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徐霞客鬥虎

徐霞客是我國明代地理學家,他寫的《徐霞客遊記》既有地理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

相傳有一天徐霞客從湘江到了桂林七星岩,這時太陽已經落山了,當地一個農民看他走過去,就著急地喊:“喂!別走了,那邊有虎,而且快要出洞了!”

徐霞客點頭微笑著說:“請放心,我不會被吃掉的!”

“你又不是仙人,我也不是和你開玩笑,我們這裏真有吃人的老虎。誰家門稍晚關一點,坐在門口的孩子就會被老虎叼走!”農民勸他說。

“我倒想看看老虎呢!”徐霞客說罷,徑直往前走去。

說來也巧,那山前有一棵兩抱粗的大樹,徐霞客見了,就爬在樹上,在濃密的樹枝上坐了下來。

老虎果然出洞了,“嗚嗚”的叫聲讓人汗毛直豎,地皮也跟著抖動起來。徐霞客看著,故意咳嗽起來去引老虎。老虎本來就餓了,聽到有人咳嗽,又聞見了人的氣味,就繞著樹轉了兩圈想往上爬,但由於身體笨重爬不上去。徐霞客看著腳下的老虎,從口袋裏掏了一把石沙輕輕撒了下去,他一次又一次撒沙,老虎一次又一次地在爪子上擦眼睛,一會兒就發起怒來,張牙舞爪,又叫又跳,還拚命用牙齒咬樹皮,直到弄得精疲力竭,才躺下來在樹旁休息。老虎在樹下守候了一個晚上,在東方快要發白時,它怕白天獵人會來,這才匆忙趕回洞了。

第二天,徐霞客帶了點吃的東西又爬上樹,天快黑時,老虎又出洞了。這次,徐霞客不再往下撒沙了,而是把吃的東西不斷往下丟。老虎就在樹下搖頭晃腦地吃,顯得非常高興。就這樣,一連四五天他都在樹上給老虎喂東西吃,老虎非常開心。後來,趁老虎吃得高興,徐霞客便爬了下去,輕輕地搖了搖老虎尾巴,老虎竟然不叫也不跳,擺出一副溫順的樣子。

徐霞客回到村裏,把故事講給人們聽,村上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圍著他,聽得津津有味。後來,人們相傳說徐霞客待人好,連老虎都和他交朋友了。

黃宗羲巧除關知縣

黃宗羲是明清之際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著有《宋元學案》、《明儒學案》、《詩案》等。有關他的故事有很多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餘姚連降幾天大雨,姚江水漫過堤岸,淹沒了大片稻田。當時正在十五嶴化安寺中隱居的黃宗羲見到這種情況,心裏非常焦急。可恨的是,那位姓關的知縣,平日隻顧敲詐勒索、搜刮民脂民膏,不關心水利設施,這才釀成了今日這場水災。想到這裏,他不由得輕輕罵了一句:“貪官汙吏果然害人不淺!”

正在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在門口說道:“有幾位鄉親前來看望父親。”

黃宗羲猜想鄉親們是為這場大水而來的,連忙站起來到門口迎接。

“黃先生,我們是來向您問卦的,水勢到底還會不會再漲?”幾位身披蓑衣、頭頂竹笠的鄉民跨進門來,沒顧得上客氣一番就搶先問道。

黃宗羲正想趁機懲治一下關知縣,聽到鄉民這幾句話後,就編了幾句:“前幾天我夜觀星象,得知今年餘姚有洪水之災,昨夜我焚香扶乩,大仙告訴我說大水要漲到龍泉山的山頂呢!”

那幾個鄉民聽了黃宗羲的這一番話,都急得直搓手,一個勁兒地問黃宗羲有無解救辦法。黃宗羲跟與鄉民們一同前來的黃仲山等人小聲解釋了一番後,鄉民們才像吃了定心丸似地歡喜地離去了。

第二天,很多鄉紳和鄉民代表冒著大雨來到知縣衙門求見關知縣。關知縣當時正在後堂忙著往箱籠裏裝金銀財寶,準備在大水來臨前轉移到龍泉山上去,忽聽衙役在門口通報說有大群鄉民在衙門外要求見他,他不敢怠慢,立即迎了出來。黃仲山將黃宗羲的話一五一十地述說了一遍,直嚇得關知縣臉如白紙。後來聽黃仲山說黃宗羲有一個破水之法:將官印拋入姚江,使漲水的水罡星以為餘姚縣城已經淹入水底,就會將水退去。關知縣這才舒了口氣,他暗暗想道:這個黃宗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連皇上也十分看重他,他的話不可不信……,我不妨將官印拋入姚江,等水退之後多派幾個人下江去將它撈起來不就成了!

