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融①
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②,書記遠從征③。
祖帳連河闕④,軍麾動洛城⑤。
旌旃朝朔氣⑥,笳吹夜邊聲⑦。
坐覺煙塵掃⑧,秋風古北平⑨。
注釋
①崔融:作者的朋友,字安成,齊州全節(今山東省曆城縣)人。當時在節度使幕中擔任書記官。②行:將要。出將:遣將出征。③書記:主管文書事務的官。④祖帳:古代為遠行人送別,常在郊野路旁搭建帷帳,擺酒筵,以示隆重。古代遠行祭祀路神叫做“祖”。河:黃河。闕:宮闕。⑤麾(huī輝):古代用以指揮軍隊的旗幟。洛城:指東都洛陽。⑥旌旃(zhān沾):旗幟。朝:早晨。朔氣:北方的寒氣。⑦笳:胡笳。邊聲:邊塞之聲。⑧坐覺:形容時間的短暫。煙塵:戰場上的烽煙和塵土,指戰爭。⑨古北:北方邊境,北方邊塞自古以來都是戰場。
簡評
這首送別詩的特點是激勵朋友為國立功。首聯點題,說明朋友遠行的原因。三、四兩句,描寫遠征軍隊的威嚴雄壯。五、六句,描寫邊塞的戰爭氣氛:清晨,軍旗在寒風中飄動;夜晚,笳聲在邊城上震蕩。最後兩句,預祝戰爭勝利,寄托對朋友的希望和鼓勵。
扈從登封途中作①
宋之問
帳殿鬱崔嵬②,仙遊實壯哉③!
曉雲連暮卷④,夜火雜星回⑤。
穀暗千旗出,山鳴萬乘來⑥。
扈遊良可賦⑦,終乏掞天才⑧。
作者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省汾陽市)人。唐上元間進士,早歲成名,官至考功員外郎。因諂事張易之和太平公主,貶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睿宗即位,又被流放至欽州(在今廣西),賜死於謫所。他對律詩的發展和完善有所建樹,與沈佺期齊名,並稱為“沈宋”。明人輯有《宋之問集》。
注釋
①扈(hù戶)從:皇帝出巡時的護駕隨從。登封:地名,在河南省中部潁水上遊,嵩山之南。秦置陽城縣,唐改登封縣,古帝王常到此祭祀遊幸。②帳殿:帝王出巡時的駐地,常以錦帳圍繞成宮殿形狀,故名。鬱:盛大的樣子。崔嵬(wéi為):高聳巍峨的樣子。③仙遊:神仙出外遊樂。這裏是對皇帝出遊的美稱。④卷:飄動。⑤夜火:夜晚的燈光。雜:連同。⑥萬乘:皇帝的車駕。山鳴:山穀雷鳴。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登嵩山時,山中有聲而鳴,如呼“萬歲”者三。⑦良可賦:很值得寫詩獻賦。⑧掞(shàn善)天:以才華學識取悅帝王。掞:施展。天:即天子。
簡評
唐高宗前往祭祀嵩山時,作者隨行,並賦詩祝賀。這首詩的主旨是歌頌帝王出巡遊幸,是應景之作。但筆法剛健,意境壯闊。中間兩聯寫景有特色:三、四句說,早上的雲氣拂著帳幔一起翻卷,晚上的燈火與星光交相輝映,把天上人間融為一體;五、六句以暗穀作襯墊,寫出了“千旗萬乘”的氣派。
題義公禪房①
孟浩然
義公習禪寂②,結宇依空林③。
戶外一峰秀④,階前眾壑深⑤。
夕陽連雨足⑥,空翠落庭陰⑦。
看取蓮花淨⑧,方知不染心⑨。
注釋
①義公:唐時高僧。禪房:僧人修禪的房屋。②習:習慣,喜歡。禪寂:禪定,是佛家語,即坐禪而思想專注。③結宇:建造房屋。空林:空曠的山林。④戶外:窗戶外。⑤壑:山穀。⑥雨足:久雨充足。這句是說,久雨初停,夕陽放出光彩。⑦空翠:蒼翠的山色。⑧蓮花:蓮花清淨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心。⑨不染:一塵不染。
簡評
唐代的詩人和僧人交往密切,他們之間常有詩文往來。孟浩然這首詩,就是題贈寺院僧人的。首聯兩句,說義公禪房是在空曠的山林。頷聯寫禪房觀望時所見,千山萬穀都在階底,隻有一座奇峰迎麵聳立,故不寫禪房之高而“高”字自在其中。頸聯用夕陽返照、空翠庭陰,渲染出環境的幽靜。尾聯用佛家語,以蓮花的高潔,讚美義公潔身靜修,一塵不染。
醉後贈張九旭①
高適
世上漫相識②,此翁殊不然③。
興來書自聖④,醉後語尤顛⑤。
白發老閑事⑥,青雲在目前⑦。
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⑧?
