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郭進的肚量

北宋初期,大將郭進管理下屬非常嚴厲,從來不徇私情,將士們都有些怕他。宋太祖很了解他的為人,派他做了洛州的防禦使。

每次戌邊的將士換防,宋太祖都要囑咐前往洛州的將士:“你們到了洛州,一定要遵紀守法,小心謹慎。否則有什麼過失的話,我能寬恕你們,可郭進卻不會手下留情的。”

一次,有個軍校從洛州到京城汴梁,誣告郭進有不法行為。宋太祖經過明察暗訪,發現軍校所檢舉的都是誣蔑不實之詞。於是,宋大祖把那位軍校捉了起來,押送到洛州,交給郭進對他嚴加處治。

軍校被押解到時,正趕上郭進守備的地方有敵軍入侵。郭進對那位軍校說:“你敢在皇帝麵前誣陷我,這讓我對你的膽量確實有些佩服。這次我想先赦免你的罪過,讓你帶兵殺敵,如果你能打退敵軍,我還要保舉你。如果吃了敗仗,你就去投河自殺,不要再來見我了。”

那軍校聽了,感到有了一線生機,在作戰中分外奮勇,結果大獲全勝。郭進立即把他的戰績報告給宋太祖,並請求讓他官複原職。宋太祖感到郭進不僅嚴明,而且還很有肚量和心計,隨即答應了他的請求。

說實話是最大的智慧

宋朝時期有一位官員,名叫魯宗道。他特別愛喝酒,經常出入酒店。

有一天,皇帝差遣宮中隨從召魯宗道入宮。隨從來到魯宗道家,家人告訴他說魯宗道到酒店喝酒去了,並急忙打發人到酒店去找。

過了很久,家人才把喝得搖搖晃晃的魯宗道找回來,而皇帝召見官員的時間早已過了,宮中隨從隻得先回去向皇帝稟報,魯宗道後走一步,等待皇帝的旨令。歸走時,他同魯宗道商量說:“如果皇上怪罪你來遲了,你準備用什麼事做托詞回答呢?”魯宗道說:“當然是實話實說啦。”宮中隨從說:“你若這麼說的話,肯定會得罪皇上的,是極大的不恭敬。”魯宗道說:“可事實是這樣啊。我覺得,好喝酒是人之常情,罪過還小。若編造謊言,那就是欺君大罪了。”

宮中隨從按照魯宗道所說,如實稟報了皇帝,皇帝聽後,叫魯宗道入殿。見到魯宗道,皇帝問他為什麼要到酒店去喝酒。

魯宗道先向皇帝請了罪,然後回答說:“我的家境有些貧寒,沒有酒器,隻有酒店裏才有酒器。今天正好我一個親戚遠道而來,我隻好邀他到酒店喝幾杯。我到酒店喝酒時,已經更換了上朝時的官服,市井上的人認不出我,所以沒有辱沒當官的體統。”

皇帝聽了他的辨解,並沒有責怪他,笑了笑說:“你身為朝廷大臣,卻到街裏喝酒,又害怕其它官員彈劾你,才向我做這麼一大套解釋。”魯宗道說:“事情就是這樣,我也隻能這樣說。”

皇帝沒有再說什麼,但他心裏認為魯宗道能講實話,是個可以信任重用的人。過了不久,魯宗道被提拔為參知政事。人們從魯宗道的為人處世中感覺到:說實話往往是最大的智慧。

劉伯溫巧斷黃豆案

劉瘦子和王胖子兩家緊緊相鄰,中間隻有一牆之隔,但卻常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發生爭吵。時間一長,兩家就像結了仇似的,互相恨之入骨,總想整治一下對方給白己解氣。

幾個月前的一天,劉瘦子家的一隻雞越過界牆飛到王胖子家去了。王胖子把雞抓住就給殺了,自己吃掉雞肉,雞毛和骨頭卻埋在劉瘦子的豬糞堆裏。劉瘦子丟了雞,正在四處尋找,忽然聞見隔壁鄰居家在煮肉的氣味,便拉著王胖子到官府去說理。兩人各自都說自己有理,吵了一通也吵不清楚。

縣令糊裏糊塗不知該怎麼判斷案情,無可奈何,率領差役們到兩家附近去查找,結果在劉瘦子家的豬糞推裏翻出了雞毛和骨頭。於是知縣大怒,判劉瘦子誣告好人,重打30大板。劉瘦子丟了雞不說,又平白無故地受了這30大板,有理無處說,隻好把苦水往肚子裏咽。從此以後,兩家的仇更深了。