於是,關知縣吩咐衙役準備轎子,從縣衙出發到舜江樓去。路途不遠,不一會兒就到了,關知縣坐轎登上舜江樓,望見樓下滾滾翻騰的激流,心裏“咚咚”地跳個不停,但他還是一閉眼將大紅綢子包著的官印一揚手扔進了滔滔的江水中。

說來也巧,半夜時分,雨漸漸停了;天亮時,水勢也慢慢減緩。幾天後,關知縣花重金雇了幾個“水鬼”下江去打撈官印,來來回回摸了幾十遍,花了三天時間也沒撈著。後來,朝廷派人來餘姚察看災情,得知關知縣丟了官印,又有士紳鄉民聯名告他貪贓枉法,就將關知縣革職下獄。當地老百姓知道這個消息後,個個歡天喜地,像過年一樣高興。

李漁智鬥薑財主

有一年,李漁的家鄉鬧大旱,田地龜裂,禾苗枯萎,村民急得火燒火燎的,幹急沒有水去澆田。可對麵村旁有幾口大塘,水卻蓄得滿滿的,但這是薑財主家的,沒有人敢去擔水。村裏人急得沒辦法,隻得去找李漁商量,想托他去找薑財主討水。

這薑財主可是遠近聞名的惡霸,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家夥,不光家有萬貫家產,還與城裏的縣官是什麼親戚,既有財,又有勢,沒有人敢招惹他。

李漁並不怕薑財主,經大家這麼一請,便徑直上薑財主家走去。開始,薑財主見到李漁還勉強應酬了幾句,當薑財主一聽村民要向他討水,竟忽地一沉臉色,說:“水,是有,而且很多,可是你帶來了多少銀子?”

李漁一聽薑財主連池塘裏的水都要銀子,肺都快氣炸了,但為了鄉親們,他仍然壓住怒火說:“鄉親們窮哪!哪來的銀子!”

“既然沒有銀子,那就不用再說廢話了!”

李漁忍不住了,怒道:“水從山上流來,人人都可用,你憑什麼占為己有?”

就這樣,兩人你一言我一語開始爭吵起來,最後李漁水沒討成,反討了一肚子氣。

李漁回到村裏,將事情經過給鄉親們一講,大家都是氣不打一處來。最後,大家決定,到十裏外的龍山壩去引水。但引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在一片黃山地上開鑿一條水溝,水才能流過來。

薑財主聽說村民們要開溝引水,心想:這下可糟了,要是讓這些窮鬼挖好溝引來水,我這兩口大水塘不就白修了嗎?於是,這家夥連夜就趕到縣衙,求縣太爺為他作主。第二天,一張布告就貼了出來,說什麼這片荒山地全是薑家的,誰也不許動。

村民們沒辦法,又去找李漁商量。李漁想了想,說:“你們帶幾升芝麻,再來八個人,每人帶把開山鋤,到那片荒山地上排成行,走一步,挖一下,你們在前麵挖,我跟在後麵看,完了以後我自有辦法。”

等大家忙碌了一天,這才回到村裏。李漁笑著對疑惑不解的村民們說:“大家先別急,回家歇著。待我查了曆書,選個好日子破土動工。”

過了幾天,天喜降小雨。李漁跑到荒山地一看,見播下去的芝麻都發芽了!便急忙跑回村告訴大家,讓大家收拾工具前去開溝,因為吉期到了!

薑財主見眾村民一群群一隊隊地肩扛農具奔向荒山地,知道大事不妙,連忙趕往縣衙告狀去了。縣官接到狀子,立即發下拘簽,讓衙役速去傳帶頭鬧事的人到堂聽審。

這時李漁已經在縣衙處等候多時了,不等到縣官話音落就一步跨進大堂,將準備好的狀子遞了上來,上麵寫著:

村民要治水,

挖點芝麻地。

隻挖一條溝,

何必多是非。

縣官看罷,眼珠子一轉,問道:“你們到底要挖多大的地?”

李漁笑著答道:“芝麻地麼,就跟七品芝麻官一樣,這麼一點點。”隨即把小姆指舉了舉。

縣官一聽緊摸自己的帽子,點了點頭,說:“芝麻不大,不大,芝麻地也大不了,我看薑翁,不如就算了吧!”

薑財主本來是個目不識丁的草包,經縣官這麼一說,也隻好點了點頭,幹笑了幾聲。

縣官馬上在狀子上批道:

區區芝麻地,

與民去治水。

本縣今批示,

不準有翻悔。

李漁拿著批示,火速趕回到荒山地,真地動起工來。很快就挖了一大片,薑家財主一看,急了,這芝麻地怎麼會有這麼大?於是又連忙趕回城裏,請縣官親自前往查看。

縣官礙於親戚臉麵,隻好坐著轎子帶著一些衙役來到荒山地,一見李漁就大聲喝道:“大膽刁民!為何目無批示?”

李漁從容自若地把批示一舉,說:“小民素來守法,我們現在是遵縣老爺之命挖芝麻地!”

縣官問道:“這麼大一片,還叫芝麻地?”

李漁點點頭說:“不錯,請老爺細看。”

縣官哪裏認得清這些嫩芽是芝麻還是綠豆,便輕聲地問隨從說:“這些是什麼?”隨從恭恭敬敬地答:“是芝麻,老爺。”

周圍的人也都附和說:“啟稟老爺,全是芝麻。”

李漁嘿嘿一笑,說:“老爺,沒錯吧,鄉民挖的全是芝麻地!”

縣官無言以對,一個轉身鑽進轎裏,連聲喊道;“快抬!給我打道回衙!”

