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之謎

西漢巨額黃金下落之謎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發金砂。當時主要在漢水、汝河和金沙江等河流的砂礦中開采。春秋後期,黃金作為貨幣,開始進入流通領域。戰國時,黃金流通十分普遍。到了秦漢,法律正式規定黃金作為貨幣。漢代,黃金用於大宗交易。黃金被鑄成塊、鏈、餅等形狀,使用前稱重量、定成色。西漢黃金論斤計量,1斤黃金抵銅錢一萬枚。黃金除用作價值尺度外,最主要用於國家和私人貯藏財富,同時用於賞賜、饋贈和製作首飾、器皿。

秦漢時,黃金充足,皇族和達官貴人揮金如土。漢王劉邦同項羽爭奪天下,一次就交給謀士陳平黃金4萬斤,用作離間楚國君臣、瓦解楚軍的費用。西漢諸帝賞賜功臣和有功將士的黃金動輒就是千斤、萬斤,乃至幾十萬斤。漢武帝因大將軍衛青率兵大破凶奴有功,一次賞全軍將士黃金20多萬斤。王莽聘史氏為後,聘金達3萬斤。王莽垮台時,他府中存金60(70)多萬斤。黃金不斷從國庫中流入私囊。當時私人擁有的黃金數額驚人。文帝之子梁孝王死後,留下黃金40萬斤。一般的貴族也藏有許多黃金,可謂黃金泛濫。

可是,西漢的這巨額黃金,到了東漢驟然不見了,它退出了流通領域,成為難得之貨,流通中用的是布帛和粟米。朝廷賞賜主要也用布帛。東、西漢用金數量相差極大。

後人都想弄清楚西漢巨額黃金的下落。於是,人們提出了各種猜測和解說。現今學者唐任伍先生經過詳細研究,提出西漢黃金的兩種去向。一部分是製成器物的黃金,隨葬於地下,或因其他原因而遺於地下;另一部分是製成貨幣的黃金,窖藏於地下。這是西漢黃金的主要去向。這部分黃金遺落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的藏寶地。這筆巨額黃金的窖藏者,有些大商賈遭法辦而被處死,有些官吏在西漢末年的戰亂中,死於亂軍之中,有些攜家棄戶,在逃命途中被殺死。窖藏黃金也因而不知所在。

中國國寶九鼎之謎

“九鼎”是我國夏朝時鑄造的九隻古樸精美,氣勢莊重的青銅器。史記武帝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夏朝時將天下分為九州,九鼎則代表九州,並將各州名山大川繪畫仿刻於九鼎之上。“九鼎”是一套稀世之作,它體現了夏王朝的王權至高無上,被奉為我國的傳國之寶。

相傳成湯遷九鼎於商邑,周武王遷之於洛邑。春秋時期,周王室的統治日漸衰落,諸侯強國欲將九鼎歸為己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在東周邊境陳兵炫耀武力,劈頭問鼎。戰國時期,秦國興兵臨周,企圖奪鼎,周向齊國求救,齊楚等強國常為九鼎而刀戎相見。公元前254年,秦滅東周,佰珍貴的國寶竟下落不明,不翼而飛了。

在史籍中,關於九鼎的記載各有不同:

司馬遷的《史記》中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為《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周氏東亡,其器九鼎之秦。”即為九鼎落入秦王之手。其二為《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是說九鼎在東周時就已遺失了。

東漢班固的《漢書》中兼收兩種說法,但又另有記載。《漢書·郊祀誌》中記載:“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即為秦滅周前九鼎便沉於泗水了。《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彭城“齋成鑄銅,欲出周鼎於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說明九鼎並未入秦或沒全部入秦。

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記載:“周赧王19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七入於秦中。”但此說法未提供資料來源。

清朝王先謙的《漢書補注》中提出,周王室為防諸侯強國奪鼎,在東周時已將鼎銷毀鑄錢了。對外則詭稱下落不明。但九鼎被視為天命之所在,隻能與社稷共存亡,因畏懼強國奪鼎而毀之似不在情理之中。