注釋
①張九旭:即張旭,在兄弟輩中排行第九。唐代著名書法家,草書最著,人稱“草聖”。字伯高,吳縣(今蘇州市)人。②漫相識:隨意交往。漫,隨意。③此翁:指張旭。殊不然:完全不一樣。此指交遊不廣,與“漫相識”正好相反。④興:酒興。書自聖:草書達到入聖超凡的境界。⑤顛:顛狂,狂放不羈。張旭善飲酒,與李白、李適之等合稱“飲中八仙”。據記載,他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故又稱“張顛”。杜甫《飲中八仙歌》也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筆如雲煙。”⑥“白發”句:一生到老不求聞達,以閑居自樂。⑦青雲:青雲直上,指高官顯爵。目前:眼前。這句指張旭被朝廷任為書學博士。⑧“一壺酒”、“幾回眠”兩句:據說張旭常置酒床頭,醒後便飲,醉後又睡。
簡評
此詩是高適與張旭共同飲酒,酒酣之後,贈給張旭的。全詩充分描寫了張旭的藝術才能與性格特征。第一聯寫張旭為人不喜交遊;第二聯寫他醉後狂放不羈而書法達到聖境;第三聯寫他不羨慕富貴,直到現在才被朝廷任用;末聯詼諧地說:現在當了官,早晚得侍奉皇上,再不能像過去那樣縱情自在了。
玉台觀①
杜甫
浩劫因王造②,平台訪古遊③。
彩雲蕭史駐④,文字魯恭留⑤。
宮闕通群帝⑥,乾坤到十洲⑦。
人傳有笙鶴⑧,時過北山頭。
注釋
①玉台觀:舊跡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元嬰(封滕王)為洪州(今南昌市)刺史時所建。《風俗通》記載,玉台,是上帝所居之處。觀,道教的廟院。②浩劫:本為佛家語,道家借以稱宮觀的台階石基為“浩劫”。意謂基礎奠成,千秋不壞。這裏代指玉台觀。王:指滕王李元嬰。③平台:西漢時梁孝王所建。據《漢書》記載:梁孝王大治宮室,宮室與平台間用複道連接。此處以平台比玉台觀。④蕭史:古仙人。據《列仙傳》載:相傳秦穆公女兒弄玉,善吹簫。穆公聞蕭史亦精於吹簫,簫聲還能招引鸞鳳來儀,乃以其女嫁之,並建築鳳台作為他們的居所。數年後,弄玉跨鳳,蕭史乘龍,一同升天而去。⑤魯恭:魯恭王。《漢書》記載:魯恭王為了擴建自己的府第,曾毀壞靈光殿孔子舊宅,聽到鍾磬琴瑟之聲,於壁中得到《古文尚書》、《論語》等。⑥宮闕:指玉台觀的殿宇。群帝:道家認為諸天之上均有帝在主宰著。⑦乾坤:原為天地萬物。此指道觀壁上的天下圖。圖畫中聚集著天下十洲的神仙。十洲:海上十洲。《十洲記》載:四方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鳳麟洲、聚窟洲、流洲、生洲。⑧笙鶴:笙聲、鶴鳴。《神仙傳》載,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鳴,後騎鶴在緱氏山頂,舉手告別時人成仙而去。
簡評
杜甫的《玉台觀》詩共有二首,寫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第一首是七律,第二首是五律,即本詩。這首詩的特點是大量運用道教的神仙傳說,烘托道觀的宏偉壯觀。詩中的用典頗能切合滕王的特點。如:“蕭史”句,暗示滕王曾經率女道士朝拜真人;“魯恭”句,切合滕王多才善文的特點。虛實相生,頗有功力。
觀李固請司馬弟山水圖①
杜甫
方丈渾連水②,天台總映雲③。
人間長見畫④,老去恨空聞⑤。
範蠡舟偏小⑥,王喬鶴不群⑦。
此生隨萬物⑧,何處出塵氛⑨!