兩天前,劉瘦子聽說縣裏新來了一位知縣,就想出了一個主意,計劃報複一下王胖子。

劉瘦子來到縣衙,狀告王胖子偷吃了他的油炒豆。知縣劉伯溫命差役傳王胖子到庭後,開庭審案。

劉伯溫請劉瘦子介紹情況,劉瘦子說:“我炒了一碗黃豆,還沒來得及吃,放在屋裏,準備去買二兩酒回來配著吃。誰想回來一看,碗也沒了。我一查看,兩家中間的界牆上掉著豆粒,界牆上的記號也被他給蹬掉了。”

王胖子一聽,急忙喊叫:“青天大老爺明鑒,剛才,我剛回到家正準備吃飯,姓劉的跑到我家,硬賴我偷吃了他炒的黃豆。”

劉瘦子說:“王胖子偷吃了黃豆還敢抵賴。”

王胖子說:“劉瘦子還吃了自家的雞誣賴好人呢,他的話根本不能信。”

劉伯溫一看兩人吵個沒完沒了,把驚堂木一拍,朝堂下喊道:“把二人分別帶下,退堂!”

大家不知劉伯溫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怎麼剛升堂還沒審案就退堂了呢?

第二天,劉伯溫派人在大堂兩側用黑布圍了兩個布幔,一邊一個,裏麵都放了一個瓦盆。劉伯溫讓差役分別把兩人押進兩邊的布幔中,告訴兩人必須如此這般。

過了半個小時,差人們稟報說已經按照知縣大人的吩咐完成了工作。

劉伯溫命差役們當場檢查。結果劉瘦子的大便中有豆瓣,而王胖子沒有。

劉伯溫宣判說:“劉瘦子,你誣告好人,欺騙本縣,你可知罪?”

劉瘦子磕頭如搗蒜,連連求饒說:“求縣老爺寬容,小人知罪。但幾個月以前那隻雞確實不是小人誣告,而是有人加害小人。”

劉伯溫看看劉瘦子和王胖子,十分感慨地說:“幾個月以前王家偷劉家的雞,今天劉家又誣告王家偷黃豆,如此下去,何時是個結局?兩家本是鄰居,應該和和睦睦,互相幫助才是,何必這樣一直仇恨下去呢?偷雞的事和今天的黃豆案,本縣就不再追究了。以後若是再碰到類似的事情,不論誰過誰錯,本縣均重重處罰。”

兩人聽了,點頭稱是。從此,兩家和睦相處,互敬互愛。

勤勞就是黃金

從前,有一位老漢,他一生勤勤懇懇,吃苦耐勞,可是他的兩個兒子卻遊手好閑,好吃懶做。

開始,老漢家的日子過得還算富裕,慢慢地,老漢老了,手腳遲緩了,日子越過越艱難。可兩個兒子,還是懶得拿鍁、動钁、不思勞作。

後來,老漢病倒了,老伴愁得暗暗地掉眼淚。她對老漢說:“養了這麼兩個不成器的兒子,往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啊!”

老漢躺在床上,心裏掛著家裏今後的日子。他可憐跟了他一輩子的老伴。於是,他苦苦思索著,怎樣才能讓不爭氣的兒子知過而改,變成勤勤懇懇過日子的人。

老漢在臨死前,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對他們說:“孩子,我不行了。我為你倆攢了10兩黃金,埋在村西咱家老榆樹底下那塊地裏。找到那10兩黃金,你們今後的日子就好過了。”

弟兄兩個,含著眼淚埋葬了父親,就到村西那塊地裏去找黃金了。

地裏荒蕪一片。弟兄倆咬緊牙關,一連刨了五天,手上起了一串串血泡,地翻了二、三尺深,連堅硬的田邊地角也翻了個遍,也不見金子在哪裏。

“能埋在什麼地方呢?”弟兄倆邊刨邊犯愁。心裏都在埋怨死去的父親,不該糊糊塗塗地把金子埋在這麼一大片地裏,找起來這麼費勁。

刨著刨著,弟兄倆慢慢泄氣了。哥哥說:“弟弟,看來金子是一時難找到了,眼下正是播種季節,倒不如順便先撒上麥種,等明年再說吧。”

弟弟同意。兩人把麥種撒在鬆軟,濕潤的地裏。

六、七天過去了,麥苗鑽出地麵,挑著晶瑩的露珠,很是可愛。轉過年,麥苗長的綠油油的,經風一吹,掀起層層波浪。

這畢竟是自己出力流汗種出來的,弟兄倆見到這樣喜人的莊稼,打心底高興,也就格外用心鋤草、上糞。

夏秋季節,弟兄倆把金黃的麥子收割下來,留下口糧,種子,其餘拿到集上去賣,結果不多不少,正好賣了10兩黃金。

這時候,他倆想起父親臨死前說的話,才一下子明白過來,父親所說的“黃金”實際上就是指勤勞。

從此以後,弟兄倆變成了勤勞能幹的莊稼漢。

小錢沒一個

有個叫烏拜特的人,共有四個兒子,可是他們都不關心年邁的父親。烏拜特想了個辦法。

他分別對每個兒子說:“我愛你,勝過你的其他幾個兄弟。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不過你可別讓他們幾個知道。在我圈椅底下的土裏,埋著一隻陶罐,裏麵裝滿了黃金白銀。等我死後,你悄悄地把陶罐挖出來吧,那是給你的遺產。”

