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謎

植物“吃”動物之謎

據不完全統計,自然界有500多種植物能“吃”動物,其中豬籠草和冬蟲夏草就是兩種專食動物的奇妙植物。

豬籠草,生長在我國華南一帶,它的“吃”蟲技藝非常巧妙,它葉片中脈長著卷須,可以用來攀著其他東西向上生長。卷須的頂部長著一個像瓶子樣的囊狀物,瓶口上有一個能開能關的“蓋”子,“瓶”內裝有一半的平時下雨留下的水液。同時,“瓶”內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味,易探險的小昆蟲想鑽進去偷吃蜜,結果豬籠草憑著靈敏的感覺很快合上“瓶蓋”子,同時用早已分泌的物質把小昆蟲死死地粘住,美美地飽餐一頓。然後,它再打開那隻“瓶蓋”,用同樣的方法等待著第二、第三、第四個“客人”的到來。

可是,冬蟲夏草植物吃動物的方法又不一樣,因為冬蟲夏草是一種真菌,它屬於囊菌綱,是靠寄生在鱗翅目昆蟲蝙蝠蛾的幼蟲身體中生長的。當冬天,幼蟲躲在土壤中,冬蟲夏草菌就侵入幼蟲的體內進行生長,並分解吸收幼蟲體內的物質,生長成菌絲體。通過從冬天到夏天這段時期,菌絲體逐漸把幼蟲內部的肌體全部“吃光”,最後隻剩下了死蟲的一層皮,裏麵全是生長較結實的菌絲體。奇妙是在夏天,菌絲體還從“蟲”子的嘴頭部長出一根“棒子”,象植物剛出土的葉芽,可這裏麵隱藏著冬蟲夏草的繁殖後代的種子——子囊孢子。這樣,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一個生長周期。所以,人們說,冬蟲夏草冬天是蟲,夏天是草(菌類植物)。

植物吃蟲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如人們還發現蘇雲金杆菌能在一些害蟲的肚子裏生長繁殖,白僵菌能象冬蟲夏草似的“吃掉”大豆食心蟲。

長期以來,人們隻知道植物能吃動物,但植物沒有嘴巴,它到底怎麼吃?眾說紛紜,象冬蟲夏草等菌類植物,一般以寄生方式來分解吸收蟲體物質還比較好理解,但象豬籠草等類似植物,是如何分解吸收動物體內物質,目前還很難說清楚。

植物“欣賞”音樂之謎

植物世界尤為奇妙,除一般的普通植物外,還有能吃動物的植物,如“豬籠草”等;還有劇毒植物,如“箭毒木”等,如果人或動物的皮膚破裂處碰到該樹的汁液,不及時搶救,很快就會死亡。這些作為一種科學常識了解很重要。但近年來,科技人員更感興趣的是建設有益人類健康的空中“生物圈”,根據這種設想,一些發達國家的科技人員對植物能否“欣賞”音樂或其他雜音開展了研究。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物圈”將會成為人們活動和社交的重要場所,而不是在“僻靜”的田野。為此,法國農業科學院聲樂實驗室的一位科學家,用耳機讓一個正在生長的蕃茄每天“欣賞”3小時音樂,結果這隻蕃茄由於“心情舒暢”,竟長到2公斤,成為世界的“蕃茄之王”。英國科學家用音樂刺激法培養出了5.5公斤的甜菜、25公斤的卷心菜(甘藍)。日本山形縣東北先鋒音響器材公司下屬的蔬菜場種植的音樂蔬菜,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味道也有改善。

科學家在研究中還發現,蔬菜植物不僅能“欣賞”優美的樂曲,而且也討厭那令人心煩意亂的噪音。在觀賞和果樹植物中,有的對音樂有增產作用,但有的其結果恰恰相反。

我國清代詩人在《秋坪新語》中記述了“彈琴菊花動”的故事。此人叫侯嵩高,他非常喜歡彈琴種花。有一天夜裏,他點蠟彈琴,當他彈得起勁的時候,書房裏的菊花也隨著悠揚的琴聲,“籟籟搖擺起舞”。

1981年,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猛臘縣尚勇鄉附近的原始森林裏,發現了一棵會“欣賞”音樂的小樹,當地群眾叫它“風流樹”。人們發現,在風流樹旁播放音樂,樹身便隨著音樂的節奏搖曳擺動,翩翩起“舞”。令人驚奇的是,如果播放輕音樂或抒情歌曲時,小樹的“舞蹈動作”婀娜多姿。如果播放強烈的進行曲或嘈雜的音樂,小樹便不舞動了。