秦漢時期,秦始皇在泗水中撈鼎未得;漢文帝、漢武帝繼續找鼎,據說漢武帝在汾陽尋得沉入泗水中的一鼎,但又無法證實確是九鼎之一。

九鼎究竟何時失落,現在何方,是否能重現人世,迄今仍是個難解之謎。

和氏璧下落之謎

和氏璧相傳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省南漳縣西)砍柴時發現的大青石。卞和認定此物是寶,遂將此寶獻給楚厲王,楚厲王不識此寶,並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左足。武王繼位,卞和再次獻寶,以同樣罪名被砍掉右足。文王即位後,卞和因失去雙足無法獻寶,而悲痛地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中流出鮮血。文王知道此事後,派人將卞和接進宮,命玉石匠剖石取寶,果真得到一塊光潤無瑕,晶瑩無比的奇寶,後又將此寶雕琢成一塊玉璧,為紀念卞和獻寶有功,取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傳到楚威王後,楚威王將此璧賞給為楚國立了大功的相國昭陽後,璧被人偷走。趙國太監繆賢用500兩黃金買回丟失的玉璧,但玉璧又被趙惠王奪去。當時各諸侯國千方百計爭奪這塊天下獨有的無價之寶。膾炙人口的曆史故事寶璧歸趙講述了趙國使臣藺相如機智勇敢保護玉璧不被奪走的事情。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落入秦始皇手中。秦始皇統一全國,命丞相李斯撰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並命玉石匠將這八個字鐫刻在“和氏璧”上,從此“和氏璧”成為皇帝的主印,被稱為“國璽”。劉邦推翻秦王朝建立漢朝,傳令將“國璽”代代相傳,並將國璽封為“傳國璽’。公元5年,王莽掌權後,為攫取皇帝的寶座,便向孝元太後索玉,孝元太後氣憤地將玉摔於地上,和氏璧被摔缺一角。公元8年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命玉石匠將缺角用黃金鑲補上。直到東漢末年“和氏璧”又失落了。公元192年,長河太守孫堅偶見洛陽“甄宮井”內亮光四射,便命士兵打撈,從一婦人的錦囊中找回失落的傳國璽。孫堅在峴山戰役中陣亡,和氏璧落入軍閥袁術手中。袁術死後,廣陵太守徐謬奪得和氏璧,並把它獻給曹操。曹操之後,和氏璧又被曆代朝政相傳,直至五代十國時期,不幸在戰亂中再次失落。後雖幾次傳說發現和氏璧,但都是一些偽造的贗品。據曆史學家們考證,真正的和氏璧確實是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失蹤的。

和氏璧自春秋戰國傳到五代十國時期,共經曆了1600多年之久,它究竟是什麼樣的奇寶?又是怎樣失蹤的?流落到了什麼地方,是否還能重現人世?至今仍是無法徹底揭曉的千古奇謎。

日本赤城山黃金之謎

當今日本藏金之最,恐非赤城山莫屬。據說它的黃金埋藏量約400萬兩,相當於現在的100兆日元(兆在古代指1萬億)。

赤城山埋藏黃金是1860年,即上世紀萬延元年的事。時值德川幕府統治末期,當時世界的金銀兌換率為1∶15,而日本僅為1∶3,因此國內黃金大量外流。鑒於此,“大老”(是非常設的幕府最高執政官)井伊直弼便以貯存軍費為名,秘密地製定了埋藏黃金的計劃。1860年3月3日,正當井伊直弼秘密藏金之時,他被倒幕派武士暗殺於江戶(今東京)櫻用門外。井伊被殺後,林大學頭和小栗上野介繼續執行埋金計劃。此後不久,作為德川幕府政治中心的江戶城在薩摩長州聯軍的威脅下投降,德川幕府終於被推翻。江戶時代結束,明治政府上台,赤城山藏金之事也不得而知了,而成了一個世紀之謎。