挖通溝,水進村,村民們樂壞了,薑財主被氣了個半死。

邊壽民評畫

清朝時,山陽(今江蘇淮安)出了個畫家叫邊壽民,他工詩詞、精書法,所畫蘆雁栩栩如生,人人讚美。

邊壽民生來不愛慕榮華富貴,不願意趨炎附勢。方圓百裏的鹽商富戶有很多人想用重金找他畫一幅蘆雁,都遭到拒絕,有個姓汪的大鹽商,是從安徽某地搬遷過來的,他聽說邊壽民是遠近的名的大畫家,就想:這邊壽民很是清高,不肯給商人們畫畫兒。但是,我如果拿別的畫家的畫兒去讓他品評,他總不會不給麵子吧。

於是,這位汪鹽商盤算好後,就帶著他家祖傳的一幅古畫,托請邊壽民的一位好友做引見,來拜訪邊壽民。汪鹽商與邊壽民見過禮後,就拿出了他帶來的畫兒。他口口聲聲說這畫是唐朝畫家吳道子親筆所畫,叫做《鍾馗擲骰圖》。隻見畫麵上,鍾馗兩眼睜得銅鈴般大,直盯著麵前的擲骰盆,右手叉開五指,嘴張得大大的;盆中的六隻骰子有五個已經做定,各是幺、二、三、四、六的點子,隻剩下一個骰子還在滴溜溜地轉,鍾馗叉開五指,明明是吆喝它擲出個五點來!

汪鹽商假裝非常內行地對邊壽民說:“這是吳道子的傑作,畫中的鍾馗維妙維肖,呼之欲出,真可謂神來之筆!敬請先生鑒賞品評,看這幅可否稱得上是絕世珍品?”

邊壽民朝畫上看了一眼,就不動聲色地轉過臉去,也不去聽汪鹽商說話。汪鹽商見狀,非常焦急,不禁脫口說道:“品評一下何妨?我這裏又不是央求先生賜畫!”

邊壽民對汪鹽商淡淡一笑,說:“嘿嘿,要我說,這畫嘛,可真高明莫測,我可不敢妄加評論。”

汪鹽商罷,心中大喜,心想:這邊壽民算什麼名畫家,連一幅古畫都看不懂,今天看你如何下台?

邊壽民的好友是個文人,他看了看邊壽民臉上詭秘的神色,猜出這畫裏麵多半有什麼毛病,就走到邊壽民一側,附耳對他說:“你何不略評一下,好將他打發出門,免得在此糾纏。”

邊壽民覺得這話很有道理,就坐直了身子,直截了當地說:“鹽大老板,恕我掃你的興,直言相告了!這幅畫不值一文,是假貨劣品,不是吳道子畫的。”

“假貨?”汪鹽商氣呼呼地跳了起來,“這是我家祖上傳下來的名畫,多少高手內行都讚為絕世珍品,你如何說是假的?”

邊壽民麵無表情地說:“吳道子豈能不通曉聲韻之學,居然畫出這樣的劣品?”

汪鹽商一下子愣住了,不明白邊壽民是在說什麼。邊壽民的那位朋友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色。

邊壽民哈哈一笑,說:“你們試試看,從幺到六把幾個數字叫上一遍,發哪個音該張開嘴?哪個該合起唇?”

汪鹽商搶先把這六個數字接連叫了兩遍,別的都是張嘴叫出來的,隻有叫“五”時,嘴幾乎是緊閉的。

“現在明白了吧?”邊壽民對汪鹽商說,“畫上的鍾馗叫著‘五’,要那骰子擲出個五點來,張著大嘴能行嗎?”

汪鹽商聽罷,卷起假畫急忙溜走了。

吳敬梓拒考

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有關他的許多故事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吳敬梓從老家全椒縣城移居南京秦淮水亭的第三年春天,清朝乾隆皇帝登基坐殿,並發下詔書,讓全國各省選拔人才,到京城廷試。

當時,吳敬梓住在南京,屬於江寧府學訓導唐時琳的管學區。唐時琳心想:吳敬梓學問大,能詩善文,如送他去應考,一定能金榜題名。而我如果舉薦了他,今後……

於是,他連忙叫人備上車馬,直往吳敬梓的住處奔去,一路上暗自高興,深為自己的想法而得意。

再說吳敬梓這天正準備寫東西,他坐在桌邊,兩眉緊鎖著,一麵研著墨,一麵嘴裏不停地咕嚕著什麼,門外的車馬喧鬧聲以及家人的通報聲他都沒聽見。直到府學官進來,吳敬梓才暫停研墨,抬了抬厭倦的眼皮。

唐時琳受到如此冷遇,心中惱火,又不好發作,隻好站在桌子麵前說:“卑職這次前來是想推薦吳先生參加廷試。吳先生雖是安徽人,但眼下住在卑職所管的學區,因此卑職特意前來薦請先生。”

吳敬梓早就料到唐時琳的來意,又聽到唐時琳如此酸溜溜的話語,心中不快,便繃著臉隻顧使勁地研墨,而且越研越快,故意將一連串的墨水向外濺,一直濺到唐時琳身上。

唐時琳見狀氣得胡子直翹,憤恨地罵道:“不識抬舉!怪人!瘋子!”然後狠狠地甩了甩衣袖,帶著侍從掃興而去。

唐時琳受到吳敬梓冷遇的消息傳到上江督學鄭筠穀那裏,鄭筠穀很不以為然,他自覺比唐時琳高明,便決定再去走一趟。他先派人前往開路,然後乘坐高級征聘賢士的車馬,一路風塵,趕往吳敬梓的住處。鄭筠穀坐在車上得意地想:前次唐時琳一定是太生硬了,我這次采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必然會奏效。隻要他吳敬梓去了京城,那時我就要……

正在這時,就聽先頭派去的人趕來稟報說:“督學大人,吳敬梓剛才把牆鑿通,帶著家小跑了,家中連個人影也沒有,隻有一床破被子!”

