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國王聽說巴布教徒起兵反抗的消息後,嚴令地方武裝前去圍剿,但義軍很快便擊潰了地方武裝。國王的叔叔密爾紮·馬赫底·古裏親自率領官軍前去鎮壓,屢攻不得手。馬赫底不斷向堡壘增兵,最後以10000人的兵力將不足250人的義軍團團包圍在堡壘中。馬赫底意識到,強攻雖也能奏效,但官軍必定會付出高昂的代價,因為義軍的堡壘十分堅固,而且他們雖然人數少,但個個勇猛過人,以一當十。他苦想出一條十分狠毒的誘騙之計。他知道,義軍長期在堡壘中作戰,供給自然成問題,他們必定想轉移到別的地方,以圖重新發展力量。而且,巴布教徒十分虔誠地信仰伊斯蘭教,如果以《古蘭經》為誓,誘騙他們走出堡壘,他們很可能會上當。而隻要他們失去了堡壘的掩護,官軍的優勢兵力便能輕而易舉地殲滅他們。
一天,馬赫底下令官軍停止攻擊。他身著伊斯蘭教禮服,手捧著《古蘭經》慢慢走到古墓前,那樣子決不像是要屠殺義軍,而像是要舉行什麼宗教儀式。隻見他在古墓前站定,手捧《古蘭經》對義軍們說:“隻要你們放下武器,離開堡壘,我以主的名義起誓,一定會保證你們的生命和自由。”
起義軍見馬赫底手捧《古蘭經》的那副虔誠的樣子,信以為真,便紛紛放下武器,走出了堡壘。馬赫底見他的毒計成功,下令官軍開始屠殺。很快,手無寸鐵的義軍便都倒在了血泊之中。馬赫底的這種利用宗教信仰殺害義軍的手段真為古今罕見。
陶淵明的勸學詩
陶淵明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舒適的生活。
一天,鄰家有個讀書的少年前來向他求教,畢恭畢敬地行了禮,然後虔誠地說:“陶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淵博的學識,但不知您年少時讀書有無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少年講完,不禁仰麵捋須哈哈大笑,隨即說道:“天下哪有什麼學習妙法?隻有笨法,全憑下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嘛!”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十分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親手耕種的那塊稻田旁,指著一棵稻苗說:“你蹲在這裏,仔細認真地看一看,告訴我它現在是不是在長高?”
那少年依陶淵明所說,目不轉眼地看了很久,把眼睛都看酸了,仍不見稻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道:“真的沒見長嗎?那麼,原先矮小的稻秧,是如何變成這麼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它每時每刻都在滋長,隻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同樣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隻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大磨石問少年:“那塊磨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麵呢?”
“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
少年搖了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麵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複一年,才成為這樣的,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學習也是這個道理,要是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敢要求學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放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同意,寫道: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易知府智辨盜賊
明憲宗成化年間,易貴任辰州知府時,有一個貧民給人送紙,在中途休息時,由於疲累竟睡著了,醒來時,紙已被人偷走了。貧民沒有辦法,連忙到官府報案請求追查。
易知府受理此案後,當即令手下的差役把丟紙地方的石頭抬到官府石階下進行審問。他叫手下杖打石頭,吸引了許多圍觀者。易知府看到觀者如潮,忙令手下把大門關緊,讓進來觀看的人每人都拿出零錢來資助丟紙的貧民。這樣一來,大家都以為此案已經審結,偷紙的盜賊也因此而放下了墜墜不安的心。
知府問丟紙的貧民,紙張上有沒有什麼明顯的特征和記號,貧民說有,他見到紙張就能認出來。於是易知府讓貧民在附近悄悄地住下,不要拋頭露麵。
過了幾天,官府貼出告示,說因急用,大量收購商人們手中的紙張。紙張送來後,他叫送紙的人在所送紙張上寫下名字,待收齊後再來取錢結帳。晚上讓貧民出來辨認,終於找到了自己丟失的紙張。根據紙張上寫的名字輕而易舉地就抓獲了偷紙的盜賊。
吳承恩巧計懲奸商
河下鎮有個開黑糧行的奸商,叫張全興,他屯積居奇,然後大鬥進,小鬥出,而且摻水摻泥沙,喪心病狂地盤剝窮人。
吳承恩看不過眼,罵了他幾句,張全興竟然在背後傳話威脅吳承恩說:“你姓吳的算老幾?總有一天要你嚐嚐我的厲害!”
吳承恩決心要教訓教訓這小子。恰好有一天,吳承恩從河下鎮家裏進城辦事,路過山陽縣衙門,見裏麵搭起彩棚,出出進進的人很多,一打聽,才知道縣官的父親後天做70大壽。吳承恩心生一計,回來後第二天他約了幾個好朋友分頭來到南門外,一東一西在全興糧行門外相遇。那邊的朋友招呼吳承恩道:“吳先生這是要往哪裏去?”
吳承恩裝出很匆忙的樣子,拱拱手道:“有要事在身,不便多談,再見再見!”