這批以貯存軍費為名而埋藏的黃金究竟有多少?據林大學頭的義兄弟、埋金計劃的參與人之一兒玉總兵衛的著作記載:當時從江戶運出的軍費金360萬兩;小栗上野介的仆人中島藏人在遺言中又說:從甲府的禦金藏中還運出24萬兩,加之其他金製品,估計埋藏黃金總數達400萬兩。

數額如此巨大的黃金為什麼被選擇埋藏於赤城山呢?這是因為赤城山是德川家族世代聚居地,易於保守秘密;另外從軍事上看,它地處利根川與片品川兩河之間,又以高山為屏障,是個易守難攻的安全地帶;從戰略意義上講,它又是德川幕府在全線崩潰後的最後防禦退居之地。

一個多世紀以來,來此探寶者不絕。1905年(明治37年),島追老夫婦曾在此找到幾個裝有黃金的木樽。1962年(昭和37年)在修築道路過程中,也曾有人發現日本古時純金薄片橢圓形的金幣57枚。對挖掘赤城山藏金最執著、最熱衷的,莫過於中島藏人之義子水野一家祖孫三代人了。第一代水野智義變賣全部家私,籌措16萬日元,開始調查尋覓埋藏黃金的秘密。在1890年(明治23年)5月,在一口水井的北麵約30米的地下挖出了德川家康的純金像。據人們推測此金像,仍是作為埋藏黃金的保護神下葬的。不久,又在雙永寺正殿地基下挖出了,水野智義認為是埋金地指示圖的三枚銅板,可惜無人能解所含之謎。最後他又發現了一隻巨型人造龜,此外便一無所獲了。第二代水野愛三郎隻是在父親發現人造龜龜頭下麵,發現一洞穴,洞內呈五色岩層,但不知是自然生成還是人為造成。到第三代水野智子,他首先在全國廣泛地收集了解有關赤城山藏金的各種傳說,然後與人合作利用所謂特異功能來尋找黃金。結果也是空忙一場,收獲甚微。水野祖孫三代先後在赤城山挖掘坑道總計長22公裏,仍未找到藏金點。

由於在眾多的尋寶者中至今未能挖出黃金,有人便對藏金一事表示不可信。但事實上藏金是可能的,因為德川幕府時期,江戶南北兩町奉行所這種小單位都貯有1萬兩黃金,更不用說幕府了;另外當德川幕府與薩、長聯軍對抗時有1.5萬軍隊,想當時若無充實財力如何能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呢?這些資產哪去了?總不能自行消失吧?所以說藏起來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目前,又有人使用最新金屬探知機在水野家挖的坑道內進行探測,發現有金屬反映,經分析此處地層內極難存在天然金屬,極有可能是德川的藏金所在。看來解開赤城山黃金之謎的時間,已為期不遠了。

“馬來之虎”寶藏之謎

外號“馬來之虎”的日軍大將山下奉文,在二次世界大戰占領東南亞期間,從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搜刮了黃金、鑽石和珠寶等巨額財寶。1944年秋,日軍潰敗,臨覆滅之時,山下奉文無奈之下,讓菲律賓人把他掠奪得來的這批財寶藏起來,然後把埋寶人全部殺死滅口。寶藏圖分為若幹份由親信秘密帶回日本。山下奉文的幾十萬軍隊覆滅,他被活捉,並被判死刑絞死。從此,寶藏成為謎案。

菲律賓人得悉這批寶藏,戰後進行了挖掘。菲律賓尋寶協會主席洛塞斯於1970年經過8個月的挖掘,在一座山裏發現了許多屍骨,這大概是當年被殺害的埋寶人,接著又發現了一尊金佛,高28英尺,重2000磅,金佛腹中藏有無數鑽石珠寶。估計金佛的純金值2000萬美元,腹中珠寶價值無法估計。洛塞斯斷定這尊金佛是馬來之虎寶藏的一部分,山中肯定還有財寶。洛塞斯得寶後並未守口如瓶,而是招來親朋觀賞。消息很快傳開,總統馬科斯得悉後,利用他的權威,通過他的法官叔叔,下令沒收了金佛和珠寶。洛塞斯雖然不服,上訴參議院,但又怎能抗得住總統勢力,馬科斯略施小計,參議院召開的金佛聽證會在手榴彈的爆炸聲中,以9人死亡,96人重傷的大慘案而告終。隨之,洛塞斯被拘捕、監禁,關押兩年,被迫聲明不再追究金佛下落而獲釋。金佛便安安穩穩落入馬科斯的手中。

