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與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
家庭環境是指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地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及家庭成員的語言、行為及感情的總和。心理素質是指人們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意誌、興趣、性格和能力的先天具有和後天形成的內部諸要素的總和。一般認為家庭環境隻是成員結構、生活水準、居住條件、父母職業等。其實,家庭環境應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兒童出生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作為社會細胞的家庭是兒童心理素質形成的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在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中,家庭環境影響是多層次的,多側麵,主要是:
[B]一、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B]
家庭的情緒氛圍是指家庭中占優勢的一般態度和感受。它是通過語言和人際氛圍構成的。這種氛圍直接影響著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尤其對兒童個性品格的形成特別有意義。如有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融洽,盡管有時發生意見,但在原則問題上是團結一致的,這樣在總占優勢的合作、諒解和氛圍下,不但使兒童學會了對人的互助、互愛、和作、諒解,使孩子的思維意誌、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而且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於接受教育的自覺性。而在另一種家庭中,成員之間如同陌路人,爭吵不休,處事自私,互相折磨,家中猶如精神監獄——這樣家庭的兒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對事情冷漠、偏執、不合作甚至把家中的精神折磨遷移到別人身上發泄以求心理平衡。這樣的孩子容易犯罪鬧事,難於受教。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是兒童良好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互相關係,形成良好規範。如說話辦事不能以勢壓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樣教人,要相處和睦,尊老愛幼,語言文明,努力構建家庭的融洽氣氛,充分體現家庭是生活之港灣,才有助於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
[B]二、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B]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結果,但兒童個性的缺陷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養態度,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專橫的遵循封建舊規的家庭。這類家庭常常強調輩份,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誌,因此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持過份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因此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持過份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權,要看父母臉色做人,這就可能形成膽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或者另一方麵會形成暴戾、橫蠻、撒謊、逆反心理強,並往往會在捉弄別人,尋找報複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