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之謎
力和速度關係之謎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這樣的直接感覺:力產生速度,力大速度快,力小速度慢,力和速度緊密相關。
產生這種感覺是很自然的。在自然界,除了日月星辰是在運動以外,一切都是靜止的,如同一幅靜物寫生畫。但是,當用力推一下桌子,桌子移動了;若不再用力,桌子又不動了。這說明,力可以產生速度,有了速度,也就有了運動。再看一輛馬車,兩匹馬拉,馬車具備一定的速度;如果換成四匹馬拉,顯然馬車的速度要快得多。由此又說明,力大速度快,力小速度慢。
上述結論,不要說我們一個普通人(如果他從來沒有學過物理)憑著直覺,認為是正確的,就是兩千年前偉大的學者亞裏士多德在他寫的力學中,也發現了這條“規律”,他寫道:
“推一個物體的力不再去推它時,原來運動的物體便歸於靜止。”
然而,這個結論是錯誤的,直覺往往被一些表麵現象所掩蓋。由於有摩擦力和空氣阻力的存在,使我們產生了這種錯覺。伽利略在他的《兩種新科學》中這樣精辟地寫道:
“一個運動的物體假如有了某種速度以後,隻要沒有增加或減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會始終保持這種速度。”
伽利略的結論與亞裏士多德的結論顯然是針鋒相對的:亞裏士多德認為力與速度緊密相連的,而伽利略認為力與速度並沒有必然的聯係,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也就是後來牛頓所發展的思想,形成牛頓力學的基礎。
應該說,伽利略和牛頓居然能夠從現實世界中“超脫”出來,在一個完全理想的真空環境中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這是很不簡單的。這種衝破現實的開創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現在,對於稍微學過一點物理的人來說,都能理智地認為:力並不產生速度,力隻與加速度有關;物體在無外力作用時始終保持它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大家都很虔誠地認為牛頓三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都是千真萬確的。
那麼,現在我們又要再來打一個問號:牛頓定律果真放之四海而皆準嗎?比如說,世界上有沒有一個物體“在無外力作用時始終保持它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呢?你一定會說:“有!”你會舉例說:一草一木一石,如果沒有外力,它們保持著靜止;太陽月亮星星,始終是在不停地運轉。然而,我要說,這些例子並不說明問題。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因此一草一木一石,怎麼能說它們是靜止的呢!但是如果說它們是運動的(或許說它們在另一個坐標係統中是運動的),那麼使它們運動的外力是什麼呢?再說太陽月亮星星固然是在不停地運轉,但它們並不是勻速直線運動,而是沿著橢圓的軌道,在軌道上的速率也不是恒定的,它們按照開普勒定律在變化。況且這種橢圓運動是受著相互之間的引力支配著。於是,在地球上找不到一個真空環境,在太空中即使有了真空環境,卻又找不到一個能說明無外力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例子。由此牛頓定律自身又產生了新的矛盾。
提出這個矛盾當然不足以大驚小怪,也並不是完全否定牛頓定律。但是從這樣一個側麵觸及到牛頓定律的缺陷。為了解除這個疑難,必須引用現代物理的概念和相對論力學的原理。
超距離力之謎
在研究力和運動的關係時,我們發現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力:
一種是我們非常熟悉、也非常理解的力,它是來自於人體肌肉的收縮或者出自動物本能的活動,這是我們最早知道的力的來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采用機械或電力,又可以延伸和擴大人的能力。這種力必須真接與物體接觸,把力直接施加在物體上,於是使物體從靜止變為運動,或者使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比如用手去推車,用纖繩去拉船,讓毛驢去推磨,這些都是使力直接作用到物體上,於是車走了,船行了,磨轉了。又比如用起重機吊物體,由於物體直接掛在吊鉤上,於是起重機的力量通過吊鉤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吊起。這幾種情況都是力與物體直接接觸。還有一種情況是力通過中間媒質作用在物體上。比如用槳劃船,人並不是用槳直接推船行進,而是用槳向後推水,使水產生一個反作用力來推船,因此,力是通過水這個媒質作用在船上的。中間媒質在力的傳遞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一種力卻完全不一樣。它不直接與物體接觸,甚至也不需要中間媒質的傳遞,它能超距離地產生作用。如萬有引力就是這樣一類力。在茫茫的宇宙中,星星、月亮、地球和太陽彼此之間,都存在著互相吸引的力。這種吸引力引起行星繞太陽的運轉,形成天體固有的運動。在地球上,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一塊石頭不管是離地1米高,還是離地100米高,它都受到重力的影響,即便這塊石頭是在真空中,它依然有重力存在。這使我們想到聲音的情況:聲音得以傳播,是需要有中間媒質的。比如在空氣中,聲音就可以得到傳播;而在絕對真空中,聲音就無法傳播。可是萬有引力在絕對真空中,照樣存在,照樣能傳遞萬有引力。因此,萬有引力是一種名副其實的超距離力。
超距離力的源泉不是有生命的人,不是人的一種主觀努力,而是無生命的具有一定質量的物體。兩個靜靜的無生命的物體,它們之間居然產生著互相吸引的力,這點本身就夠耐人尋味的了。況且,這種超距離力還可以不受距離的影響,不需要任何媒質就可以傳遞,那更是令人奇怪的了!