鄭筠穀聽了,一肚子的火無處發泄,隻能臭罵了一頓來向他稟告的人,然後狠狠地命令打道回府。手下人都不敢作聲,連忙掉轉方向,那輛為吳敬梓特意準備的征聘車也隻好空著拉了回去。

看見督學的車馬漸漸離去,遠遠坐在秦淮河酒家閣樓上自斟自飲的吳敬梓忍不住仰天長笑,連聲念道“妙哉!妙哉!”

吳敬梓返回家裏不到兩天,上次給牆上鑿的洞還沒補好,忽然又聽有人報:“安徽巡撫趙國麟前來勸考。”

吳敬梓聽了,略一思忖,便喊過妻子葉氏,附耳說了幾句之後,就急忙躺在床上,蒙起被子呻吟起來。葉氏也從在桌子前,手托著腮,一臉憂愁。

趙國麟在一顧隨員簇擁下走進屋來,向葉氏問道:“你家吳先生呢?”

葉氏見有人問話,慢慢抬起頭,低聲細語地說:“病了,在床上躺著呢,看來是支持不了多久了!”

正在這時,床上傳來吳敬梓極度衰弱、夢囈般的叫喊聲:“水……娘子……水!”

趙國麟看到這個情景,明白自己這趟也是白來了,氣狠狠地說:“命中注定不是做官的料,給我走!”說完帶著一大幫隨員灰溜溜地走了。

當天下午,吳敬梓的朋友金兆燕前來看望吳敬梓想問問他三次拒考的原因。吳敬梓沒有直接回答,隻是往牆上指了指。金兆燕一看,牆上掛著一些細麻繩,他不解地問:“這是什麼意思?難道這繩子裏還有什麼文章嗎?”

吳敬梓笑著說:“你到跟前再仔細瞧瞧!”

金兆燕湊到跟前,將繩子上下細細打量了番,隻見:總共有八條繩子,每一條繩子的上頭都按了一個死臭蟲,下麵都畫了一個小小的蚊子。他恍然大悟,不禁大笑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不去應考,原來是恨那八股臭文(蚊)呀!”

吳敬梓也樂得大笑起來,說道:“知我者,金兆燕也!”

曹雪芹賣風箏罵閑人

清代傑出的文學家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人人都知道,但曹雪芹放風箏的事未必人人都知。

當年,曹雪芹居住的香山地區的老百姓都喜愛放風箏,有一年正月新春,放風箏的季節到了,鑲白旗的鄂比先生來到曹雪芹家,看見曹雪芹紮了一隻比人還高的大風箏。這個風箏頂端畫著一個人頭,下邊是小燕的身子,腰裏畫了一排小獅子,還有一行“*字不到頭”的圖案。他好奇地問曹雪芹:“這麼大一隻人頭燕風箏,有什麼講究?”

曹雪芹神秘地一笑說:“這隻風箏是罵人用的。咱哥兒倆到跑馬城去放風箏,我請你見識見識什麼叫‘花錢買罵’。”

於是,兩人拿起人頭燕風箏,來到閱武樓前的空場上,隻見那裏倆人一夥,仨人一堆,到處都是放風箏的人,也有來閑逛、湊熱鬧的。天空中飛著各式各樣的風箏,什麼老鷹、大美人、蜈蚣、蝴蝶、七星、八卦等等應有盡有。放風箏的人裏麵,既有漢族平民,也有滿族八旗的富貴閑人。

曹雪芹與鄂比兩人配合,不一會兒就把他拉帶來的那隻人頭燕放上了天空。這隻風箏個頭大,色彩豔麗,形狀獨特,一下子把在場人的視線都吸引了過來。有一位八旗老爺走到人圈裏,對曹雪芹說:“您這風箏願意出手嗎?”

曹雪芹接過話說:“出手。但要看給什麼價錢。”

那位八旗老爺也沒再問價,伸手取出20兩銀子交給了曹雪芹,曹雪芹也就把線車子遞給了他。八旗老爺買到了一個別致的大風箏,趕緊纏線從天空收回了人頭燕,心滿意足地回家去了。

隨後,曹雪芹身對旁邊的鄂比說:“那位八旗老爺花了20兩銀子買了‘罵’帶回家去了。”

鄂比不解地問:“請問曹兄,這罵從何而來?”

曹雪芹說:“我紮這個風箏,就是罵那些富貴閑人的。我畫的人頭、燕身,還有獅子,是罵那些老爺長著個人樣,實際是衣冠禽獸;我畫的那行‘*字不到頭’的圖案,是說那些老爺們富貴榮華的日子不會永遠過下去,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鄂比和周圍平民聽了,無不拍手稱快,說曹雪芹有智有謀,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紀曉嵐送“無字信”

《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曉嵐博聞強記,為人素以機巧狡黠著稱。

兩淮鹽運史盧雅雨是紀曉嵐的兒女親家,此人貪贓枉法,搜刮民財,揮霍無度,虧空了大量的公款,朝廷對此有所覺察,打算派人查抄他的全部家產。

紀曉嵐當時是侍讀學士,經常出入乾隆皇帝的內宮,這一消息他自然很早就知道。他想把這一情況通知給盧雅雨,又怕走漏了風聲自己因此獲罪。經過一番苦思,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將一小撮茶葉裝在一個信封裏,然後用麵糊加鹽封好,派心腹人送到了盧府。

盧雅雨接到這封內外都沒有寫一個字的古怪信,反複看了幾遍,想了想,很快便領悟了其中奧秘,就立即命家人把剩下的財產全部轉移安頓到別的地方。等到朝廷派人來查抄的時候、他家中的資財已差不多轉移完了。

