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買鹿之謀
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征服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諸侯國。後來,隻剩下楚國不聽齊國的號令了。齊國又準備征服楚國。
當時,齊國有好幾位大將軍紛紛向齊桓公請戰,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國。擔任宰相的管仲卻連連搖頭。他激動地對大將軍們說:“齊楚交戰,旗鼓相當,夠一陣拚殺的。齊就糧草而言,得把辛辛苦苦積蓄下的糧草傾倉用光;更有齊楚兩國萬人的生靈將成屍骨!”
大將軍們啞口無言,都用詢問的目光注視著智慧超人、功勞卓著的管仲。管仲則不慌不忙,帶大將軍們看齊國工匠煉銅鑄錢去了。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國去購鹿。當時,鹿是較稀少的動物,僅楚國才有。但人們隻把鹿作為一般的可食動物,二枚銅幣就買一頭。管仲派的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恒公好鹿,不惜重金購買。”
齊商人開始購鹿,三枚銅幣一頭。過了10天,又加價為五枚銅幣一頭。
楚國的楚成王和大臣聞此事後,頗為興奮。他們認為繁榮昌盛的齊國即將遭殃,因為10年前衛國的衛懿公好鶴而亡了國,齊恒公好鹿豈不是正要蹈其覆轍。他們在宮殿裏大吃大喝,等待齊國大傷元氣後,他們好坐得天下。
管仲卻把鹿價又提高到40枚銅幣一頭,這相當於當時萬斤糧食的價錢。
楚人見一頭鹿的價錢與萬斤糧食相同,紛紛做獵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而不再種田;連楚國官兵也陸續將兵器換成獵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楚地大荒,銅幣卻堆成了山。
楚人欲用銅幣去買糧食,卻無處買。管仲已發號齊令,禁止各諸侯國與楚通糧商。
這麼一來,楚軍人黃馬瘦,大大喪失了戰鬥力。管仲見時機已到,即集合八路諸侯之軍,浩浩蕩蕩,開往楚境,大有席卷之勢。楚成王內外交困,無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據一方,欺淩小國,保證接受齊國的號令。
管仲不動一刀,不殺一人,就治服了本來強大的楚國,為東周列國贏得了一個安定的時期。後來,有人把管仲這次用的計策稱為“買鹿之謀”。
誰的責任
春秋時期,齊宣王執政的時候,孟子來到齊國。他看到當時的齊國國內社會不安寧,老百姓有些饑寒交迫,可國君齊宣王卻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就請求麵見齊宣王。
齊宣王同意召見孟子。孟子一見麵,就對齊宣王說:“如果您手下的一位大臣,把他的妻子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去周遊列國。等他出遊歸來,發現他的妻子兒女受凍挨餓已有好長時間了,那位朋友不顧信義到如此程度。請問,對這樣的朋友,您會怎麼對付他呢?”
齊宣王毫不遲疑地說:“當然是和他斷絕往來!”
孟子又接著說:“假如一個國家,管理刑罰的長官,卻不能管理好他的部下,您說,應該如何處治他呢?”“那還用問,罷他的官唄!”齊宣王回答得仍然十分幹脆。
孟子緊接著又問:“一個長官管理不好他的部下要罷官。那麼,假如一個國家的政務處理得不好,老百姓挨餓受窮,那麼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一想,這不是要讓我這個國君承擔責任嗎?他自知理虧,無言以對,就把話題扯到別的事情上去了。孟子見他這樣,覺得再勸說也沒有用,就離開了。
好看的稻穀不發芽
春秋時期,吳國、越國這兩個相鄰的國家不斷發生戰爭,結果在公元前494年,吳國大獲全勝,越國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國君勾踐不得不屈尊作吳國國君夫差的仆人。直到公元前491年,夫差才放勾踐回到自己的國家。
勾踐回到國內,便一心謀劃滅掉吳國,報仇雪恥。但這必須首先使自己的國家強盛,使吳國貧困衰弱,然後才能訴諸武力。於是勾踐命令大臣文種,到吳國支借10000擔糧食,用來賑濟國內的饑民。吳國國君覺得越國早已元氣大傷,不會再構成對自己的威脅,就借給了越國。
第二年,越國農業獲得大豐收。勾踐找來文種,對他商議說:去年我們借了吳國的糧食,如果不還,就失掉了信用,還可能給吳國找到攻打我國的借口。可真如數還給吳國,又對我國不利而有利於吳國。你看這個問題如何處理呢?”
