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師生作對

清代時候,浙江桐鄉有個教書先生和他的學生一同赴省城考舉人。他們走到武林關的時候,天已經黑了,隻見城門緊閉,兩人隻好坐等明天入關了。

先生看著緊閉的關門,歎了口氣說:

開關遲,關關早,阻過客過關

先生用了幾個同音異義的字來描述眼前這尷尬的處境,第一、三、四個“關”字是名詞“關卡”的意思,第二個“關”是動詞“關閉”的意思;第一個“過”與“客”組成名詞,而第二個“過”是動詞。

學生一聽,一時鬧不清先生是在發牢騷還是考自己,又不好問,心想:要是對對子,你出上聯到是容易,我對下聯可就難了。想到這兒,他心裏忽然靈機一動,這不就是現成的下聯嗎?於是他脫口而出: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這個對句也是利用同音異義字的不同詞意,表達自己對對的難處。

老師見學生不僅對得工整、巧妙,而且反應機敏,非常高興。後來考試完畢張榜公布時,學生考中了舉人,老師卻名落孫山。

林召棠巧對父聯

廣東吳川縣的林召棠是清代的一位才子,不僅他自己嚴於律己,而且他的家教也非常嚴。

有一次,他父親聽人說林召棠在女孩子麵前很不規矩,父親覺得這是有失身份和名譽的事,因此非常生氣。不過,林召棠的父親是個很懂得教子之道的人,他沒有不分清紅皂白地痛斥林召棠,而是把林召棠叫來,給他出了個上聯讓他對,父親的上聯是:

奴手是,切莫亂奴手

父親利用“奴”、“手”合而為“(是“拿”的異體字)”,而“奴”又是過去女子的自稱,以此告誡林召棠舉止要檢點。林召棠明白父親一定是聽了什麼人的閑話了,他靈機一動。也借對聯之機為自己正名,他的下聯是:

人言是信,不能輕信人言

父親聽了覺得言之有理,便私下派人了解,結果證明,林召棠確實是被冤枉了。

財主設謎失瓦房

有個財主自恃通些詩書,常愛附風雅,在窮人麵前顯示自己。

有一年過春節,財主在自己的大門上貼了半副春聯;

三人口中吞扁擔

財主說:“誰要是在大年初一對出這個字謎的下聯,就把三間瓦房送給誰,條件是下聯也必須是個字謎,這個字與上聯要是同一個字。”

大年初一的早晨,人們都圍在財主家門口想看看誰能對出下聯得到三間瓦房。可是,已經過了中午了也不見有人對出來。財主一看十分得意,他炫耀地說:“我這個對子很難,看來三間瓦房還得我自己住了。”

話音剛落,一個聲音傳來:“你說話算數?”財主一看問者是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他心想:窮小子還想得房子?量你也對不出來。於是,他慷慨地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有大家作證。”

那年青人說:“那好,我來對對。

一夫胯下騎太陽

你的上聯是‘春’字,我的下聯也是‘春’,用的都是拚字法,符合你提的條件,怎麼樣?”

眾人一個勁地喊好,財主自認倒黴,乖乖地把三間瓦房送給了年輕人。

鬼畫桃符

陳作新,自稱吳鬥魁,是清代末年湖南長沙人。他不僅對聯作得好,而且還寫得一手好字。早年,他家境貧寒,為了謀生,他隻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乘過年之際擺攤寫春聯。

這天,他來到沙犁頭街翠筠軒刻竹店的對麵找了個地方,擺上文房四寶就算設攤開張了,他看了看刻竹店門前那塊“精刻竹器”的招牌,心想:我也得有個招牌呀。選個什麼招牌,他稍一思索便計上心來,於是,他展開紙,大筆一揮寫道:

鬼畫桃符

這與“精刻竹器”正成一聯,雅俗共賞,妙趣橫生,其中還暗含著自己的名字,即“吳”與“無”諧音,“吳鬥魁”就成了“無鬥魁”,拆開就是“鬼”字。

人們都覺得這位寫字先生的招牌出得奇,加上他的字寫得好,於是,這位“鬼”先生的大名不徑而走,人們爭相購買,使陳作新春聯的售價超出別人三倍。

老“童生”

從前有個秀才,為人正直,從不阿諛奉承更不做行賄舞弊的事。也許正因如此,他從年輕時就進京趕考,每次都落榜而歸,而那些精於鑽營的人都常常金榜題名。秀才氣不過,發誓要爭口氣。誰知這一考就考到了七十歲。

這年他又來趕考,兩場筆試下來,接著就是麵試。主考官看見老秀才白發蒼蒼,便以這件事為題出了一聯讓老秀才對:

上勾是老,下勾是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借“老”、“考”的字形特點和意思,準確地概括出老秀才的處境。

老秀才聽了,多年的積怨,人事的蒼桑一齊湧上心頭,便隨口說出下句:

二人為天,一人為木,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

也借“天’”、“大”的字形特點,點出了考場中的黑暗,一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主考官也深知考場、官場的腐敗之風,對老秀才很同情,加上老秀才應對機敏,筆試不俗,便把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取作“童生”。

農夫教秀才

有個秀才從田邊走過,看見農夫在水田邊打樁,就顯出不屑的樣子。農夫見了就說:“秀才留步,我這兒有副對子請秀才對對。”秀才一聽心想:你還能出什麼好對子?就說:“你說吧。”農夫指著木樁說:

水內釘樁,進一寸,浸一寸

秀才一聽笑了,說:“什麼‘進一寸,進一寸’的,真是口羅嗦!”

