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留下來的有關資料圖片中可以看出,亨利·福特看上去一直瘦瘦的,而且比實際年齡更年輕,亨利也一向為此自豪。但是,自從1931年他一生最崇拜的偶像愛迪生去世後,他的身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開始變得消沉,害怕死亡。1938年,他度過75歲生日後不久就得了輕度中風,他不願意承認自己老了,不願意讓外界知道他的身體狀況,因為他始終對福特公司不肯放手,不願意把權力真正交給愛德塞爾。然而,不管他如何努力,如何掩飾,他一天天地衰老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1943年,愛德塞爾在經曆了父親無數的折磨和屈辱之後,在49歲的壯年就離開了人世。盡管亨利不喜歡自己這個兒子,一直對他施予虐待,但兒子的去世給他帶來的打擊還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愛德塞爾畢竟是他唯一的兒子,他認為他對兒子所做的所有不近人情、不近常理的迫害都是為了兒子好,為了把兒子塑造成他想要的那個樣子,但是,結果恰恰相反,他把兒子徹底逼上了絕路。兒子英年早逝,而他已經到了漫漫黃昏,很多事他已經沒有力量去做了。愛德塞爾去世,孫子亨利二世接管了公司以後,他就仿佛置身世外。他徹底放棄了早年堅持的反猶太主義立場,也不再仇恨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我現在不反對任何東西,”他非常平靜地說,“我隻希望過一種淡泊的生活。”他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終於想明白他想做一個怎樣的人,也許年輕時期的艱苦創業,盛年時期的輝煌,在這樣一個老人的心裏都變得不重要了。
而且,那種淡泊的生活與他曾經的輝煌熱鬧相比,難免讓人感覺辛酸。他已經變成了一個步履蹣跚的老頭,像個孩子一樣依賴他的妻子,一刻也不能離開。他可能還會和他遇到的人說說話,但誰也不能保證,他是不是清楚他們是誰。克拉拉肩負著照顧丈夫的使命,在兒子愛德塞爾去世的最初的幾個星期,她似乎對丈夫有無限的怨恨和不滿,但生活還要繼續下去,兒子沒有了,她的丈夫還需要她,她不能離開他。當她和兒媳埃莉諾聯手奪回了福特公司的控製權以後,她就把自己全部的心思用在照顧丈夫上了。她就像照顧一個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懷他。
1945年秋到1947年春,老亨利已經步入了淒涼的晚境,大部分時間他都無法清晰地思考,說話也不連貫了,他總是跟在妻子的後麵轉來轉去,一刻也不離開。有時,他還會瞪著眼睛看著遠方,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繼承了福特公司的亨利二世免不了對祖父的怨恨,在他看來,父親的過早離世都是祖父一手造成的,他一輩子也不能原諒他。但他畢竟是老亨利的孫子,是福特家族的血脈,他不可能對已到老年的祖父不聞不問。於是,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會不時回到光明港看望他的祖父母。亨利和克拉拉尤其喜歡亨利二世的兩個女兒,兩個小女孩經常到光明港看望年邁的老爺爺老奶奶,她們給老人家淒涼的晚年帶來了不少歡樂。
1946年冬天,老亨利夫婦帶著戴林格夫婦和博物學家約翰·巴勒斯等朋友一起乘專列到溫暖的美國南方去旅行,在老亨利漫長的一生中,福特一家和愛迪生一家、巴勒斯一家曾經多次一起旅行,然而,這一次卻是老亨利最後一次遠行了,這次愉快的旅行持續了幾個月。1947年4月6日,正是複活節這一天,老亨利夫婦一行從佐治亞州回到了迪爾伯恩的費爾蘭恩莊園。從此,老亨利的健康狀況就大大地惡化了。他嚴重的健忘,在旅行中,他就經常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神情恍惚,不能自主。
4月8日,亨利·福特終於走完了他漫長的一生,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當亨利·福特離開人世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早已結束了,此時的世界正處於戰後重建的混亂之中。然而,汽車大王的死仍然震驚了世界,並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等著名政治領袖都發來唁電表示哀悼,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發表文章,高度讚揚他的一生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巨大進步。
是的,和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洛克菲勒、摩根、範德比爾特等美國早期的工業金融領袖相比,亨利·福特似乎更值得人們尊敬,他一直在實業界努力,他生產的汽車改變了美國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他生產的農用拖拉機受到農民們的熱烈歡迎。他所做的改革,使美國不少普通民眾進入中產階級行列。人們崇敬他,並活在他創造的曆史中。當他年輕時,隻有五分之一的美國人住在城市裏;而當他去世時,隻有五分之一的美國人生活在農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生產的價格便宜的汽車,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空間。正是因為他的努力,七分之一的美國人當時都在從事汽車業,或是與汽車有關的工作。他生產的汽車引擎,使他的國家進入了“美國時代”,然而,這位老人卻去世了,人們怎能不懷念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