注釋
①李固:作者之友。請:求得。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說:“著一請字,當是新畫者。”司馬弟:作者的表弟,他出資為杜甫營建了成都草堂。②方丈: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史記·封禪書》:“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渤)海中。”渾:全然。連水:山水相連。③天台: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縣西,主峰華頂山,為花崗岩組成,遍布懸崖峭壁,有洞壺滴漏、桃源春洞、石梁瀑布等名勝古跡,山嶴中建有隋代敕造的國清寺,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總:總是,經常是。映雲:雲煙縹緲。④長見畫:意思這樣的仙山奇景在人間隻能從圖畫中看到。⑤空聞:空聞其名,無法登臨。⑥範蠡:春秋時越國大夫,越為吳敗,他輔助越王勾踐,發憤圖強,複仇滅吳。功成後,棄官攜帶西施駕舟泛遊太湖,不知所終。偏:同“扁”,扁舟,小船。⑦王喬:即周靈王太子晉,他得道成仙。⑧隨萬物:隨著萬物一同沉浮升遷。⑨塵氛:塵俗世界。
簡評
這是一首詠畫詩。畫是詩人的表弟為詩人的朋友所新畫的一幅山水圖。詩歌采用浪漫的筆法,運用大量的神話故事,描寫圖畫的壯觀,並且說,畫中的神山勝境,隻恨自己年華已老,不能親臨,從而渲染了圖畫的藝術魅力。《山水圖》詩共有三首,本篇是其中第二首,寫於廣德二年(764)。
旅夜抒懷①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②。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③。
名豈文章著④,官因老病休⑤。
飄飄何所似⑥?天地一沙鷗⑦。
注釋
①旅夜:旅途的夜晚。②危檣:高聳的桅杆。③湧:奔湧。④豈:難道,哪能。⑤休:退休。⑥飄飄:隨處漂泊,無依無靠。⑦沙鷗:鷗鳥喜集江上沙洲,故名。
簡評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辭去劍南節度使嚴武幕僚職務。四月,杜甫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世,他無所依托。五月,杜甫率全家離開成都草堂,離蜀東下。在乘舟東下途中,寫下這首詩。詩的開頭兩句,寫夜晚生活在小舟中,“危”“獨”兩字含有孤獨淒涼之意。三、四句寫景,描寫天地廣闊,更加反襯出自己的孤獨。這一聯寫景非常貼切。隻有平野廣闊,才能覺得星星似乎是掛垂著;隻有大江奔流,才能看到月亮似乎是從江中湧出的。五、六句說,自己雖然文章寫得好,但不為世人所看重;年老多病,隻好從官場中退出來。詩人運用曲筆,微妙地表達失意牢騷。最後兩句感歎身世飄零,說自己飄泊不定,像是一隻在茫茫天地之間沒有棲身之地的沙鷗罷了。洪仲在《苦竹軒杜詩評律》中說:“七、八(句)說得閑寬,而悲憤愈甚。”
登嶽陽樓①
杜甫
昔聞洞庭水②,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⑤。
戎馬關山北⑥,憑軒涕泗流⑦。
注釋
①嶽陽樓:湖南嶽陽城西門的城樓,下臨洞庭湖。唐代張說貶謫嶽州時建造,宋代滕子京曾經重修。②昔:以前。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③吳:江浙一帶。楚:主要指長江中遊的湖南、湖北。洞庭湖的南北是楚地,東麵是吳地。坼(chè撤):裂開。④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星辰。《水經·湘水注》:“洞庭湖水方圓五百餘裏,日月若出沒其中。”⑤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老邁多病。⑥戎馬:兵馬,指戰爭。當時北方吐蕃入侵,戰事不已。⑦憑軒:倚著欄杆。涕泗(tìsì剔四):眼淚與鼻涕。