農夫笑著說:“你聽錯了,這第一個字是進地下的進,第二個字是浸泡的浸。”

秀才一聽才知道這是同音字的對子,臉頓時紅了,他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下句來。農夫見他為難的樣子,就說:“沒關係,等晚上點上蠟你再想想。”

秀才回到家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這時,天已黑了,他點上蠟,忽然,他想起農夫告訴他“點上蠟再想想”,他對著蠟燭凝視了一會,忽然冒出了一句:

風前點燭,流半邊,留半邊

對完,他如釋重負地長籲一口氣。從此,他再也不敢小看農夫了。

國王參觀瘋人院

國家把對國王的統治表示不滿的人,都關進了瘋人院。

有一天,他去瘋人院參觀。

他來到一個瘋子麵前說:

“你要什麼,向我提出來吧。”

“我想吃一根肥肥的羊尾巴。”

國王說:“可以滿足你的要求。”示意貼身的侍從,去拿一隻白蘿卜來給他。

瘋子接過白蘿卜啃了一口,就不停地搖頭。

國王問道:“給你羊尾巴了,你為什麼還搖頭?你到底在想什麼?”

“我在想,在你的統治下,怎麼連羊尾巴也都沒有脂膏了。”

大臣巧答國王

國王在花園裏休息,但是,蒼蠅飛來飛去,使他不得安靜。

他問大臣:“天底下是否找得到沒有蒼蠅的地方呢?”

大臣答道:“有人的地方總有蒼蠅,沒有人的地方才沒有蒼蠅。”

國王反駁他:“你說得不對!從來沒有人到過的地方也可能有蒼蠅。”

“決不會的。”

“如果找到這樣的地方呢?”國王逼問。

“如果你的話得到證實,你讓人打我1000鞭子好了。可是如果我贏了,你賞給我什麼呢?”

“1000金幣,”國王許諾。

後來有一天,國王帶著大臣出外打獵,遠遠地跑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所在。國王勒住馬,休息一會兒。這時候,不知從哪兒飛來了一群蒼蠅。國王對大臣說:“你不是說人沒有到過的地方就沒有蒼蠅嗎?這兒可是從來沒有人到過的地方,怎麼這麼多蒼蠅啊!”

“如果國王陛下不把自己當人,那是另外一回事兒,”大臣回答,“不過我認為自己是個人。”

雙倍的學費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話幽默風趣,而且特別善於應用這種幽默風趣,處理一些突然發生的和不愉快的事情,反映出他的機敏。

一次,正當他與幾位友人興致勃勃高談闊論的時候,他的妻子突然怒氣衝衝地闖了進來,大吵大鬧,並把一盆水潑到蘇格拉底的頭上。使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像隻落湯雞似的。朋友們見到這個場麵,不禁驚呆了,以為將會發生一場惡鬥。

然而,蘇格拉底並沒有發火,反而風趣地說:“根據自然規律和邏輯推理,雷聲過後,必定是場傾盆大雨,我早料到了。”朋友聽了,都哈哈大笑,他的妻子一時也消了氣,本來尷尬的場麵,重新活躍起來。

又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向蘇格拉底請教演講術。他怕蘇格拉底把他看輕了,第一次見麵就迫不及待地向蘇格拉底展示自己的口才,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不料蘇格拉底等他停下來後,要他繳納雙倍的學費。

那個年輕人驚詫地問道:“為什麼要我交加倍的學費呢?”

“因為我得教給你兩門功課:一是怎樣閉嘴,另一門才是怎樣演講。”蘇格拉底鄭重其事地說。

蘇格拉底與歐西德的辯論

有一次,歐西德在與蘇格拉底交談時,聲稱自己平生所做之事,沒有“不正”的。

蘇格拉底立即追問他說:“那麼,你能舉例說明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嗎?”

歐西德說:“當然能夠。”

蘇格拉底問:“虛偽是正還是不正?”歐西德答:“不正。”“偷盜呢?”蘇格拉底又問。“不正。”“侮辱他人呢?”“不正。”

蘇格拉底的提問仍不休止:“為克敵而侮辱敵人,是正還是不正?”“是正。”“你剛才說侮辱他人和偷盜都是不正,現在為何又說是正呢?”“以前是對友,現在說的是對敵。”“假如有一個將軍,見他的士兵頹敗,不能作戰,他便欺騙他們說‘救兵將到,勇往直前吧!’因此大獲全勝。這是正,還是不正?”“也是正。”

蘇格拉底問得更快了:“小孩生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味很甜’,小孩吃了藥,救了性命。這是正,還是不正?”“還是正。”“你的朋友因精神病取刀自殺,你將他的刀子偷去了,使他自殺未遂。是正,還是不正?”“當然是正。”

“你說不正隻可對敵,不可對友,何以現在又可以對友了呢?”蘇格拉底的話終於慢了下來。這時,歐西德的額頭已經滲出了汗水,喃喃地說道:“蘇格拉底,我無法回答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