於是,四個兒子想方設法,偷偷地來孝敬父親。烏拜特過上舒服的晚年,直到最後離開人世。每個兒子都想躲開別人,悄悄地掘取埋藏著的財寶,可是誰也找不到機會。

後來,其中一個瞅了空子,剛要動手掘土,三個兄弟都從躲著的地方躥出來,朝他撲去。四個人終於弄明白,父親對他們每個人都講了同樣的話,他們就商量好,大家平分遺產。

弟兄四人挖出陶罐,見裏麵根本沒有什麼黃金白銀,隻有一張寫著兩行詩的紙條:

“天曉得我曉得你也曉得,

烏拜特連小錢也沒一個。”

獨特的推薦法

匈牙利的“鋼琴大王”李斯特舉行的演奏會,轟動了整個巴黎。

這一天是最後一場演奏。演奏即將開始,李斯特走到台前,向大家致意,然後坐在鋼琴旁,大廳裏的燈全熄滅了。接著,射出一束柔和灰暗的燈光,照在鋼琴及演奏者的身上。

琴聲在大廳裏回蕩。時而像溪澗流水輕柔明麗,時而象大海怒濤激越奔湧。美妙的旋律撥動著每個人的心弦,牽動著每個人的情感。大家都陶醉了。

演奏完畢,燈全亮了。大廳裏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可是,掌聲又突然停止了。因為大家愕然地發現,從鋼琴旁邊站起來,走到台前,向聽眾致謝的並不是“鋼琴大王”李斯特。大家正納悶,李斯特從後台走上來,與演奏者熱烈地握手、擁抱後,然後轉身向大家介紹說:

“尊敬的先生們,女士們,今天為大家演奏的是波蘭的肖邦先生。這個名字大家會感到陌生,那無關緊要。值得高興的是他的才華,他琴聲贏得了大家的讚賞……”

台下一片掌聲,表示十分讚同。但大家心中仍迷惑不解,明明是李斯特出台演奏,怎麼會變魔術似的換成肖邦?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來,當時李斯特已經是名蜚世界的樂壇巨匠了,而肖邦還隻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這次李斯特到巴黎演出的一天傍晚,在街上去散步時。偶然隱隱聽到鋼琴彈奏聲。不知是職業關係,還是被好奇心驅使,李斯特循著琴聲走去。走不多遠,發覺琴聲是從臨街的一座破舊的小屋的窗子裏傳出的。李斯特站在窗外,靜靜地聽著。那美妙動人的旋律,傾泄著一個人真摯的感情。

“感情充沛,抒發自然;技藝嫻熟,富有個性。”李斯特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這不是一般的鋼琴手,琴聲裏流淌著才華。”

琴聲停止了,李斯特走進小屋。通過交談,才知道彈鋼琴的是波蘭的肖邦先生,肖邦大學畢業後,毅然出國深造。恰在這時,他的祖國卻被沙皇俄國占領了。他成了有國不能歸,有家無法回的遊子。又由於世俗的偏見,他的音樂天才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他不得不把自己關在這間幽暗的小屋裏,點上蠟燭,用鋼琴抒發自己對沙皇的憤懣和對祖國的懷念。

初次見麵的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十分讚賞。

他想把肖邦推薦給大眾,使他在社會上贏得聲譽,想來想去,便想出了在演奏前,利用閉燈開燈的機會,讓肖邦悄悄代替自己演奏的辦法。讓肖邦用自己動人的旋律,去征服聽眾,去開拓光明的前途。

這辦法果然奏效。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巴黎。肖邦的名字不翼而飛。他那富有詩意的琴聲,很快從巴黎傳遍了歐洲,傳遍整個世界。而李斯特的獨特推薦法,也成為世界樂壇中的一段佳話。

誰是真正的大科學家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自從他的《相對論》問世後,世界上不少名牌大學都爭著請他去講演。

有一次,愛因斯坦又應邀去講演,路途中,他的司機說:“博士,您關於《相對論》的講演,我至少聽過300次了,已背得滾瓜爛熟。我敢打賭,我也能上講台!”愛因斯坦很重看人才,一口答應,說:“好,給一次機會你試試。反正這所大學沒有人認識我,到那裏我扮作司機,你代替我去講演吧!”