當時的大臣和坤派人偵察到紀曉嵐曾送信給盧雅雨,他將此事奏明皇上,皇上立刻召見紀曉嵐。紀曉嵐再三力辯,申說信中實無一字,請皇上明查。

後來經乾隆皇帝再三查問,紀曉嵐才招認這封信中實際上是一個隱含六個字的啞謎,這就是:“鹽案虧空查抄”。

李汝珍巧治“驢知縣”

《鏡花緣》的作者、清代小說家李汝珍有一則故事在江蘇一帶廣為流傳。

李汝珍住在板埔場的時候,東海縣有位姓盧的知縣,這家夥出門總愛騎著頭驢子,是個魚肉鄉裏、作惡多端的貪官。當地人們恨透了他,給他送了個外號叫“驢知縣”。

這個“驢知縣”常常以視察民情為由,每逢海州趕集,四麵八方的人來買賣貨物時,就騎著驢到了這裏,而且專往人多的地方去。凡他經過之處,過往行人都要下跪迎接,還要交上幾文錢作為“進見禮”,碰上沒錢可交的人,輕則打罰,重則收監,弄得百姓不敢上集,一時間民怨沸騰人人憎恨“驢知縣”。

李汝珍看在眼裏,氣在心裏,決心要懲治一下這個“驢知縣”。

一天,他脫下自己常穿的那套衣服,找到那個替知縣喂養驢子的小夥計。這位小夥計也常常遭到“驢知縣”的欺壓,聽了李汝珍懲治“驢知縣”的辦法,非常讚同,表示一定合作。從此,這個小夥計每天早晚趁人不注意,便按李汝珍教他的辦法,換上李汝珍送來的那套衣服,跑到驢子跟前,先是恭恭敬敬地給驢子下跪,然後猛地站起來,舉起鞭子對準驢子就是一頓猛抽,直打得驢子又叫又跳。就這樣一連堅持了10多天,驢子被小夥計打怕了,一見小夥計穿著那套衣服下跪,就嚇得亂蹦亂跳。小夥計見火候已到,便跑去把情況告訴了李汝珍,要李汝珍待機行事。

這天,又逢集日,海州街上人山人海,“驢知縣”又騎著那頭驢子出來敲竹杠了,直嚇得一街人東藏西躲,好端端的一個集市一下子被搞得亂哄哄的。

正在這時,李汝珍穿著從喂驢的小夥計那裏要回的衣服大搖大擺地走了過來,一直走到驢子跟削,看了一眼“驢知縣”,緊接著就往地上跪去。“驢知縣”早就知道李汝珍是個才子,為人剛直不阿,見到他今天竟然給自己下跪,不由得意起來。他做夢也沒想到,那坐下的驢子看到李汝珍這身打扮,以為又要挨打,嚇得前蹄騰空,一下子把“驢知縣”給扔到了地上,“驢知縣”被摔得鼻青臉腫,連連叫苦。

衙役們連忙將“驢知縣”扶了起來,“驢知縣”又氣又惱,本想發作,可一看麵前的李汝珍仍畢恭畢敬地跪在那裏,他實在找不到發火的借口,便使勁擠出一臉笑來,對李汝珍說:“李秀才請起,李秀才請起,不必如此多禮。”說完,在兩個衙役的攙扶下一瘸一拐地回衙去了。

從此,“驢知縣”再也不敢上街敲詐了,當地老百姓非常感激李汝珍,也非常愛戴李汝珍,李汝珍的故事也就被老百姓越傳越神了。

李苦禪智畫“蝦蟹圖”

本世紀30年代,著名畫家李苦禪居住在北京(當時叫北平)。“七七”事變後,李苦禪不失民族氣節,堅決不給日寇和漢奸作畫。毅然離開北平,回到了故鄉山東省高唐縣馬頰河畔的李奇莊,過著隱居的生活。

當時高唐縣縣長大土匪李采題,外號李瞎九,聽說畫家李苦禪回鄉來了,便想讓李苦禪給他作幅,也附庸一回風雅。於是,他把手一揚,向外麵喊道:“來人呀!快去李奇莊找李苦禪,要他馬上給我畫張畫兒來。”

這天,李苦禪正在家中閑坐,忽然從外麵闖進四個兵差,氣勢洶洶地向他要畫,並口口聲聲說縣老爺如何如何,如果不全畫就如何如何。李苦禪見此情景,心想:和這些家夥鬥,來硬的不行,來軟的他們也不會輕易放過我,幹脆……想到這裏,他不慌不忙地抬起頭,微笑著說:“既然縣長大人喜歡我作的畫,我一定畫張最好的相送;不過,我手頭沒有現成的畫,有勞各位明天再辛苦一趟,明天中午前我就能畫好。”

四個兵差不好再說什麼,一個個氣哼哼地回去了。

第二天中午,李瞎九派人到李苦禪家裏來取畫,李苦禪把頭一天晚上畫好並裝進一個密封的口袋裏的畫交給了來人,並囑咐道:“路上千萬不可偷看,如果新作的畫見著陽光跑了色,縣長問罪下來可就不好辦了。”

來人不敢怠慢,一路小跑地返回縣城。這時,李瞎九已請來了八大區長前來坐定,隻等著賞畫,他本人也特意換上一件長袍,裝出一副很有學問的樣子,隻見他接過畫袋,當著眾人邊拆邊說:“別以為李苦禪有什麼了不起的,我要他畫他就得畫!”