萬有引力究竟是通過什麼來傳遞的呢?為了給予合情合理的解答,科學家們引進了“以太”的概念。“以太”是一種無重量、無色、無臭的物質,它是一種能充滿一切透明物體和全部真空的媒質,而且以太是絕對靜止的,以以太為參照物所建立的參考係,可稱為絕對參考係。就是這種以太,也充滿了宇宙空間,成為星體運行的中間媒質。這樣,萬有引力終於找到了傳遞它的中間媒質,這就是“以太”。
雖然以太牽強附會地解釋了萬有引力的現象,但畢竟對以太的存在難以置信。因為這是一種捉摸不透的物質,與以往我們所遇到過的任何物質都不一樣,它並沒有任何物質存在的特征,但是它卻有著神通廣大的功能。它如同上帝的存在一樣難以相信。而且,由於以太的引入,產生了許多自身矛盾的現象。因而,以太在經典物理學的發展史中,僅僅是一個匆匆的過客、短暫的幽靈。
以太之謎(一)
從17世紀以來,“以太”曾經是物理學發展史中的一個幽靈,飄遊徘徊,甚至滲透到多種學科領域中去。它的出現是人們主觀意識的產物。正如遠古人類對自然現象不理解而產生了宗教、信奉著上帝一樣,當物理學發展中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也就唯心地按主觀願望虛構出稱之謂“以太”的奇妙物質。
在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以後,有兩個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一是萬有引力作為一種超距離作用力,是通過什麼媒質來傳遞力而產生作用的;二是牛頓力學適用的是慣性係統,而慣性係統必須相對於一個絕對參考係而言的,那麼宇宙空間中到底有沒有一個絕對參考係?如果這兩點得不到解釋,牛頓力學的基礎就會動搖。
當笛卡爾首先引入“以太”這個概念以後,無形中為牛頓力學的困惑帶來了一線光明。按照笛卡爾的想法,以太是一種充滿了一切透明物體和全部真空的媒質。它既無重量,又無色無臭。由於以太的存在,萬有引力就是通過以太作為媒質傳遞力的作用。同時,由於以太在絕對空間中是靜止不動的,因此以以太為參照物所建立的參考係,必然是絕對參考係。
在光學的發展中,一直是有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的微粒說,認為發光體發射出來的是微粒;另一種是惠更斯的波動說,認為光是一種波動,這樣才能比較好地解釋光的幹涉和衍射的現象。如果從後一種波動學說出發,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光波在真空中能夠傳播,它是通過什麼媒質傳遞振動的呢?於是在楊氏的倡導下“光以太”應運而生了。由於光以太能傳播光波,如同海中的水波那樣,因此光以太更具備物質的特征。
牛頓對於以太的態度是比較微妙的。牛頓在青年時代曾提出了引力的以太起源假說,可是在1704年的《光學》一書中,矢口未提以太;在1706年拉丁文版《光學》中,居然尖銳抨擊以太假說;1716年《光學》再版中,他既提出了有關以太問題的假說,又保留了反對以太的某些觀點。牛頓為什麼會有這種態度呢?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牛頓既作為牛頓力學的創始人,又作為光的微粒說的代表,他必然在以太問題上是處於矛盾的地位。
在電磁學領域中,富蘭克林提出了“電以太”,他認為:一切物體中都存在一種無所不在的電流體,隻不過在正常狀態下物體中的這種電流體觀察不到。但是當摩擦或其他因素的幹攏以後,使有的物體失去電流體,另外的物體獲得多餘的電流體,於是產生了“電流”的現象。按照電以太的概念,人們似乎看到電流如同人的血液一樣在導線中流動。
麥克斯韋還把以太的概念應用到電磁理論中去,提出了“以太渦旋”的新概念。他設想在全部空間都充滿著磁力管,而每個磁力管中充滿著以太,這些以太都在作旋轉運動。由於旋轉流體都會產生縱向收縮和橫向排斥的現象,所以以太渦旋也會產生這種效應。在這種模型中,磁場相當於以太渦旋的角速度,電場相當於渦旋的橫向位移,而電流相當於以太渦旋中間夾雜的粒子的流動。