在講台上,司機果然一字不漏地背出《相對論》的演說辭,而且還相當流利。當他走下講台,不想被一位教授攔住,請教一道難題。這樣的難題,司機連聽也未聽過,根本無法回答,可他靈機一動,毫不在意地說:“這樣簡單的問題,連我的司機也能回答,想不到你竟拿來問我!”

愛因斯坦聽了,立即上前回答,教授聽得心服口服,但他始終沒有發現為他解釋難題的人的身份。司機因此更敬佩愛因斯坦。在歸途中,司機對他說:“事實證明,我隻能當司機,而你才是真正的大科學家。”

肯德基的科學決策

美國肯德基炸雞打入中國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廣泛收集信息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

起初該公司派一位執行董事來考察中國市場,他來到北京街頭,看到川流不息的人流,就報告說炸雞市場大有潛力,但被總公司以不稱職為由降職調動工作。接著該公司又派一位執行董事來訪考察。這位先生在北京的幾個街道上用秒表測出行人流量,然後請500位不同年齡、職業的人品嚐炸雞樣品,並詳細詢問他們對炸雞味道、價格、店堂設計等方麵的意見。不僅如此還對北京雞源、油、麵、鹽、菜及北京雞飼料行業進行了調查,並將樣品數據帶回美國,逐一做化學分析,經電腦彙總得出“肯德基”打入北京市場,有巨大的競爭力的結論。

果然,北京肯德基炸雞店開張不到300天,贏利高達250萬元,原計劃5年才收回的投資,不到2年就收回了。它又一次證明了“肯德基”公司的一貫做法:開辟市場必須廣泛收集信息,進行科學決策。

利用“獨家報道”發財

1915年,當英軍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侖時,英國金融資本家奈森·羅斯紫爾德由於掌握了這條“獨家新聞”,在一天之內變成了腰纏萬貫的富翁。

當時,還沒有電報,傳送消息隻能依靠信使。奈森為了盡快掌握戰爭的進展情況,專門雇用了“飛毛腳信使”,還在海上配備了專門傳送消息的快速帆船。就在拿破侖失敗的第二天,奈森便得到消息,他秘而不宣,很快進入股票交易大廳,佯裝得知英軍戰況不佳的神態,拋售公債。當公債價格跌入最低點時,奈森突然停止拋售,轉而大批買進。不幾天,此公債因英軍打贏,而致使價格驟然暴漲。奈森因此大功告成。

豐田的情報信息

豐田汽車銷售公司設有一個計劃調查部,確定了“不惜金錢,調配優秀人才,放手工作”的方針,主要任務是廣泛搜集情報信息,調查市場,預測需求。除來自本國和歐美的經銷店、推銷員的經常性市場情報信息以外,計劃調查部每年要進行兩次全麵的市場需求動向調查,還進行樣品調查。這種市場調查每年約開支6—7億日元。為了及時把市場調查的情報和信息結果反映到工業公司中去,工業公司的產品計劃室和銷售公司的商品計劃室、銷售擴大部經常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對策。豐田公司領導人也很善於利用科學的經濟情報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上世紀50年代後期,日本經濟蕭條,但該公司通過收集情報獲悉日本自製的小轎車在國內銷路是廣闊的,於是仍然投資興建了專造小轎車的元町工廠。結果,在爭取日本國內小轎車市場方麵,比別的公司搶先了一步。

繩帶大王島村

日本繩索大王島村原在一家包裝公司當店員的時候,由於薪水微薄,家庭負擔又重,因此島村時常囊空如洗。

有一天,他在街上漫無目的地散步時,注意到很多花枝招展的太太小姐們,除了手中拿著自己的皮包之外,還提著一個紙袋。這些紙袋是她們在買東西時,商店給她們用來裝東西的。用這樣的紙袋裝東西既實用又方便,經過多日觀察,他發現用紙袋的人越來越多。看來紙袋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東西。

於是,他參觀了一家造紙袋的工廠。果然,工廠忙得象發生火災一樣。參觀後,他斷言,將來紙袋一定會風行一時。那麼,提紙袋用的繩帶也會大量需要的。他毅然決定無論如何非大幹一番不可。幾年以後,他終於成了日本的“繩帶大王”。

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

“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年輕時就是個勤於思考、善於思考的人。

有一次他在市場閑逛,聽到幾個購買東西的家庭主婦議論現在的家用電器的電源插頭是單用的,很不方便,如果一件多用,能夠同時插上幾個電器就好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鬆下聽到後靈機一動,產生了新的想法,回去後馬上組織力量研究,不久便生產出了“三通”電源插頭,結果大受歡迎,一下子賺了大錢。就是這些小小的心計,不大的改動,方寸的產品,很少的追加投資,卻為鬆下王國的萬丈高樓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古畫中的新產品