馬科斯從洛塞斯手中奪走金佛,隻不過是馬科斯對馬來之虎寶藏明目張膽的一次搶奪。其實,他自1965年上任總統以來,暗地裏一直在策劃和進行挖掘。但是否挖到了,一直是個謎。過去幾十年來,菲律賓一直流傳著前總統馬科斯挖到了馬來之虎寶藏的消息。馬科斯對這一傳說一時承認,一時否定,弄得真假難分。從曆史上看,馬科斯於1942年在日軍扶持下的偽政權中當官,經常接觸日本軍官,對藏寶秘密有所聞,對藏寶的可能地點也會有所知。

1986年2月,馬科斯一家逃往美國夏威夷時,被海關人員搜出大量金銀財寶,包括美鈔數百萬,若幹金條和無數鑽石珠寶。當時,在總統府遺留有關於出售黃金的錄音帶,錄音時間是1983年,錄音內容是詳述所售黃金的規格和數量,(黃金總數約2000噸),儲存地點(倫敦、瑞士、香港、美國和新加坡),並說明可隨時售出。如錄音屬實,那麼可以肯定,馬科斯早就挖到了馬來之虎寶藏的大部分。1986年5月他同兩名美國軍貨商說,他自己有1000噸黃金藏在菲律賓還未出土,並承認這黃金屬山下奉文所藏之財寶,藏寶地點隻有他的小兒子費迪南德知道。

馬科斯在臨終時,當著友人的麵曾立過口頭遺囑,把私藏的價值40多億美元的黃金“獻給”菲律賓人民,可是還沒有等他說出儲藏黃金的地點,人就開始昏迷,直到嗚呼歸天。

1988年,菲律賓政府同美商計劃合作來挖這批財寶,但挖了幾個月,隻發現一些屍骨,沒有挖出值錢的東西。可能是馬科斯挖走了,所以美商不願繼續挖下去了。

洛本古拉財寶之謎

1893年,在南非津巴布韋境內的讚比西河與林波波河之間的一個地區,發生了一場馬塔貝勒人反抗外來掠奪者的戰爭。戰爭的起因是英國殖民主義者在貴族們的支持下對南非各地君王們收藏的財寶的劫掠,而祖魯族馬塔貝勒人最後一個國王洛本古拉卻為人正直,不容忍外來者的胡作非為的強盜行徑。英國殖民主義者要趁戰爭之機把洛本古拉監控起來,但機智的洛本古拉在預謀者還未實施這一陰謀時,就攜帶著他的財寶、妻室、巫醫、私人顧問和幾名部落成員,駕著馬車,開始了艱難的遷徙旅程,一路上洛本古拉常常受到入侵者小分隊的襲擊。

1894年,洛本古拉患猩紅熱病故。按馬塔貝勒人的風俗,他和財寶一起被埋葬於地下。巫醫選擇了墓地,並主持了喪事。他派一部分隨從衛兵挖掘墓穴,另一部分守衛在周圍地區,墓穴挖成後,挖墓人全部被殺死,葬在國王墓地的周圍,以守衛國王的靈魂。巫醫發出咒語,詛咒那些膽敢騷擾國王英靈的盜墓人。國王和財寶下葬之後,巫醫將知道幕址的人帶到一個指定地方,由部落的其他成員加以殺害。至此,世上隻有巫醫一人知道墓穴的確切地址了。