如果說,上帝隻有一個,那麼,以太卻已經成為一個家族。綜上所述,不是有引力以太、光以太、電以太、以太渦旋等等?這些以太之間,相類似又不盡然,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看不見、摸不著,難以讓人揣度。
如果說,以太解釋了經典物理中若幹分支的一些疑難現象;那麼,倒不如說,以太的概念使人增加了混亂,以太本身也隱含著更尖銳的矛盾。
以太之謎(二)
任何一種虛構的東西都會出現破綻。正如雕塑家羅丹說過:“一個藝術家,故意要裝飾自然,那他創造出來的東西是醜的,因為他說謊”。“以太”這個虛無漂渺的東西必然也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前麵已經說過,以太充滿著一切透明物體和全部真空,以太在絕對空間中是靜止不動的。因此,以太可以說是一種永遠靜止的媒質。正因為這樣,太陽、地球以及星星都是參照以太作絕對運動。
我們知道,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它的速度為V=3×104米/秒,而光的速度為C=3×108米/秒。因此由於地球與太陽之間有一個相對的運動,使之在地球上用望遠鏡觀測時出現光行差現象。這種光行差現象用望遠鏡的傾角α表示:
tgα=vc
如果把V和C的數值代入,得tgα=0.0001,於是α≈0.0001弧度。這個數值無論是從計算還是直接觀測都非常符合。由此說明:地球相對以太的速度等於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反過來說,以太和太陽係之間沒有相對運動,以太似乎相對於太陽是靜止的。
這樣就產生了矛盾:開始我們已經說過,太陽是參照以太作絕對運動,現在的結論是以太相對於太陽是靜止的,也就是太陽相對於以太沒有絕對運動。這如何解釋呢?
問題還不僅僅在於此,由光行差現象,我們證實了以太對太陽相對靜止。同樣也可由光行差現象證實以太對其他恒星相對靜止。那麼是不是應該說以太相對於銀河係靜止?但是太陽又以2.5×105米/秒的速度繞銀河係的軸轉動。假如說以太相對於銀河係靜止,那麼以太相對於太陽靜止又是不成立的了。
接著,我們再從以太最初的概念出發,認為地球也是參照以太作絕對運動。那麼,從相對運動的觀點來看,既然地球在以太中以速度V作無阻力的絕對運動,反過來以太對地球就應該以一V的相反方向速度流動。於是地球上就應該測得到“以太風”的存在。為此,物理學家們紛紛用各種實驗試圖證實這種“以太風”的存在。其中以1876至1887年之間由邁克爾遜和莫雷兩人所做的實驗最為著名。實驗結果表明:以太風並不存在。於是隻能說明:地球相對於以太是靜止的。
綜上所述,以太似乎是相對於地球靜止,以太又似乎相對於太陽靜止,以太還似乎相對於銀河係靜止。然而地球繞太陽公轉,太陽繞銀河係也在公轉。這裏的矛盾重重,“以太”再萬能也無法自圓其說。
另外,我們還說過,以太在作為超距離力的中間媒質而言,它既作為一個絕對參考係,又不阻礙任何物體的運動。它如同我們在化學中所遇到的催化劑一樣,本身不發生任何變化。以太雖然能傳遞萬有引力,但它絲毫不左右運動,運動也絲毫不左右它。可是在“光以太”中,以太既然能傳播光,而光是橫波並不是縱波。大家知道,聲波是一種縱波,它的傳播方向和振動方向是一致的,所以對於媒質隻有一個壓縮的過程。空氣正是受壓縮,能傳遞聲音。可是光是橫波,它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動方向是相垂直的。這樣就要求傳遞橫波的媒質必須具有切變的性質,因此光以太必須是一種類似彈性固體,因為隻有彈性體才能承受切變。既然以太是一種彈性體,它必然要對物體的運動起阻礙作用;反過來,運動的物體也會對它產生反作用。尤其是在光線通過水和玻璃等透明物質時的光速減慢,說明水和玻璃等物質對以太有影響。這樣,以太在力學現象中的角色與在光學現象中的角色判若兩人,以太自身發生了矛盾。
盡管以太在四麵楚歌中處境不妙,但是在沒有更好的理論來替代它時,它仍然霸占著經典物理界的寶座。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才真正徹底地清算了“以太”的誤謬。