台灣有家古帝有限公司,是經營手工藝品的。當時外銷的手工藝品,都是仿製國外的,銷路不好。該公司創業人員吳露劍決心闖出一條道路來。有一次,一位朋友請他觀賞《清明上河圖》。在這幅名畫裏,有一條乾隆年間具有汴梁風格的中國古帆船,他一見便怦然心動,這條獨具風格的帆船,如果做成工藝品,一定有很多人喜歡。

經過調查發現,工藝市場上僅有仿製的西班牙和其他國家的帆船,中國古帆船還沒有人想到。於是,他先製作了一個樣品送到藝術店去作展品,果然有很多人來詢問,並要求提供其他風格的中國古帆船。得到這個信息以後,吳露劍經常到故宮博物院、曆史博物館等地方,搜集到五十多種不同風格的中國古帆船。有了式樣,他又尋找製作材料,最後認為用槐木比較理想。

果然,古帝公司的帆船一上櫃台便被搶購一空,生意越來越好。吳露劍處處留心,竟從古畫中掘出了新產品,企業家若都能如此,企業的產品還怕不能出新嗎?

一個念頭成為巨富

台灣某報記者受命采訪大陸著名國畫家李可染,當他到達李寓時,方知李可染已經乘鶴西去。因某種原因,李公辭世的消息尚不可人知。這位記者得知這一情況,心中怦然一動,馬上趕往榮寶齋等寄售李可染書畫之店堂。一見大喜,李公絕筆書畫仍原價掛在那裏。記者馬上電告本人親屬,傾全家之力,把大筆款項電彙北京,將李可染生前寄售的書畫盡數買下。時隔一月之久,港台以及海外人士才知李公仙逝。待他們紛紛趕到北京,欲購李可染生前親筆書畫時,李公絕筆墨寶早已黃鶴杳杳了。而購得李可染書畫的這位台灣記者,成了巨富之翁。

台灣產品進軍美國

專家分析,台灣之所以能做到“小產品、大市場”,產品能一個一個打入美國市場,其訣竅是“信息引路,產品敲門”。

所謂“信息引路”是各種產品首先要千方百計擠進信息行業組織,並固定專人參加這些行業信息組織的活動,從而及時獲得該類產品在美國市場及其它海外市場上較全麵的行銷情況等市場信息和技術、經濟信息,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派出得力的推銷員帶著產品和印刷精美的說明書,向主要客戶登門推銷。其中最關鍵的是推銷商要租有存放工廠一定批量產品的庫房,使得客戶簽約後能立即提貨,對品種、質量不滿意時,可方便的得到倉庫調換。隻有在這種處女市場上,經過艱巨的“產品敲門”式的初期試銷,客戶才有決心簽約成交。當客戶一旦確認了產品質量、價格後,就有了國際、國內的行銷渠道,一個批量接一個批量的合同訂單也會源源而來。

台灣在美國擁有類似的小倉庫和推銷點不下一萬座,再加上數萬名精通外語和商貿業務的推銷大軍,使台灣商品不斷打入美國市場,並通過美國轉口到其它市場。

“嘉陵”的成功秘訣

國營重慶嘉陵機器廠,通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和對全國城市職工家庭收入情況的分析,得知全國摩托車擁有率僅為每千人3.7輛,遠低於世界擁有率每千人20輛的平均水平,表明摩托車在我國市場潛力很大。因此認定開發摩托車生產前景廣闊。同時,他們根據國情和城市職工家庭收入現狀,製訂出“中小排量為主,技術進步上檔,年年推陳出新,形成係列型譜”的產品開發方針,並選擇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為市場主攻方向,利用大城市信息輻射廣、傳播快的特點,擴大企業和產品的影響。嘉陵摩托車在首都一露麵,就被日本的本田公司發現,立即派人探尋合作的可能性,從而使該廠成為全國同行業中第一個開展國際技術合作的企業。

嘉陵廠僅用一年多的時間,首先推出嘉陵C150型輕便摩托車。當時成本高達1300多元,在參考國內外5種同類型車價格之後,廠方果斷地決定將銷售價格確定為600元。這幾乎是賣1輛賠1輛的生意,但價格的優勢吸引了廣大的消費者。大量生產、廉價促銷的市場滲透作用,擴大了產品的銷路,提高了企業的聲譽,使企業迅速占領市場,保持領先地位,並有利於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

巧克力間諜戰

巧克力的“老家”在墨西哥,當時巧克力僅由墨西哥獨家經營,並直屬朝廷監管。後來一些來墨西哥做生意的西班牙商人把巧克力帶回國內,由此巧克力風靡西班牙。由於西班牙人不會製造生產巧克力的原料,而墨西哥又嚴守秘密,於是西班牙人就想方設法進行竊取。當時有個叫列弋的西班牙騎士,他以旅遊者的身份參觀了巧克力生產過程。由此,列戈竊取了巧克力的製作工藝,並在西班牙開設工廠生產巧克力。同時,他也成為歐洲其它各國工業間諜獵取的目標。