羅得西亞地區的代理機構決心要找到這一藏寶墓地,於是巫醫不斷受到陌生人的騷擾。但巫醫始終守口如瓶,直到去逝。他的兒子把他葬在好望角之南。巫醫的兒子也沒逃脫密探的捕捉,他終於被投進監獄。後來他靠裝瘋的計策,在一個教父的幹涉下獲釋。以後的日子裏,他因神經麻木,記憶力的喪失而沒有說出墓地的確切位置。

洛本古拉的財寶靜靜地埋藏在讚比西河支流附近的一個地方,從來沒有人找到過它。以至於一些曆史學家對它的存在產生了懷疑。當然至今也沒有確鑿的證據否定財寶的存在。它始終是一個迷人的傳說。

馬塔貝勒人分布在讚比西河與林波波河之間,他們善長冶煉和熔接技術,煉出了許多黃金,製作了許多財寶。他們常常組建起強大的軍隊,對其他部落作戰,通過戰爭攫取大量財富。這些方麵是洛本古拉財富的主要來源。此外,洛本古拉允許白人在他的轄地勘探礦藏並因此得到了大量錢財。洛本古拉還做象牙買賣,也賺到了大量錢財。據此估計,與洛本古拉一起下葬的財寶價值300萬英磅,現在價值至少是上億英磅。

對於這樣一批巨額財寶,入侵羅得西亞的白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尋找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中一名叫J·G·W·李波爾特的少校在搜查德國軍官檔案時,發現一張地圖的草圖及一些寫有密碼的紙張。經測算,地圖上勾劃出的地區並不在德國人控製範圍之內。不久,李波爾特被派往東非作戰。在那裏,他審訊過兩名德國軍隊招募的非洲人新兵,得悉這兩人在戰爭前曾帶著一支德國小分隊進入羅得西亞,尋找一位國王呆過的地方。李波爾特對上述兩件事牢記不忘。以後,他幸運地被派往羅得西亞執行任務。在那裏,他聽說了洛本古拉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李波爾特作為政府官員,返回非洲占領地。他隨身帶著德國人的有關檔案,並終於譯出了戰時繳獲的密碼。這一切為尋找洛本古拉財寶提供了線索。根據德軍檔案,審訊非洲人的記錄,以及巫醫和他兒子關於國王最後到達地點的回憶,李波爾特把藏寶墓地圈定在方圓30公裏之內,並於1920年組織了一個小規模的探險隊,開始了探寶嚐試。但當被雇用的馬塔貝勒搬運工和挖掘工得知是去找洛本古拉財寶時,當晚就逃進了叢林。隻留下了李波爾特一人。

兩年後,李波爾特從西南非洲帶來搬運工,第二次進行掘寶工作。這次,他駕著一輛老式福特汽車,行駛在熟悉的路上。可是由於他們沒有得到葡萄牙政府頒發的勘探證,加之這一地區野蠻而不適於居住,發掘工作未能進行。

李波爾待把他們追蹤墓地經過、住過的地方,描述得神奇迷離、陰森可怕。他說那裏一片死寂,就連鳥獸魚蟲都不敢驚擾這位國王的亡靈。他說他確確實實地看到了巫醫兒子所描繪過的標記。但當他們開始挖掘那個地方,挖到兩架斷腿的骷髏時,人們就再也不願幹下去了。原因是有人夢見了一群不祥的蒼蠅,說這是要出事的預兆。到了晚上一個有經驗的、一貫小心謹慎的老獵人在營地外半公裏的地方被一頭雄獅吃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得不決定在拂曉前離開了那裏。

3年後,那迷人醉心的神奇的黃金,誘使李波爾特又來到了那個地方。這次他帶了不同的魔法和護身符,並用它們為探險隊員們壯膽。然而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個Y型深溝坍塌了,10人遇難。怎麼會坍塌的呢?人們感到莫名其妙,不可思議。工人們一分鍾也不願意呆下去了,李波爾特自己也病倒了,於是不得不再次離開了那塊可怕的地方。

