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出現了一定的危機,但有述律平這個斷腕的鐵腕太後坐鎮,契丹人的政權在耶律阿保機去世以後,還算是順利地完成了權力交接。但中原地區的後唐政權卻在皇位繼承方麵出了大問題。
就在耶律倍南逃後的第三年,公元933年十一月,後唐明宗李嗣源去世。他的第三個兒子李從厚繼承了帝位,這就是後唐閔帝。由於複雜的內部鬥爭,不久,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起兵反對閔帝。結果是幹兒子打敗了親兒子,李從珂篡奪了後唐的帝位,他也是後唐的最後一位皇帝,因此史稱後唐末帝。李從珂派王巒用藥酒去殺閔帝,閔帝知道是藥酒不肯喝,王巒就用繩子將閔帝勒死了,閔帝死時年僅21歲,在位隻有4個月。
李從珂即位後,又對比他小6歲的另一位當年李嗣源手中的猛將石敬瑭起了疑心。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如果李從珂這個養子可以繼承帝位的話,那麼,石敬瑭似乎比他更具有繼承帝位的資格。石敬瑭也感覺到了李從珂對自己的猜疑,索性與桑維翰、劉知遠相約謀反,與李從珂兵戎相見。
當麵對李從珂派來的大軍時,石敬瑭決定向契丹求救。他讓桑維翰起草給耶律德光的奏章,表示願意向契丹稱臣,並以事父之禮事耶律德光,如果契丹能幫助他打敗李從珂,使他登上帝位,事成之後,他願意割讓盧龍一道以及雁門關以北各州。聽到如此優厚的條件,桑維翰一時怔住了,不敢下筆,旁邊的劉知遠勸道:“向契丹稱臣也就可以了,以父事之太過了。隻要多給契丹人一些財物,他們自然就會出兵的,不應該答應割讓領土,這麼做恐怕後患無窮,將來後悔可就來不及了。”但石敬瑭不聽。
當這份求救的奏章送到耶律德光手中的時候,他真的是大喜過望,馬上拿著石敬瑭的表章來見述律平,要求出兵南下。耶律德光還對述律平說,他昨天夜裏剛剛夢見一位神人命他送石敬瑭入主中原,而今天就接到了石敬瑭求救的奏章,這難道說不是天意嗎?
據說,在出兵助石敬瑭之後班師路過幽州時,耶律德光在大悲閣中見到白衣觀音的塑像,他指著塑像對身邊的人說:“我夢見的命我送石郎入主中原的神人,就是這個。”隨即下令將幽州大悲閣中的白衣觀音塑像搬到契丹人祭祀始祖的木葉山,並將之奉為家神。
述律平對於天意並不是很介意,她認真地思考著石敬瑭所提出的條件,什麼稱臣啊,什麼父事之啊,在述律平看來都是虛文客套,真正讓她動心的是割讓雁門關以北各州這一條。述律平多次陪耶律阿保機出兵南征,她非常清楚,這一帶多山,是中原漢人防範契丹人南下的最後關口,過了雁門關附近各州,南邊就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契丹騎兵縱馬馳騁的自然地理障礙了。當年耶律阿保機不斷地進攻這些州縣,就是因為已經意識到,要與南方的政權爭高低,控製這些州使南方無險可守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可是,耶律阿保機雖然南征多次,卻一直未能做到這一點,連其中最關鍵的幽州也是進攻多次未能攻克,因此,契丹疆土的南拓直到現在也沒有大的進展。幫助石敬瑭稱帝,然後據有雁門以北各州,這就可以使契丹人在未來與中原政權的角逐中,立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
述律平深思許久,終於點點頭,同意出兵。她雖然對入主中原不感興趣,但是卻明白燕雲十六州對於保證契丹帝國的安全的重要性。她雖然不想去中原統治漢人,但她對漢人的政權卻不能不存有防範心理,畢竟草原的部族都已經在契丹帝國的嚴密控製之下了,可能對她的帝國構成威脅的隻有南方的漢人政權。
