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李斯變節,二世詐立(1 / 3)

秦始皇本來是想通過巡遊來避禍,卻沒想到自己會死在巡遊途中。秦始皇“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在古代,如果病情不嚴重一般都說“疾”,若說“病”,定是大病,但秦始皇忌諱說“死”字,因此大臣誰都不敢說讓秦始皇安排後事。

由於病情加重,且旅途勞頓,因此在到達沙丘宮時,秦始皇不得不停下來在行宮休養,但他的病情卻一點都沒好轉,反而越來越重。秦始皇終於知道自己大限已到,這時他才考慮到後事,於是命趙高代筆賜書給公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雖然秦始皇並未直接言明讓扶蘇繼承王位,但詔書的內容表明秦始皇決定由扶蘇繼承秦帝國的二世皇帝之位。

不過秦始皇沒有想到的是,還未等詔書發出去,他就駕鶴西去了,而他死後的事情,就由不得他做主了。

秦始皇突然暴病而死,不僅他自己沒有想到,就連他身邊的李斯、趙高,包括他的小兒子胡亥都未想到。秦始皇一死,讓手握大權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難,因為此時秦帝國還未確定接班人,最高權力處於真空狀態,一旦被外界知道秦始皇已經暴斃,必將會引起宮廷爭鬥和社會大亂,所以李斯決定秘不發喪,等回到鹹陽再做決定。

李斯的擔心不無道理,秦滅六國後,六國逃亡的王孫諸子以及不甘心被秦滅國的人很多,這些人無時無刻不想刺殺秦始皇,先前有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秦始皇僥幸躲過一劫;後來秦始皇帶大內侍衛微服出巡,結果在鹹陽城遇上盜賊,差點命喪黃泉。秦始皇生前就有如此多的人想刺殺他,若天下人知道秦始皇已死,必會產生暴亂。由於秦始皇生前未立皇後,也未立太子。太子乃國之儲君,國之根本,太子一動,則天下動搖;太子如果不確立,不僅所有皇子甚至外人也會想著去奪這個位置。皇後在皇帝在世時可以母儀天下,在皇帝死後可以掌管政權,在擁立新君,穩定大局方麵,可以發揮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太子和皇後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偏偏秦始皇既無皇後,又未立太子,這中間有太多的空白給別人發揮,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引起政亂,所以李斯決定秘不發喪是有道理的。

在決定秘不發喪後,一切事情隻好按照秦始皇生前照辦,要每天正常地給秦始皇送膳,還要找人每天替秦始皇處理政事。這兩點都比較容易辦到,但由於時值酷暑時節,秦始皇的遺體很快就腐爛發出難聞的臭味了,而大隊人馬卻隻能按照原來的巡行路線回鹹陽,在路上的時間很久,而又不能改變路線盡快趕回鹹陽,所以李斯就想辦法命人弄來很多臭鮑魚,將這些鮑魚裝在其他車子上,鮑魚的臭味和屍體的臭味相互混淆,這樣就能掩蓋住秦始皇遺體所散發的臭味了。

正在李斯為“秘不發喪”的事忙得焦頭爛額時,有一個人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這個人就是趙高。

秦始皇在去世前命趙高代筆寫了召公子扶蘇回鹹陽的遺詔,但“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秦始皇死後,這封詔書遲遲沒有發出去,仍在符璽令趙高手中,這就給趙高施展陰謀提供了時機。

趙高深受秦始皇恩寵,曾經犯了死罪,本來被蒙毅判處了死刑,但秦始皇卻赦免了他,並且官複原職。如今秦始皇已死,而秦始皇確定的接班人是公子扶蘇,扶蘇與蒙恬關係融洽,而蒙毅是蒙恬的弟弟,由此可知,若扶蘇繼承王位,那趙高的下場必定不如秦始皇在世時好。趙高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和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於是決定篡改遺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