封袋拆開,隻見畫的上首是“蝦蟹圖”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下首沒有題名落款,畫麵有一條平展的大道,頭前有九隻大蝦領道,後邊八隻螃蟹緊隨其後,那九隻大蝦是驕橫凶頑,那八隻螃蟹橫行霸道,將一條平展的大道堵了個嚴嚴實實。

不等李瞎九說話,他手下的幾個豬頭豬腦的區長就喝起彩來,並看著李瞎九的臉色說:“妙!妙!畫得真妙!真是神來之筆啊!還是李縣長麵子大,讓李苦禪畫,他就不敢不畫!”

李瞎九正得意間,就聽三區長梁樹梓脹紅著臉喊道:“都別瞎吵吵了!李苦禪這小子把我們都給罵了!你們看,這九隻蝦倒過來就是縣長的外號瞎(蝦)九,後麵的八隻螃蟹說的就是我們大家,他這是在罵我們八個區長跟著縣長橫行霸道……”

“媽的梁大頭,你別說了!”沒等梁樹梓說完,李瞎九就高叫著梁樹梓的外號,一把抓過“蝦蟹圖”撕了個粉碎,隨後高聲喝道:“你們還愣著幹什麼?還不快去給我去李奇莊把李苦禪抓來!”

等到這幫家夥來到李奇莊,李苦禪早已不知去向了。

趙元任與劉半農

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能熟練地運用英、德、法、日、古希臘、拉丁、俄羅斯等七種外語,能講漢語中的23種方言或次方言,一生寫了10多種語言學專著,奠定了中國語言研究的基石,被尊為“語言學之父”。

劉半農是“五四”時期的著名詩人,也是位傑出的語言學家。

語言學大師趙元任多才多藝,尤其在音樂方麵成就顯著。在從事語言研究之餘,他常常在屋內埋頭創作歌曲,一連創作了《海韻》、《勞動歌》、《賣布謠》等優秀歌曲,最著名的一首是《教我如何不想他》。

相傳有一次,劉半農為了編一本“罵人專集”,在《北京晨報》上刊登了一則“啟事”,公開征求各地罵人的話。“啟事”刊出後不久,周作人找到劉半農,用紹興土話雜七雜八地大罵了一頓,然後揚長而去。趙元任看到“啟事”後,一時興起,指著劉半農的鼻子,並重重地拍打著桌子用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的方言把劉半農痛罵一頓。

劉半農連連挨罵,哭笑不得,隻得感歎道:“我真是自作自受,都是‘啟事’惹的禍!”

1933年劉半農因病去世,趙元任無限懷念地寫了一副挽詞:

十載奏雙簧,無詞難成曲;

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

妙對免罰

中國現代大文豪郭沫若,小時候是個非常聰明而頑皮的學生。

有一次,他們班上的同學趁老師外出釣魚,偷偷跑到學校後麵的一個寺廟裏,偷吃老和尚種的桃子。和尚為此事找到老師告狀,並請追查。

老師聽後非常生氣,表示一定要狠狠地教訓這些學生。於是他拿著戒尺,板著麵孔,來到教室裏,對學生訓斥起來。訓完後,他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字:“昨天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然後,他巡視著學生的眼睛,緩緩地說:“我寫了一副對聯的上聯,誰能對出下聯,可以免罰。”

這時,郭沫若站起來,問老師說:“如果對得好呢?”

老師眯了下眼睛,略一思索,就說:“對得好的話,就全免了,一個也不罰。”

郭沫若聽後,高興地說:“我有一個下聯: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邊說,邊寫在黑板上。

老師一看,驚喜非凡,連聲稱好,笑容滿麵叫郭沫若坐下,鄭重宣布:“由於郭鼎堂(郭沫若的原名)的下聯對得好,偷桃的事,我就不再追究,處罰全免了!不過,今後不準重犯!”

陳毅喝墨水

陳毅既能帶兵打仗,又寫得一手好詩,是員不可多得的儒將。他雖然去世很多年了,但他的很多故事直到今天仍廣為流傳。

陳毅小時候聰明活潑,酷愛讀書。有時讀起書來廢寢忘食,如醉如癡,為此,他鬧了很多笑話。

有一年中秋節,陳毅去一個親戚家串門,發現親戚家有一本自己早就想讀可一直沒見到的書,於是一頭紮進一間空屋子裏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一邊讀,一邊用毛筆做筆記。到了吃飯時間,他仍然不願停下來,親戚三番五次催他前去吃飯,都沒能叫動他,就隻好把蒸好的糍粑和糖給他端到了書桌上。本該用糍粑蘸糖吃,誰知陳毅注意力全集中在書上,不知不覺中竟然把糍粑伸到硯台裏蘸上墨汁送到嘴裏。不久,親戚來給他送麵條,見他滿嘴烏黑,全是墨汁,大吃一驚,忍不住叫了一聲。這一叫不要緊,可把外屋的人全給叫進來了,大家看到陳毅吃墨的滑稽樣兒,都忍不住大笑起來。陳毅知道了大家笑他的原因後,嘻嘻一笑,詼諧地說:“喝點墨水沒得半係嘛!我正覺得肚子裏缺墨水哩!”

