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輕鬆學格律,可讀《千家詩》

——談《千家詩》與近體詩格律

《千家詩》是明清以來最流行的詩歌啟蒙讀本。它的編選原則大概就是:選那些流傳千家萬戶的作品。它編選的這些作品都是近體詩,很大部分是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此外,似乎沒有其他的編選體例。《千家詩》中的詩歌,琅琅上口,可以悅人耳目,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養。

《千家詩》還可以作為學習格律詩的範本。中國古代詩歌有兩大類:一類是不講格律的,包括詩經式的四言體、楚辭體、樂府民歌、古體詩。一類是講格律的,包括近體詩、詞、曲。

近體詩萌芽於齊梁時代,成熟於唐朝初年。近體詩有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律詩四種體裁,各體有四種格式。這十六種格式,《千家詩》都具備。

一、近體詩的產生和特點

近體詩是五言體或七言體,而且講究平仄。它的產生具有兩個條件:一是民間產生了五言體或七言體的樂府民歌,詩人們又模仿民歌創作了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二是齊梁時代的詩人們發現並確立了漢語有四個聲調,還發現了這四個聲調的發音特色,可以利用它們構成詩歌的格律。

齊梁到唐宋時代,標準語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平聲發音平直而不起伏,上聲、去聲、入聲發音有升降起伏。於是,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兩類:平聲叫“平”,上去入聲叫“仄”。平與仄的字數幾乎各占漢字一半。平與仄交錯運用,可以構成詩歌的抑揚起伏的美感。會寫古體詩的人,隻要協調一下句子的平仄,就成了近體詩。

近體詩的格律要求有五個方麵:

(一)句數固定。“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八句以上,句數成對增加的律詩,叫做“排律”。

(二)字數固定。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五言律詩”。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七言律詩”。

(三)用韻嚴格。隻在偶句(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奇句(三、五、七句)不能押韻。要押平聲韻,而且遵守韻書的規定。要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四)律詩講對偶。律詩分四聯,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頷聯與頸聯,要用對偶句,特別是頸聯。首尾兩聯可對偶,也可不對偶。

(五)講究平仄。講究平仄是近體詩的本質特色。其基本規律是:

一句之中,平仄相間;

一聯之中,平仄相反;

兩聯之間,平仄相粘。

平仄的基本句式,隻有四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第一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第二聯

這四句的特點是:每一句中平聲與仄聲互相間雜出現,叫“相間”。第一句與第二句是一聯,上句與下句的平仄相對立,叫“相反”、“相對”;第三句與第四句也是一聯,同樣上下句平仄相反。上一聯的末句與下一聯的起句,開頭兩個字平仄相同,叫“相粘”、“相連”。絕句與律詩的平仄譜就由這四個句子構成,共有十六種。《千家詩》中按照這十六種平仄譜寫成的詩都有,還有少量古絕句。

二、五言絕句的平仄譜

南朝樂府民歌中有許多五言四句的民歌,它們直接孕育了五言絕句。

最早的五言絕句跟民歌一樣不講平仄,這種絕句屬於古絕句。後代詩人寫的古絕句也不講平仄。如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它不講平仄,押的是上聲韻。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也不講平仄,押的是去聲韻。

古絕句發展為講平仄的五言絕句。它有四種體式:

A.平起首句不押韻式。如:李適之《罷相作》。平平平仄仄,避賢初罷相,

仄仄仄平平(韻)。樂聖且銜杯。

仄仄平平仄,為問門前客,

平平仄仄平(韻)。今朝幾個來。

B.平起首句押韻式。如:蘇頲《汾上驚秋》。

平平仄仄平(韻),北風吹白雲,

仄仄仄平平(韻)。萬裏渡河汾。

仄仄平平仄,心緒逢搖落,

平平仄仄平(韻)。秋聲不可聞。

C.仄起首句不押韻式。如:李白《秋浦歌》。

仄仄平平仄,白發三千丈,

平平仄仄平(韻)。緣愁似個長。

平平平仄仄,不知明鏡裏,

仄仄仄平平(韻)。何處得秋霜?

D.仄起首句押韻式。如:薛瑩《秋日湖上》。

仄仄仄平平(韻),落日五湖遊,

平平仄仄平(韻)。煙波處處愁。

平平平仄仄,浮沉千古事,

仄仄仄平平(韻)。誰與問東流?

所謂“平起”,就是開頭兩個字是平聲,特別是第二個字。所謂“仄起”,就是開頭兩個字是仄聲。把平起的兩聯互換,第一聯作第二聯,第二聯作第一聯,就成了仄起。A、B式都是平起,A式首句不押韻,B式首句押韻(其辦法是把A式的第四句代替第一句)。C、D式都是仄起,C式首句不押韻,D式首句押韻(其辦法是把C式的第四句代替第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