1606年,意大利商人用重金買通關係,竊取生產秘方,打破了西班牙對巧克力生產的壟斷地位。1763年,英國人又偷到生產配方,並加以革新,生產出奶油巧克力。三十七年後,瑞士工業間諜也竊取到巧克力生產秘密,使瑞士後來居上,成為馳名世界的巧克力王國。德國也不甘落後,偷到巧克力生產技術,並把巧克力製成糖出售。其後,日本也加入巧克力大戰。數百年間,巧克力引起的間諜戰和貿易戰至今仍未停止。

一句話帶來的訂單

1990年,山東省夏津縣工藝美術公司經理宋成海在法國考察時,在一家公司看到一枝仿幹花和滌綸花樣品。他感到很奇怪,便向主人打聽為什麼擺幹花。主人告訴他,仿真花盡管鮮豔奪目,但流行了十多年,人們已普遍感到厭膩。從產品銷售量,枯萎的仿幹花有在西方流行的趨勢。主人一句無意的話,引起宋經理的思考。他聯想起幾年來工藝人造鮮花訂貨量每況愈下的情景,意識到人造花市場正在發生著變化。這枝仿幹花不正是一條產品更新的絕好信息嗎?

回國後,他憑著記憶立即組織設計人員進行研究。經過5個月的日夜苦戰,設計出幾十種仿幹花滌綸花樣品。結果,該產品一拿到1991年春季廣交會,便格外引人注目。意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外客商爭相訂貨,訂貨額達250萬元,占山東外貿口岸工藝人造花訂貨總量的六分之五,成為全國同行業訂貨量最大的廠家。

這件事對我們的啟示是,麵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財富。誰掌握和占有準確的信息,誰就有了主動權。否則就會被別人甩在後麵。

商界奇才巧捕信息

1984年秋,年過半百的餘構祿帶領6名創業者,在租用的一套工間房前,掛起了“宏昌實業有限公司”的招牌。當時,該公司的全部資產僅為幾張桌子和幾把椅子,而且這也是靠借來的1萬多元購買的。

在激烈競爭的商場,餘構祿是靠信息和服務起家的。他認為,信息和服務是一對雙胞胎,信息是捕捉市場的觸角,服務是聯結各經濟細胞的紐帶。餘構祿除了將觸角從廣州、上海、北京等地拓展至全國,建立信息輻射網,通過牽線搭橋保證生產廠家貨暢其流,大小企業各取所需外,為了保持良好服務狀態,餘構祿審慎決策,做出了一個花錢買市場的重大舉措:公司投資4500萬元,參與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行業的技術改造,與十多家重點鋼廠保持友好協作關係。其目的是為了確保穩定的購銷渠道而營造市場。

餘構祿做生意具有超前意識。幾年前,他做了市場預測,堅信憑借深圳毗鄰香港的獨特優勢,香蜜湖渡假村旁邊的一塊7.9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一定會成財源滾滾的“聚寶盒”。於是,宏昌公司以51%的股金與香港一公司合資建起了全國首家大型賽馬俱樂部。俱樂部以跑馬和飼養純種優良馬為主,集吃、住、娛樂、商務為一體。此舉使宏昌公司在深圳、香港名聲大振。

7年間,餘購祿的深圳宏昌實業有限公司實現利潤總額2.78億元,交稅1.21億元,出口創彙635萬美元,擁有總資產8.6億元。

耳聽八方的杜邦

杜邦公司是世界有名的化工公司。該公司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早在1935年就創建了美國第一個具有戰略價值的經濟研究室,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為杜邦公司源源不斷地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決策參考。這個研究室著重研究全國性和世界性經濟發展的現狀、結構、特點及發展趨勢,也注意調查與本公司產品有關的市場動向,並就與本公司將來利益相聯係的經濟動向進行分析和預測。除了向總公司領導,有關業務部門作經濟報告、解簽谘詢題外,經濟研究室還出版幾本出版物:每月出兩份刊物,一份發給公司的主要供應商和客戶,報道有關信息和材料,黃金價格,彙率的變動;一份是內部發行,根據內部經營全貌,分析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措施,是屬專題研究性質,研究短期(一年)和長期(五年以上)的全部或局部的戰略規則,市場需求量和公司與競爭對手之間的比較性資料。從而在製定各項規章製度時,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巧借新聞財源起

1982年,美國總統裏根不幸遇刺,震驚了整個美國,震驚了整個世界。然而,美國一家防彈衣廠的老板科洛爾卻暗自竊喜。他馬上為裏根特製了一件防彈衣。之後,又為中東幾個國家的總統或元首製作了防彈衣。各地傳媒都紛紛對此事作了報道。這家公司聲名鵲起,產品供不應求,科洛爾由此而大發橫財。這位老板說:報紙上的新聞越壞,我們的生意就越好。