劉伯承巧改挽聯

劉伯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之一,也是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他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劉伯承很小就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陣地上,他15歲那年,他的家鄉四川開縣爆發了紅燈教起義,起義軍殺富濟貧、除惡揚善,威名傳遍了巴山蜀水。反動知縣驚慌失措,連忙調遣四鄉團練前往鎮壓,企圖撲滅起義烈火。這時,開縣高等小學堂有個姓邵的體育教員不知天高地厚,誤以為升官發財的機會到了,放棄教員這一清貧職位,當上了反動知縣的保鏢和師爺,帶兵前往浦江邊鎮壓起義軍。人算不如天算,他還不曾耀武揚威,一上陣就被殺死在戰場上。屍體運回縣城,反動知縣假惺惺地舉辦儀式,親自為邵師爺主祭,縣裏的一些地主豪紳紛紛送來挽聯。

正在開縣高等小學堂讀書的劉伯承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極了,便與同窗好友鄒靛澄和謝南誠商定,也給邵師爺送上一副挽聯,好好地“祭奠”一下這位邵師爺。

鄒靛澄腦子活,反應快,一眨眼脫口說出了上下聯及橫批:

流幹奴才血

效盡犬馬勞

劉伯承聽罷,沉思片刻後笑著說:“這樣寫痛快淋漓、非常解氣,但鋒芒太露,容易被抓住把柄。不如稍加變通,改作:保大清效盡犬馬勞,報皇恩流盡奴才血。橫批作:死得其所。”

鄒靛澄、謝南誠對劉伯承的改法非常佩服連聲稱讚道:“改得好!改得好!真是綿裏藏針啊!”

伊索妙語話“舌頭”

大約2400多年前,地球另一端的古希臘出了一位善於講故事的人,他的名字叫伊索。伊索的遭遇很是不幸,才10歲時就被作為“會說話的工具”賣到一個奴隸主家裏。奴隸沒有任何人身自由,還經常遭受鞭打。

有一次,主人要設宴招待客人,並告訴伊索說他請來的客人都是些有學問的人,不可慢怠了他們。

開宴後,主人一看上的菜全是指舌頭,大發雷霆,喝問這是怎麼回事,伊索不緊不慢地答道:

“舌頭是世界上最好的菜,人們有了舌頭才能講話,才能學習知識,傳播真理,人們用舌頭說出‘母親’‘祖國’、‘愛情’等字眼,如此等等,難道舌頭不是最好的菜嗎?”

主人和客人聽罷伊索這一席話,都笑了起來。稍一停頓,主人又發話了,他讓伊索馬上去市場把最壞的菜給他買回來。

伊索點點頭退了出去。不久,伊索又把新習的菜端了上來,大家一看全都愣了,原來還是舌頭。主人剛要發火,伊索說話了:

“舌頭是世界上最壞的菜,人們用舌頭漫罵、攻擊、誹謗、蔑陷,另外,如果沒有舌頭,也就不會有禍從口出。”

奴隸主見伊索學問淵博,能言善辯,便解除了他的奴籍,從此伊索作為一個自由人周遊各地向人們講述各種寓言故事。

國王與畫家

古時候,西方有一位國王明智賢能、治國有方。他的唯一缺點是麵貌太醜。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招來三位畫家為自己畫像。

第一個畫家所畫的像把國王捧上了天,他認為國王是一國之主,而且又很賢明,所以不論有多醜,麵貌也應該是美的。於是他把國王刻意美化了一番。然而,國王看罷卻直搖頭,他說:“這哪裏是我呀,分明是個不知姓名的美男子嘛!”國王手下的大臣們也紛紛說:“這是弄虛作假,是奉承拍馬……”

第二個畫家與第一個畫家不同,他如實地畫下了國王的像貌。像中的國王一隻眼睛大,一隻眼睛小,身體非常臃腫。當他把畫像捧到國王麵前時,國王不由哈哈大笑,群臣也認為這是對國王的醜化,根本不像國王。

第三位畫家也畫好了,他既不過分細致地表現國王的鼻子眼睛,也不刻意修飾,他通過畫麵表現了一位騎馬上戰場、威風振海內的勇士,這位勇士的神態正是身經百戰、治國有方的國王!

國王看後非常滿意,當下重賞了這位畫家,群臣也都點頭稱是。

剛直不阿的拉伯雷

文藝複興時期法國的代表作家、人文主義者法朗索阿·拉拍雷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的職業是醫生,但他精通樂理,擅長寫詩,又創作了不少小說。他把自己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體驗,包括痛苦與憤怒,希望和理想,統統寫進小說,尤其對封建教會僧侶的暴虐統治和社會上的一切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與批判。

拉伯雷風趣幽默而又嫉惡如仇,凡是他看不慣的人名事,都要加以評論、譏諷。現存的有關他的文字史料不太多,但能表現他性格的傳說故事卻不少。

相傳拉伯雷後來當上了巴黎主教約翰·杜·貝雷的私人醫生,曾經多次隨他出訪羅馬,拜見教皇。有一次,他跟主教去拜見教皇,按當時的規定,凡各國使臣前來晉見,都要吻一吻教皇陛下的腳,以表示對教皇的敬意。拉伯雷不願意這樣做,遠遠地躲開了。有人勸他這是例行公事,應付應付算了。不料他認真地回答說:“我等待著,誰要脫掉教皇的褲子,替他去洗屁股,那時我再跟他接吻吧!”

還有一個傳說是,1553年4月,在他臨終時,他還盡力大笑,而且大喊道:“開幕吧,讓喜劇上演!”

