乃至中國的影響絕不亞於“清朝十二帝”。沒有她們,清史是殘缺的。
本書並不是在史海鉤沉,隻是想把筆者以為重要的事跡搜集在一起,略加疏通和評說。我想通過這本書能讓大家準確、快捷地了解清代後妃,特別是理解她們身處於自己時代中的困境與局限,能多看到她們的“正麵”。從某種意義上講,我隻是一個編者,隻是一個集體智慧的彙集者:本書吸納了許多學者、專家甚至曆史愛好者的智慧,主要參考著作都在書後列出,當然還有許多期刊上和互聯網上的論文,由於此書體例和篇幅原因,未能一一注明,希望大家諒解,在此一並致謝。當然,由於我能力、精力有限,書中的疏漏、謬誤,還望大家多多指教。
章愷
200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