文種回答說:“我建議從糧食中精選出最好的一部分,蒸熟了還給吳國。精選的好稻穀,再經蒸熟,更顯得粒大飽滿,吳國人見此,必定會用來作稻種。這樣,他們就中了我們的計了。”
勾踐按照文種的計謀,如數歸還了吳國糧食。吳國人果然為粒大飽滿的稻穀所吸引。都留作第二年春播的種子。結果,這些蒸過的、看似漂亮的稻種都沒有發芽,以致秋季顆粒無收,隨之而來的是大饑荒和國內的動蕩,吳國國力因此而大減,而給越國提供了複興並最後戰勝吳國的機會。
上行下效
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靈公認為女子穿男子的服飾好看,就讓內宮中的婦女都像男子一樣穿戴。於是,全國女子跟著學,都穿起男服來。
久而久之,齊靈公覺得全國都如此,宮中的女子就沒有特色了,他又讓官吏禁止女扮男裝,下令說:“凡是看到女扮男裝的人,一律撕破她的衣服,扯斷所係的帶子。”然而,盡管人們看到裂衣斷帶的懲罰,女扮男裝之風仍然煞不住。
齊靈公為此事憂心忡忡。恰巧有一天齊國宰相晏子來見國君。齊靈公問他說:“我下令禁止女扮男裝,還用撕破衣裳,扯斷衣帶來懲罰那些違令的人,人們都親眼見到了這麼嚴重的懲罰。可是女扮男裝之風,卻依然禁止不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晏子回答說:“您允許宮廷內女扮男裝,卻在外麵禁止,這就如同在肉店門口高懸牛頭,而裏麵卻賣的是馬肉。人們當然會懷疑不是真的。如果您是真心地要禁止國人去掉女扮男裝的風氣,就應該首先命令您的宮女們把男裝改換成女裝,那樣的話,外麵的人就不敢犯禁令了。”齊靈公聽了,說:“你說得對。”
於是,齊靈公下令宮中禁止女扮男裝。不到一個月,果然全國便沒人再女扮男裝了。
燭鄒的三大罪狀
春秋戰國時,齊國的國君齊景公非常喜歡喂養捕捉野兔的老鷹。有一次,有人送給齊景公幾隻漂亮而又凶猛的老鷹,齊景公十分高興,就命令手下的大臣燭鄒,專門負責喂養、管理。
喂養老鷹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除了每一餐都要給老鷹吃肉外,還得經常訓練它撲擊野兔的能力。
一天,燭鄒在給老鷹喂肉時,一不小心逃走了一隻老鷹。燭鄒嚇壞了,連忙帶人追趕,可是追到一座樹林邊,老鷹三飛兩撲就不見蹤影了。
齊景公知道了這件事,大發雷霆,命令手下的人把燭鄒綁了,準備把他處死。
時任齊國宰相的晏子看到燭鄒危在旦夕,就走到齊景公身邊,說:“大王,燭鄒有三大罪狀,這樣殺了,太便宜他啦!”
齊景公正在惱火,覺得晏子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問:“照你的意思該怎麼辦?”
晏子說:“我們不能無故殺人,讓我來替大王公布他三大罪狀,然後殺死他。這樣,天下的人就會更加信服大王了。”
“對,你公布吧!”齊景公同意了。
晏子甩了甩長袖子,從容不迫地走到燭鄒麵前,指著燭鄒的鼻子,嚴肅地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不負責任,讓鳥逃走,這是你的第一條大罪狀。”
燭鄒聽了,低下了頭,齊景公呢,點了點頭。
晏子繼續說道:“燭鄒,你的第二條大罪狀更不能饒恕,我們大王本來不要殺人,但為了一隻鳥的緣故,卻使得他要殺人了。”
燭鄒聽了,臉上露出了迷惑的神色,齊景公漸漸低下了頭。
晏子仿佛什麼也沒看到,他又高聲說下去:“大王把你殺了,就會使天下人都感到,大王把鳥看得比人還重要,這是你的第三條不可饒恕的大罪!”說到這裏,晏子回頭對齊景公說:“好啦,大王,他的罪我已公布完了,請下令殺吧!”