一場有趣的辯論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片麵性。尤其在物理學中,實驗的驗證與對規律的闡述,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況且有些物理規律通過實驗有一定的困難,那就不得不借助於數學上的嚴密證明。比如對於天體的運動或者宇宙的年齡,作為人類有限的生命而言,很難用實驗來證實。
伽利略不僅僅是物理學的先驅,而且也是一位雄辯家。在討論自由落體運動這個問題時,就曾經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這段對話是伽利略在1638年發表的著作《關於兩種新科學的對話和數學證明》中摘錄下來的。有兩個威尼斯的貴族,一個名叫沙凱多,另一個名叫薩瓦蒂,與另外一個亞裏士多德的門徒叫辛佩喬進行辯論。其中薩瓦蒂就是伽利略本人的影射。
薩瓦蒂:辛佩喬先生,請你告訴我:你是不是承認任何下落的物體都具備它的自然速率?
辛佩喬:是的,自然界賦予重的物體下落的速率大,輕的物體下落的速率小。
薩瓦蒂:好,如果我們把兩個自然速率不同的物體連結在一起,那麼速率慢的物體會阻礙速率快的物體,速率快的物體會拉著速率慢的物體。你同意嗎?
辛佩喬:我看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薩瓦蒂:如果這點是正確的,我們再進一步假設:一塊大石頭下落速率為8,一塊小石頭下落速率為4。那麼,當兩塊石頭連結在一起以後,它們合起來的速率一定大於4而小於8。
辛佩喬:這是自然的。
薩瓦蒂:但是這還沒有說完。由於兩塊石頭連結在一起以後必然要比大石塊重,它們結合以後的下落速率也必然比大石塊的速率要大,也就是合起來的速率應該大於8才對。你同意嗎?
辛佩喬:我完全被弄糊塗了。
是的,亞裏士多德的得意門生被弄糊塗了,因為伽利略從“重物比輕物下落得快”的假設出發,卻得出了“重物比輕物下落得慢”的結論。也就是“以子之矛還子之盾”,因而使對方陷於自身的矛盾之中而無法招架。
這裏的毛病主要出在前提有矛盾,一個前提是:重物下落得快;另一個前提是:重物受到阻礙會下落減慢。如果我們用數學表達式來看,就更清楚了:
大石塊質量為M,速度為V1,小石塊質量為m,速度為V2,那麼根據第一個前提,兩石塊連結在一起質量為M+m,速度為V3,則有:
M+m>M>m
V3>V1>V2
但根據第二個前提,小石塊對大石塊有阻礙,所以結合後速度V3應介於原兩個速度之間:
V1>V3>V2
於是出現了V3既大於V1,又小於V1,最後隻能否定原來的前提,從而通過反推,證明了任何物體下落的速度是一樣的。
萬有引力之謎
由“蘋果落地的傳說”,使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廣為傳播,家喻戶曉。人們一邊驚歎萬有引力定律適用於整個宇宙而皆準,一邊也把創立如此偉大定律的牛頓推崇為物理學界的泰鬥。
盡管人們把“牛頓——蘋果——萬有引力”聯係在一起,但是作為牛頓最傑出的貢獻並不是萬有引力定律,而是牛頓三定律。牛頓三定律揭示了力和運動的規律,它是經典力學的三根支柱。而萬有引力定律隻能說是牛頓三定律的一個補充,對於人世間力的產生作了一個注解。
實際上,牛頓對於自己所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一直是抱著非常小心謹慎的態度。當牛頓利用萬有引力的公式來計算地球的引力和太陽的引力時,他把計算結果在抽屜裏擱置了整整15年而沒有公開發表。原因是地球和太陽都是由很小的質點組成起來的球體,為什麼這些小質點產生的引力,在宏觀上可以看作為質量集中在質心所產生的引力呢?這兩者是如何等價呢?要解釋這個問題,必須用到三重積分。可是當時連微積分還不懂得。直到15年之後牛頓創立了微積分,他用三重積分圓滿地解釋了這個問題,他才將計算結果公諸於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才重見天日。