這則例子啟示我們:產品銷路、產品設計等各種市場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隻要企業家們能用敏銳的眼光對信息作出反應,把握住一些不引人注目的信息,就可以發財。

信息的價值

1992年,雲南省八十多家糖廠,因為一條“白糖供過於求”的信息,竟相壓價售糖,等到這些糖廠使盡渾身解數,鬥得焦頭爛額,將各自庫存的白糖低價拋完之後,誰知糖價反而回升。結果導致雲南全省的製糖行業減少了近6億元的收入。對此,該省省委書記普朝柱深有感慨地說:“一條信息值六億元!”

1993年底廣州市水泥市場上“黃金變石頭”的悲劇一幕,許多經營水泥建材者至今仍心有餘悸。原來,是年廣東各地大興土木,大上基建項目,加上四處熱得冒煙的“房地產開發熱”,使廣東的建材市場一時旺得火爆,水泥、鋼筋的價格一日三漲,令那些水泥生產廠家和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們喜笑顏開,由於水泥行情出奇地好,而廣東本地生產的水泥價高且供不應求,發財的欲望驅使不少老板們紛紛北上組織水泥貨源,竟相進貨的結果導致廣州水泥嚴重“飽和”,價格隨之“大熱倒灶”,不少商家被迫“大出血”。某私營建材行的老板,在經曆了這場“滑鐵盧”虧損了上百萬元之後,痛心疾首地對朋友們說:“想當初,報紙、電報天天在叫‘水泥行情看好’,可等我千辛萬苦從山東弄了兩船水泥回到廣州,卻壓在黃埔港上銷不出,我急得差點跳了珠江。”

這兩個典型事例,說明了信息在經濟活動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了將一時一地信息凝固起來看作是長期的、全局性的信息,就會導致嚴重的失誤和慘重的損失。排憂解難的智慧

墨子說服公輸盤

春秋時期,魯國人公輸盤善長於機械製造。楚國人請他製造一種攻城的利器雲梯,有了雲梯,就可以迅速攀上高高的城牆。楚國人準備用雲梯去攻打宋國。

這件事被一貫主張人與人和平相處,反對暴力的墨子聽說了,他就從魯國動身,一連走了10天10夜,趕到楚國,對公輸盤進行勸說。

公輸盤見墨子來訪,很客氣地對他說:“先生您不遠千裏來到我這兒,有什麼指教我的嗎?”

墨子撒了個謊說:“北方有個人侮辱了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把他殺掉。事成之後,我可以給您200兩黃金。”

公輸盤聽了,很不高興,斷然拒絕說:“您向我提出這樣的請求很不合適。我是講仁義的,絕不會隨隨便便殺人。”

墨子見公輸盤自稱是講仁義的人,就反駁他說:“您說您是講仁義的人,那麼請允許我提幾個問題。我在北方聽說您為楚國製造雲梯,要用它去攻打宋國,宋國究竟有什麼罪過而要去征服呢?楚國多的是土地,缺少的是人,可卻要發動戰爭,去殺害自己缺少的人,去爭奪自己已經足夠了的土地。宋國無罪,卻要去攻打他,這能算是仁義嗎?殺害自己缺少的人,去爭奪自己富裕的土地,這能算是明智嗎?知道這樣既不仁義,又不明智,卻不拒理力爭,加以阻止,就不能算是忠誠。而爭論了卻達不到目的,就不能算是堅毅。殺一個人,您認為是不仁義,但您卻準備幫助楚國去殺許許多多的人,我不知道您是如何推論事物的?”

公輸盤聽了墨子從不仁、不智、不忠等方麵發出了一連串具有針對性的責難,感到他立論很有邏輯,氣勢逼人,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心服口服地承認自己錯了。

弦高犒軍救國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磨拳擦掌,準備建立霸業了。可巧大將杞子報告說:鄭國國君鄭伯死了,公子蘭做了新國君,他隻知道有晉國,不知道有秦國。聽說晉侯重耳剛死去,還沒入殮呐。現在趕快發兵來打鄭國,晉國決不會擱著國君的屍體來幫助鄭國打仗的。請主公發兵來,我們在這兒做內應,裏外一夾攻,一定能把鄭國滅了。

秦穆公立即召集大臣們,商議發兵去打鄭國之事。大臣蹇叔和百裏奚盡力反對。他們說:“鄭國和晉國都剛死了國君,我們不去吊祭,反倒趁火打劫去侵犯人家,這是不合理的。再說鄭國離咱們這兒有一千多裏地,盡管偷偷地行軍,路遠日子久長,能不讓人家知道嗎?就說打個勝仗,我們又不能千裏迢迢地去占領鄭國的土地,要是打個敗仗,損失可不小。好處小損失大的事,還是不幹為妙。”