這時,齊景公滿臉通紅,站起來揮揮手說:“不用殺了,我聽懂了你的意思了。”隨即命令手下的人把燭鄒放了。
五張羊皮換人才
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秦穆公為了振興自己的國家,到處收羅人才。他聽說被晉國滅掉的虞國原來有一位名叫百裏奚的大臣,十分有才華,就千方百計打聽他的下落。
後來,有人告訴秦穆公,百裏奚先被抓到了晉國,可他不願在滅了自己祖國的晉國做官,逃到了楚國,以看牛度日,後來楚國國君楚成王命他去放馬。
於是,秦穆公打算派使臣帶禮物給楚成王,以便讓楚成王送百裏奚到秦國。大臣公孫枝得知後,連忙勸他說:“這可千萬使不得。楚國人之所以讓他去放馬,是因為不了解他的底細,不知道他有過人的才能。要是國君您這麼大張旗鼓地去請他,分明就是告訴楚國百裏奚是個人才。那樣,楚國就會重用他,他還能到咱們秦國來嗎?”秦穆公說:“依你說怎麼辦才穩妥呢?公孫枝說:“我看還不如以百裏奚是秦國的逃犯為由,和楚國人進行交涉。”
秦穆公聽了公孫枝的建議,覺得挺有道理,就依照當時一般奴隸的身價,派使者帶了五張羊皮,去見楚成王。
使臣到了楚國,對楚成王說:“我們國家有個奴隸叫百裏奚,他觸犯了刑律,現在躲在貴國,請讓我們把他贖回去,好治他的罪,以警告別的奴隸別學他的樣子。”
楚成王聽了,信以為真,就命令人把百裏奚逮了起來,裝進囚車,交給了秦國的使臣。
秦國的使臣把百裏奚帶回秦國後,秦穆公拜他為宰相,他為秦穆公建立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鴻鵠與雞
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臣子田饒追隨魯哀公多年,一直盡心辦事,但始終沒有受到重用,心中不免忿忿不平。有一天,田饒對魯哀公說:“我將離開您,像鴻鵠那樣遠走高飛了。”
魯哀公問:“為什麼呢?”
田饒答道;“您難道沒有看見雄雞嗎?它頭戴紅冠,氣度文雅:腳上有距,強敵在麵前時,敢於爭鬥,具有勇敢的氣質;遇到食物時,呼喚同伴,不獨自享受,這是仁慈的表現;打鳴報曉,長年累月,從不誤時,是它守信用的美德。對於一隻雞來說,兼有這五個方麵的優長,實在是很可貴的。可是您還是天天煮著它吃,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雞的處所與您的處所很近,得來容易。而鴻鵠呢,展翅千裏,棲息在您的園林池塘裏,捕捉您的魚鱉,啄食你的糧食。它們沒有雄雞那五種美德,而您卻以它們為高貴,這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它們的處所與您的處所相距很遠,得之不易。所以,我要學鴻鵠,離開您遠走高飛。”
這一番話,使魯哀公十分慚愧,覺得自己對身邊的人熟視無睹,習以為常,不去發現他們的優點特長,以致埋沒人才。相反以為遠道的和尚會念經,的確不是合適的為君之道。
拉斷帽帶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勵精圖治,國家漸漸強盛起來。
一天,楚莊王設宴,款待群臣,並要自己特別寵愛的美人為大家勸酒。天幕低垂,燭光搖曳,君臣武將們喝得興高采烈。突然,一陣大風吹過宮殿,所有的蠟燭同時都被吹滅了,宴席上頓時一片漆黑。
正在這時,那位在席間勸酒的美人,不知被誰在黑暗中拽住了衣袖。她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掉。情急之中,她一把拉斷了那個人的帽帶,那人一慌,她才掙脫了身子。
美人跑到楚莊王身邊,向他哭訴被人調戲的經過,並告訴他那人的帽帶被她拉斷,待蠟燭全被重新點燃後,一檢查帽帶就能把那個人抓出來。
楚莊王聽了,心想:這可能是某個人酒後的一時衝動,如果為了顯示婦人的貞節,將那人治罪,不僅把熱烈的晚宴氣氛全攪了,還會讓人覺得自己寵美人而輕大臣武將,今後誰還願盡忠效力呢?因此不應按美人的要求做。於是,他趁蠟燭尚未全部點燃,在昏暗之中大聲喊道:“在這豐盛的宴會上,諸位一定要開懷暢飲,誰的帽帶要是還係得好好的,沒有斷開,誰就沒有酒量!”