然而,萬有引力定律本身還孕育著許多令人費解的問題,對於這點,連牛頓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比如,兩個物體不管相距多遠,都會產生萬有引力。這個萬有引力從一處傳到另一處,居然不用花費時間。那麼這種力是靠什麼傳遞的呢?假如有的話,這個傳遞者一定要比光速不在以下,那麼除了光子以外還會是什麼呢?
另外,萬有引力為什麼與質量成正比?質量這個屬性為什麼會產生引力,而不產生斥力呢?整個宇宙是對立統一的,如果隻存在萬有引力,而不存在“萬有斥力”的話,宇宙終究會因吸引而坍縮下來,這怎麼可能呢?
再有,萬有引力為什麼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大家知道,光的輻照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那是因為輻照出去的球麵與半徑的平方成正比,而單位麵積上的輻照度自然與半徑的平方成反比了。難道萬有引力也是一種向外輻射的引力場嗎?還有,為什麼在宇宙中引力常數是恒定的?這個常數到底是宇宙中哪些基本因素決定的呢?
就是諸如此類的疑點,牛頓試圖去解釋,但終未如願。因此,牛頓很謙虛地說:“到現在為止,我隻是根據萬有引力來說明天體現象和海潮現象。但是至今我還不能從這些現象中得出引力的根源。這些根源還是讓別人去發現它吧!”牛頓最後說了一句頗具哲理的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
確實如此,愛因斯坦是站在牛頓的肩膀上,而我們又是站在愛因斯坦的肩膀上,科學就是靠這種人梯而不斷進步的。
重力加速度之謎
不知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試驗;假如你在北京用磅秤稱體重為60公斤,那麼你帶著這個磅秤到廣州再稱一次體重,你會發現輕了80克重。這是因為盡管你的質量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廣州和北京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廣州是9.788米/秒2,北京是9.801米/秒2,你在兩地受到的重力也就不一樣大了。同時,由於用了同一個磅秤,它的彈簧秤的零點並沒有改變,所以彈簧力可以客觀反映重力的大小,於是重力的差別就反映了出來。
從上述例子,我們知道,在地球不同緯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樣大的。一般來說,緯度越小,重力加速度越小;緯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赤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為9.780米/秒2,而北極的重力加速度最大,為9.832米/秒2。
重力加速度不但與地球的緯度有關,而且也與海拔高度有關。比如,在海平麵的重力加速度與喜馬拉雅山上的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在高山上的重力加速度顯然要小。
地球上有地球重力加速度,月球上有月球的重力加速度,土星、木星也各有它們自己的重力加速度。甚至太陽還有大陽的重力加速度。
那麼,為什麼重力加速度有如此千變萬化呢?其實這點並不難理解。因為由萬有引力的公式:
F=GM·mr2
其中G是引力常數,M代表地球(或其他星球)的質量,m代表物體的質量,r為這兩者之間距離。顯然重力加速度g=GMr2,在這個表達式中,M隨星球不同而異,r隨緯度或海拔高度而變,於是形成了上述重力加速度的千變萬化。
然而,問題還要比這複雜得多,上述公式中一直認為G是一個常數。但是這點越來越被人們懷疑。有人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認為宇宙在不斷膨脹,物質密度越來越稀,於是認為引力常數將越來越小。或者說,G隨時間而變小。
