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修改了幾次,每次看到最後兩章的某處,我都會抑製不住地決堤放水,好在此刻身邊沒有人,我失態的樣子沒人能看到。就好像被施了魔法般,那幾句話不歪不斜地打到心裏最脆弱的地方,硬生生地開辟出一個淚點來。
我想讀者們一定能和我感同身受,我落淚的地方,定是你們也能落淚的地方。
馬列和李想,他們的故事還沒有完,他們不可能像童話故事裏的王子公主一樣,破除魔咒後走在一起,就再也沒有下文。他們還有很多的未來要共同麵對,有困惑、有厭倦、有埋怨,更有歡樂與希望。
記得一位影評人說過:“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要讓人在灰暗的世界中,看到希望。”我想小說也可遵循這個道理,因此我用自己最青澀稚嫩、功力尚淺的文筆講述著一個個關於“希望”的故事。
因為歲月漸增、青春漸遠,年年歲歲中,就多出一些人生的感悟來。身邊的同學、朋友、同事、或是陌生人,每個人都擁有很多真真切切、見刀見血的人生體驗,這些故事構成了我小說的雛形。
聽過太多成年人的彷徨,姐妹們包括自己的牢騷。多數人對青春懷念,對現狀唏噓,對未來恐慌,好像人人都不快樂。相對於身體,心卻先行一步地老去了。
這些成長所帶來的殘酷體驗,幾乎要吞噬了人本來應該有的快樂。
或許成長過程的矛盾,是因為各階段的欲望有所不同吧?抑或是這種欲望與現實產生了過於激烈的衝突。
很多人都沒有真正準備好長大。
我也不能例外。
我是一個對青春歲月無比執迷、對現狀又很無能為力的人;同樣是個對灰暗的成人世界極度不適應,常常束手無策、隻好將心情寄托於文字的可憐蟲。
可這種寄托卻讓我猛然發現:似乎每個人總有一件、至少有一件可以讓自己找到歸屬感的事。在寫作的時候,我用筆刻畫著我一個個的主人公,他們或許生動豐滿,或許單薄乏味,但我卻是他們的主宰。
我愛上這種感覺。因此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一個自己可以去主宰的事,然後快樂地去完成它。
就像馬列和李想,他們平凡就如身邊的你我他,他們和很多人一樣經曆了燦爛又有點遺憾的青春年華,相愛的人有幸再遇,卻又很快迎來枯燥又身不由已的圍城生活。婚姻把他們的人生河流劃成了兩岸,兩岸風光卻迥然有異。
他們麵臨最大的考驗,除了柴米油鹽所帶來的愛情褪色之外,還有對愛情信仰的動搖,對青春夢想的懷疑。
馬列和李想是幸運的,他們的婚姻至少有一個最有力的基石,叫做愛情。
有愛就有希望。
人的職業、理想、愛情,都可以在合適的條件下,在某個特定的社會背景裏來一次大洗牌。人人都有追夢的權利,愛情也是夢想的一部分,而夢想是上帝賜給人們最不分貧富貴賤的東西,也是在芸芸眾生中最能顯示個性的東西。
或許你用的手機和幾乎所有人用的牌子都一樣,毫無個性。好在還有夢想,還有你的愛情和人生可以獨樹一幟。
馬列和李想,一直不服輸地尋找著屬於他們自己的希望。
希望無關乎大小,就是那個能滿足你彼時欲望的東西。木心的書中說過:欲望的超脫,最佳的方法就是滿足欲望。
而夢想照進現實,最佳的方法就是努力去實現它。
在“家庭”這個社會最小的單元裏掙紮的李想和馬列,在感情的世界裏總是無法駐足的梁爽,進了圍城又悲淒出局的馬哲,這些人都在各自的人生軌跡上跌倒再爬起,義無反顧地追求那個叫做“幸福”的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出生是不能選擇的之外,還有很多東西也無法選擇,讓人手忙腳亂。可人類又是何其的堅強,可塑性又是何其的高,人們最終還是選擇勇敢向前走。
青春與成年,始終不可逆,傷感過後,我們追尋的,就是這一路上最公平的陽光。
隻要我們赤子之心不老,成年人的世界,就是一朵最絢爛的花。
擁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