巴爾紮克與貞娜

巴爾紮克的一個短篇小說裏記述了這麼一則故事:

一個年輕的修道女名叫貞娜。有一次她奉修道院長之命到巴黎去辦事。這是她第一次去巴黎,她一下子就被那裏五光十色的繁華景象迷住了。她在夜晚的街市上走著,看著富麗堂皇的商店櫥窗,看著穿著香氣四溢的紗衫招搖過市的女人,看著成雙成對的情侶,她芳心大動,有點按捺不住自己了。她在巴黎留了下來,為了把自己打扮成個迷人的巴黎女郎,她把修道院給她的公用錢全花光了。一個月後,她終於流落街頭,成了妓女……

巴爾紮克的這篇小說裏,用了一個實有其名的修道院的名字。這個修道院裏恰好也有一個名叫貞娜的年輕修女,隻不過她從沒到過巴黎,以前也不認識巴爾紮克。

不明真像的修道院院長無意中讀到了巴爾紮克的這篇小說,不禁大怒,馬上派人把貞娜叫到跟前,嚴厲地說:“你知道巴爾紮克先生寫你什麼了嗎?他侮辱了你,也誣蔑了我們修道院!他是個誹謗者。你去讀一讀這篇文章!”

這位年輕的修女看罷,不禁失聲大哭起來,覺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

修道院長又說:你立刻準備一下,到巴黎去找巴爾紮克先生,要求他向全國承認這是誹謗。他玷辱了一個純潔的少女,也侮辱了全院的教徒。你要讓他懺悔他犯下的大罪,如果辦不到,你就不要回來了!”

貞娜無奈,隻好一人來到巴黎尋找巴爾紮克。巴爾紮克當時正穿著一件舊袍子坐在書房裏寫作,他不大高興地看著貞娜,因為他不願有人打擾他的工作。

貞娜垂下羞紅的臉,慢慢地把一切經過告訴了巴爾紮克,並且要求他為自己洗清那個不白之冤。

“什麼不白之冤?我所寫的永遠是神聖的真理。”巴爾紮克不以為然地說。

貞娜一遍又一遍地求巴爾紮克說:“可憐可憐我吧,巴爾紮克先生。你要是不願意幫助我,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

巴爾紮克有點不耐煩了,說:“怎麼?你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不是已經寫得清清楚楚了嗎?完全寫得清清楚楚了,還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難道你是說,讓我留在巴黎?”貞娜膽層地說。

“是啊,”巴爾紮克叫道,“一點不錯。我是要你脫掉這身黑道袍,要你懂得什麼叫歡樂和愛情,要你學會歡笑,走吧,走吧!但不要像我寫的那個貞娜那樣在街上遊逛。”

接著,巴爾紮克抓住貞娜的手,把她拉到房門口,說:“我都寫在裏麵了,貞娜,你是個可愛的姑娘。不過因為你,我今天已經少寫三頁!”

貞娜沒有離開巴黎,沒有再回修道院。據說一年以後,有人在一家叫做“銀獸”的大學生酒館裏看到過她,她快活、幸福,而且打扮得非常迷人。

職業就是虛構

有一天,英國著名的作家狄更斯正在江邊釣魚。這時候,有一位陌生人走到他的跟前,冷不丁地說:“喂,先生,您在釣魚嗎?”

狄更斯以為這個人也是來釣魚的,就不加思索地回答道:“是啊,我正在釣魚。不過今天我倒黴透了,釣了半天,到現在一條魚也沒上鉤。而昨天也是在這個地方,我一會兒就釣上來15條魚哩。”

陌生人說:“是嗎?你昨天在這裏釣了很多魚嗎?”“是啊。”“那麼,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這個地方專門檢查釣魚的,你現在所在的這一江段,是禁止釣魚的。”說完,他拿出一打票簿,要給狄更斯開票罰款。

狄更斯看到這種情景,急中生智,反問道:“那麼,你知道我是誰嗎?”

陌生人被他的這一反問搞得摸不著頭腦,“當然,當然不知道。”狄更斯對他一字一板地說:“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罰我的款,我剛才說的一切都是虛構的。而虛構故事,正是我們作家的職業。”

陌生人沒想到碰上了這麼個職業作家,無言以對,隻好放他一走了之。

貝多芬與《英雄交響曲》

天才音樂家貝多芬曾經非常敬仰革命黨人,他作過幾部有著戰鬥節奏的樂曲,夢想通過革命建立一個英雄共和國。

拿破侖的出現,使貝多芬大為驚喜。貝多芬曾把拿破侖看作是負有確立偉大的共和體製使命的英雄的化身。1804年,他剛寫完《第三交響樂》,就在卷端寫上了“波拿巴”的名字,意思是這部樂曲是以拿破侖為題材而作,同時也是獻給拿破侖的。

不久,他聽到了拿破侖已把法蘭西共和國改成帝國並自稱皇帝的消息,不禁勃然大怒,叫喊道:“這麼說,他也不過是個凡夫俗子!從現在起,他就要踐踏一切人的權利,隻顧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高在上成為暴君了!”

說著,他走到桌子前麵,抓住樂譜的封麵,把它撕得粉碎,扔在地上。隨後換上了另外一個標題:

英雄交響樂——紀念一個偉人的遺跡

從此以後,貝多芬就把拿破侖看作是神話中的伊加爾了。神話中的伊加爾,粘著一雙用蠟做成的假翅膀,從克裏特島上逃出來,飛近太陽;然而陽光烤化了他用蠟做成的翅膀,終於掉在海裏淹死了。貝多芬用伊加爾的例子譏諷後來成了野心家的拿破侖,非常貼切,含義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