另一種理論認為引力常數G隨距離而變化,尤其是美國科學家朗在1976年的工作,從多年測得的數據,歸納出一個經驗公式:
G=G0(1+0.002lnr)
其中r為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這意味著距離r越大,引力常數越大,或者說,萬有引力在宏觀尺寸上,尤其對於天體之間,顯示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而對於粒子的微觀世界,作用就小。
正因為人們對重力加速度還不是完全了解,所以人們很難在地球上造成一個無重力環境,或者說實現一個在引力場屏蔽下的環境。即使在宇宙飛船或人造衛星的失重環境也絕非是絕對的無重力,仍然受到月球引力或太陽引力的攝動。
科裏奧利力之謎
在新型的大型遊樂園裏,到處可以看到旋轉的器具,比如“登月火箭”、“大轉盤”等等。我們就拿最簡單的旋轉圓盤來講,你或許不會想到其中還有著高深的學問。
假如有一個旋轉圓盤以恒定角速度ω旋轉,在旋轉盤的邊緣A點插一麵小紅旗。你站在圓盤的中心O向那麵紅旗走去。你會發現,盡管你是朝著A點走去,但腳步卻不知不覺地向側麵邁步,最後你會走到邊緣的B點。這就是說,人在徑向走動時,會受到一個側麵的慣性力,這個慣性力稱作為科裏奧利力。
自然界科裏奧利力的現象很多,比如在地球的兩極,可以使流動的大氣形成旋風;又在沿赤道地區可以形成信風。
這個科裏奧利力是怎麼產生的呢?
第一種情況,假如圓盤不旋轉,人從圓心O經過C點到達A點,他不受任何外界力;第二種情況,假如圓盤是以恒角速度ω旋轉,人站在C點不動,這時由於圓盤旋轉,使人受到一個慣性離心力,這個力的方向是從圓心向外。
假如把上述兩種運動組合起來,也就是圓盤也在轉,人也沿直徑方向走動,那麼照理他的受力情況也應該是上述兩種情況的合成。人隻應該受到一個外界力,那就是慣性離心力,這個力並不會使人走偏到B點去。
但事實是人不但受到慣性離心力,而且還受到另一個側向的慣性力,即科裏奧利力。這個力純粹是由於運動的牽連產生的。由於人的沿徑向運動,由於圓盤旋轉,這兩個運動產生了這個新的力。
於是,這不得不使人不解,為什麼運動可以產生牽連的慣性力呢?假如圓盤的角速度ω是變速的,人徑向移動也是加速的,那麼這兩者會不會產生出新的慣性力呢?
由此又使我們產生一個疑問:是力產生運動呢?還是運動產生力呢?
摩擦力之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眾多力中間,要數摩擦力最為複雜。它包括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動摩擦等等。
滑動摩擦應該是最簡單的,它等於正壓力乘上摩擦係數。這個滑動摩擦係數也是最為複雜的,它每兩種材料接觸會產生一個摩擦係數,所以滑動摩擦係數往往不是查表得到,而是根據實驗數據給定。
滾動摩擦相應就要複雜一些,就以軸承來說,就有許多型式,像滾珠軸承、滾子軸承、止推軸承等等,不同類型的軸承,它的滾動摩擦係數是不一樣的。
靜摩擦和動摩擦也能相差很多,當推一個桌子時,桌子和地麵產生靜摩擦,它的摩擦力在逐漸增大,達到一定值時,桌子被推動了。但是一旦桌子被推動以後,它的動摩擦力就小得多,因此推起來就省勁得多。
在實際生活中,這些摩擦力是混在一起的。需要區別對待,認真分析。比如:一列火車在出發前為什麼要往後退一下?那是因為:如果列車不往後退一下,那麼每節車廂之間都是緊緊拉著,整個一列火車如同一個整體(成一個剛體),那樣要起動所要克服的靜摩擦力將會是很大的。相反,列車倒退一下,各車廂之間鬆動了,這時隻需要克服第一節車廂的靜摩擦力,那就小得多,很容易拉動。等拉動以後,隻需克服第二節車廂的靜摩擦力。以此類推,拉動第三節、第四節……這個例子就是利用靜摩擦力的特點。
另有一個例子,在自行車加速行進時,地麵作用在前輪和後輪的摩擦力是不一樣的。對於後輪,摩擦力是向前的。這樣,後輪作為主動輪就有一個向前的趨勢。相反,對於前輪,是從動輪,摩擦力是向後的。這個例子又很好地說明了對摩擦力要揚長避短。