對麵過來的另一位朋友一把拉住他說:“別忙!別忙!請到得意樓吃早點,吃過了再去忙你的事不遲。”吳承恩推脫說:“實在騰不出身,心領了,多謝!”
跟著吳承恩同來的朋友幫著吳承恩說:“不瞞你說,山陽縣的老太爺夜裏中風不幸去世,縣學朋友們湊了公份,等著我們購辦一些禮品,明天好去吳承恩假裝詭秘地拉拉剛才講話的那位朋友,說:“說話小聲點,我們趕緊走吧!”吊喪呢!”
然後,在一片“再見”聲中,幾位朋友拱手而別。
張全興一直在屋裏店堂上抽水煙,剛才外麵的說話聲被他聽得一清二楚,一字不漏。他想,我是南門外糧食業的商董,聽到這個消息應該出麵約齊各家同行備禮一去吊唁才是。這可是巴結縣官的絕好機會啊!想到這裏,他匆匆離開店堂出去通知各家同行湊份子。
第二天一大早,張全興帶領一群大小糧商,個個身穿素服,吹奏著哀樂,後麵抬著喪葬禮品,浩浩蕩蕩直往山陽縣衙門而來。一進大門,張全興把手一揮,眾糧商隨他一齊跪伏在地,放聲嚎哭。
縣衙裏的差人一驚,來不及多問就慌慌張張地跑進去向縣官報告。縣官聽罷大怒,臉都沒洗就升起大堂,吩咐把領頭鬧事的張全興押了上來,把其餘糧商統統趕出大門。
張全興見人來抓他,一下子傻了,弄不清是怎麼回事。
張全興被押上大堂,雙膝跪地,就聽縣官喝道:“呸!大膽刁民,竟敢來此撒潑。今天是本官的老太爺70大壽,你卻領頭帶人來這裏哭嚎,分明是侮辱本官。來人!給我拖下去重打40,釘鐐收監!”
此事傳到河下鎮,眾鄉民無不歡欣鼓舞。吳承恩與他的朋友們出了這口惡氣,也感到非常暢快。徐文長智救漁民
有一年春天,桃紅柳綠,風景宜人,正是春遊的好時節。徐文長坐了一隻小船在西湖上賞景。
船到了湖心亭,徐文長緩步上岸,忽聽一陣陣哭聲從樹後傳來,徐文長循著哭聲上前一看,原來是個10多歲的女孩子正坐在一隻打漁船裏掩麵而哭。徐文長安慰了一番小女孩,仔細詢問了其中情由,才知道小女孩早上隨父親出來捕魚,不料正遇上杭州太守坐著大花船出來遊西湖,父女倆所劃的小船不及躲避,兩船一下子撞在了一起。那太守硬說小船故意去撞的遊船,便把她父親捉上大花船去了。
徐文長聽罷,憤怒萬分,帶上小女孩坐著小船直向大花船劃去。不一會兒,小船就劃到了花船跟前。徐文長從容地站起來揮手向大花船示意,不料那大花船不理不睬,徑直駛了過來,一下子撞到徐文長的小船上。小船被攔得東倒西歪,好大一會兒才穩住了方向,大船也受到了震動。
太守氣勢洶洶地從大花船的船艙裏走出來,對徐文長喝道:“你是什麼人?竟敢來撞我這官船,你可知罪?”
徐文長昂首挺立,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個秀才。”
太守見徐文長穿著很一般,以為他是在說慌,就故意刁難道:“你既然自稱秀才,那我現在就罰你作詩一首!”
徐文長拖長聲音說:“作詩可以,不過有個條件——”
“什麼條件?你就說出來吧!”太守不耐煩地說。
“條件很簡單,我作了詩,你就把剛才抓去的那個漁民放出來。”徐文長慷慨激昂地說道。
太守以為徐文長未必能作出詩來,就說:“這個不難,不就是放一個人嗎?咱們一言為定!”
太守的手下人把紙筆遞給了徐文長,徐文長略一思索,就開始寫了起來。第一個字寫的是“天”,第二個也是“天”,第三、四……都是“天”字,共寫了八個“天”字。
太守看著看著,忍不住放聲大笑起來,這時他認定徐文長是個冒充的秀才,於是就說:“你還敢冒充秀才!隻會寫‘天’字,其餘什麼也寫不出,簡直是個飯桶!”
徐文長根本不把太守的話放在心上,他繼續往下寫,不一會兒就寫成了一首詩:
天天天天天天天,
天子新喪才半年。
山川草木皆含淚,
太守西湖獨放船。
原來,老皇帝剛在半年前去世,新天子才即位不久。太守讀了徐文長的詩,大吃一驚,知道眼前這位秀才確實不好惹,他要是真去奏自己一本,那可不是好玩的。於是,他趕緊吩咐放了這小女孩的父親,並對徐文長很是客氣了一番。
孔融闖名門
我國曆史上的漢魏之際,有個著名的詩人叫孔融。
孔融四歲的時候,就很懂事,家中分梨吃時,他說自己年紀小應該吃最小的。因此留下了“孔融讓梨”的千古佳話。
孔融長到十歲。他父親有事到京都洛陽,也隨身把孔融帶了去。在洛陽住了些日子,他聽說有個叫李膺的人,聲望很高,好薦賢舉能,隻是平日裏除有地位有名聲的人及本家親戚以外,一概不接待。
“這未免有點擺架子。”孔融想,“我非要去見見這位清高孤傲的人不可。”
他把他的想法告訴給父親,父親說:“他是個聲望很高的郡太守(官名),怎麼能接待你這麼個小孩子呢?恐怕連大門也進不去。”
“我自有辦法。”孔融說。
這一天,孔融獨自來到李膺門前。守門的人問:“你是誰?”