1934年李波爾特又進入了這片叢林。但他遇到了另一類困難。葡萄牙政府提出財寶埋藏在葡萄牙的領土上,因而要分到財寶的一半。當地的德比爾斯礦產公司提出財寶中的寶石和黃金是從他們的礦山中竊去的,因而要分得75%,而倫敦教區社團也提出,財寶的主人——馬塔貝勒人是由他們這個社團托管的,所以應得到一半。迫於這一連串難以製勝的困擾,李波爾特被迫放棄了他夢寐以求、舍生冒險奮鬥20年的寶藏挖掘工作。

也許會像李波爾特感歎的那樣,有朝一日馬塔貝勒人回到這片土地,洛本古拉財寶將給他們帶來幸福和富裕。

隆美爾藏寶之謎

法西斯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身材不高,卻有著狐狸般的貪婪與狡詐,故有“沙漠之狐”之稱。

隆美爾曾任駐北非德國遠征軍司令,在1941至1942年間,他指揮德國非洲軍團橫掃北非、劫掠了大批珍寶。戰後聯邦德國一家報紙以《天方夜譚中神秘珍寶》為題,透露了隆美爾在非洲掠奪的珍寶,價值不少於10億英鎊。

隨著納粹德國徹底崩潰,隆美爾的這批財寶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隆美爾將這批財寶藏匿何處?也隻能在一些曆史資料和傳聞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有資料說,1943年隆美爾秘密地將這批財寶,運到奧地利。意大利等地,分散藏於山洞或海底。但時至今日並沒有一個人在這些國家找到一份隆美爾的財寶。

美國人肯·克裏皮尼經實地調查,現在又提出了新的說法。在北非突尼斯南部一望無際的黃沙之中,有一個無人知曉的沙丘區域,埋藏著90箱裝得滿滿的金幣,及一隻直徑約為2英尺的鋼箱,裏麵裝著真正的無價之寶,有閃閃發光的各色鑽石、紅寶石等各色寶石及其幾十種珍寶。這樣一批貴重的珍寶為什麼要埋在撒哈拉大沙漠炙熱的茫茫沙漠中呢?

1943年3月8日清晨,隆美爾將軍和他的一批親信,預感到失敗已迫近,末日就要來臨,聚集在突尼斯以南的哈馬馬特漂亮的別墅裏開會,商議如何將他的財寶藏匿起來。參加這次聚會的七人中,攝影師蘇特現仍在人世,他說:“許多人以為關於隆美爾財寶的故事中很多是胡說八道,可是我知道這是真實的。那天晚上我是在場的,有15到20輛軍車裝載著隆美爾的財物在半夜三更開走,消失在茫茫黑夜裏,駛向一個秘密的沙漠目的地。”

對此,克裏皮尼在調查中曾對蘇特說:從各種傳聞中,我總有一個印象,就是隆美爾的財寶由一些高速快艇帶往國外,趁黑夜橫渡地中海到了意大利。後來這支小型艇隊被英國轟炸機群發現了,艇組人員便將財寶扔入科西嘉附近的淺海之中。蘇特聽後堅定地說:“其中有一部分是對的,但人稱隆美爾為‘沙漠之狐’不是沒有原因,隆美爾為了迷惑敵人,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派出一支高速快艇的艦隊,裝了一些從博物館和宮殿裏搶來的若幹箱藝術品,運送到意大利沿岸的一個秘密目的地,而當英國轟炸機和海軍船隻竭力設法尋找這些滿載財寶的快艇時,裝運著隆美爾大部分珍寶的車隊已按照計劃,把珍寶埋藏在突尼斯的一個沙漠小鎮地區成百上千個沙丘當中的一個。至少,原計劃是這樣的。”而且蘇特還斷定:“這支德軍小分隊在突尼斯撒哈拉成功地埋藏完這批財寶後,在返回途中遇到英軍狙擊,全部戰死,無一生還。所以任何人,包括隆美爾元帥,都不知道金幣和珍寶的具體埋藏地點。”

“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大批財寶埋藏何處?由於沒有一個當事人生存下來,又由於眾人對藏寶地眾說紛紜,至今依然懸而未解,成了一個疑案,這也許會成為曆史上一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