在坐的人為了討楚莊王的歡心,紛紛把自己的帽帶都扯斷了,等宮殿再度輝煌時,所有的人的帽帶都是斷的,調戲美人的人也就無從查處了。
後來在一次圍攻鄭國的戰役中,有一位武將奮勇當先,五個回合就斬下五個敵軍的首級,令敵人喪膽。楚國在那次戰役中大獲全勝,這位武將說自己就是晚宴上拉美人的人,因感謝楚莊王的不殺之恩才如此賣命的。
鄒忌諫齊威王
戰國初期,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兒子齊威王剛剛繼承父位時,和楚莊王最初執政時有點相似。他不大把國家大事擱在心上。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可是齊威王一連九年,不飛不鳴。
在這九年當中,韓國、趙國、魏國時常來侵犯齊國,可齊威王也不著急,打了敗仗,他也好像滿不在乎,還不準大臣們對他進行勸說。
有一天,有位琴師求見齊威王。他自我介紹說他是齊國人,叫鄒忌,聽說齊威王愛聽音樂,特來拜見。齊威王聽說琴師求見,就同意讓他進宮。
鄒忌拜見國君後,把琴放好,調準了琴弦,像是要彈琴的樣子,可是把兩個手擱在琴弦上就不動了。齊威王問道:“你調了弦,怎麼不彈呢?”鄒忌說:“我不光會彈琴,還懂得彈琴的一套大道理。”齊威王不大清楚彈琴其中的道理,就讓他給講講。於是,鄒忌把彈琴的道理講得天花亂墜,玄而又玄。
齊威王聽得似懂非懂,終於不耐煩了,對鄒忌說:“你已經說了半天,為什麼還不給我彈琴呢?”鄒忌反問道:“君主您瞧我老拿著琴不彈,有點不樂意了吧?怪不得齊國人瞧著您老拿著齊國這張大琴,九年都不動一個指頭,也有點不樂意呢!”齊威王立即起身說:“原來先生是拿琴來勸我的,我明白了。”
他命令人把琴拿下去,就和鄒忌談論起國家大事來。鄒忌勸他搜羅人才,重用有能耐的人,增加生產,節省財物,訓練兵馬,建立霸主的功業。齊威王聽得非常高興,就拜鄒忌為宰相,幫助他整頓朝廷的事務和全國各地的官員。
鄒忌做了宰相後,幫助齊威王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全國百姓都稱齊威王是個英明的君主。齊威王因此非常得意,鄒忌見此有些耽心,怕齊威王驕傲起來,就想找個機會提醒提醒他。
那一天,鄒忌早上起來,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對著鏡子瞧瞧,覺得自己很漂亮,心裏很得意。他問自己的妻子說:“我跟北城的徐公比起來,哪個漂亮?”他說的那位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妻子聽他這樣問,就不加思考地說:“當然是您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哪!”
鄒忌不大相信妻子的話,就問剛走進房間的使喚丫頭:“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到底哪個漂亮?”使喚丫頭說:“還是您漂亮,徐公比不上您!”