秦穆公說:“咱們一向替晉國搖旗呐喊,做好了飯叫別人吃,人家可把咱們當做瘸腿驢跟馬跑,一輩子趕不上人家。你們想想可氣不可氣。現在重耳死了,難道咱們就這麼沒聲沒響地老躲在西邊嗎?”他就拜孟明視為大將,西乞術、白乙丙為副將,率領三百輛兵車去攻打鄭國。

秦國的軍隊在公元前628年12月動身,路過晉國的崤山和周天王都城的北門。到了第二年二月裏才到了滑國地界。前邊有人攔住去路說:“鄭國的使臣求見!”前哨的士兵趕快通報了孟明視。

孟明視聽了,大吃一驚,叫人去接見鄭國的使臣,他親自問鄭國使臣:“您貴姓?到這兒來幹什麼?使臣說:“我叫弦高。我們的國君聽到三位將軍要到敝國來,趕快派我帶上12頭肥牛,送給將軍。犒勞一下眾將士。

孟明視聽完先一怔,然後說:“我們不是到貴國去,而是去征伐滑國。請不要誤會。”弦高聽後,交上肥牛,謝過孟明視,回去了。

孟明視遂下令攻打滑國。弄得部下莫名其妙,問他:“將軍,您為何又改變了主意?”孟明視說:“原以為鄭國沒什麼準備,我們突然打進去,他們來不及抵抗。沒想到鄭國派使臣老遠跑來犒軍,這不是說明,他們早已知道了風聲,並且做了準備,因此,我們不如偷襲滑國,一舉把它滅掉。”

瞎子無罪

春秋時期,有個叫田駟的人。他為人比較狂放,誰都不放在眼裏,而且出言不遜,經常會得罪人。熟悉他的人,並不跟他計較。結果他更不加注意,終於有一天,鄒國的國君認為他藐視了自己,犯了欺君之罪,要派人殺掉他。

田駟聞知了這個消息,害怕了起來,連忙去找惠子,求他設法搭救自己,惠子答應了他的請求。

第二天,惠子求見鄒國國君,向他問道:“如果有這麼一個人,見到國君您,就閉上一隻眼睛,您將怎樣處置他呢?”鄒國國君說:“這是目無君主,我一定要殺了他。”

惠子又接著問道:“瞎了眼的人,遇見您時,雙眼都閉著,更是目無君主,您會怎樣處置他呢?”鄒國的國君說:“對這樣的人,我怎麼會追究他呢?因為他是瞎子呀!”

於是,惠子接過話茬說:“田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東方不把齊國國君放在眼裏,到南方又藐視楚國的國君,眼睛裏從來沒有人,和個瞎子沒什麼兩樣,您何必因此怨恨他呢?”

鄒國國君聽了惠子的話,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殺田駟的念頭。

景鯉的自救妙策

戰國時期,楚國派大臣景鯉出使秦國。

他到達秦國後,有的人向秦國國君建議:“景鯉是楚國國君最喜愛的大臣,君主應該把他拘禁起來,用他換取楚國的土地。如果楚國的國君答應的話,那我們不必動用軍隊就能夠得到土地。如果楚國的國君不答應,我們就殺掉景鯉,再與才能不如景鯉的人打交道。”

秦國的國君接受了那個建議,把景鯉拘禁了起來。

被拘禁起來的景鯉為了自救,就讓人傳話給秦國國君說:“我預見到秦國的權勢將被天下人所輕賤,並且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在我剛要出使秦國時,聽說齊、魏兩國都準備尊奉秦國,並獻出各自的部分國土。這兩國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秦國與楚國是兄弟之邦。如今君主要是拘禁我,消息傳出去,就等於明白地向天下其他諸侯國顯示秦國與楚國已失去了友好邦交。這樣一來,齊國、魏國得知秦國與楚國關係惡化,就不可能繼續保持尊奉秦國的態度,獻出自己的國土。楚國知道秦國處於孤立狀態,不但不會送給秦國土地,還可能與其他諸侯國聯絡圖謀秦國。那麼,秦國就危機四伏了。我看還不如盡快把我放出來,讓天下都認為秦國和楚國關係良好,對秦國更有利些。”

秦國國君聽了這些話,又思索了一番,決定把景鯉放了。

危言聳聽的妙用

戰國時期,有個叫張醜的人,為人機敏,善於隨機應變。

一次,他因為人質的事到燕國去,結果不知怎麼得罪了燕國的國君,燕國國君要殺死他。

他聞訊落荒而逃,可是當他逃到邊境的時候,被燕國的邊防衛士給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