“我是李府君的親威,特來拜訪。”滿臉稚氣的孔融從容不迫地回答。
守門的把孔融上下打量一番,將信將疑,又問道:“你是李大人的親戚?你……”
“休要口羅嗦,快去通報!”沒等守門人說完,孔融便嚴肅地說。
看那神色,聽那口氣,守門人斷定是真的,便進去通報了。
李膺聽說有親戚來訪,站起來迎接,隻見進來的是個小孩子,很覺奇怪,忍不住問道:“您跟我是什麼親戚?”
孔融說:“我是孔仲尼(孔子)的24代子孫,您是李伯陽(李冉,俗稱老子)的後世,從前李伯陽跟孔仲尼有親密的師友關係,所以我跟你也算得上世交了。”
“噢——”李膺板正的麵孔變得若有所思似的。這點曆史知識他是知道的,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周朝的禮儀製度。他覺得這小孩子不同一般,聰明過人,忙熱情地招待他。在坐的客人也用驚異的眼光看著孔融。
過了一會兒,大中大夫(官名)陳韙進來了,有人把剛才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他。陳韙撇撇嘴,顯出不以為然的樣子說:“別看他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了不一定有出息。”
孔融毫不客氣地諷刺了一句:“這樣說來,您這位老先生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嘍!”陳韙張了張嘴,一時語塞,無言對答。王妃頭上有彩雲
五代南唐時,江西南昌是個繁華的地方。當時,鎮守南昌的是趙王李德誠。
一天上午,他帶領著一幫人馬,出來巡視。來到城東一個寬敞的廣場邊,看到一群人圍成一圈在亂嚷,還不時地從人群中爆發出“好啊!”“妙啊!”的呼喊聲,人們都沒理會他的到來,這使他很不自在,就叫手下的人帶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不一會兒,手下的人帶來了一個人,那人四十開外,肩上搭了褡褳,削瘦的身材,臉上露出了菜黃色,但兩隻墨黑的大眼睛顯得很有神采。
“報告老爺,這個人在給人占卜。”
“占卜?”李德誠是個心狠手毒的人,想找個茬治治占卜的人,於是大聲喝道:“你知罪嗎?聚眾喧嘩,擾亂秩序,把他看押起來!”
“啊呀,老爺冤枉啊!我家裏還有70歲的老母親病在床上,你放了我吧!”
“報告老爺,不能放他。”這時,那個被派去抓他的人上前揭露說:“這家夥還造謠惑眾,說世人的貴賤,憑他的肉眼一看就能知道。”
“你真能知道貴賤?現在帶你回府,若果真如此,放你一條生路,否則,便治你妖言惑眾,煽動謀反罪。”
占卜人被押回府後,李德誠叫手下的人找來10多個打扮一樣,長相也差不多的婦女來到廳堂前。李德誠對占卜人說:“你不是能分出貴賤嗎?這10幾個人中,隻有一個貴人,那就是我的妻子,她叫騰國君。你今天若能把她找出來,便放你回家。”
李德誠手下的人都感到主人這一手太毒了。因為不要說占卜的人,就連府上的人,平時也很少能見到騰國君,現在又混雜在10多個歌女之中,怎麼能辨得出呢?大家暗暗為占卜人捏一把汗。
那占卜人呢,卻一點也不慌張。他彎著背,瘦骨伶仃的身體慢慢踱向前,兩隻眼睛盯住了10幾個人看,嘴裏自言自語地說:“分貴賤有何難,我一看就知道,貴人頭上有彩雲盤旋呢!”這句話,他說得很響,說完後,他又把10幾個婦女飛速地掃了一眼,然後笑了起來,走到騰國君的眼前,指著她對李德誠說:“看出來了,這位就是貴夫人。”
李德誠一看,不禁大吃一驚,手下的人也驚呆了。這時占卜人問李德誠:“老爺,這下我可以走了吧。”李德誠隻好點點頭,放這位聰明的占卜人回去了。但他心裏始終猜不透,占卜人是怎樣認出他妻子的?
原來,占卜人當時故意大聲說給那些府上的歌女聽的,因為歌女們從未聽說過這樣奇怪的說法,所以聽到他的話,就會一起看貴夫人的頭上是否真有彩雲,占卜人從歌女們的目光中,立即分辨出了誰是貴夫人。
137 千萬個智慧故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