過了一會兒,有一位客人來到鄒忌家,兩個人坐著談了會兒天。這位客人是來向鄒忌借錢的,鄒忌對他又問了同樣的問題,他的回答和鄒忌妻子、使喚丫頭的回答也是一樣的,說鄒忌比徐公漂亮。
湊巧的是,第二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拜訪他。鄒忌一見徐公,不覺一愣,天下竟有這麼漂亮的美男子!他覺得自己長得比不上徐公。他偷偷地照了照鏡子,再對比一下徐公,覺得自己遠不如徐公漂亮。
這天晚上,鄒忌躺在床上琢磨來琢磨去,終於悟出其中的道理,而且想到:恰恰可以用這個道理去勸說齊威王。
第二天清晨,鄒忌來到宮中,把這兩天關於自己和徐公的事情講給齊威王聽,自己是怎樣問的,妻子、使喚丫頭、客人是如何回答的,都詳細說了一遍。
齊威王聽了,笑笑問:“你說你比不上徐公漂亮,可你的妻子、使喚丫頭、客人,為什麼都說你比徐公美呢?”鄒忌說:“我的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她偏向我;我的使喚丫頭說我漂亮,是因為她地位低,怕我;我的朋友說徐公不如我,是因為他有求於我,故意恭維我。”
齊威王說:“你講得對,聽了別人的話,是得好好考慮一下,不然的話,就容易受蒙蔽。”鄒忌緊接著說:“是呀!我想齊國有方圓1000多裏土地,120座城池。王宮裏的美女,伺候君王您的隨從,沒有一個不想討君王您喜歡的;朝廷裏的群臣,沒有一個不害怕君王您的;全國各地的人,沒有一個不想得到君王您的照顧,有求於您的。從這些情況看來,您是很容易受到蒙蔽的,所以您一定要提高警惕。”
鄒忌的這一番話,使齊威王覺得很有道理。他立刻下了一道命令:“不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和老百姓,能當麵指出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能以書麵方式指出我的過錯的,得中等獎賞;就是能在背後議論我的過錯的,也能得下等獎賞。”
欺君之罪與欺臣之過
春秋末年,晉國的權力被智、趙、韓、魏四大家族所分,一個家族幾乎等於一個諸侯國。
一次,趙氏家族的首領趙簡子乘車上山遊獵。車子艱難地在崎嶇的羊腸小道上爬行,同行的眾臣都盡心竭力地幫著推車。而有一位名叫虎會的大臣,卻並不推車,隻管自己扛著銅戟,邊走路邊哼著小調。
趙簡子坐在車上,見虎會一個人悠閑自在,不幫助推車,就很不高興地瞥了他一眼,粗聲粗氣地對他說:“這羊腸小道分外難走,所有的大臣都在推車,惟獨你虎會隻管自己唱歌,一點都不肯出力,你不覺得這是臣子欺侮君主嗎?臣欺君,該當何罪?”
“臣欺君,罪該死而又死。”虎會回答說。
趙簡子問:“什麼叫死而又死?”
“自己死,妻子也一同死,這就叫死而又死。”虎會說到這兒,把話鋒一轉,緊跟著又對趙簡子說:“現在,您已經知道了臣欺君應得什麼罪了;那麼,您是不是也想知道一下做為君主輕慢下臣應得什麼罪呢?”
趙簡子從來沒聽說過還有什麼君欺臣之罪,不耐煩地說:“君主輕慢臣下,誰又能把他怎麼樣呢?”
虎會說:“做君主的輕慢下臣,也許馬上沒有人把他怎麼樣。但是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這樣的局麵:有智慧的大臣不肯出謀劃策,而一個國家沒有遠慮,也會有近憂,國家自然就會很危險;能言善辯的大臣,不肯做使者,使咫尺天涯,難通信息,就不能與外國保持良好邦交;能征善戰的將領,不肯衝鋒陷陣,將頹兵衰,喪失戰鬥力,邊界就會不安寧。君主輕慢了群臣,內政、外交、國防都無人出力,敗亡的局麵就會隨之而來。那時,君主的國家就難保了。”
虎會的話,使趙簡子聽後出了一身冷汗。他如夢初醒地說:“您的話提醒了我,我很感謝您。”說罷,趕忙自己走下馬車,與群臣一起步行。
追女失妻
春秋末年,原來晉國的大臣、趙國的奠基人趙簡子,準備出兵討伐齊國。群臣諫阻,趙簡子傳令說:若軍中再有敢於勸阻的人就治以死罪。
有一個身披鎧甲,手執兵器的武土叫公盧望,他也反對出兵攻打齊國。一次,他見到了趙簡子,突然放聲大笑。
趙簡子就問他說:“你笑什麼?”公盧望回答說:“我忽然想起以往的一個笑話,忍不住要笑。”
趙簡子十分生氣,厲聲說道:“在我麵前大笑,太放肆了!今天你給我講出大笑的道理來還罷了,若講不出來,我就要你立即喪命。”
盧公望並不驚慌,一板一眼地講起來:“有一年,正當采桑的時節,我鄰居家夫妻二人一起到桑田去幹活。丈夫幹著幹著,看見前麵的桑田裏有一個采桑的女子,長得十分美麗動人,就生出邪念,跑過去追她,結果沒有得手,掃興而歸。他的妻子看見他的行為,十分氣憤,在他追采桑女子時,離他而去。一想起這件事,我總忍不住要大笑,他追女不得,反失妻子,成了光棍,您說難道不好笑嗎?”