至於摩擦力的機理,那更是眾說紛紜了,較早的論點是表麵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表麵越光滑,摩擦力越小。但是後來發現這種論點並不正確,當兩個接觸表麵非常光滑時,非但不是摩擦力減小,相反兩個物體卻粘住了。這種例子很多。比如,在製作光學器件時,往往把兩塊光學鏡片直接接觸而形成一個整體,在光學工藝上稱作“光膠”,實際上沒有使用任何膠,而是利用接觸麵本身的光潔。另一個例子是一種新的工藝,叫“摩擦焊”。當兩種不同的材料,比如鋁和不鏽鋼,由於材質不同、熱膨脹係數不同,很難用釺焊或氬弧焊來焊接。這時可采用摩擦焊的方法,把兩種材料通過摩擦使它們形成分子間的接觸,從而由於分子的引力使兩種材料緊密結合起來,等於牢牢地焊接了起來。
總之,目前的看法是,兩個物體如果表麵光滑,可以減小它們之間的摩擦力。但是,當表麵十分光滑時,兩個表麵的分子進入分子間的引力圈,那時摩擦力反而增加,從而牢牢地粘接起來。
這種看法是否正確,還有待於實踐進一步證實。隨著對物質微觀的探索,對於摩擦力的機理是否還會有新的啟迪?
宇宙的幾種力之謎
紛紜的世界,可以說是充滿著力的世界。人要挪動一下位置,肌肉要產生力,然後要克服空氣阻力和地麵的摩擦力。植物要生長,要克服地心的引力。魚兒在水中遊泳,受到重力、浮力和水流的阻力。總之,就我們感性所知道的力有:重力、彈力、壓力、浮力、阻力、電力、磁力、摩擦力、爆炸力等等。
這些力如何把它們歸結為幾種基本的力呢?從30年代起,隨著粒子物理的發展,物理學家們認為:所有的力尋找它最終的源頭,乃是亞核粒子交換其他的粒子。因此從交換粒子的不同,而對宇宙中的力作一歸類,最終歸為四大基本力。這四大基本力是: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
引力發現最早,牛頓早在1665一1666年倫敦發生瘟疫期間,他在家鄉躲災的時候,就開始考慮萬有引力的問題。他聯想行星的運動和潮汐的漲落,希望用萬有引力來統一這種認識。由於數學計算上還不成熟,直到1685年,牛頓才將萬有引力正確的表達式公諸於世。萬有引力幾經滄桑,即使到了普朗克的量子學說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建立,但在宏觀上仍然沒有否認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
電磁力包括電力和磁力。關於磁力,中國對其認識最早,指南針就是磁力的最早應用。靜電力的研究要歸功於庫侖,庫侖在1777年,發明了一種用細金屬絲製成的扭秤,以此來測定靜電力。通過實驗,他得出了靜電力的公式為
F=KQ1·Q2R2
這個公式與萬有引力的公式非常相似。把電與磁結合起來要歸功於麥克斯韋,通過麥克斯韋方程客觀地描述了電磁波的傳播規律,同時也使人認識到光線也是電磁波的一種。進一步從現代物理學的觀點看,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電磁力是通過交換光子來傳遞的。
強力是指原子核內部的核力。自從人們弄清原子核的內部結構以後,發現質子都帶有正電荷,如果按照庫侖定律,同性電之間應產生斥力,那麼質子之間不能聚在一起,物質的原子就要隨之崩潰。可是為什麼原子核中的質子仍能緊密聚在一起,這就是原子內部的核力在起作用。從現在軍事應用上的原子彈和氫彈,也都是核力的釋放。從強力的機理來講,它是通過交換π介子或膠子來傳遞的。
最後一種是弱力,由於它不同於引力、電磁力那些宏觀可見的力,它隻存在於10-5厘米以內的範圍,所以感知它比較困難。然而,在科學實驗中發現中子衰變的過程是:
中子—→質子+電子十中微子
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光子參加,所以不是電磁力引起。同樣,也不是引力引起的,因為粒子的質量太小,其引力不足以引起衰變。最後,核子間的強力是相吸引的,更不可能造成衰變。於是就命名為產生粒子衰變的力為“弱力”。這種弱力是通過中間玻色子W和Z來傳遞的。
是不是還有新的自然力呢?除了這四種基本力之外,會不會還有第五種力、第六種力呢?