音樂對植物究竟有什麼影響,到底是哪些生理因素在起作用,這將是全球21世紀需要深入探討的熱題。目前,日本和美國正在開展創建“生物圈”競賽,在“生物圈”建設中,他們不僅要配製植物能生長的基本條件,同時,還將配備為人類在這“世外桃源”中開展許多活動的基本設施。另外,人們如果知道不同植物對音樂的“愛好”之後,就可以有意識地為它們定時播放某種音樂,促使它們的生長和繁殖,從而達到豐產和育種等目的。

植物葉片運動之謎

在動物界,路遙任馬跑,天高任鳥飛,水深任魚躍,它們完全處在一個自由和運動的世界裏。但在植物界,也不例外,盡管植物沒有眼、腿、手、翼、嘴等器官,它們同樣可以進行運動。目前,人們知道能運動的植物有近千種。如梅豆、菜豆的爬竿運動,葡萄、絲瓜的攀援運動,向日葵的取光運動,苜蓿、酢漿草的睡眠運動,豬籠草、毛氈苔的捕蟲運動,等等。最為奇妙的“運動員”應該算含羞草和舞草了。

文雅秀氣的含羞草,似乎有動物的敏感,人若觸動一下它的葉子,它立即就“垂壁低頭”,先是小葉閉合,接著葉柄萎軟下垂,頗有少女的嬌羞。所以,取名為含羞草。含羞草原產南美洲,為了避免狂風暴雨和動物對它的襲擊,也就自然演化成上述動作了。含羞草葉柄上長著4個羽毛狀的葉,羽毛狀的葉又由許多對生的小葉組成。小葉柄和大葉柄的基部,象我們的膝蓋一樣,並稍有膨大,膨大部分叫葉枕,葉枕下半部的細胞壁較厚,上半部的較薄。在正常情況下,細胞中充滿了細胞液,使葉子處在正常狀態。當一受觸動,小葉葉枕上半部的細胞中水液迅速進入細胞間隙,因而先引起小葉閉合。大葉柄基部的葉枕正好與小葉葉枕相反,它的下半部細胞的壁薄,細胞間隙較大。所以,較重的刺激又引起大葉枕葉柄的下半部細胞失水、萎軟,使整個複葉部下垂含羞。

舞草與大豆是近親。屬豆科植物,葉子由三片組成複葉,隻是中間的葉片特大,長圓形。兩側的小葉特別小,像兩隻兔子耳朵,能經常自發地進行轉動。一般約1分鍾轉動一次,而中間的大葉上下成6—20度角地擺動。奇妙的是,這種搖擺運動完全是在沒有任何觸動和刺激下自動發生的。舞草在荒蕪寂寥的野外自尋娛樂,下斷地舞動著自己的葉片。到了晚上,“跳舞”自然停止,消除一下一天來的“疲勞”。舞草的運動,有人認為是由植物內部的生理變化,影響到葉基兩半部分組織的膨壓不均衡而引起。這種運動,叫植物生理學的自發膨壓變化運動。

早在18世紀,科學家第一次在電鰻中發現了生物電。現代發現認為,在動植物體內,包括在人體內都有一種生物電流,隻是很微弱就是了。為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捕蟲草受到了昆蟲的觸動,首先產生生物電流,來傳達信號引起捕蟲動作。在不同的植物中,生物電傳導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在葡萄和輪藻中,傳導速度大約是每秒鍾隻有1厘米,而在含羞草中,每秒鍾可達30厘米左右。因此,當一觸動含羞草的葉子,它的葉枕很快就能感覺到了。但是這種說法,對上述接觸運動的植物是可以解釋的,但對自動不停地“跳舞”的舞草來說,又如何解釋呢,這仍然是個謎。

動植物共存互益之謎

植物與動物之間,有的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如動物吃植物,人們能看到的例子很多,這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有的植物為了抵禦動物的攻擊,生長著銳利的刺或毛,有的溢放出怪味、臭味甚至有毒。有的植物還敢於“捕食小動物”,如毛氈苔和狸藻等植物。

可是,植物與動物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友誼”關係,如大象給大王花植物傳播種子,鳥給槲寄生樹去種皮播種,蜜蜂給無花果傳粉,這隻是“友誼”的一個方麵。還有一種共存互益和更為親密的“友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