公元936年九月,耶律德光親率精騎5萬,號稱30萬,南下援救正在太原與李從珂部隊對峙的石敬瑭。
太原一戰,耶律德光贏得非常輕鬆、漂亮。
就在契丹軍抵達前線的當天,耶律德光派人去對石敬瑭說:“我想今天就破敵,好不好?”久經沙場的石敬瑭嚇了一跳,契丹軍遠道而來,不經休整,馬上就與敵人決戰,這是兵家大忌,他馬上派人快馬飛馳,去給耶律德光傳話:“敵軍人數眾多,不可輕敵。請休息一晚,明天再商議如何決戰不遲。”可是,石敬瑭派出的人還沒有趕到,耶律德光已經指揮契丹軍向唐將高行周、符彥卿率領的騎兵部隊發起進攻了。石敬瑭見已經無法阻止,也隻好派劉知遠率部隊出兵助戰,但心情卻非常沉重。唐將張敬達、楊光遠等見契丹軍遠途而來馬上就投入戰場,都覺得這是一舉擊潰契丹援軍的好機會,於是全力出擊。
耶律德光派出的先鋒部隊僅有三千騎兵,而且人馬都不披甲,就向唐軍發起了衝鋒。望著這樣一群契丹騎士向自己的陣地衝來,唐軍心目中都充滿了鄙夷:這些野蠻人,他們連鎧甲都沒有,以為靠著不畏死的蠻幹就可以打贏我們嗎?
唐軍很輕鬆地擊潰了契丹人的先鋒,潰敗的契丹騎兵渡河而去。望見遠方塵土大起,唐軍知道,那才是契丹人的主力,但是他們尚未趕到河邊,與自己的先鋒部隊還有一定的距離。唐軍的想法是,應該盡快過河,乘勝而進,一鼓作氣將契丹軍遠道趕來的主力部隊擊潰,那樣的話他們就獲得了全麵的勝利。可是,唐軍在渡河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岸邊的契丹伏兵衝了出來,沿河岸將唐軍切為兩斷,已經過河的唐軍立即被圍殲。契丹軍乘勝渡河進攻,唐軍大潰,四散奔逃,隻有張敬達的一支部隊未受大的損失,退保晉安寨,但是馬上被契丹軍圍困在晉安寨中。持續時間並不算長的一場戰役,契丹軍殺敵數萬,取得了全麵勝利。
石敬瑭大喜,對契丹軍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也是一代名將,可是卻琢磨不透,耶律德光的這種與兵法有違的做法為什麼反而會取得全麵勝利。他忍不住向耶律德光說出了自己的疑問。耶律德光解釋說:“我軍雖然遠來,但士氣卻盛,敵軍雖然駐紮於此,但與你相峙日久,士氣卻不高。我不乘此機會立即破敵,先休整,後圖破敵,則一定會使戰事曠日持久,最終的勝負也難以預料了。這不是可以用勞和逸的通常兵法來解釋的了。”
石敬瑭與耶律德光相見,如約行父子之禮。這一年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卻隻有35歲,石敬瑭這個“兒”竟然比耶律德光這個“父”大了10歲。就是述律平這位“奶奶”也隻比石敬瑭大13歲。
得到前線戰敗的消息,李從珂命趙德鈞總率諸路兵馬前來增援。可是趙德鈞卻陰懷異誌,暗中與耶律德光聯係,希望耶律德光能立自己為帝,如果耶律德光同意,他可以率手下部隊南下消滅李從珂,與契丹常為兄弟之國,並承諾將河東地區劃給石敬瑭世代鎮守。對此,耶律德光一時也猶豫不定,契丹軍深入敵境,雖然初戰告捷,但晉安寨未能攻克,趙德鈞部隊人數眾多,且山北各州可能會乘機抄契丹軍的後路。若是堅持決戰,耶律德光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因此他想要答應趙德鈞的條件。
石敬瑭得到消息後大吃一驚,急忙來見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對他解釋說:“你見過捕鼠的吧,若是不留神,還被它咬一口呢,何況趙德鈞這樣的勁敵呢!能不與他作戰當然最好。”
石敬瑭說:“現在大國已經扼住其咽喉了,他哪裏還能咬人呢!”