趙簡子聽了這段故事如夢方醒,對公盧望說:“我明白了,如今我討伐別國,也可能是成事不足,反而失掉自己的國家,這個‘光棍’就可能是我了啊!”
不聽勸的商鞅
戰國初期的秦國宰相商鞅,原名公孫鞅。公孫鞅年輕時候愛好法律學,曾經給魏國宰相公叔痤(cuó)當過管家,公叔痤發現他勤奮好學,曆史知識很豐富,法律學更是出色,就把公孫鞅叫到身邊,問:“你看怎麼才能治理好國家?”
“按照實際情況製定法律,嚴格按法律辦事。”公叔鞅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有法律不能很好地執行,往往是上麵執法不嚴造成的。上麵的人無視法規,就不能責求下麵的人普遍執行法律,有法不執行,那就和沒法一樣,國家也就治理不好。”
公叔痤認為他是個奇才,應該把他推薦給國王。可是,還沒得及推薦,公叔痤就病倒了。
有一天,魏惠王登門來看望公叔痤,對他說:“您的病不輕,一旦有什麼不測,我們國家怎麼辦呢?”
公叔痤想,推薦公孫鞅的時機到了,就說:“我的管家公孫鞅,雖然年紀輕輕,但才能出眾,希望大王今後能重用他,可以把國家交給他治理。”魏惠王不置可否,似笑非笑地點點頭,表示聽到了。
魏惠王要離開時,公叔痤要周圍的人退下,壓低嗓子對魏惠王說:“國王如果不采納我的建議,不任用公孫鞅,那一定要及早把他殺掉,不要讓他離開魏國。他聰明過人,如果到了別的國家,對咱們魏國很不利。”“好的。”魏惠王隨口答應了一聲。
魏惠王走後,公叔痤把商鞅叫到病榻前,抱歉地說:“剛才國王來過了,他問今後誰可以當國相,我推薦了你,讓你管理國家大事。但是國王沉默不語,從他的表情看,是不同意。我作為國相,先要為國王考慮,因此我對國王說,假設不任用你,就趕快把你殺掉。國王答應了。你是我的管家,年輕而有才華,這後一步,我要為你考慮,你不能就這樣隕落,立即離開魏國吧,否則異常危險!”
商鞅卻毫不在意,平靜地說:“我不走。”
“不走?”公叔痤十分驚訝。
商鞅說:“你向國王親自推薦了我,國王不肯任用我,說明他不聽你的話,不相信你。既然不相信你,不聽從你的話,你說要殺掉我,國王當然也就不會采納了。”
公叔痤覺得商鞅的分析和判斷是有道理的,但總為他擔心。
而事情的發展完全像商鞅說的那樣,魏惠王根本沒把公叔痤的話放在心上。魏惠王走出公叔痤的大門,就對左右的官員說:“公叔痤的病越來越重,令人悲傷,他竟要我讓他的管家公孫鞅出任宰相,掌管國家大事,豈不是太糊塗,太荒謬了!一個小小管家能成什麼氣候!”