簡評
這首詩寫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秋冬間,當時詩人由湖北進入湖南。這首詩的謀篇立意十分壯闊宏偉,真是“大起大落”的二重絕唱。前半首寫得氣勢磅礴,使天地俱浮;後半首卻轉為悲愴難忍,不覺涕泗橫流了。第一、二句用“昔聞”、“今上”相互映襯,表達出初次到洞庭、登臨嶽陽樓的喜悅心情。三、四句用“東南坼”、“乾坤浮”,展示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與無限廣闊。五、六兩句突然一轉,寫自己的“老病”與孤獨。第七、八句,再次轉折,從個人想到國家大事,詩境得到升華,表現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境界。詩人巧妙地把寫景抒情結合在一起,詩境忽開忽合,感情忽喜忽悲,頓挫回旋,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江南旅情
祖詠
楚山不可極①,歸路但蕭條②。
海色晴看雨③,江聲夜聽潮④。
劍留南鬥近⑤,書寄北風遙⑥。
為報空潭橘⑦,無媒寄洛橋⑧。
注釋
①楚:指湖南、湖北一帶。這裏是古代楚國的地域。極:盡頭。②歸路:歸途。但:隻。蕭條:寂寞,冷落。③海色:指江邊景色。晴看雨:看晴天的雲彩變化,就能知道是否下雨。④“江聲”句:夜晚漲潮,聽到江水奔騰澎湃。⑤劍:古代文人常攜帶書劍,故以書劍代指文人生涯。南鬥:南鬥星,坐落在南方。⑥北風:北方,此指洛陽。⑦潭橘:昭潭和橘子洲的簡稱。《禦覽》地部洲四引《湘中記》雲:“或曰昭潭無底橘洲浮。”注:“昭潭,湘水至深處也;橘洲,每大水諸洲悉浮,而橘洲獨存焉。”昭潭在長沙市南的昭山下,是湘水中的深潭。橘洲即今湖南長沙市湘江中的橘子洲,以產橘得名。⑧媒:媒介,此指帶信的人。洛橋:又名天津橋。在洛陽附近,這裏指代洛陽。三國時,吳國的陸績,在別人家作客,留下橘子不吃,帶回家孝敬父母。
簡評
這是詩人在江南旅途中寫的懷念故鄉與親人的詩。第一聯說,楚山綿亙不斷,回鄉的道路寂寞而漫長。第二聯說,自己百無聊賴,隻有朝看海色,夜聽潮聲,以此消遣解悶了。第三聯說,在江南書劍飄零,不僅回不了老家,甚至連家信也無法寄到,隻有仰望南天星鬥。最後兩句說,自己沒有辦法把這裏的橘子帶回家孝敬父母。全詩層層深入,圍繞“旅情”兩字展開。
宿龍興寺①
綦毋潛
香刹夜忘歸②,鬆清古殿扉③。
燈明方丈室④,珠係比丘衣⑤。
白日傳心淨⑥,青蓮喻法微⑦。
天花落不盡⑧,處處鳥銜飛。
作者
綦毋潛(692—749),唐代詩人,字季通,荊南(治所在今湖北省荊州市)人。唐開元進士,曾官右拾遺,終著作郎。其詩俊俏幽雅,辭句清新。綦毋(qíwú其無),是複姓。
注釋
①龍興寺:在今湖南省零陵縣西南。②刹:梵語。指佛塔或佛寺。香刹,指香火旺盛的佛寺。③扉:門扇。古殿門前鬆樹繁茂,令人心爽神怡。④方丈:指寺院的住持或長老所居的房舍。後亦稱住持或長老為方丈。⑤珠:念珠。比丘:即和尚。衣:和尚的法衣或袈裟。⑥傳心:傳授佛家心法。⑦青蓮:佛法的象征。因諸佛菩薩皆坐於蓮台之上,故喻。喻法:用事例比喻來講解佛法。微:精微。⑧天花:天女散花的故事。《維摩經·觀眾生品》記載:維摩室中有一天女,用散花來試驗菩薩和聲聞弟子的道行。天花散到諸位菩薩身上,即皆墜落,散至聲聞大弟子,便著身不墜。天女說:“結習未盡,花著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