耶律德光又說:“我不是要破壞與你的盟約,不過是一種兵家的權謀而已。”
“皇帝以信義救人之急,四海之人俱都仰望,怎麼能自食其言,使大義不終呢。”
……
就這樣,石敬瑭跪在耶律德光的大帳前,苦苦哀求了一整天,甚至聲淚俱下。最後,耶律德光終於同意不理睬趙德鈞。他指著帳前的一塊大石頭對趙德鈞的使臣說:“我已答應了立石郎為帝了,除非此石爛,否則是無法更改的。”
後人常常責罵石敬瑭的無恥,實際上,當時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與地位而不惜如此無恥的,絕不止石敬瑭一人,隻不過如趙德鈞之流沒有機會當上兒皇帝,才未能在曆史中以無恥聞名。
在這一年的十月,耶律德光對石敬瑭說:“我率軍三千裏遠來,一戰而勝,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看你的氣貎識量,真中原之主也。我要立你為中原的天子,世代做我契丹國的屬國。”於是,在契丹駐軍的柳林,耶律德光舉行儀式,正式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而在即位的當天,石敬瑭就下令將燕、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並答應以後每年向契丹進貢絹帛30萬匹。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其中以燕、雲二州最為重要,因此史稱“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中原門戶洞開、無險可守,燕雲地區發達的農耕經濟以及數量遠大於草原民族的人口,也極大地增加了契丹政權的國力,從此直至北宋,契丹能夠在與中原政權的對峙中一直處於優勢地位,據有燕雲十六州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
至當年的閏十一月,困守晉安寨的唐軍將領楊光遠、安審琦等殺主帥張敬達投降,契丹軍繳獲戰馬5 000匹,鎧甲5萬餘領。趙德鈞見晉安寨已破,欲率部撤走,遭契丹軍追殺,唐軍大潰,最終,走投無路的趙德鈞也投降了契丹軍。耶律德光命人將趙德鈞押送到臨潢府,聽從太後述律平發落,於是才有了述律平與趙德鈞的如下對話。
對於趙德鈞獻上的珍寶與田宅地契述律平連看也不看,而是問趙德鈞:“你是為什麼去的太原?”
“奉唐主之命。”
“不是吧,你是為了求我兒立你為天子,這何必說謊呢!”述律平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窩說:“這是不可欺的啊!”接著述律平又說:“我兒南下前,我曾經囑咐他,如果你領兵北向渝關,那就要馬上退守太原,也就救不了石敬瑭了。你想要當天子也沒什麼,為什麼不先擊退我兒,然後再圖謀即位呢?你作為人臣,既背叛了自己的君主,又不能擊退敵人,反而想乘亂為自己謀求利益,所為如此,還有何麵目求生呢!”
趙德鈞低頭不語。
述律平又問:“你獻的珍寶都在這裏了,你獻給我的田宅在哪裏啊?”
“在幽州。”
“幽州現在屬於誰?”
“屬太後您。”
“那麼,還用得著你獻嗎?”
……
在打敗趙德鈞以後,後唐已經沒有能力再組織起像樣的抵抗了。耶律德光命石敬瑭親自率漢軍南下洛陽,消滅李從珂,他置酒為石敬瑭送行,說:“現在大事已定,我就不再南下了。如果我和我的部隊出現在洛陽附近,河南一帶的漢人一定會極其恐懼,事情反為不美。不如你自帶漢軍攻取洛陽,我駐在這裏等候你的消息。如果你遇到危險,我自會南下救你。”耶律德光派迪離畢率五千契丹騎兵協助石敬瑭。
接下來的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公元936年的十二月,石敬瑭的部隊開到洛陽,李從珂率家屬舉火自焚,石敬瑭成為中原的皇帝,曆史學家將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後晉。自公元923年李存勖稱帝算起,後唐共經曆了四位皇帝,存在13年,這是大唐王朝滅亡以後,中原地區第二個短命的小王朝,而其滅亡與契丹人有著直接的關係,第三個短命王朝後晉則在契丹人的扶持下正式登場。
公元936年的十二月,在得知李從珂自焚的消息以後,耶律德光知道事情已再無懸念,率部隊從太原出發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