後來,商鞅看到魏惠王不重用人才,才憤然離開魏國,前往秦國。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嚴格法製,實行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淳於髡請救兵
齊威王八年,楚國大舉進犯齊國。齊威王慌忙叫大臣淳於髡帶黃金百斤、車馬10輛,前往趙國搬救兵,淳於髡一聽,仰天大笑,笑得連帽帶也繃斷了。威王問:“你是笑我禮物太少嗎?”淳於髡答道:“我怎敢笑大王呀?”
威王追問他笑什麼,他說:“今天早晨上朝時,我看見有個農夫跪在田邊祭土地神,他拿起一隻小豬蹄。舉起一盅水酒,祈告說:‘土地爺啊,求您保佑我五穀豐登,糧食裝滿車子,年年塞滿屋子!”我見他祭品這麼微薄,卻懷著如此之多的奢望,我一想起他,就會禁不住大笑起來呀!”
威王聽了,慚愧地說:“你說得很有道理,寡人再加黃金千鎰、白璧10雙、車馬百輛,你快到趙國請救兵吧!”
淳於髡來到趙國,獻上重禮,趙王果然立即撥出精兵10萬,戰車千輛前來救齊。楚王知道後,連忙下令星夜撤軍。
心理上的進攻
戰國時期,有一次,齊國的軍隊進攻趙國的廩邱。趙國派孔青率大軍前往救援。
雙方在廩邱展開激戰。結果齊軍遭到慘敗,有2000多人被俘,還拋下了約30000具屍體。趙國的軍隊把敵人的屍體堆得像山一樣高,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勝利。
與孔青一同率軍的寧越看到後,不以為然。他對孔青說:“這樣做太不值得了,還不如把這些屍體歸還給齊國,利用這些屍體,從內部給敵人一個更沉重的打擊。”孔青不明白,就問:“死人的屍體,怎麼還能用來打擊敵人呢?”
寧越說:“這約30000具屍體送還齊國後,齊國就要從他們的國庫中拿出大量的財物來,用於屍體的葬禮,使他們的國力受到消耗。這不就是利用死屍打擊敵人嗎?”“那麼,如果齊國不接收屍體,您的計劃不就落空了嗎?”孔青問道。
寧越說:“按一般的情況看,齊國一定會收回屍體。然而,即使齊國不接收屍體,打擊敵人的目的一樣能夠達到。”孔青問:“這是怎麼回事呢?”寧越掰著手指對他說:“齊國與我國交戰,戰而不勝,是他們國君的第一條罪狀;大量的士兵和將領出國作戰,卻隻有一部分人返回家園,其他的人橫屍沙場,這是他們國君的第二條罪狀;我們歸還齊國屍體,而齊國不接收,使死去的齊國將士作異鄉之鬼,那麼齊國的國君就又有了第三條罪狀。齊國的老百姓,就必定會因為這三件事而怨恨他們的國君。這樣一來,齊國的國君,就無法統轄他的將士和他的百姓,他的將士就不會再為國君拚死效力,他的百姓就不會再全力支持國君的號令。上下分崩離析,這些都是心理上的進攻,同樣可以給敵人造成沉重的打擊。”
後來的人們評價這件事時,都稱讚寧越眼光長遠,說他不僅能夠靠武力取勝,還會利用人倫道德的力量打擊敵人。
娶誰做妻子
戰國時期,有兩個名聲很大的謀士,一個叫張儀,一個叫陳軫。他們倆曾經有一段時間,都在秦國國君秦惠王那裏任職,但是他們倆之間分歧很大,不能很好地合作。
一次,張儀對秦惠王說陳軫的壞話,說:“陳軫把我們秦國的內情告訴了楚國,所以楚國總希望陳軫到那裏作官,我不能同這樣一個人共事。”秦惠王問:“你說這話,有什麼根據嗎?”
張儀說;“當然,他想離開秦國到楚國去,這就是最好的證據。不信,君王您可以設法了解一下,如果他真的想去楚國,請您當機立斷,處決了他。”
過了不久,秦惠王把陳軫叫進宮裏,問他說:“你是不是想去什麼地方呀?可以對我說說嗎?”陳軫見秦惠王突然想起問這個問題,就估計是張儀對秦惠王講了什麼,而自己的確要在近期去一下楚國,就直率地說:“我近期想去一趟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