宇宙第五種力之謎
據1988年的法國《科學與未來》雜誌報道,兩年以前美國物理學家菲茨巴赫發現了宇宙第五種力,這種力稱為“超電荷力”或“超負載力”。
原來,早在1922年,匈牙利物理學家埃奧特沃斯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以當時很高的精度來驗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物體下落的重力加速度值是應該相同的,然而埃奧特沃斯發現測量的數據存在著1%的微小變化,這種誤差無法解釋。
當然,在埃奧特沃斯的時代,人們尚不知道原子核是由重子(質子和中子)所組成。這時,菲茨巴赫重新分析了埃奧特沃斯的實驗,認為由於不同物質和不同化學結構的物體,其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因此造成實驗中重力加速度偏小的原因就是這種微小的排斥力存在。這種力既然不是電磁力引起,所以稱“超電荷力”。它又不是質量所引起的,所以又稱“超負載力”。如果通俗點講的話,這種力可以認為是“萬有斥力”。
為了說明第五種力容易被掩蓋的事實,菲茨巴赫指出:由於物體的質量幾乎等於其原子核中重子數的內容,所以難以分辨出重子數的影響,容易忽略這種斥力的存在。然而質量和重子數畢竟是有區別的。如果人們僅僅靠質子和中子來聚合一個原子核時,發現並不能得到預想的元素。這就是說,質量是有虧損的。這種虧損應該歸結為質子和中子之間還存在著一種能量。按照愛因斯坦相對論,質量和能量是可以轉換的。因此把埃奧特沃斯的測量結果歸結為實驗誤差是不公正的,這必須與物理的本性聯係起來,也就是要與第五種力聯係起來。
隨後,美國實驗物理學家蒂貝格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製作一個空心銅球,使它的密度正好與水的密度一樣。這樣,它就可以自由沉浮在水中。把它放在靠近峭壁的水麵附近,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水和銅應該同樣被峭壁所吸引,球應該是靜止不動的。然而,球卻在移動,說明由於物性引起的斥力在起作用。
關於第五種力,學術界正在論戰。反對派說:實驗誤差可能是由於地球內部地質構造的非均質所造成;也有的說,或許是太陽引力在起著微妙的影響等等說法都有。就是主張第五種力的科學家們內部,看法也不一致。有的認為:第五種力與重子數(即質子數與中子數之和)成正比;另有人認為:第五種力決定於中子數與質子數的差。
更有意思的是,美國空軍的一個實驗基地,為了驗證菲茨巴赫的第五種力,在600米的高塔上,每隔90米高度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結果表明:在較低的高度,即小於200米以內的距離,確實存在斥力,即在萬有引力上要附加一個第五種力。可是在較高的高度時,發現除了第五種力以外,還伴隨著一個新的引力,很可能是宇宙中第六種力。
至此為止,不但向人們預示著第五種力之謎,又預示著是否還有第六種力、第七種力?
物質幾態之謎
軍隊有“三軍”,那就是“海、陸、空”;物質有“三態”,那就是“氣、液、固”。這似乎已經成為人之常識了。可是,這回又要提醒你了,這種觀念過時了。正像現代軍隊已經更加細化了,什麼裝甲兵、通訊兵、雷達兵、防化學兵、火箭兵、原子武器兵等等,物質的狀態也更加細化了,據現在所知,物態就不下十幾種。
首先,“氣、液、固”三態仍然是物質宏觀下最明顯的狀態。就以水來講,水僅僅是在0℃~100℃之間,如果低於0℃,水就變成固態的冰,而高於100℃,水又變成氣態的水蒸汽。再以氫氣來講。常溫下是氣態,但當溫度為一253℃時,變為液態氫,當溫度再低到一259℃時,變為固態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